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2:40: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 的模块化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对于圆柱形锂电池而言,达到动力汽车用的蓄电池包所需的电池 单体的数量是巨大的。特斯拉model-s的蓄电池包重量900kg,功率 85kwh,电压约400v,由16个电池模组串联而成,并且每个电池模 组包括444节18650型三元锂离子的电池单体,其又由6个电池组串 联而成,每个电池组由74节上述电池单体并联而成,因此,整个蓄 电池包由7104节18650型锂电池单体组成。
3.数千个性能最好的蓄电池单体,整合成很差的蓄电池包导致电池 包的整体性能降低。蓄电池包的热场均衡,要求数千个电池单体的每 一个的最高温度低于40℃,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差低于5℃。蓄电池 包追求单体电池的紧密堆叠,通常通过电池包的单位体积的能量 kwh/mm3来表征蓄电池包的单体堆积的紧密程度,但堆叠越紧密,散 热越困难,二者是矛盾的。
4.已知的冷却方式中,热管冷却是能效比高的,因此选择热管冷却 是有前景的冷却方式。
5.奥地利公司miba于德国公开了一种圆柱体电池的电池包(公开 号:de102019114246a1,公开日:2019年12月12日),电池之间设 置多个热管6,热管6顶部连接在一大块的散热岐片11中,热管6 插入竖直排列的电池单体之间,并通过螺栓紧固于电池模组的底板。 因热管6深埋于电池单体之间,获得圆柱体电池的良好冷却效果,因 热量快速移出至散热岐片11而流失于空气环境中,避免了电池单体 过热。但是,热管顶部带有厚度较大的散热岐片11,增加了电池模 组的高度同时,电池单体只能阵列布置一层,如果两层阵列布置叠置, 电池模组的高度尺寸会增加很多。
6.美国加州的电动汽车公司atieva于美国公开了一种电池包的冷 却装置(公开号:us2009208829a1,公开日:2009年8月20日), 其图5显示,每个圆柱体的电池单体614周围紧贴设有至少2个热管 506,竖直的蒸发部506紧贴圆柱体的外圆弧面,热管上段弯折90度 形成水平的冷凝部512,该冷凝部512紧贴于液冷板910下方。该热 管506虽然对圆柱体电池单体进行了热管散热,但是热管的冷凝部是 弯折90度后获得的,该弯折大大降低了热管的散热效率。
7.综上,设计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散热装置,既能有效利用热管的高 热导率,又不增加电池包尺寸是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 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 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解决“既能有效利用热管的高热导率, 又不增加电池包尺寸”的技术问题。
9.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
10.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圆柱形的电池单体,所述多个 电池单体以一定行距列距形成阵列排布;至少两层阵列排布叠置形成 电池模组;电池模组阵列置于电池包壳体中;
11.对夹机构,所述对夹机构用于保持所述阵列排布并实现电池单体 的电连接;
12.第一散热,所述第一散热包括多个散热条带,所述散热条带连续 地延伸于所述阵列排布的行与行之间,用于带走电池单体两个相对的 第一侧表面的热量;
13.第二散热,所述第二散热包括多个阵列的蒸发柱,所述蒸发柱设 于所述阵列排布每行的列与列之间,用于带走电池单体两个相对的第 二侧表面的热量;
14.所述电池单体的两个第一侧表面和两个第二侧表面的面积总和大 于等于电池单体的圆柱体表面面积的80%。
15.进一步地,散热条带为柔性液冷膜,内设多个平行且间隔的液冷 通道,所述散热条带仅一个反方向的弯折,散热条带的宽度大体等于 电池单体暴露于对夹机构之间的长度。
16.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包括连通的蒸发部、冷凝部,所述蒸发部包 括馈液板和多个蒸发柱,蒸发柱垂直且阵列固定于馈液板上;馈液板 内设馈液腔,蒸发柱内设蒸发腔;馈液腔连通每个蒸发柱的蒸发腔。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为回路热管,散热条带作为蒸发部通过 集汽管和回液管与冷凝部连通;散热条带内腔设有吸液芯带和泡沫金 属带。
18.进一步地,当电池单体轴线平行于电池模组的高度方向布置时, 馈液腔为覆盖所述阵列排布的面积的整体空腔;当电池单体轴线垂直 于电池模组的高度方向布置时,馈液板包括多行平行间隔的馈液腔, 馈液腔正对所述阵列排布中的行且能够同时连通该行的所有蒸发柱。
19.进一步地,蒸发柱穿过层与层之间的所述对夹机构地穿设于每层 的所述阵列排布的每行的列与列之间,蒸发柱的高度与电池模组的高 度大致相等。
20.进一步地,当电池单体轴线平行于电池模组的高度方向布置时, 第二散热还包括垂直固定于馈液板上且与馈液腔连通的馈液罐,使得 馈液罐通过馈液腔与各蒸发柱形成u形连通器;馈液罐大于等于蒸发 柱高度的1/2。
21.进一步地,所述蒸发柱包括一体连接的定位块、蒸发主体部和聚 气部,馈液腔上壁对应电池单体阵列排布地阵列设有多个让孔,让孔 周围设有导能筋,馈液腔下壁设有定位柱,定位块底部设有与定位柱 紧配的定位孔,上部设有法兰,定位块穿过让孔使得定位柱紧配定位 于定位孔中的同时法兰与让孔超声焊接并藉此固定于馈液板。
22.进一步地,电池包壳体包括一体连接于底壁四周的侧壁形成顶部 敞口的壳体,壳体内部间隔设有n行m列阵列的多个容置室,冷凝部 包括至少两根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倾斜固定于电池包壳体的两较长的 相对的侧壁,底壁对应容置室位置设有多根冷凝歧管,容置室内垂直 于底壁设有冷凝管接口,冷凝歧管一端由底壁延伸至侧壁分别与冷凝 管连通,另一端连通冷凝管接口。
23.进一步地,所述对夹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定位孔板,所 述定位孔板对应所述阵列排布设有多个定位通孔,定位通孔套设紧压 套筒,电池单体的两端抵接紧压套筒
的底部法兰压入定位通孔以紧 固定位。
24.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通过行与行之间设置散热条 带进行液冷散热,同行列与列之间设置蒸发柱,协同带走80%以上圆 柱体表面的热量,散热效率高,电池模组的堆积有效散热的前提下单 位体积能量达到最大化。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的俯剖视 图。
26.图2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图1的a-a 剖视图。
27.图3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图1的a-a 剖视图(变形例)。
28.图4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的导热接 触面局部视图。
29.图5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第二散 热40的主剖视图及剖面图。
30.图6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电池包壳 体的俯视图。
31.图7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电池包壳 体的主剖视图。
32.图8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二的主剖视 图。
33.图9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二的e-e剖 视图。
34.图10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三的散热 带(竖直布置)剖视图。
35.图11为本发明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三的散热 带(水平布置)剖视图。
36.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
37.1电池包壳体,2侧壁,3底壁,4间隔筋,5容置室,
38.10电池模组,11电池单体,12第一侧表面,13第二侧表面,14第 三侧表面,
39.20对夹机构,21定位孔板,22定位通孔,23定位柱,24锁紧柱,
40.30第一散热,31散热条带,32进液管,33出液管,34接口, 35液冷通道,36吸液芯,37泡沫金属层,
41.40第二散热,41蒸发部,42冷凝部,43馈液板,44蒸发柱,45 定位块,46蒸发主体部,47聚气部,48集气管,
42.50馈液连通器,51馈液罐,52馈液腔,
43.42.1冷凝管,42.2冷凝歧管,42.3弧形槽,42.4冷凝管接口
44.43.1液冷板,43.2让孔,45.1馈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 明的范围。
46.实施例1
47.如图1-7所示,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包括
48.电池模组10,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多个圆柱形的电池单体11, 所述多个电池单体11轴线平行于电池模组的高度方向布置且以一定 行距列距形成至少两层的阵列排布;多
个所述电池模组10阵列固定 于动力电池包壳体1内;
49.对夹机构20,所述对夹机构20用于保持所述电池模组的阵列排 布并实现电池单体11的电连接;
50.第一散热30,所述第一散热30包括多个散热条带31,所述散热 条带31连续地延伸于电池模组10的行与行之间,用于带走电池单体11两个相对的第一侧表面12的热量;
51.第二散热40,所述第二散热40包括多个阵列的蒸发柱43,所述 蒸发柱43设于电池模组10的每行的列与列之间,用于带走电池单体 11两个相对的第二侧表面13的热量;
52.所述电池单体11的两个第一侧表面12和两个第二侧表面13的面 积总和大于等于电池单体的圆柱体表面面积的80%。
53.当电池单体11轴线竖直地放置时,所述阵列排布为至少两层,电 池单体轴线方向的高度等于电池模组10的高度,阵列排布的长度、 宽度等于电池模组10的长度、宽度。
54.所述对夹机构20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定位孔板21,所述定 位孔板21对应所述阵列排布设有多个定位通孔22,电池单体11的 两端压入定位通孔22以紧固定位。
55.所述保持所述电池模组的阵列排布,是指电池单体保持在两定位 孔板21之间,所述两层的阵列排布需要3个定位孔板21。多个定位 孔板21通过四根锁紧柱24连接为长方体形。
56.对于444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轴线竖直的阵列排布,实际优选 两层的阵列排布,18650型锂离子电池,直径18mm,长度65mm,26650 型锂离子电池,直径26mm,长度65mm,两层阵列排布叠置的总高度 为130mm,加上对夹机构20的厚度,电池模组10的高度大致在 140-160mm。对于18650型锂离子电池来说,每层的阵列排布采用15 行15列布置即可布置225粒锂离子电池,电池模组的长度约354mm, 宽度约340mm。
57.第一散热30还包括进液管32、出液管33,进液管32和出液管33分别设有接口34,散 热条带31的进液端通过接口连通进液管32,散热条带31的出液端通过接口连通出液管33。 所述散热条带31包括仅一个反方向的弯折,散热条带31的宽度大体等于电池单体暴露于对 夹机构20之间的长度。散热条带31为柔性液冷膜,内设多个平行且间隔的液冷通道,液冷 通道35从进液端延伸至出液端。多个电池模组10的进液管32连通成为进液总管,出液管 33连通成为出液总管,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分别连通冷却介质源。所述散热条带31优选采 用一种定宽不定长连续挤出液冷板。最外侧的散热条带31外侧于两相邻电池单体11之间设 有定位柱23,使得散热条带31与电池单体11的第一侧表面12表面保持接触。
58.优选地,第一侧表面12和第二侧表面13的面积和大于等于占电 池单体的圆柱体表面面积的90%。第一侧表面12为占据第一圆心角 α的圆弧面,第一侧表面12的横截面圆弧中点与圆心的连线与y轴 重合;第二侧表面13为占据第二圆心角β的圆弧面,且第二侧表面 的横截面圆弧的中点与圆心连线与x轴重合;第一侧表面12和第二 侧表面13之间未热传导接触的第三侧表面14为占据第三圆心角γ的 圆弧面。当第一侧表面12和第二侧表面13的面积和等于占电池单体 的圆柱体表面面积的80%时,第三圆心角γ=18
°
。当第一侧表面12 和第二侧表面13的面积和等于占电池单体的圆柱体表面面积的90% 时,第三圆心角γ=9
°

59.第二散热40包括通过集气管和回液管连通的蒸发部41、冷凝部 42,所述蒸发部41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蒸发柱44,蒸发柱44垂直 且阵列布置地固定于馈液板43上。还包括为
蒸发柱补充工作介质的 馈液连通器50,馈液连通器50包括馈液罐51、馈液腔52,馈液板 43内设同时连通多个蒸发柱44内腔的馈液腔52,馈液罐51垂直固 定于馈液板43上且馈液罐51连通馈液腔52,使得馈液罐51通过馈 液腔52与各蒸发柱44内腔形成u形连通器,馈液罐51的液面水平 与蒸发柱44内的液面水平相同。馈液罐51大于等于蒸发柱44高度 的1/2。馈液罐51顶部设有入液接口,回液管连通所述入液接口。 第二散热40为回路热管,运行其内的低温段发生汽液相变的液体工 质,比如氟利昂、氨、无水乙醇、丙酮、乙烷或水,比如无水乙醇的 沸点为78.4℃。
60.馈液板43包括同时连通所述阵列排布中所有电池单体的馈液腔 52,馈液板43叠置设于电池模组10的最底侧的定位孔板21的下方。 蒸发柱44与顶层电池单体11的电极大致等高,即大致等于电池模组10的总高度。中间的定位孔板21设于供蒸发柱44穿过的孔位。
61.更为优选的是,为保护馈液板43内液体工质不提前吸热汽化,馈 液板43两侧通过加强筋形成空气间隔槽以隔热,或者馈液板43两侧 叠置液冷板43.1。馈液板43内设馈液腔52,散热柱41穿过液冷板 43.1垂直定位于馈液板43并与馈液腔52连通。
62.所述蒸发柱44包括一体连接的定位块45、蒸发主体部46和聚气 部47,蒸发主体部46为异型横截面,内设蒸发腔,蒸发腔内设吸液 芯,聚气部47为圆形横截面,内设与蒸发腔连通的聚气腔。聚气部 47侧面设有集气支管,集气支管连通集气管,集气管连通冷凝部42。 聚气部47高于电池模组10的电池单体11的圆柱体部分3-5mm。
63.馈液腔上壁对应电池单体阵列排布地阵列设有多个让孔43.2,让 孔顶面设有导能筋,馈液腔下壁设有定位柱53,定位块45底部设有 与定位柱53紧配的定位孔,定位块45设有法兰,定位块45穿过让 孔43.2使得定位柱紧配定位于定位孔中的同时法兰与让孔超声焊接 并藉此液密封地一体连接于馈液板43。定位块45设有多个连通蒸发 柱44的蒸发腔的馈液通道45.1,馈液通道45.1暴露于所述馈液腔 43.1。定位块45的横截面优选为多边形,如正方形、矩形。
64.电池包壳体1包括一体连接于底壁3四周的侧壁2形成顶部敞口 的壳体。壳体内部间隔设有多个间隔筋4形成n行m列容置电池模组 10的容置室5。优选地,所述电池包壳体1包括为2行8列共16个 容置室5,共装有16个电池模组10,n=2,m=8。对于18650型锂离子 电池来说,电池包壳体1排列2行8列的电池模组10,电池模组的 长度约354mm,宽度约340mm,使得电池包壳体1的长度约为2856mm, 宽度约为695mm。这样的电池包壳体1的厚度、长度和宽度,容易置 于电动车的底盘中。
65.冷凝部42包括至少两根冷凝管42.1,所述冷凝管42.1倾斜固定 于电池包壳体1的两较长的相对的侧壁2,冷凝管42.1的长度大约 在1500mm左右,是足够长的。底壁3对应容置室5位置设有多根冷 凝歧管42.2,容置室5内垂直于底壁设有冷凝管接口42.4,冷凝歧 管42.2一端由底壁延伸至侧壁2分别与冷凝管42.1连通,另一端连 通冷凝管接口42.4。为增大冷凝管42.1、冷凝歧管42.2与侧壁2、 底壁3的接触面积,侧壁2、底壁3分别设有弧形槽42.3,冷凝管 42.1、冷凝歧管42.2通过热界面材料紧贴地置于弧形槽42.3中。
66.电池包壳体1的底壁3对应各容置室5设有冷凝管接口42.4,冷 凝管接口42.4通过回液软管连通馈液罐45的入液接口。
67.电池包壳体1因为有碰撞安全性指标,是比较厚的有一定强度且 背面设有多个加强筋的强度部件,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散热体。冷凝 部42与电池包壳体1一体设计,并隐形
于电池包壳体1的侧壁和底 壁。
68.一冷凝部42对应多个电池模组10的蒸发部41,是典型的利用了 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69.实施例2
70.电池单体轴线垂直于电池模块高度方向布置且多层阵列排布,第 二散热的整体馈液腔替换为平行多行的馈液腔,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 相同。
71.如图8,9所示,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包括
72.电池模组10,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多个圆柱形的电池单体11, 所述多个电池单体11轴线垂直于电池模组高度方向布置且以一定行 距列距形成至少三层的阵列排布;多个所述电池模组10阵列固定于 动力电池包壳体1内;
73.当电池单体11轴线水平地放置时,所述阵列排布为至少3层,电 池单体轴线方向的高度等于电池模组10的长度,阵列排布的长度和 宽度等于电池模组10的宽度和高度。
74.因馈液板竖直放置,馈液板43包括多行平行间隔的馈液腔52, 馈液腔52正对所述阵列排布中的行且能够同时连通该行的所有蒸发 柱44。馈液腔52的入液接口分别连通回液软管,回液软管连通冷凝 管接口42.3。第二散热40不设馈液罐51。
75.实施例3
76.第一散热由液冷改为回路热管,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2相同。
77.如图10、11所示,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所述第一 散热30为回路热管,散热条带31作为蒸发部通过蒸汽管和回液管与 冷凝部42连通。散热条带31内腔设有吸液芯36和泡沫金属37,当 电池单体11轴线平行于电池模块高度方向布置而阵列排布时,吸液 芯带和泡沫金属带在散热条带的宽度方向上下紧邻设置于其内腔,二 者均在其内腔中沿散热条带整个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当电池单体 11轴线垂直于电池模块高度方向布置而阵列排布时,带状的吸液芯 36和带状的泡沫金属37在厚度方向上下叠置于内腔。
78.关于进液和集气,散热条带31的进液端设于散热条带的一端,该 进液端通过连接接口连通进液管32,进液管32通过回液软管连通冷 凝管接口42.3。散热条带31的另一端设有与内腔泡沫金属37连通 的扁形的条带集气管33,所述条带集气管33通过连接接口连通第二 散热的集气管48。
79.本发明的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利用如下手段解决
ꢀ“
既能有效利用热管的高热导率,又不增加电池包尺寸”的技术问题:
80.(1)液冷协同回路热管冷却电池单体的圆柱体表面,带走绝大部 分的热量
81.第一散热30是通过散热条带31冷却阵列布置的一行电池单体的 液冷散热,每4行电池单体使用两条散热条带31即可,并不会明显 增加电池单体的叠置体积;藉由散热条带仅能反向弯折一次,而该行 中每列电池单体之间是空气间隙,这是仅使用第一散热30的缺点。 散热条带31带走约50%圆柱体表面的热量;与第一散热协同地,该 空气间隙采用第二散热40来散热,第二散热40是多蒸发器的回路热 管,多个蒸发柱44阵列置于同行的电池单体11之间,不增加电池模 组的体积,而且蒸发柱44带走剩余50%圆柱体表面的热量。
82.第一散热30协同第二散热40,带走约100%圆柱体表面的热量, 同时不明显增加阵列布置的电池模组的体积。
83.(2)对于圆柱体电池的阵列布置,散热条带配合蒸发柱44形成 的堆积体获得最大
单位体积能量(kwh/mm3)
84.相比全用蒸发柱44间隔散热的上下行正对列地阵列布置,本技术 圆柱体电池的上下行错列的阵列布置,缩短了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但 是,因为两第一侧表面的面积总和不可能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不 可能实现散热条带包住所有圆柱体面积,所以同行中相邻列之间必须 有间隙。对于行与行之间缩小了间距的阵列布置,散热条带散热最为 合适。
85.相较于相邻的上下行正对列地布置,对于相邻的上下行错列布置, 增加了与散热条带31接触的第一侧表面12的面积。对于上下行错列 布置,每行中相邻列之间设置蒸发柱44散热是最佳选择。因此,结 合电池模组的散热,行与行之间设置散热条带,同行中列与列之间设 置蒸发柱的堆积方式,所获得的有效散热的堆积的单位体积能量为最 大。
86.隐形设于壳体的冷凝部,更是利用电池包壳体散热,同时为电池 模组节约了冷凝部的体积,也是为有效散热的堆积的单位体积能量最 大做出了一方面的贡献。
87.(3)散热条带和蒸发柱同时为一回路热管的多个蒸发部,消除了 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温度差的问题
88.实施例1、2采用对第一侧表面12的液冷散热,对第二侧表面13 的回路热管散热,由于液冷散热的热导率小于热管散热的热导率,使 得第一侧表面温度高于第二侧表面温度,二者有温差,该温差对于电 池单体的运行是不利的,必须增加散热条带12的冷却介质流速来缩 小该温差。实施例3对第一侧表面12和第二侧表面13均采用回路热 管散热,热导率相近,所以二者的温差小于0.5℃,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认为消除了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温差。
89.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通过行与行之间设置散热条 带31进行液冷散热,同行列与列之间设置蒸发柱44,协同带走90% 以上圆柱体表面的热量,散热效率高,电池模组的堆积有效散热的前 提下单位体积能量达到最大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