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料带结构及点光源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3:39: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料带结构及点光源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二极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体支架、料带结构及点光源。


背景技术:

2.发光二极体灯因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寿命长、光效率高及安全系数高灯优点,得到广泛应用。所述发光二极体灯又分为室外用发光二极体灯及室内用发光二极体灯,所述室外用发光二极体灯用于室外照明、美化环境及警示作用。
3.现有技术的所述室外用发光二极体灯包括发光材料、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及封装硅胶,所述发光材料用于发光,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收容所述发光材料,所述封装硅胶封装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包括绝缘座及电极,所述电极嵌设于所述绝缘座,所述户外发光材料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极电连接。因所述室外用发光二极体灯在室外使用,而现有技术的所述室外用发光二极体灯的封装硅胶与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因接触面积较少,气密性不佳,日常经受高温高湿及冷热气温交替变化环境后,所述绝缘座和所述电极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导致嵌合关系受到影响,所述电极与所述绝缘座局部脱离,所述导线断裂,所述室外用发光二极体灯损坏。
4.针对以上因气密性不好导致在室外环境中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料带结构及点光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气密性不好导致在室外环境中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密性好不易损坏且牢固性好的发光二极体支架。
6.同时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发光二极体支架的料带结构及点光源。
7.一种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包括绝缘座、多个电极及补强体,所述绝缘座包括底壁、侧壁及收容空间,所述底壁配合所述侧壁围成所述收容空间,多个所述电极相互间隔嵌设于所述底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补强体设于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的边缘。
8.优选的,所述补强体包括第一补强体,所述第一补强体配合所述底壁夹持固定一所述电极的边缘。
9.优选的,所述补强体包括第二补强体,所述第二补强体配合所述底壁夹持固定二相邻所述电极的相对边缘。
10.优选的,所述补强体包括第三补强体,所述第三补强体配合所述底壁夹持固定三所述电极的相对边缘,所述三电极中的二电极相邻设置,另一电极与所述二电极相对设置。
11.优选的,沿所述底壁与所所述侧壁相接处至所述底壁中心方向,所述补强体的长度大于所述补强体与所述底壁夹持的所述电极的长度。
12.优选的,沿所述底壁与所所述侧壁相接处至所述底壁中心方向,所述补强体的长
度小于所述补强体与所述底壁夹持的所述电极的长度。
13.优选的,所述补强体远离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相接处的一端为于所述底壁上的投影为弧形。
14.优选的,自所述底壁至远离所述收容空间方向,所述补强体的高度为0.05mm~0.1mm。
15.一种料带结构,包括金属框架和成型于所述金属框架上的多个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所述多个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阵列设置于所述金属框架,所述发光二极体支架包括绝缘座、多个电极及补强体,所述绝缘座包括底壁、侧壁及收容空间,所述底壁配合所述侧壁围成所述收容空间,多个所述电极相互间隔嵌设于所述底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补强体设于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的边缘。
16.一种点光源,包括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及发光材料,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包括绝缘座、多个电极及补强体,所述绝缘座包括底壁、侧壁及收容空间,所述底壁配合所述侧壁围成所述收容空间,多个所述电极相互间隔嵌设于所述底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补强体设于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的边缘,所述发光材料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通过增设所述补强体,增大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与封装硅胶的接触面积,提高封装结合稳固性,增强气密性,同时所述补强体突出于所述底壁表面,使所述底壁与所述封装硅胶形成凹凸的嵌合关系,提供封装结合效果,进一步增强气密性,减少封装的所述电极及所述底壁受外界环境影响,降低断线率,从而增加所述点光源的使用寿命。
18.另,因所述补强体设置于所述电极边缘,与所述底壁夹持固定所电极的边缘,在所述电极因环境因素影响,所述电极的边缘具脱离所述底壁的趋势时,所述补强体提供反向阻力,使所述电极的边缘不能轻易脱离所述底壁,进一步保证降低断线率。
19.最后,对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电极的一端进行弯折加工时,所述补强体提供阻力,阻止所述电极嵌设于所述底壁的一端翘起,增加平整度,进而提高所述电极与所述绝缘座的结合效果,更加牢固,提高对不良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3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
图;
26.图6是图5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图7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29.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图9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31.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光源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第一实施例
35.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36.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10包括绝缘座11、多个电极13及补强体15。所述多个电极13相互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绝缘座11。所述绝缘座11与所述补强体15夹持固定所述电极13。
37.所述绝缘座11包括收容空间111、底壁113及侧壁115。所述底壁113与所述侧壁115相接设置,围成所述收容空间111,所述收容空间111呈类杯状。所述侧壁115包括首尾依序相接的第一侧壁1151、第二侧壁1153、第三侧壁1155及第四侧壁1157。
38.所述电极13嵌设于所述底壁113,且一端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111,另一端贯穿所述绝缘座11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座11背面。所述多个电极13包括相互间隔第一电极131、第二电极133、第三电极135及第四电极137。所述第一电极131同时贯穿所述第一侧壁1151、第二侧壁1153及第三侧壁1155,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111的部分呈类“l”型。所述第二电极133贯穿所述第一侧壁1151与所述第二侧壁1153相接处,所述第三电极135贯穿所述第四侧壁1157与第三侧壁1155相接处,所述第四电极137贯穿所述第四侧壁1157与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所述第二电极133及第四电极137分设所述第一电极131两侧,所述第三电极135及第四电极137相邻设置。
39.所述补强体15设于所述底壁113与所述侧壁115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113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13的边缘。所述补强体15与所述底壁113接触的侧面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底壁113的侧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体15包括第一补强体151a及第一补强体151b。所述第一补强体151a设于所述底壁113与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且临近第四侧壁1157设置,同时所述第一补强体151a配合所述底壁113夹持固定所述第四电极137的边缘。沿所述底壁113与所述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至所述底壁1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151a的长
度小于所述第四电极137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151a远离所述底壁113与所述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113上的投影为弧形。
40.所述第一补强体151b设于所述底壁113与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且临近第二侧壁1153设置,同时所述第一补强体151b配合所述底壁113夹持固定所述第二电极133的边缘。沿所述底壁113与所述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至所述底壁1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151b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133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151b远离所述底壁113与所述第一侧壁1151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113上的投影为弧形。
41.自所述底壁113至远离所述收容空间111的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151a及所述第一补强体151b的高度均为0.05mm。
42.第二实施例
43.请结合参阅图3及图4,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44.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20包括绝缘座21、多个电极23及补强体25。所述多个电极23相互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绝缘座21。所述绝缘座21与所述补强体25夹持固定所述电极23。
45.所述绝缘座21包括收容空间211、底壁213及侧壁215。所述底壁213与所述侧壁215相接设置,围成所述收容空间211,所述收容空间211呈类杯状。所述侧壁215包括首尾依序相接的第一侧壁2151、第二侧壁2153、第三侧壁2155及第四侧壁2157。
46.所述电极23嵌设于所述底壁213,且一端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另一端贯穿所述绝缘座21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座21背面。所述多个电极23包括相互间隔第一电极231、第二电极233、第三电极235及第四电极237。所述第一电极231同时贯穿第一侧壁2151、第三侧壁2155及第四侧壁2157,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211的部分呈类“7”型。所述第二电极233及所述第三电极235贯穿所述第二侧壁2153,所述第四电极237贯穿所第三侧壁2155及第四侧壁2157相接处。所述第二电极233及所述第三电极235相邻设置,且设于所述第一电极231同侧,所述第四电极237设于所述第一电极231另一侧。
47.所述补强体25设于所述底壁213与所述侧壁215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213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23的边缘。所述补强体25与所述底壁213接触的侧面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底壁213的侧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体25包括第一补强体251a、第一补强体251b、第一补强体251c、第一补强体251d及第二补强体253。
48.所述第一补强体251a设于所述底壁213与第四侧壁2157相接处,且所述第一补强体251配合所述底壁213夹持固定所述第四电极237的一边缘。沿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四侧壁2157相接处至所述底壁2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25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电极237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251远离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四侧壁2157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213上的投影为弧形。
49.所述第一补强体251b设于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三侧壁2155及所述第四侧壁2157相接处,且所述第一补强体251b配合所述底壁213夹持固定所述第四电极237的另一边缘。沿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四侧壁2157相接处至所述底壁2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251b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电极237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251b远离所述底壁213与所述侧壁215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213上的投影为钝角。
50.所述第二补强体253设于所述底壁213与第二侧壁2153相接处,且所述第二补强体253配合所述底壁2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233及第三电极235的相对边缘。沿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二侧壁2153相接处至所述底壁213中心方向,所述第二补强体25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233及所述第三电极235的长度,所述第二补强体253远离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二侧壁2153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213上的投影为弧形。
51.所述第一补强体251c设于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二侧壁2153及所述第三侧壁2155相接处,且所述第一补强体251c配合所述底壁213夹持固定所述第三电极235的另一边缘。沿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二侧壁2153相接处至所述底壁2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251c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电极235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251c远离所述底壁213与所述侧壁215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213上的投影为钝角。
52.所述第一补强体251d设于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一侧壁2151及第二侧壁2153相接处,且所述第一补强体251d配合所述底壁213夹持固定所述第二电极233的另一边缘。沿所述底壁213与所述第二侧壁2153相接处至所述底壁2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251d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233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251d远离所述底壁213与所述侧壁215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213上的投影为钝角。
53.自所述底壁213至远离所述收容空间211的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251a、所述第一补强体251b、所述第一补强体251c、所述第一补强体251d及所述第二补强体253的高度均为0.1mm。
54.第三实施例
55.请结合参阅图5及图6,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56.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30包括绝缘座31、多个电极33及补强体35。所述多个电极33相互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绝缘座31。所述绝缘座31与所述补强体35夹持固定所述电极33。
57.所述绝缘座31包括收容空间311、底壁313及侧壁315。所述底壁313与所述侧壁315相接设置,围成所述收容空间311,所述收容空间311呈类杯状。所述侧壁315包括首尾依序相接的第一侧壁3151、第二侧壁3153、第三侧壁3155及第四侧壁3157。
58.所述电极33嵌设于所述底壁313,且一端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311,另一端贯穿所述绝缘座31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座31背面。所述多个电极33包括相互间隔第一电极331、第二电极333、第三电极335及第四电极337。所述第一电极331同时贯穿所述第一侧壁3151及第二侧壁3153,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311的部分呈类
“┐”
型。所述第二电极333同时贯穿所述第二侧壁3153及所述第三侧壁3155,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311的部分呈类
“└”
。所述第三电极335及第四电极337贯穿所述第四侧壁3157,所述第一电极331与所述第二电极333相邻设置,所述第三电极335与所述第四电极337相邻设置。
59.所述补强体35设于所述底壁313与所述侧壁315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313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33的边缘。所述补强体35与所述底壁313接触的侧面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底壁313的侧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体35包括第二补强体353a及第二补强体353b。
60.所述第二补强体353a设于所述底壁313与第二侧壁3153相接处,且所述第二补强
体353a配合所述底壁3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331及第二电极333的相对边缘。沿所述底壁313与所述第二侧壁3153相接处至所述底壁313中心方向,所述第二补强体353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331及第二电极333的长度,所述第二补强体353a远离所述底壁313与所述第二侧壁3153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313上的投影为弧形。
61.所述第二补强体353b设于所述底壁313与第四侧壁3157相接处,且所述第二补强体353b配合所述底壁3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三电极335及第四电极337的相对边缘。沿所述底壁313与所述第四侧壁3157相接处至所述底壁313中心方向,所述第二补强体353b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电极335及第四电极337的长度,所述第二补强体353b远离所述底壁313与所述第四侧壁3157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313上的投影为弧形。
62.自所述底壁313至远离所述收容空间311的方向,所述第二补强体353a及所述第二补强体353b的高度均为0.1mm。
63.第四实施例
64.请结合参阅图7及图8,其中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65.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40包括绝缘座41、多个电极43及补强体45。所述多个电极43相互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绝缘座41。所述绝缘座41与所述补强体45夹持固定所述电极43。
66.所述绝缘座41包括收容空间411、底壁413及侧壁415。所述底壁413与所述侧壁415相接设置,围成所述收容空间411,所述收容空间411呈类杯状。所述侧壁415包括首尾依序相接的第一侧壁4151、第二侧壁4153、第三侧壁4155及第四侧壁4157。
67.所述电极43嵌设于所述底壁413,且一端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411,另一端贯穿所述绝缘座41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座41背面。所述多个电极43包括相互间隔第一电极431、第二电极433、第三电极435及第四电极437。
68.所述第一电极431贯穿所述第二侧壁4153,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411的部分呈类
“┘”
型。所述第二电极433贯穿所述第二侧壁4153及所述第三侧壁4155相接处,所述第三电极435同时贯穿所述第三侧壁4155及所述第四侧壁4157,露于所述收容空间411的部分呈类
“└”
型。所述第四电极437贯穿所述第一侧壁4151。所述第一电极431与所述第二电极433相邻设置,同时与所述第三电极435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433与所述第三电极435相邻设置。
69.所述补强体45设于所述底壁413与所述侧壁415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413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43的边缘。所述补强体45与所述底壁413接触的侧面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底壁413的侧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体45包括第一补强体451a及第一补强体451b。
70.所述第一补强体451a设于所述底壁413与第二侧壁4153相接处,且所述第一补强体451a配合所述底壁413夹持固定所述第二电极433的边缘。沿所述底壁413与所述第二侧壁4153相接处至所述底壁4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451a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电极433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451a远离所述底壁413与所述第二侧壁4153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413上的投影为弧形。
71.所述第一补强体451b设于所述底壁413与第三侧壁4155相接处,配合所述底壁413
夹持固定所述第二电极433的另一边缘。沿所述底壁413与所述第三侧壁4155相接处至所述底壁4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451b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433的长度,所述第一补强体451b远离所述底壁413与所述第三侧壁4155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413上的投影为弧形。
72.自所述底壁413至远离所述收容空间411的方向,所述第一补强体451a及所述第一补强体451b的高度均为0.1mm。
73.第五实施例
74.请结合参阅图9及图10,其中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剖视图。
75.所述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50包括绝缘座51、多个电极53及补强体55。所述多个电极53相互间隔设置,且贯穿所述绝缘座51。所述绝缘座51与所述补强体55夹持固定所述电极53。
76.所述绝缘座51包括收容空间511、底壁513及侧壁515。所述底壁513与所述侧壁515相接设置,围成所述收容空间511,所述收容空间511呈类杯状。所述侧壁515包括首尾依序相接的第一侧壁5151、第二侧壁5153、第三侧壁5155及第四侧壁5157。
77.所述电极53嵌设于所述底壁513,且一端裸露于所述收容空间511,另一端贯穿所述绝缘座51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座51背面。所述多个电极53包括相互间隔第一电极531、第二电极533、第三电极535、第四电极537、第五电极538及第六电极539。
78.所述第一电极531贯穿所述第一侧壁5151,所述第二电极533贯穿所述第二侧壁5153,所述第三电极535贯穿所述第三侧壁5155,所述第四电极537贯穿所述第三侧壁5155及第四侧壁5157相接处,所述第五电极538贯穿所述第四侧壁5157,所述第六电极539贯穿所述第四侧壁5157与所述第一侧壁5151相接处。所述第一电极531及所述第三电极535分设所述第二电极533两侧,且所述第二电极533与所述第五电极538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电极537及所第六电极539分设所述第五电极538两侧。
79.所述补强体55设于所述底壁513与所述侧壁515相接处,且与所述底壁513配合夹持固定所述电极53的边缘。所述补强体55与所述底壁513接触的侧面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底壁513的侧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体55包括第二补强体553a、第二补强体553b、第三补强体555a及第三补强体555b。
80.所述第二补强体553a及第二补强体553b设于所述底壁513与第四侧壁5157相接处,且所述第二补强体553a配合所述底壁5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四电极537及第五电极538的相对边缘,所述第二补强体553b配合所述底壁5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五电极538及第六电极539的相对边缘。沿所述底壁513与所述第四侧壁5157相接处至所述底壁513中心方向,所述第二补强体553a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电极537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第五电极538的长度;所述第二补强体553b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六电极539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第五电极538的长度,所述第二补强体553a及第二补强体553b远离所述底壁513与所述第四侧壁5157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513上的投影为弧形。
81.所述第三补强体555a及第三补强体555b设于所述底壁513与第二侧壁5153相接处,且所述第三补强体555a配合所述底壁5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531及第二电极533的相对边缘,同时夹持固定所述第五电极538的一边缘;所述第三补强体555b配合所述
底壁513夹持固定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533及第三电极535的相对边缘,同时夹持固定所述第五电极538的另一边缘。沿所述底壁513与所述第二侧壁5153相接处至所述底壁513中心方向,所述第三补强体555a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533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第一电极531的长度,所述第三补强体555b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533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第三电极535的长度,所述第三补强体555a及第三补强体555b远离所述底壁513与所述第二侧壁5153相接处的一端于所述底壁513上的投影为弧形。
82.自所述底壁513至远离所述收容空间511的方向,所述第二补强体553a、第二补强体553b、第三补强体555a及第三补强体555b的高度均为0.1mm。
83.再请参阅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料带结构60包括至少一个一体成型连接的金属框架61、引导孔63及多个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65,所述多个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65阵列设置于所述金属框架61上,所述引导孔63设置于所述金属框架61两端。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65可采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中任一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
84.再请参阅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光源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点光源70包括户外发光二级体支架71及发光材料73,所述发光二极体支架71可采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中任一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所述发光材料73收容于所述发光二极体支架71的收容空间。
8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通过增设所述补强体,增大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与封装硅胶的接触面积,提高封装结合稳固性,增强气密性,同时所述补强体突出于所述底壁表面,使所述底壁与所述封装硅胶形成凹凸的嵌合关系,提供封装结合效果,进一步增强气密性,减少封装的所述电极及所述底壁受外界环境影响,降低断线率,从而增加所述点光源70的使用寿命。
86.另,因所述补强体设置于所述电极边缘,与所述底壁夹持固定所电极的边缘,在所述电极因环境因素影响,所述电极的边缘具脱离所述底壁的趋势时,所述补强体提供反向阻力,使所述电极的边缘不能轻易脱离所述底壁,进一步保证降低断线率。
87.最后,对所述户外发光二极体支架的电极的一端进行弯折加工时,所述补强体提供阻力,阻止所述电极嵌设于所述底壁的一端翘起,增加平整度,进而提高所述电极与所述绝缘座的结合效果,更加牢固,提高对不良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
8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