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1:43: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提高,人们对于灶具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及市场的需求,行业内相继推出能效越来越高的灶具产品。行业内相同高能效的产品都会有一个节能盘的结构,用于提升燃烧器的燃烧性能,同时减少燃烧时热量对外散失;行业内现有的节能盘结构都有一个相似结构:将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和高温烟气排放通道分开,能有效的提升燃烧工况,但是这个方案对于高温烟气余热及燃烧散失热的利用率依然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燃烧器,提高余热利用率。
4.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节能盘及第一隔热片,所述节能盘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上,在所述节能盘内形成腔体,所述第一隔热片设置在所述腔体内以将所述腔体分隔形成第一预热区及第二预热区,所述第二预热区设置在靠近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预热区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预热区与所述第二预热区连通,且在所述第一预热区上设有进气孔,在所述第二预热区上设有出气孔。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隔热片,所述第二隔热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预热区内,以将所述第一预热区分隔形成低温预热区及高温预热区。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低温预热区与所述高温预热区上下分层设置,且所述低温预热区设置在所述高温预热区下方。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低温预热区上,所述低温预热区与所述高温预热区连通,所述高温预热区与所述第二预热区连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隔热片为螺旋隔片,所述螺旋隔片一端与所述低温预热区的底部连接,另一端呈螺旋上升状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预热区内。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隔片的另一端与所述低温预热区底面之间形成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将所述低温预热区与所述高温预热区连通。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隔片的另一端与下一圈所述螺旋隔片之间形成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将所述低温预热区与所述高温预热区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孔设置在靠近所述螺旋隔片与所述低温预热区底部连接的一端。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隔片为环形隔片。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预热区靠近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一端侧壁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燃烧器,二次空气流经第一预热区和第二预热区时,会和燃烧器本体散出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使二次空气排出节能盘时的温度更高,火焰温度更高,余热利用率提高,能效提高。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一中一种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一中一种燃烧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此处省略上壳体);
19.图3为实施例一中一种燃烧器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实施例一中一种燃烧器的再一结构示意图(此处省略上壳体及第二隔热片);
21.图5为实施例一中一种燃烧器的剖示图;
22.图6为实施例二中一种燃烧器的分解示意图;
23.图7为实施例二中一种燃烧器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5.实施例一:
26.参见图1-5示出一种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1、节能盘2及第一隔热片3,所述节能盘2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1上,在所述节能盘2内形成腔体4,所述第一隔热片3设置在所述腔体4内以将所述腔体4分隔形成第一预热区41及第二预热区42,所述第二预热区42设置在靠近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一端,所述第一预热区41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一端,所述第一预热区41与所述第二预热区42连通,且在所述第一预热区41上设有进气孔5,在所述第二预热区42上设有出气孔6。
27.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燃烧器,由于节能盘2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1上,燃烧器本体1在使用过程中,其热量向四周散发,会传输到节能盘2中,二次空气经进气孔5进入到第一预热区41,并从第一预热区41进入到第二预热区42,进而从出气孔6流出,二次空气流经第一预热区41和第二预热区42时,会和燃烧器本体1散出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使二次空气排出节能盘2时的温度更高,火焰温度更高,余热利用率增加,能效提高。
28.还包括第二隔热片7,所述第二隔热片7设置在所述第一预热区41内,以将所述第一预热区41分隔形成低温预热区411及高温预热区412。
29.所述低温预热区411与所述高温预热区412上下分层设置,且所述低温预热区411设置在所述高温预热区412下方。
30.所述进气孔5设置在所述低温预热区411上,所述低温预热区411与所述高温预热区412连通,所述高温预热区412与所述第二预热区42连通。
31.二次空气从进气孔5进入到低温预热区411内,再由低温预热区411进入到高温预热区412,从高温预热区412进入到第二预热区42,使二次空气得到充分的热交换。
32.所述第二预热区42设置在靠近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一侧,所述第二预热区42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一侧。由于第二预热区42更加靠近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一端,则所述第二预热区42的温度会高于所述第一预热区41的温度。在燃烧器本体1的使用过程中,一些烟气余热会通过节能盘2的上端向下传输,由于所述高温预热区412在所述低温预热区411的上端,因此在第一预热区41中,高温预热区412的温度会高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的温度。二次空气从低温预热区411进入到高温预热区412,再由高温预热区412进入到第二预热区42,进入区域的温度逐步升高,使得二次空气的温度逐步升高,设置合理,也使得换热效果更好。
33.所述第二隔热片7为螺旋隔片,所述螺旋隔片一端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底部连接,且所述螺旋隔片呈螺旋上升状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预热区41内。在所述螺旋隔片与所述节能盘2底部之间形成低温预热区411,在所述螺旋隔片与所述节能盘2顶部之间形成高温预热区412。
34.所述螺旋隔片的另一端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底面之间形成通风口413,所述通风口413将所述低温低温预热区411与所述高温预热区412连通。
35.所述进气孔5设置在靠近所述螺旋隔片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底面连接的一端。
36.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隔片只有一圈,所述螺旋隔片一端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底部连接,所述螺旋隔片的另一端与所述低温低温预热区411底面之间形成通风口413,二次空气从进气孔5进入到低温预热区411,由于进气孔5设置靠近所述螺旋隔片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底面连接的一端,因此二次空气需完整的流经整个环形低温预热区411之后,才可从所述通风口413流出到高温预热区412中,增长了空气与余热之间的热交换时间,保证换热效果,使二次空气排出节能盘2时的温度更高,余热利用率增加,能效提高。
37.所述第一隔热片3为环形隔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腔体4为环形腔体4。所述环形隔片设置在所述环形腔体4内,以将环形腔体4分隔形成第一预热区41及第二预热区42,且第一预热区41和第二预热区42呈环形。
38.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热区41的环形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预热区42的环形间距。
39.所述出气孔6设置在所述第二预热区42靠近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一端侧壁上,且所述出气孔6沿所述第二预热区42侧壁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出气孔6朝向所述燃烧器本体1。以使得流入第二预热区42内的空气可经出气孔6从燃烧器本体1四周流向所述燃烧器本体1。
40.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外壁与所述节能盘2内壁相配合连接,在所述节能盘2内壁四周边缘向所述燃烧器本体1方向延伸形成连接边,所述节能盘2通过所述连接边与所述燃烧器本体1连接。也由于所述连接边的设置,在所述节能盘2与所述燃烧器本体1之间形成出气腔。所述二次空气从出气孔6流出后经出气腔流入到燃烧器本体1中。
41.所述节能盘2包括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所述上壳体21盖合在所述下壳体22上,且所述上壳体21为不锈钢材质,下壳体22为铝材质,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之间通过压铆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
42.所述第一隔热片3及第二隔片为金属片。
43.实施例二:
44.如图6、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螺旋隔片的一端与所述低温预热
区411的底面连接,所述螺旋隔片的另一端与下一圈所述螺旋隔片之间形成通风口413,所述通风口413将所述低温低温预热区411与所述高温预热区412连通。
45.在实施例一中,所述螺旋隔片只有一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隔片可以有两圈或多圈。
46.所述螺旋隔片的一端仍与所述低温预热区411的底面连接,二次空气从进气孔5进入后沿螺旋状的隔片螺旋向上,至螺旋隔片的末端与螺旋隔片末端的下一圈之间形成的通风口413流出至高温预热区412中。
47.螺旋隔片设置多圈的结构,增长了空气与余热之间的热交换时间,保证换热效果,使二次空气排出节能盘2时的温度更高,余热利用率增加,能效提高。
48.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技术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