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肩外展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0:32: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外展矫正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应用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肩部及上肢的损伤,如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半脱位,锁关节脱位,肱骨中、上段及近端骨折,锁骨外1/3骨折等越来越多见。上述疾病的康复过程中,需要一种固定带,既能将受损部位快速锁定,又能让患者的受伤部位在其不同恢复阶段能够具有不同的活动范围,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目前市面上类似的肩外展矫正器具通常只具有向上托起手臂的作用,在睡觉、休息等平躺状态下,这些矫正器无法对手臂的后侧进行支撑或托起,通用性不强,达不到患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肩外展矫正器,该矫正器能够在患者平躺状态下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支撑。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肩外展矫正器,包括矫正器本体和固定带,该矫正器本体的一侧为与人体配合的嵌合部,另一侧为矫正部;所述矫正部为l型结构,其包括竖向设置的上臂固定部以及设置在上臂固定部下端、且朝远离嵌合部方向水平延伸的下臂固定部;所述矫正部的后侧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为l型结构,其包括由上臂固定部的后侧向远离所述嵌合部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的上臂限位部,以及由所述下臂固定部的后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下臂限位部;所述固定带包括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第三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固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后侧,其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矫正器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二固定带的一端固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前侧,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固定带上,所述第三固定带的一端固定在下臂固定部,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在上臂固定部。
6.进一步,所述嵌合部上设有与人体凹部配合的弧形槽。
7.进一步,沿所述上臂固定部竖向、且靠近上臂限位部的位置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
8.进一步,所述固定带还包括第四固定带,该第四固定带的一端固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后侧,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在上臂固定部上。
9.进一步,所述凹槽位于第四固定带的另一端与上臂限位部之间。
10.进一步,所述第四固定带为两条。
11.进一步,所述第三固定带为两条。
12.进一步,所述矫正器本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35cm、35cm和25cm。
13.进一步,所述嵌合部前侧的宽度为20cm,其后侧的宽度为15cm。
14.进一步,所述上臂固定部的高度为8cm,下臂固定部的宽度为10cm。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肩外展矫正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其中,嵌合部1、第一固定带2、第二固定带3、上臂固定部4、第三固定带5、下臂固定部6、下臂限位部7、第四固定带8、上臂限位部9、凹槽10。
具体实施方式
19.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22.参见图1,本技术一种肩外展矫正器,包括矫正器本体和固定带,该矫正器本体的一侧为与人体配合的嵌合部1,另一侧为矫正部;所述矫正部为l型结构,其包括竖向设置的上臂固定部4以及设置在上臂固定部4下端、且朝远离嵌合部1方向水平延伸的下臂固定部6;所述矫正部的后侧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为l型结构,其包括由上臂固定部4的后侧向远离所述嵌合部1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的上臂限位部9,以及由所述下臂固定部6的后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下臂限位部7;所述固定带包括第一固定带2、第二固定带3和第三固定带5,所述第一固定带2的一端固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后侧,其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矫正器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二固定带3的一端固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前侧,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固定带3上,所述第三固定带5的一端固定在下臂固定部6,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在上臂固定部4。
23.使用时,将本技术矫正器本体置于患者的患肢一侧,嵌合部1配合在患者腰部,将第一固定带2绕过患者腰部并不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前端;第二固定带3由患者前侧绕过患者健康上肢肩部后,其上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带3上,将第二固定带3固定在患者的健康上肢肩部;将患者的患肢以合适角度置于矫正部,其上臂紧贴上臂固定部4,下臂弯曲后置于下臂固定部6,并通过第三固定带5固定在下臂固定部6;患者在行走、站立或坐立状态下,下臂固定部6支撑托起患者的下臂;通过在矫正部的后侧设置限位部,当患者睡觉、休息等平躺状态下,其手臂因重力作用向限位部方向移动,并由限位部进行限位,解决了现有矫正器在患者平躺状态下无法支撑患者手臂的弊端。
24.为了使嵌合部1与人体更加贴合,在嵌合部1上设有与人体凹部配合的弧形槽。使用时,该弧形槽配合在患者腰部,舒适性、稳定性更好。
25.为了进一步固定患者的上臂,固定带还包括第四固定带8,该第四固定带8的一端固定在矫正器本体的后侧,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在上臂固定部4上。使用时,可通过该第四固定带8对患者的上臂进行固定。第四固定带8和第三固定带5均可设置为两条。
26.沿所述上臂固定部4竖向、且靠近上臂限位部9的位置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10。在固定患者上臂时,患者的上臂可置于该凹槽10内,舒适性更好,并且更使患者的上臂保持在固定位置。凹槽10位于第四固定带8的另一端与上臂限位部9之间。
27.为了进一步提高矫正器舒适性,上臂固定部4与下臂固定部6之间、上臂固定部4与上臂限位部9之间以及下臂固定部6与下臂限位部7之间均为平滑过渡。
28.在一种是示例性实施例中,矫正器本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35cm、35cm和25cm。嵌合部1前侧的宽度为20cm,其后侧的宽度为15cm。上臂固定部4的高度为8cm,下臂固定部6的宽度为10cm。
2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状态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状态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3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状态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