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4:24: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喷洗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搅拌站中的水泥罐一般用在混凝土搅拌站的散装水泥存储中,散装水泥罐是一种封闭式的储存散装物料的罐体。水泥在罐装到水泥罐内时是以高压空气为动力源进行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罐内压力大于大气压。传统结构中,水泥罐内的压缩空气通过安装在水泥罐顶部的出气口向外释放,但是在释放的过程中,空气中夹杂着飘散的水泥灰,形成尘流,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水泥灰污染,因此通常都需要作除尘处理。
3.常规的水泥罐的除尘,以采用布袋除尘式、喷洗除尘式、静电吸附式或者滤芯除尘式等四种方式为主:布袋除尘式会消耗大量的布袋,而且存在炸袋的风险,清理布袋时反而又造成了二次污染;喷洗除尘式则还存在除尘不彻底、安装使用不方便的问题;静电吸附除尘则大量消耗电能,成本高,而且必须定时停机清除已经吸附的水泥灰,降低了水泥的输送效率,而且也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滤芯除尘则会消耗滤芯,成本最高。综上,现在需要一种能够高效、彻底、低成本地处理水泥罐装过程中出气口的水泥灰的除尘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以高效、彻底、低成本地对水泥罐装过程中出气口的水泥灰进行除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包括洒水器和除尘管,洒水器设置在除尘管的一端的内部,洒水器与除尘管内壁之间形成间隙,除尘管远离洒水器的一端为出水口,在洒水器与出水口之间的除尘管的内壁上设有冲击结构,冲击结构上开设有若干通孔。
6.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除尘管上设有洒水器的一端与出气口连通,洒水器外接自来水,在气体压力和自来水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尘流从洒水器与除尘管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从出水口流出。尘流首先与洒水器中喷洒出来的水流接触,在间隙中,水流和尘流混合,水泥灰被水流第一次吸附;当水流与冲击结构接触时,溅射的水流第二次与尘流接触,水流和尘流再次混合,水泥灰被水流第二次吸附;而当水流穿过冲击结构上的通孔形成若干小水流后,尘流再次与小水流接触,水流和尘流再次混合,水泥灰被水流第三次吸附,并且随着冲击结构的重复设置,还可以增加水泥灰与水流接触的次数,水流和尘流多次混合,从而让水泥灰快速地、彻底地被水流吸附,当水流从出水口出来时即彻底地完成了除尘。
7.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整个过程,尘流只需要通过除尘管,气流通畅,罐装压力无需减小,而且水泥罐装过程全程无需暂停,可以一直保持高速罐装,相较于传统除尘方式的罐装时间平均可节省30%以上;2、本方案一旦启动,不需要专人查看、留守,节约人工;3、本方案中,在除尘管被使用后,无需再清理,不存在二次污染,也不存在炸袋的风险,能够
显著改善工作环境,更安全环保;4、相较于布袋除尘的方式,尤其是在下雨天,在室外使用,布袋经常爆炸,成本居高不下,而本方案只消耗水,而且水经过沉淀后还能回收利用,大幅节约了成本。5、本方案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携带也方便,制造和使用成本都很低,从节省成本的角度来说,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
8.可选地,洒水器为t字形结构的三通管,三通管的横向两端封闭并同轴地固定于除尘管中,并且横向两端上开有洒水孔,洒水孔朝向除尘管内壁,三通管的纵向端延伸出除尘管并保持开口。
9.自来水从三通管的纵向端通入,从洒水孔喷出后,在间隙内形成水流,从而让尘流流经洒水器时,必然经历先后两次吸附除尘,保证除尘效果。
10.可选地,冲击结构包括若干导流叶片,导流叶片沿除尘管内壁螺旋分布。
11.通过导流叶片既能让水流与导流叶片发生冲击溅射,又能让水流在除尘管内部形成螺旋水流,延长水流在除尘管内的流动路径,让尘流更充分地与水流发生吸附作用。
12.可选地,相邻两层导流叶片之间的通孔交错设置。
13.避免水流直接穿过下层导流叶片,保证水流与导流叶片之间发生足够的溅射,以利于水流吸附水泥灰。
14.可选地,相邻两层导流叶片之间的通孔的截面形状相异。
15.进一步利于水流吸附尘流中的水泥灰。
16.可选地,除尘管洒水器端的内径小于除尘管的出水口端的内径。
17.根据伯努利原理,水流在上述结构中的除尘管中流动时,在内径变大的管段内,流速会降低,增加水流在除尘管内停留的时间,进一步利于水流吸附尘流中的水泥灰,保证彻底除尘。
18.可选地,洒水器为雾化喷嘴。
19.雾化喷嘴能够让水流变成小水滴,增加水流的表面积,更利于水流吸附尘流中的水泥灰。并且在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吸附更多的水泥灰,更省水。
20.可选地,洒水孔的形状为条形缝、圆形孔、多边形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21.可根据尘流中含尘量的大小和压力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洒水孔,保证除尘效果。
22.可选地,三通管的横向两端的洒水孔相互交错分布。
23.进一步利于水流吸附尘流中的水泥灰。
24.可选地,冲击结构包括碟形套,碟形套外缘与除尘管内壁连接,碟形套内部向出水口侧凹陷,通孔设置在碟形套底部或者以碟形套中心为中心周向分布于碟形套上。
25.尘流和水流都必须穿过碟形套上的通孔,碟形套的设置让水流与尘流能够被再次分散并充分接触,让水流可以充分吸收尘流中的水泥灰,保证当水流从出水口出来时能彻底地完成除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0.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除尘管1、三通管2、洒水孔3、支架4、雾化喷嘴5、导流叶片6、通孔7、螺栓8、碟形套9。
31.实施例一
32.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水泥罐装出气口除尘结构,包括洒水器和除尘管1,除尘管1为圆筒状的直管,洒水器设置在除尘管1的一端的内部,洒水器为t字形结构的三通管2,三通管2的横向两端封闭并通过支架4同轴地固定于除尘管1中,并且横向两端上开有圆形的洒水孔3,两端的洒水孔3相互交错分布,洒水孔3朝向除尘管1内壁,三通管2的纵向端延伸出除尘管1并保持开口。洒水器的横向两端与除尘管1内壁之间形成4cm宽的环形的间隙,除尘管1远离洒水器的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端的口径比洒水器端的口径大5cm,口径变化的过渡段设置在导流叶片6与洒水器之间,在洒水器与出水口之间的除尘管1的内壁上设有冲击结构。
33.冲击结构包括若干导流叶片6,导流叶片6为圆弧状的塑料板,塑料板上均布通孔7,导流叶片6沿除尘管1内壁螺旋分布,导流叶片6通过螺栓8固定在除尘管1上。相邻两层导流叶片6之间的通孔7的孔径大小相异、截面形状相异(圆形孔和矩形孔交替)且相互交错分布。
34.具体实施方式为:除尘管1的小口端与出气口连通,大口端设置一个沉淀池,并将大口端朝向沉淀池。三通管2的纵向端连接自来水,在气体压力和自来水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尘流从洒水器与除尘管1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从大口端流入沉淀池中。洒水器两端均喷洒出水流,尘流中的水泥灰在小口端先后被水流两次吸附,在经过过渡段后,流速降低,当水流与导流叶片6相撞时,溅射的水流再次与尘流接触,水流和尘流混合,水流穿过导流叶片6上的通孔7后形成若干小水流,小水流也再次与尘流接触,若干导流叶片6,就会让水流与尘流接触数次,水流和尘流多次混合,而让水泥灰快速地、彻底地被水流吸附,当水流从出水口出来时即彻底地完成了除尘。浑水排入沉淀池,沉淀后得到的清水可以再回收从三通管2的纵向端喷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35.实施例二
36.本实施例基本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洒水器为雾化喷嘴5,雾化喷嘴5设置在三通管2横向两端,并分别朝向两侧,雾化喷嘴5的喷雾呈喇叭状喷出。让尘流必将通过喷雾,从而让尘流在经过除尘管1的洒水器段时就尽量将水泥灰除去。
37.除尘管1中的导流叶片6呈y字形交错分布,延长尘流在除尘管1中流动的路径同时,还保证从前一导流叶片6上留下的水流必将撞击到下一导流叶片6上,从而充分地形成溅射水流,让水泥灰被吸附得更充分,保障除尘效果。
38.实施例三
39.本实施例基本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冲击结构为碟形套9,碟形套9为圆台形,数量为五个,五个碟形套9同轴地均布在洒水器与出水口之间,所有碟形套9的外缘均牢固地粘接到除尘管1的内壁上,碟形套9与除尘管1之间保持密封。碟形套9的小径端朝向出水口端凹陷且小径端封闭,小口径端到外缘之间形成斜面,从上到下,通孔7在第一个碟形套9上设置在斜面上,然后下一个碟形套9的通孔7设置在底部,依次类
推。
40.尘流和水流穿过碟形套9时,产生小水流,小水流撞击下一碟形套9或者除尘管1的内壁,产生若干溅射流,尘流通过溅射流和小水流时,能够充分地与其接触,让水泥灰能够被充分地吸附,而且每穿过一个碟形套9,就能被充分地吸附一次,尘流和水流每撞击一次碟形套9就混合一次,当尘流和水流穿过所有五个碟形套9后,尘流中的所有水泥灰就能被完全吸附到水里,从而快速地、彻底地被除尘。
4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