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0:4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种多功能的电压力锅,电压力锅能够实现有压烹饪以及调压烹饪。对于这种电压力锅来说,一般在限压阀上设置有磁铁,在限压阀上方设置有电磁结构。当需要有压烹饪时,电磁结构断电,限压阀在重力作用下封堵在排气口处。当需要调压烹饪时,电磁阀通电,限压阀被电磁结构吸起,从而使得限压阀远离排气口处。
3.但是,如果一旦电磁结构出现内部导线断裂或电磁阀进水汽锈死等情况,电磁结构容易失效,导致电压力锅无法实现调压烹饪,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调压烹饪功能容易失效所导致的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包括煲体以及设置于煲体上的中板,中板上设置有配合结构;盖体,包括盖体本体、设置于盖体本体上的排气通道、封堵于排气通道的排气口处的限压阀、活动设置的切换压力按键以及活动设置的切换板,切换压力按键具有不影响限压阀的位置的第一位置以及使限压阀远离排气口的第二位置,切换板能够锁住切换压力按键并使切换压力按键保持在第二位置,在盖体旋合至锁合于器具本体的锁合位置之前,切换板能够与配合结构配合以使切换板远离切换压力按键以使切换压力按键能够位于第一位置。
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进行有压烹饪时,使切换压力按键位于第一位置,此时,限压阀封堵于排气口处,以使器具本体内的烹饪腔的压力能够提升,实现有压烹饪。当需要进行调压烹饪时,使切换压力按键切换至第二位置,此时,切换板能够与切换压力按键配合以使切换压力按键保持在第二位置。在切换压力按键位于第二位置时,切换压力按键能够驱动限压阀远离排气口,以使烹饪腔与外界大气连通,实现调压烹饪。上述结构通过机械结构对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进行切换,避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电磁结构容易损坏的情况,使得有压、调压烹饪模式的切换更加可靠,最终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7.此外,在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之前,如果切换压力按键被用户不小心按压至第二位置的话,在盖体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前,切换板将会与器具本体上的配合结构配合而远离切换压力按键,以使切换压力按键复位至第一位置。在盖体旋合至锁合位置后,如果用户需要调压烹饪的话,可以再按压切换压力按键至第二位置即可。上述结构使得即使用户在盖体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前误按切换压力按键,在盖体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后能够自动使切换压力按键复位,用户不必进行多余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8.进一步地,切换压力按键位于切换板的内侧,其中,配合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斜面,第一导向斜面在由内至外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切换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配合的
第一配合面;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或者,配合结构包括第一磁性结构,切换板上设置有第二磁性结构,第一磁性结构位于第二磁性结构的内侧,第一磁性结构与第二磁性结构相斥;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后,切换板在磁性斥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上述结构使得切换板与切换压力按键不必直接接触,不会产生磨损,从而保证长期使用后的可靠性。或者,配合结构包括第三磁性结构,切换板上设置有第四磁性结构,第三磁性结构位于第四磁性结构的外侧,第三磁性结构与第四磁性结构相吸。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后,切换板在磁性吸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上述结构使得切换板与切换压力按键不必直接接触,不会产生磨损,从而保证长期使用后的可靠性。
9.进一步地,在盖体旋合至与器具本体解锁的解锁位置之前或者旋合至解锁位置时,切换板可与配合结构配合以使切换板远离切换压力按键。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在调压烹饪完成后再进行有压烹饪时不必进行打开盖体并向下盖合盖体的过程,只需用户对盖体进行旋合,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10.进一步地,切换压力按键位于切换板的内侧,切换压力按键位于切换板的内侧,配合结构包括第二导向斜面,第二导向斜面在盖体的向解锁位置旋合的方向上逐渐向盖体的外侧倾斜,切换板上设置有与第二导向斜面配合的第二配合面。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11.进一步地,配合结构还包括第一导向斜面,第一导向斜面在由内至外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切换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配合的第一配合面。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12.进一步地,配合结构包括第一配合凸起以及第二配合凸起,第二配合凸起在盖体的向解锁位置旋合的方向上位于第一配合凸起的前侧,第一导向斜面设置于第一配合凸起上,第二导向斜面设置于第二配合凸起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13.进一步地,第一配合凸起包括立板以及设置于立板外侧的间隔设置的加强立板,加强立板与立板呈角度设置,加强立板的上表面为第一导向斜面;上述结构在使得第一配合凸起提供了第一导向斜面的情况下能够尽量减小第一配合凸起的厚度,从而避免产生缩水现象。和/或,第二配合凸起的上表面为第二导向斜面。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14.进一步地,切换压力按键与盖体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在切换压力按键处于自由状态下,切换压力按键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位于第一位置。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生产成本低。
15.进一步地,切换压力按键包括按钮本体以及设置于按钮本体下方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卡钩,切换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卡钩配合的第二卡钩以锁住切换压力按键,切换板与盖体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切换板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切换压力按键移动。上述锁合方式简单,易于实现,可靠性高。
16.进一步地,盖体还包括杠杆结构,杠杆结构的一端位于切换压力按键的下方,杠杆结构的另一端位于限压阀的下方;上述结构使得切换压力按键的设置位置灵活,结构简单。进一步地,盖体本体包括面盖、位于面盖内的钢盖以及设置于面盖的下边缘与钢盖的下边缘之间的衬圈,切换板可移动地设置于钢盖与面盖之间,衬圈上设置有避让孔,切换板的底部由避让孔穿出并与配合结构配合。上述结构既能通过衬圈遮住面盖与钢盖下边缘之间的缝隙,保证结构的简洁性,同时又不影响切换板与配合结构配合,实现有压调压烹饪模式的顺利切换。
17.进一步地,切换板的形状与钢盖的侧壁的上表面适配,面盖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限位筋,切换板限位与两个限位筋之间。上述结构使得切换板能够沿预设方向移动,防止切换板移动偏位所导致的切换板不能与切换压力按键顺利脱钩或顺利锁合的情况发生,保证烹饪器具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盖体旋合一定角度后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其中,图2的烹饪器具的切换压力按键位于第一位置;
21.图3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切换压力按键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
23.图5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除去了面盖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盖体处于解锁位置;
25.图7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8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除去了面盖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盖体处于解锁位置与锁合位置之间;
27.图9示出了图8的烹饪器具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10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11示出了图10的烹饪器具的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1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除去了面盖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除去了钢盖以及衬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切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33.图1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切换压力按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5.10、器具本体;20、盖体;21、盖体本体;211、面盖;212、钢盖;213、衬圈;214、避让孔;215、限位筋;22、限压阀;23、切换压力按键;231、按钮本体;232、第一卡钩;24、切换板;241、第一配合面;242、第二配合面;243、第二卡钩;30、配合结构;31、第一配合凸起;311、第一导向斜面;312、立板;313、加强立板;32、第二配合凸起;321、第二导向斜面;40、第一弹性件;50、第二弹性件;60、杠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7.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以及盖体20。其中,器具
本体10包括煲体以及设置于煲体上的中板,中板上设置有配合结构30;盖体20包括盖体本体21、设置于盖体本体21上的排气通道、封堵于排气通道的排气口处的限压阀22、活动设置的切换压力按键23以及活动设置的切换板24,切换压力按键23具有不影响限压阀22的位置的第一位置以及使限压阀远离排气口的第二位置,切换板24能够锁住切换压力按键23并使切换压力按键23保持在第二位置,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于器具本体10的锁合位置之前切换板24能够与配合结构30配合以使切换板24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以使切换压力按键23能够位于第一位置。
38.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进行有压烹饪时,使切换压力按键23位于第一位置,此时,限压阀22封堵于排气口处,以使器具本体10内的烹饪腔的压力能够提升,实现有压烹饪。当需要进行调压烹饪时,使切换压力按键23切换至第二位置,此时,切换板24能够与切换压力按键23配合以使切换压力按键23保持在第二位置。在切换压力按键23位于第二位置时,切换压力按键23能够驱动限压阀22远离排气口,以使烹饪腔与外界大气连通,实现调压烹饪。上述结构通过机械结构对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进行切换,避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电磁结构容易损坏的情况,使得有压、调压烹饪模式的切换更加可靠,最终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盖体20盖设于器具本体10之前,如果切换压力按键23被用户不小心按压至第二位置的话,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前,切换板24将会与器具本体10上的配合结构30配合而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以使切换压力按键23复位至第一位置。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位置后,如果用户需要调压烹饪的话,可以再按压切换压力按键23至第二位置即可。上述结构使得即使用户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前误按切换压力按键23,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后能够自动使切换压力按键23复位,用户不必进行多余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40.还需要说明的是,盖体20具有与器具本体10解锁的解锁位置,在盖体20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盖体20能够由器具本体10上打开。前述“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位置之前”实际包括以下两种过程,一种是盖体20向下盖在器具本体10上的过程,另一种是盖体20由解锁位置向锁合位置旋合,并未到锁合位置时的过程。
41.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当切换压力按键23位于第二位置时,限压阀22可以完全打开排气口,也可以部分打开排气口。如果限压阀22完全打开排气口,则锅内能够实现无压烹饪,如果限压阀22部分打开排气口,锅内的压力小于烹饪器具设定的压力值,锅内能够实现低压烹饪(微压烹饪),上述无压烹饪与低压烹饪都称为调压烹饪。
42.如图6至图9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压力按键23位于切换板24的内侧,其中,配合结构30包括第一导向斜面311,第一导向斜面311在由内至外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切换板24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311配合的第一配合面241。具体地,当盖体20向下放置在器具本体10的过程中,第一导向斜面311与第一配合面241抵接,随着盖体20继续向下移动,第一导向斜面311逐渐将切换板24向外侧推,以使切换板24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切换板24的内侧指的是切换板24的靠近盖体20的中轴线的一侧。
43.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配合结构包括第一磁性结构,切换板上设置有第二磁性结构,第一磁性结构位于第二磁性结构的内侧,第一磁性结构与第二磁性结构
相斥。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后,切换板在磁性斥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上述结构使得切换板与切换压力按键不必直接接触,不会产生磨损,从而保证长期使用后的可靠性。或者,配合结构包括第三磁性结构,切换板上设置有第四磁性结构,第三磁性结构位于第四磁性结构的外侧,第三磁性结构与第四磁性结构相吸。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后,切换板在磁性吸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上述结构使得切换板与切换压力按键不必直接接触,不会产生磨损,从而保证长期使用后的可靠性。
44.如图8至图10、图11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盖体20向下盖设于器具本体10的情况下,盖体20位于解锁位置,切换板24可与配合结构30配合以使切换板24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具体地,当用户在调压烹饪完成后想进行有压烹饪时,只需旋转盖体20,使得盖体20旋合至解锁位置,此时切换板24在配合结构的作用下即可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切换压力按键23即可复位至第一位置。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在调压烹饪完成后再进行有压烹饪时不必进行打开盖体20并向下盖合盖体20的过程,只需用户对盖体20进行旋合,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盖体旋合至解锁位置之前,切换板即可与配合结构配合以使切换板远离切换压力按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减小盖体旋合的角度,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45.如图8至图10、图11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配合结构30包括第二导向斜面321,第二导向斜面321在盖体20的向解锁位置旋合的方向上逐渐向盖体20的外侧倾斜,切换板24上设置有与第二导向斜面321配合的第二配合面242。具体地,当盖体20向解锁位置旋合的过程中,第二配合面242与第二导向斜面321抵接,随着盖体20继续沿上述方向转动,第二导向斜面321逐渐将切换板24向外侧推,以使切换板24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当盖体20旋合至解锁位置时,切换板24的第一导向斜面311与第一配合面241抵接以使切换板24保持在远离切换压力按键23的位置。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4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切换板与配合结构之间为磁性配合的话,当盖体20旋合至解锁位置时,磁性力能够驱动切换板远离切换压力按键,并使切换板保持在远离切换压力按键的位置。上述结构简单,在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基础上,使得切换板与配合结构之间无直接接触,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可靠性。
47.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配合结构30包括第一配合凸起31以及第二配合凸起32,第二配合凸起32在盖体20的向解锁位置旋合的方向上位于第一配合凸起31的前侧,第一导向斜面311设置于第一配合凸起31上,第二导向斜面321设置于第二配合凸起32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48.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凸起31包括立板312以及设置于立板312外侧的间隔设置的加强立板313,加强立板313与立板312呈角度设置,加强立板313的上表面为第一导向斜面311。上述结构在使得第一配合凸起31提供了第一导向斜面311的情况下能够尽量减小第一配合凸起31的厚度,从而避免产生缩水现象。
49.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合凸起32的上表面为第二导向斜面321。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50.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压力按键23与盖体本体2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0,切换压力按键23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具体地,在切换压力按键23被切换板24锁定或者用户按压时,第一弹性件40收缩,在切换板24远离
切换压力按键23或用户不再按压切换压力按键23时(即自由状态下),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切换压力按键23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复至第一位置。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生产成本低。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0为弹簧。
51.如图2至图5、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压力按键23包括按钮本体231以及设置于按钮本体231下方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卡钩232,切换板24上设置有与第一卡钩232配合的第二卡钩243以锁住切换压力按键23,切换板24与盖体本体2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50,切换板24在第二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切换压力按键23移动。具体地,在盖体20旋合至锁合位置时,至少部分第二卡钩243位于第一卡钩232下方。当用户向下按压切换压力按键23时,第一卡钩232能够与第二卡钩243抵接以驱动切换板24移动,此时第二弹性件50被压缩。在切换压力按键23按压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卡钩232的钩部的斜面与第二卡钩243的钩部的斜面脱离,第二弹性件50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切换板24在第二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复至其自身的初始位置,此时第二卡钩243的钩部的水平面位于第一卡钩232的钩部的水平面的上方,实现第一卡钩232与第二卡钩243卡接配合,最终实现切换压力按键23保持在第二位置的目的。上述锁合方式简单,易于实现,可靠性高。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切换压力按键与切换板可以采用其他锁合形式。
52.如图6、图8、图10、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0还包括杠杆结构60,杠杆结构60的一端位于切换压力按键23的下方,杠杆结构60的另一端位于限压阀22的下方。具体地,当切换压力按键23向下按压时,驱动杠杆结构60的一端下压,杠杆结构60的另一端随之抬起以抬起限压阀22,使得限压阀22远离排气口。上述结构使得切换压力按键23的设置位置灵活,结构简单。
53.如图4、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21包括面盖211、位于面盖211内的钢盖212以及设置于面盖211的下边缘与钢盖212的下边缘之间的衬圈213,切换板24可移动地设置于钢盖212与面盖211之间,衬圈213上设置有避让孔214,切换板24的底部由避让孔214穿出并与配合结构30配合。上述结构既能通过衬圈213遮住面盖211与钢盖212下边缘之间的缝隙,保证结构的简洁性,同时又不影响切换板24与配合结构30配合,实现有压调压烹饪模式的顺利切换。
54.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切换板24的形状与钢盖212的侧壁的上表面适配,面盖211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限位筋215,切换板24限位与两个限位筋215之间。上述结构使得切换板24能够沿预设方向移动,防止切换板24移动偏位所导致的切换板24不能与切换压力按键23顺利脱钩或顺利锁合的情况发生,保证烹饪器具的可靠性。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