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变速箱润滑系统、变速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4:47: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润滑系统、变速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总成的能量转换效率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除了驱动电机的转化效率外,变速箱的传动效率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
3.汽车变速箱中,轴承及齿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其在运行工况下的润滑效果是影响变速箱传递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多箱体变速箱系统的润滑来说,常采用各箱体独立润滑的设计方式,但由于在箱体间的连接位置需要增加油封等密封部件,成本会相应增加,此外由于箱体间的润滑油是相互隔离的状态,箱体间可能存在较大温差,不利于系统油温的监控与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润滑系统、变速器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速箱箱体间独立润滑导致成本增加以及箱体间可能存在较大温差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润滑系统,包括:主变速箱和副变速箱,所述主变速箱内设置有第一齿轮对,所述副变速箱内设置有第二齿轮对;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均连通所述主变速箱和所述副变速箱;其中,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油孔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二油孔所在位置,所述第一齿轮对用于将主变速箱中的润滑油经第二油孔送至副变速箱中,并且副变速箱内多余的润滑油会通过第一油孔回流至主变速箱中。
7.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副变速箱中的润滑油积累到第一液面时,副变速箱中的润滑油经第一油孔流入主变速箱中,所述主变速箱中的润滑油液面为第二液面,所述第一液面高度与所述第一油孔最低点高度一致,所述第二液面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液面高度。
8.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油孔最大流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油孔最大流量。
9.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变速箱包括第一箱壁,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贯穿所述第一箱壁,所述第一箱壁上设置有集油机构。
10.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油机构包括第一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沿竖直方向的末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孔的一侧。
11.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油机构还包括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二导油筋与所述第一导油筋间形成集油槽,所述集油槽联通所述第二油孔。
12.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沿竖直方向,所述集油槽远离第二油孔的一端高于所述集油槽靠近所述第二油孔的一端。
13.作为上述变速箱润滑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齿轮对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为斜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在先啮合部相对于在后啮合部更靠近所述集油机构。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器,包括前述的变速箱润滑系统。
15.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变速箱润滑系统或变速器。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箱润滑系统包括主变速箱、副变速箱、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主变速箱内设置有第一齿轮对,在变速箱运转过程中,第一齿轮对将产生旋转运动,主变速箱中的一部分润滑油将会附着在第一齿轮对上随之发生旋转运动,并向四周产生离心运动,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均连通主变速箱和副变速箱,往外飞溅的润滑油会随着第二油孔流至副变速箱内,并且,沿竖直方向,第一油孔所在位置低于第二油孔所在位置,从第二油孔流入副变速箱内的润滑油会积累到第一油孔最低点后,副变速箱内多余的润滑油会从第一油孔中溢出至主变速箱中,从而构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联通式润滑系统,不仅能保证主副变速箱各自维持良好润滑状态的设计油量,而且主箱与副箱之间可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使得整体变速器系统的油温趋于更为平稳的水平,便于油温的监测与控制,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变速箱内正常运转的齿轮对为变速箱润滑系统提供动力,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包括前述的变速箱润滑系统,成本低,润滑效果好,便于对油温进行监测和控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变速箱润滑系统或变速器,成本低,便于对油温进行监测和控制,系统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液面与第二液面的位置关系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油孔与第二油孔的位置关系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零件部件及编号:
23.1、主变速箱;10、第一齿轮对;101、第一齿轮;102、第二齿轮;11、第二液面
24.2、副变速箱;20、第一液面;
25.3、第一箱壁;30、第一油孔;31、第二油孔;32、集油机构;321、第一导油筋;322、第二导油筋;323、集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7.实施例1
28.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速箱润滑系统,包括:
29.主变速箱1和副变速箱2,主变速箱1内设置有第一齿轮对10,副变速箱2内设置有第二齿轮对,在变速箱运转过程中,第一齿轮对10将产生旋转运动,主变速箱1中的一部分润滑油将会附着在第一齿轮对10上随之发生旋转运动,并向四周产生离心运动,第一齿轮对10用于将主变速箱1中的润滑油经第二油孔31送至副变速箱2中;
30.第一油孔30和第二油孔31,第一油孔30和第二油孔31均连通主变速箱1和副变速箱2,经第一齿轮对10带动往外飞溅的润滑油会随着第二油孔31流至副变速箱2内,沿竖直方向,第一油孔30所在位置低于第二油孔31所在位置,从第二油孔31流入副变速箱2内的润滑油会积累到第一油孔30最低点后,副变速箱2内多余的润滑油会从第一油孔30中溢出至主变速箱1中,从而构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联通式润滑系统,不仅能保证主副变速箱2各自维持良好润滑状态的设计油量,而且主箱与副箱之间可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使得整体变速器系统的油温趋于更为平稳的水平,便于油温的监测与控制,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变速箱内正常运转的齿轮对为变速箱润滑系统提供动力,节约成本。
31.为便于理解变速箱润滑系统,现将主变速箱1和副变速箱2进行进一步描述,如下:
32.主变速箱1在车辆运行中的作用如下:改变传动比,满足不同行驶条件对牵引力的需要,使发动机尽量工作在有利的情况下,满足行驶速度要求;实现倒车行驶,用来满足汽车倒退行驶;中断动力传递,在发动机起动,怠速运转,汽车换档或需要停车,中断向驱动轮的动力传递;实现空档,当离合器接合时,变速箱停止输出动力。副变速箱2用于空满载质量变化大、使用条件复杂、尤其柴油机转矩变化平缓、适应性差、需要扩大传动比范围、增加多档位数以适应在各种使用条件下的动力性与经济性要求的重型汽车。
33.请参见图1至图3,正常运行后的变速器润滑系统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联通式润滑系统,润滑系统运行时,往主变速箱1内加入定量的润滑油,此时,副变速箱2内无润滑油。随着第一齿轮对10的转动,主变速箱1内的润滑油逐渐通过第二油孔流入副变速箱2中,副变速箱2为封闭箱体,润滑油进入到副变速箱2内会不断积累,当副变速箱2中的润滑油积累到第一油孔30最低点后,副变速箱2中的润滑油经第一油孔回流至主变速箱1中,此时,副变速箱2内的润滑油页面为第一液面20,第一液面20高度与第一油孔30最低点高度一致,在此情形下,此后副变速箱2内的润滑油都会与原有润滑油融合,并溢出等量的融合后的润滑油,与此同时,流入主变速箱1后的润滑油液面为第二液面11,第二液面11高度始终低于第一液面20高度,符合液体从上往下流动的原理。在达到了动态循环的润滑系统中,主变速箱1内润
滑油减少的量与副变速箱2内润滑油增加的量一致,副变速箱2内溢出的润滑油的油量与回流至主变速箱1的润滑油油量一致,如此往复循环,能保证主副变速箱2各自维持良好润滑状态的设计油量,且使得整体变速器系统的油温趋于更为平稳的水平,便于油温的监测与控制。
34.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第一油孔30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第二油孔31最大流量,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油孔30和第二油孔31均为圆孔,且第二油孔31数量为两个第一油孔30的数量为一个,要保证第一油孔30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第二油孔31最大流量,第一油孔30的的截面积应大于等于两个第二油孔31截面积之和,如此,才能保证流入副变速箱2中的润滑油能完全溢出副变速箱2,若是第一油孔30最大流量小于第二油孔31最大流量,即流入副变速箱2中的润滑油比回流至主变速箱1中的润滑油要多,润滑油会在副变速箱2内积累,无法达到动态循环润滑的效果。要保证第一油孔30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第二油孔31最大流量的核心在于第一油孔30的的截面积应大于等于第二油孔31截面积之和,因此,第一油孔30和第二油孔3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孔,可以为方孔或其他不规则孔,并且,第一油孔30和第二油孔31的数量也不应该受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第二油孔31还具有一个优势,主变速箱1内的第一齿轮对10包括两个齿轮,每个齿轮可对应一个第二油孔,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变速箱内部空间,实现最大化油量的交替送油,使得整体变速器系统的油温趋于更为平稳的水平。
35.请参见图1至图3,主变速箱1包括第一箱壁3,第一箱壁3靠近副变速箱2,第一油孔30和第二油孔31贯穿第一箱壁3,第一箱壁3上设置有集油机构32,第一齿轮对10在转动过程中溅起的润滑油做离心运动,是往外发散的,只有少许会穿过第二油孔进入到副变速箱2中,为使变速箱润滑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设置集油机构32将发散的润滑油汇聚在一起,润滑系统润滑油循环的量会变多,润滑效果更好,且两个箱体之间的油温会更平稳。
36.优选的,集油机构32包括第一导油筋321,第一导油筋321为板状结构,设置在第一箱壁3上,第一导油筋321沿竖直方向的末端设置在第二油孔31的一侧且与第二油孔31边缘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油筋321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竖直设置,上部为首端,下部为末端,首端与主变速箱1的第一箱壁3与顶壁无缝连接,第一齿轮对10转动过程中,飞溅的润滑油会受到第一导油筋321的阻挡,飞溅的润滑油碰到第一导油筋321后会附着在第一导油筋321上,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顺着第一导油筋321的板面从上往下流,因第一导油筋321的末端设置在第二油孔31的一侧,附着的润滑油最终会流至第一导油筋321的末端并流入第二油孔31中,如此,在一定时间内,第二油孔31中润滑油的油量取决于附着在第一导油筋321上润滑油的量,第一导油筋321表面积越大,其上附着的润滑油的量越多,变速箱润滑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循环的润滑油越多,润滑系统的润滑效果更好,且两个箱体之间的油温会更平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油筋321的结构不限于板状,可以为柱状或曲面状等,一般来说,第一导油筋321表面积越大,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润滑效果越好。
37.在本实施例中,集油机构32的具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导油筋321,还可以为槽状结构,如在第一箱壁3上开设一个槽,槽的四壁为斜面,槽的槽口连接第二油孔31,飞溅的润滑油会附着于槽的四壁,并汇聚在一起流入第二油孔31中。
38.优选的,集油机构32还包括第二导油筋322,第二导油筋322与第一导油筋321间形成集油槽323,集油槽323联通第二油孔,第二导油筋322倾斜设置,沿其与第一导油筋321交
接处往上延伸,可以有效地将飞溅的润滑油汇聚至集油槽323中。进一步的,沿竖直方向,集油槽323远离第二油孔31的一端高于集油槽323靠近第二油孔31的一端,防止集油槽323中的润滑油往外流出。
39.请参见图3,第一齿轮对10包括第一齿轮101和第二齿轮102,第一齿轮101和第二齿轮102为斜齿轮,第一齿轮101与第二齿轮102在先啮合部相对于在后啮合部更靠近集油机构32,因第一齿轮101和第二齿轮102均为斜齿轮,两个齿轮所激起的润滑油不止会进行离心运动,还会沿着齿轮齿条旋向发散,在本实施例中,靠近集油机构32的齿轮啮合部为在先啮合部,远离集油机构32的齿轮啮合部为在后啮合部,第一齿轮101齿条右旋,第二齿轮102齿条左旋,第一齿轮101和第二齿轮102转动方向朝向两者的啮合部,主变速箱1的集油机构32靠近第一齿轮101和第二齿轮102的中部,在第一齿轮101和第二齿轮102转动时,右旋的第一齿轮101会将激起的润滑油甩至集油机构32的一侧,左旋的第二齿轮102会将激起的润滑油甩至集油机构32的另一侧,如此,能充分汇聚发散的润滑油。
40.实施例2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变速器,采用前述的变速箱润滑系统,成本低,润滑效果好,便于对油温进行监测和控制。
42.实施例3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变速箱润滑系统或变速器,成本低,便于对油温进行监测和控制,系统稳定性好。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