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0:42: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


背景技术:

2.承重系统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尤其对于超高层建筑,承重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3.相关技术中,承重系统包括混凝土和钢筋;通过在基坑内对钢筋进行绑扎形成钢筋框架,然后向钢筋框架内浇筑混凝土,最后形成钢筋混凝土的承重系统。
4.但是,由于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通过绑扎固定在一起,这样当钢筋一旦发生断裂,将会对钢筋混凝土的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影响,所以钢筋混凝土的承重系统的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可以提高预应力拉杆工作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应用于组装承重系统中的多个第一承重板块,所述预应力拉杆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
7.所述第一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承重板块相邻的第二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拉杆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拉杆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固定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贴合,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贴合;
8.所述第一固定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拉杆匹配的第二连接槽;
9.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槽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所述第一固定接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且用于通过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对所述第一承重板块和所述第二承重板块进行组装。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包括第一连接头和第一限位台;
11.所述第一连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一限位台连接,且所述第一限位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
12.所述第一连接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台与所述第一通孔贴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位置。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限位台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这样第一拉杆的位置能够通过第一限位台固定,即使与第一拉杆连接的第二拉杆发生断裂,第一拉杆也能通过第一限位台固定第一承重板块,从而能够使每个第一承重板块独立固定,所以提高
了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1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包括第二连接头和第二限位台;
15.所述第二连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拉杆匹配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第二限位台连接,且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尺寸;
16.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侧,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内侧,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槽与所述第二拉杆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台与所述第二通孔贴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位置。
1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限位台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这样第二拉杆的位置能够通过第二限位台固定,即使与第二拉杆连接的第一拉杆发生断裂,第二拉杆也能通过第二限位台固定第二承重板块,从而能够使每个第二承重板块独立固定,所以提高了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1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槽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匹配的第一外螺纹;
19.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侧,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和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接。
2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测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拉杆上设有第二外螺纹;
21.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测,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连接。
2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头;
23.所述第二外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头上,且所述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拉杆的直径。
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二拉杆的直径,这样就增加了第三连接头与第一可调节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在接头处发生断裂,所以提高了该预应力拉杆的安全性。
25.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头;所述第四连接头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连接,且所述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拉杆的直径。
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一拉杆的直径,这样就增加了第四连接头与第一固定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在接头处发生断裂,所以提高了该预应力拉杆的安全性。
2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可调节接头,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接头。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固定接头和一个可调节接头;通过可调节接头与固定接头和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拉杆和第三拉杆连接,从而将多个第一承重板块组装子在一起,提高了承重系统的稳定性。
2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重系统,所述承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预应力拉杆和多个第一承重板块;所述多个第一承重板块,通过所述预应力拉杆连接在一起。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设有防腐材料;所述防腐材料,用于阻止空气进入所述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的缝隙。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设置防腐材料,能够避免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的缝隙内的空气对预应力拉杆造成腐蚀,因此,提高了预应力拉杆的使用寿命。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由于该预应力拉杆中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这样即使第一拉杆发生断裂,第二拉杆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对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同理,即使第二拉杆发生断裂,第一拉杆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对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由此可知,该预应力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使第一拉杆能够对第一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使第二杆能够对第二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所以提高了每个承重板块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了该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固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可调节接头和第二拉杆的连接示意图;
38.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
40.10
ꢀꢀꢀ
预应力拉杆
41.11
ꢀꢀꢀ
第一拉杆
42.12
ꢀꢀꢀ
第二拉杆
43.13
ꢀꢀꢀ
第一固定接头
44.131
ꢀꢀ
第一连接头
45.132
ꢀꢀ
第一限位台
46.14
ꢀꢀꢀ
第一可调节接头
47.141
ꢀꢀ
第二连接头
48.142
ꢀꢀ
第二限位台
49.20
ꢀꢀꢀ
第一承重板块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5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预应
力拉杆包括:第一拉杆11、第二拉杆12、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
52.第一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一承重板块相邻的第二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一拉杆11设置在第一通孔内,第二拉杆12设置在第二通孔内,第一固定接头13设置在第一拉杆11的一端,且与第一通孔贴合,第一可调节接头14设置在第二拉杆12的一端,且与第二通孔贴合;
53.第一固定接头13上设有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匹配的第一连接槽,第一可调节接头14上设有与第二拉杆12匹配的第二连接槽;
54.第一拉杆11与第一固定接头13连接,用于为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第二拉杆12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通过第二连接槽连接,用于为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第一固定接头13,用于通过第一连接槽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且用于通过连接第一拉杆11的一端和第二拉杆12的一端对第一承重板块和第二承重板块进行组装。
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由于该预应力拉杆中的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通过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这样即使第一拉杆11发生断裂,第二拉杆12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对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同理,即使第二拉杆12发生断裂,第一拉杆11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对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由此可知,该预应力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使第一拉杆11能够对第一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使第二杆能够对第二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所以提高了每个承重板块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了该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56.第一拉杆11的介绍:第一拉杆11设置在第一承重板块上的第一通孔内,第一固定接头13设置在第一拉杆11的一端。
57.第一拉杆11与第一承重板块的长度相匹配。例如,第一承重板块的长度为50cm,第一拉杆11的长度可以是55cm。第一拉杆11的直径可以是1cm至8cm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2cm、3cm、4cm等。第一拉杆11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铁、铜等,也可以是金属合金,例如,碳钢,钛合金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一拉杆11的尺寸和材料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并修改。
5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拉杆11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头;第四连接头与第一固定接头13连接,且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一拉杆11的直径。其中,第四连接头与第一拉杆11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可以是第一拉杆11直径的1.1倍至3倍之间的任一倍数。
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一拉杆11的直径,这样就增加了第四连接头与第一固定接头13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拉杆11与第二拉杆12在接头处发生断裂,所以提高了该预应力拉杆的安全性。
6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拉杆1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可调节接头。第一拉杆1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可调节接头与第一拉杆11相邻的第三拉杆上的第三固定接头连接。
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拉杆1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可调节接头,也即第一拉杆1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固定接头和一个可调节接头;通过可调节接头与固定接头和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拉杆12和第三拉杆连接,从而将多个第一承重板块组装子在一起,提高了承重系统的稳定性。
62.第二拉杆12的介绍:第二拉杆12设置在第二承重板块上的第二通孔内,第一可调
节接头14设置在第二拉杆12的一端。
63.第二拉杆12与第二承重板块的长度相匹配。例如,第二承重板块的长度为50cm,第二拉杆12的长度可以是55cm。第二拉杆12的直径可以是1cm至8cm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2cm、3cm、4cm等。第二拉杆12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铁、铜等,也可以是金属合金,例如,碳钢,钛合金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二拉杆12的尺寸和材料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并修改。
6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拉杆12的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头;第二外螺纹设置在第三连接头上,且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二拉杆12的直径。其中,第三连接头与第二拉杆12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可以是第二拉杆12直径的1.1倍至3倍之间的任一倍数。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二拉杆12的直径,这样就增加了第三连接头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拉杆11与第二拉杆12在接头处发生断裂,所以提高了该预应力拉杆的安全性。
6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拉杆1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接头。第二拉杆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固定接头与第二拉杆12相邻的第四拉杆上的第三可调节接头连接。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拉杆1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接头,也即第二拉杆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固定接头和一个可调节接头;通过可调节接头与固定接头和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拉杆11和第四拉杆连接,从而将多个第一承重板块组装子在一起,提高了承重系统的稳定性。
68.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通过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用于组装第一承重板块和第二承重板块。其中,每个承重板块内设有一个第一拉杆11,与每个第一承重板块相邻的第二承重板块内设有一个第二拉杆12。
69.其中,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在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通过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组装第一承重板块和第二承重板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之间的间距,能够调节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之间的预应力的大小。
70.第一固定接头13的介绍:第一固定接头13上设有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槽的内径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的外径相匹配,第一可调节接头14与第一固定接头13上的第一连接槽连接。
7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第一固定接头13包括第一连接头131和第一限位台132;第一连接头131上设有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头131与第一限位台132连接,且第一限位台132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的尺寸;第一连接头131,用于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第一限位台132与第一通孔贴合,用于限定第一连接头131的位置。
72.第一通孔的直径可以是1cm至8cm之间的任一数值,第一限位台132的直径可以是1.1cm至1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在本技术实施中,对第一通孔的直径和第一限位台132的直径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并更改。
7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限位台132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这样第一拉杆11的位置能够通过第一限位台132固定,即使与第一拉杆11连接的第二拉杆12发生断裂,第一拉杆11也能通过第一限位台132固定第一承重板块,从而能够使每个第一承重板块独
立固定,所以提高了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7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槽内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二连接头141上设有与第一内螺纹匹配的第一外螺纹;第二连接头141,通过第一内螺纹和第一外螺纹,与第一连接槽连接。
75.第一可调节接头14的介绍:第一可调节接头14上设有第二连接槽,第二连接槽的内径与第二拉杆12的外径相匹配;第一拉杆11与第一可调节接头14上的第二连接槽连接。
7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3,第一可调节接头14包括第二连接头141和第二限位台142;第二连接头141上设有第二连接槽,第二连接头141与第二限位台142连接,且第二限位台142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的尺寸;第二连接头141,用于与第一连接槽连接,第二限位台142与第二通孔贴合,用于限定第二连接头141的位置。
77.第二通孔的直径可以是1cm至8cm之间的任一数值,第二限位台142的直径可以是1.1cm至1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在本技术实施中,对第二通孔的直径和第二限位台142的直径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并更改。
7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限位台142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这样第二拉杆12的位置能够通过第二限位台142固定,即使与第二拉杆12连接的第一拉杆11发生断裂,第二拉杆12也能通过第二限位台142固定第二承重板块,从而能够使每个第二承重板块独立固定,所以提高了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7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槽内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二拉杆12上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二连接槽与第二拉杆12的一端,通过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连接。
80.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该承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预应力拉杆10和多个第一承重板块20;多个第一承重板块20,通过预应力拉杆10连接在一起。
81.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该承重系统中预应力拉杆10的数量与第一承重板块20的数量相匹配。
82.例如,继续参见图4,第一承重板块20的数量为4个,预应力拉杆10的数量为4个,且4个预应力拉杆从左向右依次连接,分别为第一预应力拉杆、第二预应力拉杆、第三预应力拉杆和第四预应力拉杆。其中,第一预应力拉杆的左侧为固定接头,第一预应力拉杆的右侧为可调节接头,且与第二预应力拉杆的左侧的固定接头连接。
83.同理,第二预应力拉杆的右侧为可调节接头,且与第三预应力拉杆的左侧的固定接头连接;第三预应力拉杆的右侧为可调节接头,且与第四预应力拉杆的左侧的固定接头连接;第四预应力拉杆的右侧为可调节接头。
8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重系统,由于该承重系统中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这样即使第一拉杆发生断裂,第二拉杆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对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同理,即使第二拉杆发生断裂,第一拉杆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对第一承重板块20提供预应力。由此可知,该预应力拉杆10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使第一拉杆能够对第一承重板块20施加预应力,使第二杆能够对第二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所以提高了每个承重板块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了该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8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承重板块20之间设有防腐材料;防腐材料,用
于阻止空气进入多个第一承重板块20之间的缝隙。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腐材料为灌浆料。
8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多个第一承重板块20之间设置防腐材料,能够避免多个第一承重板块20之间的缝隙内的空气对预应力拉杆10造成腐蚀,因此,提高了预应力拉杆10的使用寿命。
8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