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布料夹紧装置和接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0:00: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有涉及一种布料夹紧装置和接布装置。


背景技术:

2.布料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将布料夹紧固定后才能够进行更好地处理。
3.例如,在定型机设备中,定型机设备在纺织行业中被广泛地应用,但布匹材料来源是没有连接的独立的布卷,在布匹进入定型机时,为了实现连续的供料,必须将新布与旧布进行缝合。在定型机设备中增加自动接布装置,把前后两卷布的首尾进行缝合连接,以实现连续进料。
4.然而这种自动接布装置在对布料缝合前没有对布料进行固定夹紧,因此布料表面不平整,存在缝纫时卡针和断针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夹紧装置,用于布料的夹紧固定,方便布料后续的处理。
6.该方案具体如下:
7.一种布料夹紧装置,包括夹紧组件、活动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夹紧组件与所述活动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相连;
8.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夹紧空间,所述夹紧组件做收缩运动减小所述夹紧空间的大小,或者,所述夹紧组件做张开运动增大所述夹紧空间的大小;
9.所述活动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带动所述夹紧组件做预定方向的往复运动。
10.进一步地,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夹紧块、第二夹紧块、导轨和转轴;
11.所述第一夹紧块与所述第二夹紧块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夹紧块与所述第二夹紧块之间设有所述夹紧空间,所述转轴设于所述夹紧空间中;
12.所述第一夹紧块设有第一移动横杆,所述第一移动横杆伸入所述夹紧空间中与所述转轴的一侧啮合;
13.所述第二夹紧块设有第二移动横杆,所述第二移动横杆伸入所述夹紧空间中与所述转轴的另一侧啮合;
14.所述第一夹紧块和所述第二夹紧块与所述导轨连接,沿所述导轨运动。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紧块与所述第二夹紧块的接触面设有弹性块,所述弹性块交错设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紧块和所述第二夹紧块为长条块。
1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为置物板,所述置物板侧边与所述活动组件相连,所述置物板正面与所述夹紧组件相连。
18.进一步地,所述活动组件为行走轴。
19.进一步地,所述活动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活动组件分布于所述夹紧组件
的两端,呈对称设置。
20.进一步地,所述预定方向为布料的进料方向。
21.进一步地,还包括上夹紧组件,所述上夹紧组件位于所述夹紧组件的上方,所述上夹紧组件与所述夹紧组件平行设置,所述夹紧组件通过所述活动组件调节与所述上夹紧组件之间的距离。
22.相应地,还提供一种接布装置,包括上述的布料夹紧装置。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夹紧装置,通过夹紧组件中的可伸缩夹紧空间对进入夹紧空间内的布料进行夹紧,实现对布料的夹取和定位,之后夹紧组件在活动组件的作用下位移一段距离,对布料进行拉紧,进而将布料表面拉平,避免缝纫时出现断针和卡针的现象。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紧装置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紧装置俯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紧装置正视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布装置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布装置俯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布装置剖视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布装置侧视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展平机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展平机构俯视图;
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布装置和放卷机构示意图;
36.图11为本实用新型接布装置工作流程示意图。
37.附图标记:
38.10-自动接布装置;20-放卷机构;100-夹紧装置;110-夹紧组件; 111-夹紧空间;112-第一夹紧块;112a-第一移动横杆;113-第二夹紧块;113a-第二移动横杆;114-导轨;115-转轴;116-弹性块;120-活动组件;130-连接组件;200-导布槽;201-分隔板;202-第一导布槽; 203-第二导布槽;300-展平机构;310-展平组件;311-展平块;312
‑ꢀ
第二活动组件;320-抵靠组件;330-第一连接组件;331-第一连接部; 332-第二连接部;333-第三连接部;340-第一活动组件;400-缝纫机构;401-针头机构;402-旋梭机构;403-第二行走轴;404-切割机构; 500-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1.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4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3.图1-3为本实用新型布料夹紧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
44.请参考图1-3,该实施例用于布料的夹紧定位和拉紧除皱,方便后续对布料的处理,例如对布料的缝纫,尤其适用于接布装置中缝纫前的处理。
45.本实施例包括夹紧组件110、活动组件120和连接组件130。其中夹紧组件110与活动组件120通过连接组件130相连,活动组件 120通过带动连接组件130进而带动与连接组件130相连的夹紧组件 110做直线往复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直线往复运动是指沿布料进料方向的运动,或者是活动组件120自身结构所限制的方向运动。夹紧组件110包括夹紧空间111,夹紧空间111可供布料的通过,待夹紧布料穿过夹紧空间111,夹紧空间111的宽度可以调整,通过调整夹紧空间111的宽度实现对布料的夹紧,夹紧组件110向内收缩时夹紧空间111减小对布料进行夹紧,夹紧组件110向外打开时夹紧空间111 增大对布料进行松开。
4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30为置物板,置物板的侧边凸起一部分与活动组件120相连,置物板的正面与夹紧组件110相连,置物板的背面设有加强肋条,以提高置物板的承载力。
4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组件110包括第一夹紧块112、第二夹紧块113、导轨114和转轴115。其中,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对称设置,第一夹紧块112与第二夹紧块113之间设有夹紧空间111,夹紧空间111由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构成。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为长条状,其长度与布料的宽度相适应,长度可以根据布料的宽度进行设置,对应地,第一夹紧块112 和第二夹紧块113之间的夹紧空间111为长条状。转轴115设于置物板的正面,位于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之间的夹紧空间111中。第一夹紧块112设有第一移动横杆112a,第一移动横杆112a 垂直伸入夹紧空间111中;第二夹紧块113设有第二移动横杆113a,第二移动横杆113a垂直伸入夹紧空间111中;第一移动横杆112a与第二移动横杆113a于夹紧空间111中交错设置,互不干涉,其中第一移动横杆112a与转轴115的一侧啮合,第二移动横杆113a与转轴 115的另一侧啮合,这里所说的转轴的另一侧是指第一横杆112a与转轴114啮合一侧的对面一侧。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设于一导轨114上,导轨114与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垂直设置,导轨114固定设置
于置物板上,第一夹紧块112与第二夹紧块 113于导轨114上做相对运动。
48.上述导轨114和转轴115可以选其一作为动力输出机构,余下一机构作为从动力机构,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限制第一夹紧块112 和第二夹紧块113的运动方向和行走路程。例如,转轴115作为动力输出机构,转轴115转动时,对第一移动横杆112a和第二移动横杆 113a进行传动,若转轴115顺时针转动,转轴115则带动第一移动横杆112a于导轨114上向右移动,与此同时,转轴115带动第二移动横杆113a于导轨114上向左移动,对应地,第一移动横杆112a带动第一夹紧块112向外侧运动,第二移动横杆113a带动第二夹紧块 113向外侧运动,即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互相远离,此时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之间的夹紧空间111变大;若转轴115逆时针转动,转轴115则带动第一移动横杆112a于导轨114 上向左移动,带动第二移动横杆113a于导轨114上向右移动,对应地,第一移动横杆112a带动第一夹紧块112向内侧运动,第二移动横杆113a带动第二夹紧块113向内侧运动,即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互相靠近,此时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之间的夹紧空间111减小。如果以导轨114作为动力输出机构,上述传动过程对应改变即可,在此不多做赘述。
49.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紧块112与第二夹紧块113的接触面上设有弹性块116,并且弹性块116交错设置。弹性块116的设置是为了对布料实现更好地夹紧。由于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第一夹紧块112和第二夹紧块113的受力端位于两端,在夹紧过程中两端受力较大,因此夹紧块的中部会略微产生形变,向外侧凸起,造成夹紧块靠近中部的区域贴合程度较低,夹紧力减小,布料的夹紧效果较差。通过在夹紧块的接触面上设置凸起的弹性块 116可以解决夹紧块受力不均匀的问题,当夹紧块夹紧时,弹性块116 可以提供一部分夹紧力,确保布料的有效夹紧。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块 116为圆柱状,具体可以选用弹簧,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橡胶。
50.本实施例中,活动组件120为行走轴,行走轴的数量为两个,分布于夹紧组件110的两端,呈对称设置。夹紧组件110通过活动组件 120可以进行一定的位移,夹紧组件110对布料进行夹紧定位后,通过活动组件120带动夹紧组件110进行位移,对夹紧的布料进行拉扯,进而将布料表面拉平,避免后续缝纫时出现断针和卡针的现象。
51.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上夹紧组件140,上夹紧组件140位于夹紧组件110的上方,并且上夹紧组件140与夹紧组件110平行设置。夹紧组件110和上夹紧组件140配合工作可以实现布料的两边夹紧,夹紧组件110和上夹紧组件140对布料进行夹紧后,位于夹紧组件110 和上夹紧组件140之间的布料处于固定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布料更加有利于缝纫,或其他相关处理。并且通过活动组件120可以调整夹紧组件110和上夹紧组件14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夹紧组件110和上夹紧组件120之间布料固定区域的面积大小。上夹紧组件140可以为接布装置中的导布槽。
52.本实施例通过夹紧组件中的可伸缩夹紧空间对进入夹紧空间内的布料进行夹紧,实现对布料的夹取和定位,之后夹紧组件在活动组件的作用下位移一段距离,对布料进行拉紧,进而将布料表面拉平,避免缝纫时出现断针和卡针的现象。
53.图4-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接布装置实施例。
54.请参考图4-9,为一种接布装置实施例,用于定型机中新布首端与旧布末端的连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夹紧装置100,还包括导布槽 200、展平机构300、缝纫机构400和机架
500。其中,机架500用于各组件机构的安装和支撑,例如上述导布槽200、展平机构300、缝纫机构400和夹紧装置100。导布槽200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用于布料的放置和导向,新布的首端和旧布的末端通过导布槽200后汇合,并且新布和旧布呈自然下垂状态。展平机构300安装于所述机架500 上,分布于所述导布槽200的两侧,展平机构300伸入导布槽200中,用于新布和旧布缝合前的整平和对齐,避免新布和旧布边缘重叠导致布匹厚度增加。缝纫机构300安装于所述机架500上,并且水平设置于导布槽200的下方,用于新布与旧布在垂直于水平面状态下的缝合。夹紧装置100设于所述机架500,位于所述导布槽200的下方,用于拉紧自然下垂的布料,避免布匹表面呈波浪状态而导致卡针或断针。
5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布槽200位于所述机架 500的中部,导布槽200内设有分隔板201,分隔板201将所述导布槽200分为第一导布槽202和第二导布槽203。第一导布槽202和第二导布槽203以分隔板201为对称点对称,第一导布槽202用于通过新布,第二导布槽203用于通过旧布,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导布槽 202也可以用于通过旧布,相应地第二导布槽203则用于通过新布。分隔板201的作用是将进入导布槽200的新布和旧布分离,这样后续展平机构300可以对新布和旧布分别展开其边缘。导布槽200的侧边为向外倾斜的斜面,分隔板201的顶部向内收缩呈一斜面,与导布槽 200的斜面构成一v字形开口,这种渐缩型的开口方便布料进入至导布槽200内并穿过导布槽200至下一个工位。
56.除此之外,导布槽200的槽口大小可以通过移动导布槽200的侧边进行改变,因此可以对导布槽200内通过的布料进行夹紧,配合导布槽200下方设置的夹紧装置100,可以使缝合区域的新布与旧布之间紧密贴合,提高缝纫的有效性。
57.本实施例中,展平机构300如图8-9所示,展平机构300包括展平组件310、抵靠组件320、第一连接组件330和第一活动组件340。其中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相对设置,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之间具有缝隙,缝隙用于布料的放置,布料的端口可以通过放料机构放入至缝隙内。展平组件310为活动端,可以实现第一方向的往复运动,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方向为靠近或远离抵靠组件320的方向,因此通过展平组件310的运动可以实现对缝隙宽度大小的调整。抵靠组件320为固定端,这里所述的固定端是指抵靠组件320在朝展平组件310的方向上不活动,抵靠组件320用于布料的限制和抵靠。第一连接组件330分别与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相连,第一连接组件330还与第一活动组件340相连,第一活动组件34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30带动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做第二方向的往复运动,第一活动组件340与机架500固定连接,与并且与导布槽200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的第二方向是指布料的展平方向,具体为与导布槽200平行的方向。
58.本实施例的具体展平过程如下:展平组件310远离抵靠组件320,两者之间的缝隙变大,放料机构运行将布料端口放置于缝隙内;第一活动组件340带动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移动至布料端口靠近中间的位置,展平组件310靠近抵靠组件320,缩小两者之间的缝隙,使两者之间的缝隙略大于布料的厚度;最后第一活动组件340带动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向布料端口的侧边移动,对布料实现展平。本实施例展平原理如下:由于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之间的缝隙略大于布料的厚度,而布料边缘翻卷状态下的厚度大于没有翻卷的布料厚度,因此当第一活动组件340带动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 320经过布料翻卷处时,由于缝隙宽度的限制,厚度相对较厚的翻卷处无法通过缝隙,并且在缝隙的宽度限制以及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的作用力下,翻卷处会被展平。
5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展平组件310包括展平块311和第二活动组件312。展平块311与第二活动组件312相连,第二活动组件312 与第一连接组件330相连,第二活动组件312带动展平块311做第一方向的往复运动,即带动展平块311做靠近或远离抵靠组件320的伸缩运动。展平块311为凸字形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第二活动组件 312可以采用直线旋转运动机构,具体可以采用电缸或气缸,电缸的伸缩端与展平块311的凸起处连接,推动展平块311做伸缩运动。展平块311与电缸伸缩端连接的下侧还设有活动连接轴313用于连接展平块311和第一连接组件330,活动连接轴313可以平衡展平块311 的受力。
60.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组件340具体可以采用第一行走轴,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30于第一行走轴上做水平运动,第一行走轴上设有与第一连接组件330和第二活动组件312 匹配的导轨。
61.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330包括第一连接部331、第二连接部332和第三连接部333。其中,第一连接部331与抵靠组件320相连,第二连接部332与展平组件310相连,第三连接部333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331和第二连接部332,第一连接部331与第二连接部332 之间设有容纳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的空间,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所夹缝隙位于该空间内。第一连接部331和第二连接部332都具有一定的长度。
62.具体地,第一连接组件330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其中一直边为第一连接部131,u型结构的另一直边为第二连接部132,u型结构的弯曲段为第三连接部133。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位于 u型结构所夹空间内,展平组件310与u型结构的其中一内侧直边相连,并且靠近u型结构的开放端设置,抵靠组件320则与u型结构的另一内侧相连。并且u型结构的封闭端位于外侧,开放端位于内侧,以适应布料的展平方向,避免封闭端对展平组件310在展平过程中产生干涉。
63.本实施例中,抵靠组件320为片状挡板,用于布料的限制,其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适应的修改,例如弯折等变换。并且抵靠组件320的面积大于抵靠组件320与展平组件310的接触面积,以确保和布料的接触面积,使得布料在展平过程中保持平整的状态。
64.具体地,抵靠组件320表面弯曲成一斜面,伸入导布槽200内,抵靠组件320分别与分隔板201的两侧面贴合,抵靠组件320与导布槽200的一侧边形成横截面为v字形的第一导布槽202的槽口,抵靠组件320与导布槽200的另一侧形成横截面为v字形的第二导布槽203的槽口,确保了导布槽200呈v字形开口设计。
65.本实施例中,展平组件310还包括感应器(未示出),感应器(未示出)设于展平块311上,其作用是检测布料的边缘,通过边缘检测来控制第一活动组件340带动展平组件310和抵靠组件320的行走路程。具体地,感应器可以采用光学感应器,抵靠组件320和布料的表面反光程度不同,当感应器跟随展平组件310行进过程中,感应器若感应到表面的反光程度发生预定范围的改变时,则可以判断展平组件 310接近边缘或者到达边缘,进而可以进一步用来确定展平组件310 的结束位置点。在其他实施例中,感应器还可以选用视觉传感器。
66.具体来说,当展平组件310到达边缘时,展平组件310进一步朝抵靠组件320运动,此时展平组件310与抵靠组件320接触,展平组件310与抵靠组件320将布料边缘压紧,配合另一侧的边缘的布料展开装置,实现对布料两侧边缘的抓取,通过第一活动组件340的移动实现布料的移动,进而可以实现接布装置中新布与旧布在缝合前的对齐。
67.本实施例中,展平组件310还包括吹气机构(未示出),吹气机构设于展平块311上。
吹气机构具体可以为高压吹气机构,其作用是在展平组件310展平的过程中提交将布料的边缘通过高压气体吹平,使得展平组件310将布料边缘推平过程更加流畅,进一步提升了展平的效果。
6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展平机构300的数量为四个,对应地,上述展平组件310、抵靠组件320、第一连接组件330和第一活动组件340的数量分别为四个。导布槽200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展平机构 300,呈对称设置,四个展平机构300分别对新布的两个角和旧布的两个角的边缘进行推平展开,以及实现对新布和旧布的首尾段对齐。
69.在其他实施例中,展平机构300机构相比于上述实施例,包括滚轮(未示出),滚轮可以为带动力或无动力的滚轮,还包括第一行走轴和抓取机构。其中,第一行走轴与所述机架500固定连接,第一行走轴与滚轮相连,滚轮于第一行走轴上沿导布槽200方向做水平运动,进而将导布槽200内的布料边缘推平展开,以实现展平机构300对布料边缘的平整目的。抓取机构用于布料边缘的抓取,以及实现导布槽 200内分隔板201两侧的新布与旧布边缘的对齐,避免新布与旧布的错位,提高了缝合处的强度以及进料时的规范性,抓取机构可以为电缸或者是电推缸,也可以为真空吸取装置,通过真空吸取的方式对布料的边缘进行抓取后对齐。
70.本实施例中,缝纫机构400包括相对设置的针头机构401和旋梭机构402,位于导布槽200两侧的机架500分别设有第二行走轴403,两侧的第二行走轴403相对水平设置。其中,针头机构401与其中一侧的第二行走轴403相连,旋梭机构402与剩余一侧的第二行走轴 403相连。通过同步机构(未示出),针头机构401和旋梭机构402 于第二行走轴403上沿导布槽200方向做水平同步运动,对通过导布槽200的新布和旧布进行缝合。本实施例中的针头机构401和旋梭机构402为各自独立的机构。第二行走轴403具体可以选用同步带机构、丝杆机构、直线电机、齿轮齿条。针头机构401和旋梭机构402沿第二行走轴403的同步运动可以通过电机同步运动或刚性结构连接实现。针头机构401和旋梭机构402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动力机构在导轨上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如图7所示,旋梭机构402还设有切割机构404,切割机构404可以将缝合后的多余部尾切除。
71.相应地,还提供一种定型机实施例,包括如图10所示的上述实施例自动接布装置10和放卷机构20,放卷机构20用于将布匹放入自动接布装置10的导布槽200中。
72.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布装置工作流程图。
73.请参考图11,包括以下步骤:
74.s100、布料展平;s200、布料抓取;s300、布料对齐;s400、布料夹紧;s500、确认缝纫区域;s600、布料缝合;s700、切换缝纫区域;s800、切割多余布料。
75.具体地,步骤s100中对新布和旧布边缘进行展平,该步骤通过展平机构实现,新布与旧布进入导布槽后,布料位于展平块与抵靠组件之间,通过调整展平块与抵靠组件之间的距离,使两者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布料的厚度,之后展平机构由内向外运动,将布料两侧边缘进行展平。
76.具体地,步骤s200中对布料边缘进行抓取,该步骤通过展平机构中的感应器、抵靠组件和展平块实现,当布料边缘展平后,感应器检测展平块是否到达布料边缘,若到达则展平块向抵靠组件靠近夹紧位于其中的布料。
77.具体地,步骤s300中是对新布的首端与旧布的末端进行对齐,该步骤由展平机构
实现,当展平机构对新布与旧布的边缘抓取固定后,通过展平机构的移动将新布的首端与旧布的尾端进行对齐。
78.具体地,步骤s400中布料的夹紧和移动通过夹紧机构实现,新布与旧布对齐后,位于展平机构下方的夹紧机构将新布与旧布夹紧在一起,该夹紧位置为第一位置,之后下拉一定的距离,使夹紧位置超过缝合机构的缝合位置,该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
79.具体地,步骤s500确认缝纫区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导布槽向内收缩,对布料进行夹紧,该夹紧位置为第二位置,此时在导布槽和夹紧机构之间的布料区域新布与旧布属于贴合状态,该区域为缝纫区域。
80.具体地,步骤s600中缝合机构对上述夹紧区域中的布料进行缝合,通过第二行走轴依次进行缝合。
81.具体地,步骤s700切换缝纫区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导布槽松开布料的夹紧,夹紧机构再向下行进一段距离后导布槽再对布料进行夹紧,以切换缝合区域,实现二次缝合,增强缝合的强度。
82.具体地,步骤s800切割步骤使对多余布料的切割,通过切割刀实现。
8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