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56: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背景技术:

2.上进风燃烧器,应用在家用燃气灶中,设置在灶具台面的上方,其中,上进风燃烧器包括内外环火盖和混气室,燃烧器的混气室设置在火盖的正下方,混气室的入口位于灶具台面的上方,即上进风燃烧器所需的一次空气是从灶具台面的上方进入引射管中。混气室中的混合气体在内外环火盖的火孔上燃烧,存在混气气体燃烧时二次空气补充量不够的问题,导致混合气体燃烧不充分等问题。因此要使得混合气体充分燃烧,需要为混合气体提供充足的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混合气体中一次空气供应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包括引射管组件、混气室,所述引射管组件包括顺次布置的第一外环引射管、内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与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与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相反,所述引射管组件与所述混气室相连通,所述混气室的下侧具有裙边,所述引射管组件设于所述裙边内,所述裙边具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入口及所述内环引射管的入口均相应设置。
6.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以及内环引射管,内外引射管反向布置,可有效避免内外环一次空气的相互影响,内外环可各自引射所需的一次空气,引射性能更加稳定;内环引射管、第一外环引射管以及第二外环引射管与混气室的通气孔相对应,可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补充更加充足,结构更加紧凑,混合气体的混合更加充分。
7.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入口处,所述隔板与所述裙边形成第一进气空间。
8.较佳地,所述混气室内具有两个混气缓冲空间,两个所述混气缓冲空间的一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出口、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出口,两个所述混气缓冲空间的另一端朝向混气室的侧面。
9.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第二进气空间,所述第二进气空间设于所述内环引射管的入口与所述裙边之间,所述第二进气空间的横截面积沿靠近所述内环引射管的入口的方向变小。
10.在本方案中,第二进气空间的横截面沿靠近内环引射管的入口的方向变小,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内环引射空气时的阻力,保证了内环引射管引射空气量足够。
11.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自所述混气室的底部向上连通至所述上进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外侧面。
12.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混气室的外侧面设置通气孔使得周围的空气可以通过通气孔进入外环引射管所在区域的外侧,当内环火盖的混合燃气燃烧时,二次空气通过混气室的底部流通至内环火盖的外侧面,给内环火盖的混合气体的燃烧提供二次空气,使得混气燃气的燃烧更加充足。
13.较佳地,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外侧面与所述混气室之间、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外侧面与所述混气室之间均设有所述二次空气通道;
14.和/或,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沿自上向下的方向变大。
15.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凸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点火针、热电偶设于所述凸台上。
16.在本方案中,热电偶和点火针安装在一起并设置在凸台之上,露在盛液盘之上的是一根柱体,减少了清洁死角,方便日常使用清洁。
17.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遮挡檐,所述遮挡檐设于所述上进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侧面,所述遮挡檐设于所述凸台的上方,所述遮挡檐的下方设有翻边,所述翻边的高度沿内环火盖的径向变高。
18.在本方案中,遮挡檐同时遮住点火针和热电偶,可以更大程度上保护点火孔和保火孔不被堵塞,同时避免溢液直接滴到点火针和热电偶上,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点火不良和意外熄火的情况,燃烧器性能更可靠;同时,下面的翻边结构,使得点火孔里面的燃气喷出来以后,碰撞到前方的遮挡檐,在此处形成一个燃气高浓度区域,使得点火成功率更高。
19.较佳地,所述翻边的最低点不高于所述内环火盖的点火孔的中心;
20.和/或,所述翻边的最大高度大于3mm。
21.在本方案中,内火盖遮挡檐中心为中空结构,遮挡檐与内环火盖的外侧组成一个在遮挡檐远离内环火盖的中心方向的末端处设置翻边结构,使得点火孔里面的燃气喷出来以后,碰撞到前方的挡檐,在此处形成一个燃气高浓度区域,使得点火成功率更高。
22.由于液体本身的张力,经资料查询,最大形成直径6mm液滴。此处的翻边结构,可有效避免溢液时产生挂滴现象,即使产生挂滴,溢液也是窝在中空的结构中,不会导致点火距离减小而导致点火不良,极大的提升了发生溢液时的点火成功率。
23.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过渡台阶,所述过渡台阶设于所述内环火盖的外侧面与所述遮挡檐之间,所述过渡台阶的高度小于所述遮挡檐的高度。
24.在本方案中,过渡台阶该结构使得溢液刚好滴到此处时,溢液能顺畅的滴下去,而不会轻易流进火孔。若此处倾斜向内时,溢液容易内甩进下方火孔而堵住火孔,能够将流经此处的溢液状态打破,难以形成较大直径的液体,因而更难流到火孔位置,点火保火处的防堵性能明显提升。
25.较佳地,所述内环火盖的内部具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遮挡檐下方的点火孔,所述进风通道的另一端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径向延伸,且连通所述内环火盖的火孔。
26.在本方案中,内环火盖的内部具有进风通道为混合气体的充分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遮挡檐下方的点火孔为混合气体的点火提供空气,提高
混合气体的点火速度和效率,进风通道的另一端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径向延伸,且连通所述内环火盖的火孔,使得燃烧的混合燃气经过进风通道点燃内环火盖的火孔上的燃气,进而点燃内环火盖上所有火孔出口处的混合燃气。
27.较佳地,所述内环火盖还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及所述内环火盖的腔体;
28.和/或,所述进风通道朝向所述遮挡檐的一端具有三个支路,所述进风通道远离所述遮挡檐的一端具有一个支路。
29.在本方案中,设置通孔使得混合气体从内环火盖的腔体流向遮挡檐位置处的点火针,可以减缓这三个支路通孔的出气速度,其中一个是保火孔,剩余两个是点火孔,使得此处火焰不容易离焰,风通道远离所述遮挡檐的一端具有一个支路,提高点火和保火的性能;另外点火孔流出的混合气体会直接冲到前面的遮挡檐,混合气体气流遇到遮挡檐受阻,因而稳焰性能更好,进而加强了点火可靠性。
30.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1.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2.通过将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与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相同、内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与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朝向相反,可有效避免内外环一次空气的相互影响,内外环可各自引射所需的一次空气,引射性能更加稳定。混气室的裙边的通气孔与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口、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入口及内环引射管的入口均相应设置,可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补充更加充足,结构更加紧凑,混合气体的混合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混气室的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室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室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引射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的通风孔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烧器凸台部分结构示意图。
42.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进风燃烧器内环火盖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进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2为本实用新型进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引射管组件1
47.第一外环引射管101
48.第二外环引射管102
49.内环引射管103
50.混气室2
51.隔板21
52.裙边201
53.通气孔202
54.混气缓冲空间203
55.一次空气301
56.二次空气通道32
57.二次空气302
58.火盖4
59.内环火盖401
60.通孔411
61.点火孔412
62.进风通道413
63.支路414
64.盛液盘5
65.第一进气空间501
66.第二进气空间502
67.第三进气空间503
68.第四进气空间504
69.凸台6
70.第二凸台61
71.点火针601
72.热电偶602
73.遮挡檐7
74.翻边701
75.过渡台阶702
76.喷嘴8
具体实施方式
77.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实施例范围之中。
78.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如图1-12所示,其包括引射管组件1、混气室2,引射管组件1包括顺次布置的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内环引射管103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第一外环引射管101的入口朝向与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入口朝向相同,内环引射管103的入口朝向与第一外环引射管101的入口朝向相反,引射管组件1与混气室2相连通,混气室2的下侧具有裙边201,引射管组件1设于裙边201内,裙边201具有若干通气孔202,通气孔202与第一外环引射管101的入口、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入口及内环引射管103的入口均相应设置。
79.通过设置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2以及内环引射管 103,内外引
射管反向布置,可有效避免内外环一次空气301的相互影响,内外环可各自引射所需的一次空气301,引射性能更加稳定,而且当极限状态下,比如爆鸣等,内外环独立,不会导致彼此影响而产生爆熄;内环引射管103、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及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入口均对应于混气室 2的通气孔202对应的位置上,可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301补充更加充足,结构更加紧凑,混合气体的混合更加充分;引射管组件1均集中在中间位置,可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由于两根外环引射管居中,当上进风燃烧器直径固定时,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 102可以拥有更长的引射管,引射性能明显提升。
80.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两根外环引射管外侧与混气室2外环的内侧之间形成一定间隙,且间隙正上方,有较大倒角。
81.上述结构可以增大内环二次空气302进风口面积,保证内外环的二次空气302更足,有利于充分燃烧;使得混气室2外环内壁和引射管组件1上端面距离更大,当发生溢液时,二次进风口即溢液口更大,使得溢液可以更顺畅的留下,而不会在中心堆积,导致内环火孔被堵或者二次空气302口被堵死。
82.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进风燃烧器还设有隔板21,如图2所示,隔板21设于第一外环引射管101的入口、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入口处,隔板21与裙边201形成第一进气空间501。
83.第一进气空间501由隔板21和以隔板21为弦的圆环组成,一次空气301 由第一空间由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2与相对应的通气孔 202引入,使得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入口端有个缓和的区域,使得进入的一次空气301的更加充足,一次空气301气压更稳定。
84.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混气室2出气口位置有倒角,且当混气室2 分为两体时,上下两体均有密封平面。
85.此处的倒角结构,相当于给速度较快的燃气提供一个导向,使得燃气可以顺畅进入混气腔体中,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当混气室2为上下分体结构是,此倒角结构,可以保证上下部混气室2在此位置有足够的端面密封(而不是周向密封),密封性能更好。
86.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混气室2内具有两个混气缓冲空间203,如图7所示,两个混气缓冲空间203的一端分别朝向第一外环引射管101的出口、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出口,两个混气缓冲空间203的另一端朝向混气室2的侧面。
87.混合气体从外环引射管的出口向混气室2的缓冲空间运动,两个混气缓冲空间203成关于外环引射管的中间成轴对称,混气缓冲空间203呈五边形,外环引射管的出口位于五边形的斜边的中间位置,混气室2的侧面的内壁构成五边形的底边,混气室2经过一次空气301混合后在外环混气缓冲空间203 进行第二次充分均匀的很合,混气室2的出口位置还有倒角结构,给速度较快的燃气提供一个导向,使得燃气可以顺畅进入混气腔体中。
88.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第二进气空间502,第二进气空间502设于内环引射管103的入口与裙边201之间,第二进气空间502的横截面积沿靠近内环引射管103的入口的方向变小。
89.第二进气空间502由内环引射管103的入口与混气室2的侧面的内壁组成,第二空间整体呈扇形,扇形的扇面的末端与混气室2的裙边201接触,扇形两侧的扇骨与混气室2的外环引射管的混气缓冲空间203的外侧面接触,扇形的扇钉位于内环引射管103的中间,第
二进气空间502的横截面沿靠近内环引射管103的入口的方向变小,由于内环的扇形引射区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内环引射空气时的阻力,保证了内环引射管103引射空气量足够;由于外环引射管靠近中间位置,内环扇形引射区域,即意味着外环引射管末端有个缓和的区域,减少外环燃气进入混气腔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同时内环的扇形引射区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内环引射空气时的阻力,保证了内环引射管103引射空气量足够。
90.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二次空气 302通道32,如图3、图4所示,二次空气302通道32自混气室2的底部向上连通至上进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401的外侧面。
91.通过在混气室2的外侧面设置通气孔202使得周围的空气可以通过通气孔202进入外环引射管所在区域的外侧,当内环火盖401的混合燃气燃烧时,二次空气302通过混气室2的底部流通至内环火盖401的外侧面,给内环火盖401的混合气体的燃烧提供二次空气302,使得混合燃气的燃烧更加充足。
92.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燃烧器下部有落下的裙边201,如图8所示,裙边201底部距离盛液盘5有一定缝隙。另裙边201在前后左右四方各开有进气口,且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2处的引风口长度大于第一外环引射管10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2引射口的最大间距。
93.裙边201距离底部有一定间隙,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一次空气301补充口,二是作为溢液时的导流口。裙边201前后左右四方均有开口,其中内环引射管103处的开口为一次进风口,其宽度大于两根内环引射管103之间的最大间距,保证了进风面积足够;另外两侧,即引射管两侧的开口,也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内环火盖401的二次进风口,二是作为大量溢液下面缝隙导流速度不够时的导流口,避免溢液堆积在燃烧器下面。
94.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环引射管101的外侧面与混气室2之间、第二外环引射管102的外侧面与混气室2之间均设有二次空气302通道 32;
95.二次空气302通道32的横截面积沿自上向下的方向变大。
96.引射管组件1整体呈y型,与隔板21一起将混气室2的底部分为四个区域,其中外环引射管与隔板21形成的是第一进气空间501,内环引射管 103与外环引射管的两个缓冲空间的外侧面形成的一个扇形区域为第二进气空间502,外环引射管的所在的混气室2的外侧面与混气室2的裙部分别形成第三进气空间503、第四进气空间504。上进风燃烧器下方分四个进气空间,即四个进气空间的通风孔也分成四个区域,即内外环的引射的一次空气 301不会和两侧的内环二次空气302产生干扰,使得燃烧器的性能更加稳定,燃烧更加充分。
97.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凸台6,如图9所示,上进风燃烧器的点火针601、热电偶602设于凸台6上。
98.热电偶602和点火针601安装在一起并设置在凸台6之内且有间隙,露在盛液盘5之上的是一根柱体,减少了清洁死角,方便日常使用清洁。
99.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混气室2点火针601热电偶602安装处,有倒角,且倒角不倒到底,至少不大于3mm厚度。
100.此处的倒角,相当于是一个导向结构,使得燃烧器更容易放到位。而倒角不到底,留不大于3mm厚度,是为了防止点火针601热电偶602顺着倒角滑进去而卡住。
101.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遮挡檐7,如图10-12 所示,遮挡
檐7设于上进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401的侧面,遮挡檐7设于凸台6的上方,遮挡檐7的下方设有翻边701,翻边701的高度沿内环火盖401 的径向变高。
102.遮挡檐7同时遮住点火针601和热电偶602,可以更大程度上保护点火孔412和保火孔不被堵塞,同时避免溢液直接滴到点火针601和热电偶602 上,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点火不良和意外熄火的情况,燃烧器性能更可靠;同时,下面的翻边701结构,使得点火孔412里面的燃气喷出来以后,碰撞到前方的遮挡檐7,在此处形成一个燃气高浓度区域,使得点火成功率更高。
103.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翻边701的最低点不高于内环火盖401的点火孔412的中心,翻边701的最大高度大于3mm。
104.内环火盖401遮挡檐7中心为中空结构,遮挡檐7与内环火盖401的外侧组成一个在遮挡檐7远离内环火盖401的中心方向的末端处设置翻边701 结构,使得点火孔412里面的燃气喷出来以后,碰撞到前方的挡檐,在此处形成一个燃气高浓度区域,使得点火成功率更高。
105.由于液体本身的张力,经资料查询,液体可形成最大直径为6mm液滴。此处的翻边701结构,可有效避免溢液时产生挂滴现象(及遮挡檐下面挂有液滴,导致点火距离太近而发生点火不良),即使产生挂滴,溢液也是窝在中空的结构中,不会导致点火距离减小而导致点火不良,极大的提升了发生溢液时的点火成功率。
106.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进风燃烧器还具有过渡台阶702,如图11 所示,过渡台阶702设于内环火盖401的外侧面与遮挡檐7之间,过渡台阶 702的高度小于遮挡檐7的高度。
107.过渡台阶702该结构使得溢液刚好滴到此处时,溢液能顺畅的滴下去,而不会轻易顺着壁流进火孔。若此处倾斜向内时,溢液容易内甩进下方火孔而堵住火孔,能够将流经此处的溢液状态打破,难以形成较大直径的液体,因而更难流到火孔位置,点火保火处的防堵性能明显提升。
108.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内环火盖401的内部具有进风通道413,如图12所示,进风通道413的一端连通遮挡檐7下方的点火孔412,进风通道 413的另一端沿内环火盖401的径向延伸,且连通内环火盖401的火孔。
109.内环火盖401的内部具有进风通道413为混合气体的充分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进风通道413的一端连通遮挡檐7下方的点火孔412为混合气体的点火提供空气,提高混合气体的点火速度和效率,进风通道413的另一端沿内环火盖401的径向延伸,且连通内环火盖401的火孔,使得燃烧的混合燃气经过进风通道413点燃内环火盖401的火孔上的燃气,进而点燃内环火盖 401上所有火孔出口处的混合燃气。
110.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内环火盖401还具有通孔411,通孔411连通进风通道413及内环火盖401的腔体;进风通道413朝向遮挡檐7的一端具有三个支路414,进风通道413远离遮挡檐7的一端具有一个支路414。
111.设置通孔411使得混合气体从内环火盖401的腔体流向遮挡檐7位置处的点火针601,三个支路414通孔411孔相同,可以减缓这三个支路414通孔411的出气速度,其中一个是保火孔,剩余两个是点火孔412,使得此处火焰不容易离焰,风通道远离遮挡檐7的一端具有一个支路414,提高点火和保火的性能;另外点火孔412流出的混合气体会直接冲到前面
的遮挡檐7,混合气体气流遇到遮挡檐7受阻,因而稳焰性能更好,进而加强了点火可靠性。
112.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喷嘴8基座上所有的喷嘴8固定头的前面,均伸出一块方形第二凸台61,第二凸台61伸出长度大于喷嘴 8头的高度,且留有放置混气室2固定点的空间,且第二凸台61的高度大于盛液盘5厚度。
113.将燃烧器的固定点和喷嘴8让位结构做成一体,使得整个盛液盘5之上的结构更加精简,美观,容易打理。
11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