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导风结构及具有其的新风装置、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07: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结构及具有其的新风装置、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尤其是室内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新风装置作为一种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空气调节设备,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极端恶劣天气或是在夏、冬季节时,室内房间通常会被迫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此时新风装置的运行,至少可以保证为室内房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从而实现室内房间的及时换气以提高用户舒适度。
3.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设备购置成本及运行成本,新风装置大多与空调系统集成设置,从而以新风空调的集成设置形式展现并投入使用。目前市面上的新风空调在运行时,大多均不支持独立新风模式,即必须在选择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之后,继而才能选择开启新风模式,由此在春、秋季节,当人们仅对处于密闭房间内的空气有更高换气要求时,却因无法独立开启新风模式而带来诸多烦恼。而少数支持独立新风模式的新风空调,当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后,会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导风结构,使得新风空调既可以支持独立新风模式,又不会在当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5.为解决上述第一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应用于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第二新风通道、控制组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内机的室内进风口导通,另一个直接通向室内,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室外新风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之间进行切换。
6.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结构,使得新风空调既可以支持独立新风模式,又不会在当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7.优选地,所述导风结构包括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具有室内送风段及与所述室内送风段导通的室外导风段,所述室内送风段至少有一路,且沿其长度方向呈相对侧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上方。
8.该设置既可将新风管道设置为两路乃至多路,又可为新风管道仅设置一路提供一种可行途径,进而有利于降低新风通道的生产制造成本。
9.优选地,所述新风管道仅具有一路。
10.该设置会显著降低新风通道的生产制造成本,同时也利于新风管道在新风空调中的紧凑布局。
11.优选地,所述室内送风段仅具有一路,且仅沿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上方设置,所述室内送风段远离所述室外导风段的一侧端面呈闭合面,所述室内送风段下端开设有正对所述室内进风口的第一通风孔,所述室内送风段前端开设有直接通向室内的第二通风孔。
12.新风模式在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提高用户舒适度体验;而当开启独立新风模式时,大幅提高独立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流通效果。
13.优选地,所述室内送风段为空心圆管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沿所述室内送风段内壁与所述室内送风段转动连接的导风滑块,所述导风滑块通过所述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第二通风孔之间移动,以盖合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第二通风孔中的任意一个。
14.该设置利于新风流通,且更重要的是将极大简便控制组件的设置结构。
15.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呈固定设置的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的电机转轴穿设于所述室内送风段的轴线位置处,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导风滑块之间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
16.该设置将利于实现不同新风模式的自动切换,契合广大用户使用习惯。
17.优选地,所述固定设置包括如下其中之一:
18.1)所述闭合面内缘固定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
19.2)所述闭合面中央开设有第一电机孔,所述闭合面外缘固定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所述电机转轴通过所述第一电机孔穿设于所述室内送风段轴线位置处;
20.3)所述室内送风段与所述室外导风段呈平行设置且其法向间距大于0,所述室内送风段靠近所述室外导风段的一侧端面外缘,固定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的同时还开设有第二电机孔,所述电机转轴通过所述第二电机孔穿设于所述室内送风段轴线位置处。
21.上述三种对于控制电机的固定设置形式均可以有效避让新风在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正常工作流向,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极大地拓展了针对不同房型的安装适用范围乃至机型选择。
22.优选地,所述室内送风段沿其径向侧的内壁面设置有两块限位块,其中一块所述限位块紧邻所述第二通风孔的上端设置,另一块所述限位块紧邻所述第一通风孔的后端设置。
23.两块限位块的设置将保证导风滑块每次沿室内送风段内壁面自动转动时,不会过度偏离预设的角位移量,进而保证对于新风模式的精准切换,即避免出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中的其中一个导通后,另一个却因转动的角位移量过大而未被完全盖合的极端情况出现。
2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和/或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新风空调,使得新风空调既可以支持独立新风模式,又不会在当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25.为解决上述第二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风结构。
26.为解决上述第三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风结构。
27.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导风结构及具有其的新风装置、新
风空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使得新风空调既可以支持独立新风模式,又不会在当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所述的一种新风空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导风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控制组件其局部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导风结构其室内送风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室内机,11-室内进风口,12-室内出风口,2-第一新风通道,3-第二新风通道,4-控制组件,41-导风滑块,42-控制电机,421-电机转轴,43-连接板,5-新风管道,51-室内送风段,511第一通风孔,512第二通风孔,513-第一电机孔,514-第二电机孔,515-限位块,516-闭合面,52-室外导风段。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此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其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实施例1
38.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应用于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室内机1,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2、第二新风通道3、控制组件4,所述第一新风通道2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3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内机1的室内进风口11导通,另一个直接通向室内,所述控制组件4用于控制室外新风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2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3之间进行切换。
39.具体的,室内机1通常均会在其相对侧位置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1与室内出风口12,从而与室内换热器共同构成空调系统的室内循环风道。目前市面上的新风空调大多均不支持独立新风模式的原因在于:其新风装置的导风结构均仅有一个新风通道,且还均穿设于室内机1内部以方便接入室内循环风道,从而导致室外新风仅能经由室内出风口12处送入室内。而少数支持独立新风模式的新风空调,则是因为其新风通道是独立于室内循环风道进行设置,故当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也即代表室内外温湿度相差较大,此时室外新风直接送入室内会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40.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结构,当需要独立开启新风模式时,控制组件4通过对第一新风通道2与第二新风通道3的切换,控制室外新风避开室内循环风道而直接通向室
内;而当需要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同时开启新风模式时,控制组件4通过对第一新风通道2与第二新风通道3的切换,控制室外新风先经由室内进风口11导通至室内循环风道中,继而在室内循环风道中与室内换热器发生热交换处理后,再经由室内出风口12送入室内,从而保证了室外新风是与原室内循环空气充分混合均匀后再送入的室内,由此不会造成室内温湿度不均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41.优选地,所述导风结构包括新风管道5,所述新风管道5具有室内送风段51及与所述室内送风段51导通的室外导风段52,所述室内送风段51至少有一路,且沿其长度方向呈相对侧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1的上方。
42.具体的,如上所述,新风通道具有两个,而新风管道5则既可以设置为两路乃至多路,也可以仅设置为一路,当而仅设置为一路时,显然将更有利于降低新风通道的生产制造成本。更为具体的,室内进风口11通常均开设于室内机1的上端,而室内送风段51至少有一路,且沿其长度方向呈相对侧设置于室内进风口11的上方,则可以保证不论是第一新风通道2,还是第二新风通道3,均可以利用室内送风段51作为其组成部分,从而可为新风管道5仅设置一路提供一种可行途径。
43.优选地,所述新风管道5仅具有一路。
44.具体的,新风管道5不仅包括室内送风段51、室外导风段52,当然也可以包括位于两者之间用以连接其他管道附件的任意管道连接段,其他管道附件例如可以是风机模组、净化模组等,从而与新风管道5一起构成整个新风装置。而当新风管道5仅具有一路时,对应的,室内送风段51、室外导风段52也必将均仅有一路,由此将显著降低新风通道5的生产制造成本,同时也利于新风管道5在新风空调中的紧凑布局。此时,室内送风段51也必将紧沿室内进风口11的上方设置。
45.优选地,所述室内送风段51仅具有一路,且仅沿所述室内进风口11的上方设置,所述室内送风段51远离所述室外导风段52的一侧端面呈闭合面516,所述室内送风段51下端开设有正对所述室内进风口11的第一通风孔511,所述室内送风段51前端开设有直接通向室内的第二通风孔512。
46.具体的,新风模式在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室外新风会先后经由第一通风孔511、室内进风口11导通至室内循环风道中,进而室外新风与室内循环空气一并在室内循环风道中,与室内换热器发生热交换,由此会提高用户舒适度体验;而当开启独立新风模式时,室外新风则会经由第二通风孔512直接通向室内。同时由于室内机1不管是悬挂安装,还是立式摆放,均是会背对墙壁安置,第二通风孔512的设置,还会大幅提高独立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流通效果。
47.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孔511具有多个并沿所述室内送风段51下端均匀开设,所述第二通风孔512也具有多个并沿所述室内送风段51前端均匀开设。
48.具体的,室内送风段51由于是沿其长度方向呈相对侧设置于室内进风口11的上方,进而对第一通风孔511、第二通风孔512的进一步设置,则不论是第一新风通道2导通,还是第二新风通道3导通,既不会造成局部风压过大,也不会造成新风衰减过快,由此均将更利于提高对应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流通效果,尤其是在新风模式与制冷或制热模式同时运行时,利于提高室外新风在室内循环风道中与室内换热器的充分换热。
49.优选地,所述室内送风段51为空心圆管状,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沿所述室内送风段
51内壁与所述室内送风段51转动连接的导风滑块41,所述导风滑块41通过所述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风孔511与所述第二通风孔512之间移动,以盖合所述第一通风孔511与所述第二通风孔512中的任意一个。
50.具体的,为利于新风流通,室内送风段51通常均为空心圆管状设置;进而通过对导风滑块41的转动连接设置,将极大简便控制组件4的设置结构。
51.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呈固定设置的控制电机42,所述控制电机42的电机转轴421穿设于所述室内送风段51的轴线位置处,所述电机转轴421与所述导风滑块41之间通过连接板43固定连接。
52.具体的,虽然新风空调所运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风模式,基本上对应于两个不同的季节,但并不排除因用户不同、天气不同等因素导致的上述两种新风模式需经常进行频繁性切换,同时基于大众群体的使用习惯,人们会更加习惯于通过控制组件4的自动控制,来实现对上述两种新风模式的自动切换。控制组件4的进一步设置,将利于实现不同新风模式的自动切换。
53.优选地,所述固定设置包括如下其中之一:
54.1)所述闭合面516内缘固定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42;
55.2)所述闭合面516中央开设有第一电机孔513,所述闭合面516外缘固定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42,所述电机转轴421通过所述第一电机孔513穿设于所述室内送风段51轴线位置处;
56.3)所述室内送风段51与所述室外导风段52呈平行设置且其法向间距大于0,所述室内送风段51靠近所述室外导风段52的一侧端面外缘,固定设置有所述控制电机42的同时还开设有第二电机孔514,所述电机转轴421通过所述第二电机孔514穿设于所述室内送风段51轴线位置处。
57.具体的,上述三种对于控制电机42的固定设置形式均可以有效避让新风在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正常工作流向,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极大地拓展了针对不同房型的安装适用范围乃至机型选择。
58.优选地,所述室内送风段51沿其径向侧的内壁面设置有两块限位块515,其中一块所述限位块515紧邻所述第二通风孔512的上端设置,另一块所述限位块515紧邻所述第一通风孔511的后端设置。
59.具体的,两块限位块515的设置将保证导风滑块41每次沿室内送风段51内壁面自动转动时,不会过度偏离预设的角位移量,进而保证对于新风模式的精准切换,即避免出现第一通风孔511、第二通风孔512中的其中一个导通后,另一个却因转动的角位移量过大而未被完全盖合的极端情况出现。
60.实施例2
6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导风结构。
6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导风结构。
63.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新风装置和/或新风空调,当其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导风结构时,其所对应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及其技术效果的取得,均可参见实施例1中对于导风结构的叙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4.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