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1:00: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回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和有毒污染物等。污水是由于水里掺入了新的物质或者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变质不能继续保持原来的使用功能,污水不能直接排放,不然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对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因此需要对污水进行回收利用。
3.如申请号为:cn202022017841.7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家用污水回用装置,包括第一收集罐,所述第一收集罐一侧设有第一入水口,所述第一收集罐另一侧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与管道组件连接,所述管道组件一端与第二收集罐连接,所述第二收集罐一侧上方设有第二入水口,所述第二收集罐另一侧下方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收集罐内部设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与第一收集罐通过卡合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收集罐内部设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与第二收集罐通过滑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过滤层下方设有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三过滤层与第二收集罐通过滑动组件连接。该家用污水回用装置经过多层过滤与沉淀有效对家用污水进行处理,使得机器使用效果显著,使用率提高。
4.基于上述,传统的污水回用装置,通常是对污水进行过滤和杀菌,污水处理不够彻底,另外对污水净化提纯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装置,以解决传统污水回用装置在使用时对污水处理不彻底和效率低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7.一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底座;
8.所述一号底座设有四只螺栓杆,螺栓杆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
9.水泵,水泵固定在一号底座上;
10.二号底座,二号底座固定在地面上;
11.过滤罐,过滤罐的下端固定在二号底座上,过滤罐前端与水泵连接,且中间设有控制阀;
12.蒸馏罐,蒸馏罐下端固定在地面上,前端与过滤罐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上固定有液位计和温度计。
14.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15.防护壳,防护壳下端设有三根支撑杆,支撑杆下端固定在顶盖上;
16.冷却管,冷却管固定在防护壳内,且冷却管下端与壳体接通,另一端设有控制阀。
17.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罐包括:
18.罐体,罐体下端固定在二号底座上,罐体的下端设有进水口,上端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排污口;
19.过滤桶,过滤桶固定在罐体内;
20.密封盖,密封盖固定在罐体顶端。
21.进一步的,所述蒸馏罐包括:
22.稳定座,稳定座固定在地面上;
23.壳体,壳体下端固定在稳定座上,前端与过滤桶连接;
24.顶盖,顶盖通过卡扣固定在壳体的上端;
25.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固定在顶盖上。
26.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座上端为圆环结构,下端固定有六个支撑座,支撑座内设有弹簧。
2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
28.加热管,加热管固定在壳体的底部,且加热管为螺旋结构。
29.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包括:
30.加料斗,加料斗固定在密封盖上;
31.电机,电机固定在密封盖上;
32.搅拌轴,搅拌轴位于过滤桶内,且中心轴与电机连接。
33.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34.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水泵抽取的污水通过过滤罐内的过滤桶进行过滤,并通过加料斗向罐体内部添加净化剂,搅拌轴对净化剂与污水进行搅拌,加入净化剂可使水中杂质凝结下落到过滤桶底部,初步过滤后的污水再由加热管进行加热蒸馏,使污水的提纯净化更彻底。
35.2、本实用新型设有冷却管,冷却管为螺旋结构,能够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水蒸气液化效率,并通过与液位计、温度计对壳体内的污水进行监测,有利于准确的控制加热管的加热时间,壳体下端的稳定座能够减轻污水在沸腾时产生的震动。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实用新型过滤罐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9.图4是本实用新型蒸馏罐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本实用新型稳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42.1、一号底座;2、水泵;3、二号底座;
43.4、过滤罐;
44.401、罐体;402、过滤桶;
45.403、密封盖;
46.4031、加料斗;4032、电机;4033、搅拌轴;
47.5、蒸馏罐;
48.501、稳定座;
49.502、壳体;
50.5021、加热管;
51.503、顶盖
52.504、冷却装置;
53.5041、防护壳;5042、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实施例:
58.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5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装置,包括一号底座1;
60.一号底座1设有四只螺栓杆,螺栓杆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
61.水泵2,水泵2固定在一号底座1上;
62.二号底座3,二号底座3固定在地面上;
63.过滤罐4,过滤罐4的下端固定在二号底座3上,过滤罐4前端与水泵2连接,且中间设有控制阀;
64.蒸馏罐5,蒸馏罐5下端固定在地面上,前端与过滤罐4连接。
65.其中,过滤罐4包括:
66.罐体401,罐体401下端固定在二号底座3上,罐体401的下端设有进水口,上端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排污口;
67.过滤桶402,过滤桶402固定在罐体401内;
68.密封盖403,密封盖403固定在罐体401顶端,如图2所示,排污口便于排放沉淀的杂质。
69.其中,密封盖403包括:
70.加料斗4031,加料斗4031固定在密封盖403上;
71.电机4032,电机4032固定在密封盖403上;
72.搅拌轴4033,搅拌轴4033位于过滤桶402内,且中心轴与电机4032连接,通过加料斗4031向罐体401内部添加净化剂,并通过搅拌轴4033进行搅拌。
73.其中,蒸馏罐5包括:
74.稳定座501,稳定座501固定在地面上,稳定座501上端为圆环结构,下端固定有六个支撑座,支撑座内设有弹簧;
75.壳体502,壳体502下端固定在稳定座501上,前端与过滤桶402连接;
76.顶盖503,顶盖503通过卡扣固定在壳体502的上端,顶盖503上固定有液位计和温度计;
77.冷却装置504,冷却装置504固定在顶盖503上,如图4所示,稳定座501能够减轻污水在沸腾时产生的震动。
78.其中,壳体502包括:
79.加热管5021,加热管5021固定在壳体502的底部,且加热管5021为螺旋结构,如图4所示,螺旋结构能够加快污水的提温速率。
80.其中,冷却装置504包括:
81.防护壳5041,防护壳5041下端设有三根支撑杆,支撑杆下端固定在顶盖503上;
82.冷却管5042,冷却管5042固定在防护壳5041内,且冷却管5042下端与壳体502接通,另一端设有控制阀,如图4所示,冷却管5042为螺旋结构,能够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水蒸气液化效率。
83.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在壳体502外设置防护网,防止在加热管5021对污水进行加热后壳体502烫伤工作人员,水泵2的进水口可设置过滤网,防止杂质进入到水泵2内部损坏水泵2内部的转动部件。
84.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85.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通过水泵2将污水抽取到罐体401内,并通过加料斗4031将净化剂投放到罐体401内,启动电机4032带动搅拌轴4033转动,使污水与净化剂融合,使水中杂质凝结下落到过滤桶402的底部,初步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到壳体502内,并通过加热管5021进行加热,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进入到冷却管5042内冷却液化,经出水口排出。
86.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8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