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2:44: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建设也越来越多,由于建筑结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墙体裂缝类的现象,这样的话就会降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因此人们需要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检测,来确保建筑使用的安全性,现有的抗震性能检测仪多为人工手动操作,使用具有局限性,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能够便于使用抗震性能检测仪,提高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此,我们提供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端安装设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相对的一侧端均开设有滚槽,所述滚槽内滚动连接有辅助滚轮,两个所述辅助滚轮之间安装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端中部安装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端中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抗震检测仪,所述固定座上安装设有固定机构,所述活动板的左右两端均螺纹贯穿连接有转动螺杆,所述活动板上开设有与转动螺杆相适配的螺纹孔,所述转动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有限位轴承,两个所述活动杆之间共同连接有驱动机构。
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个相互对立的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远离的一侧端均安装设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底端设有与支撑板相连接托板,两个所述电动推杆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输出端均滑动贯穿支撑板且分别连接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二限位板的左方。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俯视面均呈u型,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大小、形状均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右侧两端安装设有插块,所述第二限位板上开设有与插块相匹配的插槽,所述插槽内安装设有活动弹簧,所述活动弹簧靠近插块的一侧端安装设有滑板,所述滑板与插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位于底板顶端中部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顶部输出端转动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链条,所述链条的左右两侧内部均啮合连接有被动齿轮,所述被动齿轮固定套接于活动杆的外侧。
8.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底板的长度,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顶端均螺纹贯穿连接有定位螺栓,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定位螺栓相适配的定位螺孔。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内壁均通过黏胶活动连接有限位垫
片,两个所述限位垫片分别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相匹配。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通过设置底板、固定板、滚槽、辅助滚轮、活动板、固定座、转动螺杆、活动杆、限位轴承和驱动机构,通过驱动电机的顶部输出端正向转动,即可带动驱动齿轮同向转动,通过驱动齿轮和链条的啮合连接,链条与被动齿轮的啮合连接,通过驱动齿轮转动即可带动被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活动杆和转动螺杆同时在限位轴承上转动,通过转动螺杆与活动板的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螺杆的正向转动即可带动活动板通过辅助滚轮在滚槽内滚动向上,通过设置滚槽和辅助滚轮,有利于提高活动板移动时的稳定性,通过活动板向上移动即可带动固定座上的抗震检测仪向上移动,将上述步骤进行反向操作,即可带动抗震检测仪向下移动,便于检测人员使用。
12.2、通过设置安装槽,可以将抗震检测仪预先放置在固定座上,通过设置固定机构,通过两个电动推杆的一侧输出端分别推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进行相对运动,直至插块插入插槽内部,其中滑板被插块推动并向插槽内部滑动,活动弹簧被压缩,可以将抗震检测仪夹持固定在安装槽内,通过插块和插槽的插接,活动弹簧的弹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的稳定连接性,通过设置定位螺栓,便于底板的拆卸和安装。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底板;2、固定板;3、滚槽;4、辅助滚轮;5、活动板;6、固定座;7、安装槽;8、固定机构;81、支撑板;82、电动推杆;83、托板;84、第一限位板;85、第二限位板;9、转动螺杆;10、活动杆;11、限位轴承;12、驱动机构;121、驱动电机;122、链条;123、被动齿轮;124、驱动齿轮;13、插块;14、插槽;15、活动弹簧;16、滑板;17、定位螺栓;18、限位垫片;19、抗震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实施例1
19.请参阅图1,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端安装设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板2,两个固定板2相对的一侧端均开设有滚槽3,滚槽3内滚动连接有辅助滚轮4,两个辅助滚轮4之间安装设有活动板5,通过设置滚槽3和辅助滚轮4,有利于提高活动板5移动时的稳定性,活动板5的顶端中部安装设有固定座6,固定座6的顶端中部开设有安装槽7,安装槽7内设有抗震检测仪19,安装槽7的高度为3cm,可以将抗震检测仪19的底端部分进行限位,固定座6上安装设有固定机构8,活动板5的左右两端均螺纹贯穿连接有转动螺杆9,活动板5上开设有与转动螺杆9相适配的螺纹孔,转动螺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
动杆10,活动杆10的底端转动连接有限位轴承11,通过设置限位轴承11,有利于提高活动杆10和转动螺杆9转动时的稳定性,两个活动杆10之间共同连接有驱动机构12。
20.请参阅图1,固定机构8包括两个相互对立的支撑板81,两个支撑板81相远离的一侧端均安装设有电动推杆82,电动推杆82的底端设有与支撑板81相连接托板83,通过设置托板83,便于给电动推杆82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两个电动推杆82靠近支撑板81的一侧输出端均滑动贯穿支撑板81且分别连接有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第一限位板84位于第二限位板85的左方。
21.请参阅图2-3,第一限位板84的俯视面均呈u型,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的开口相互对立,通过将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设置成u型,抗震检测仪19为现有技术,且有多种多样,可以选择使用矩形的抗震检测仪19,并通过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将其左右两端进行夹持固定,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的大小、形状均相同,第一限位板84的右侧两端安装设有插块13,第二限位板85上开设有与插块13相匹配的插槽14,插槽14内安装设有活动弹簧15,活动弹簧15靠近插块13的一侧端安装设有滑板16,滑板16与插槽14的内壁滑动连接,滑板16与插槽14内部的长度总和大于插块13的长度,当插块13插入插槽14内部时,可以完全与插槽14卡接在一起,通过插块13、插槽14、滑板16和活动弹簧15的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之间的连接性和稳定性。
22.请参阅图1,驱动机构12包括安装位于底板1顶端中部的驱动电机121,驱动电机121的顶部输出端转动连接有驱动齿轮124,驱动齿轮124的外侧啮合连接有链条122,链条122的左右两侧内部均啮合连接有被动齿轮123,被动齿轮123固定套接于活动杆10的外侧,两个固定板2之间的距离小于底板1的长度,底板1的左右两侧顶端均螺纹贯穿连接有定位螺栓17,底板1上开设有与定位螺栓17相适配的定位螺孔,通过设置定位螺栓17,便于底板1拆卸安装使用。
23.实施例2
2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限位垫片18,请参阅图2-3,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的内壁均通过黏胶活动连接有限位垫片18,通过设置限位垫片18,可以避免抗震检测仪19与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之间产生直接的接触,可以对抗震检测仪19起到保护作用,两个限位垫片18分别与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相匹配,限位垫片18可拆卸连接。
25.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定位螺栓17将底板1固定在墙体附近地面,从而将本装置安装固定,将本装置与外接电源进行连接,将抗震检测仪19预先放置在安装槽7内,通过两个电动推杆82的一侧输出端分别推动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进行相对运动,直至插块13插入插槽14内部,其中滑板16被插块13推动并向插槽14内部滑动,活动弹簧15被压缩,通过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将抗震检测仪19夹持固定在固定座6上,通过插块13和插槽14的插接,活动弹簧15的弹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第一限位板84和第二限位板85之间的稳定连接性,通过驱动电机121的顶部输出端正向转动,即可带动驱动齿轮124同向转动,通过驱动齿轮124和链条122的啮合连接,链条122与被动齿轮123的啮合连接,通过驱动齿轮124转动即可带动被动齿轮123转动,从而带动活动杆10和转动螺杆9同时在限位轴承11上转动,通过转动螺杆9与活动板5的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螺杆9的正向转动即可带动活动板5通过辅助滚轮4在滚槽3内滚动向上,从而带动固定座6上的抗震检测仪19进行竖直向上的
检测工作,将上述步骤进行反向操作,即可使抗震检测仪19被带动向下,并将其从固定座6上取下来,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方便,便于检测人员使用,避免检测过程中产生晃动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