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0:03: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基坑开挖是否采用支护结构,采用何种支护结构,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地下结构的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施工季节、地区工程经验等通过经济、技术、环境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3.基坑支护结构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挡土结构和降水止水体系。桩、墙式支护结构常采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柱列式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
4.但是,地连墙与排桩支护体系,比较费材料,成本较高。而其他的比如水泥土挡墙与毛石挡墙,抗弯性能不够好,支护高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采用水泥土板墙内设置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组成的支护结构,且支护结构顶端设置墙顶刚性平板,既可作为支护结构又兼做止水结构,抗弯性能好,支护高度大。
6.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7.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水泥土板墙、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墙顶刚性平板,所述水泥土板墙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内排植筋体、所述外排植筋体,所述内排植筋体、所述外排植筋体顶部锚固于所述墙顶刚性平板内。
8.所述内排植筋体、所述外排植筋体采用钢筋、钢筋束或钢管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9.所述内排植筋体与所述外排植筋体均由若干植筋体组成,各所述植筋体的直径均相等。
10.所述墙顶刚性平板设置于所述水泥土板墙的顶部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11.所述水泥土板墙厚度hw不小于5倍的所述植筋体直径。
12.所述内排植筋体与所述外排植筋体之间的排距s不小于4倍所述植筋体直径。
13.所述内排植筋体中相邻的所述植筋体之间的间距si不大于5倍的所述植筋体直径,所述外排植筋体中相邻的所述植筋体间距so不大于5倍的所述植筋体直径。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水泥土板墙内设置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组成的支护结构,且支护结构顶端设置墙顶刚性平板,其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即可作为支护结构又做兼做止水结构,节约材料,抗弯性能好,支护高度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断面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18.如图1-2,图中各标记分别为:水泥土板墙1、内排植筋体2、外排植筋体3、墙顶刚性平板4。
19.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包含水泥土板墙1、内排植筋体2、外排植筋体3、墙顶刚性平板4,其中,墙顶刚性平板4设置在水泥土板墙1的顶部,水泥土板墙1内部两侧分别设置相互平行的内排植筋体2和外排植筋体3,内排植筋体2和外排植筋体3的顶部锚固于墙顶刚性平板4内。内排植筋体2以及外排植筋体3可采用钢筋、钢筋束或钢管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20.如图1、2所示,分别设置在水泥土板墙1内部两侧的内排植筋体2和外排植筋体3之间的排距为s,内排植筋体2中的各植筋体间隔距离为si,外排植筋体3中各植筋体间隔距离为so。其中,内排植筋体2、外排植筋体3之间的排距s不小于4倍植筋体直径,内排植筋体2的每个植筋体间距si不大于5倍植筋体直径,外排植筋体3的每个植筋体间距so不大于5倍植筋体直径。这些参数考量,主要是使得内排植筋体与外排植筋体的直径、强度、数量应满足受拉、压、弯、剪的要求。
21.墙顶刚性平板4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植筋体与水泥土具有良好的粘结性与协调受力性能,以保证内排植筋体2与外排植筋体3协同受力。
22.本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施工方法是:
23.测量定位,采用搅拌工艺施工水泥土板墙1;然后,在水泥土板墙1初凝前,将内排植筋体2与外排植筋体3插入水泥土板墙1,在水泥土板墙1终凝后,进行墙顶刚性平板4的模板支设与钢筋绑扎;最后进行墙顶刚性平板4的混凝土浇筑。
24.另外,如图2所示,在施工时,水泥土板墙1厚度hw不小于1/5基坑深度且不小于5倍植筋体直径,水泥土板墙1的嵌固深度hwi与植筋体的墙固深度his应满足基坑侧壁滑动稳定性与抗倾覆稳定性要求,且不小于基坑深度的0.6倍,以保证支护结构的安装可靠性,保障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2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水泥土板墙、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墙顶刚性平板,所述水泥土板墙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内排植筋体、所述外排植筋体,所述内排植筋体、所述外排植筋体顶部锚固于所述墙顶刚性平板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植筋体、所述外排植筋体采用钢筋、钢筋束或钢管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植筋体与所述外排植筋体均由若干植筋体组成,各所述植筋体的直径均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顶刚性平板设置于所述水泥土板墙的顶部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土板墙厚度hw不小于5倍的所述植筋体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植筋体与所述外排植筋体之间的排距s不小于4倍所述植筋体直径。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植筋体中相邻的所述植筋体之间的间距si不大于5倍的所述植筋体直径,所述外排植筋体中相邻的所述植筋体间距so不大于5倍的所述植筋体直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基坑中的植筋水泥土支护结构,包含水泥土板墙、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墙顶刚性平板,所述水泥土板墙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所述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顶部锚固于墙顶刚性平板内。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水泥土板墙内设置内排植筋体、外排植筋体组成的支护结构,且墙顶刚性平板设置在支护结构顶端,其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即可作为支护结构又做兼做止水结构,节约材料,抗弯性能好,支护高度大。大。大。


技术研发人员:高斌峰 杨洁 张新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化岩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7
技术公布日:2022/1/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