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41: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世界各国都在开发新能源技术,汽车污染问题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顺势而生的电动车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电动车电池是电动车上的动力来源。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电池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3.现有技术中,部分电动车电池采用自然冷却方式,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运行,电池基本都可以正常工作。但对于部分地区,温度在夏季通常高达40℃以上,在室外放置的车可能因为电池温度过高而无法充电。
4.中国专利文献cn201921841469.2,公开了一种纯电动车电池包液冷板本体;包括:入液管、回液管和微通管道,微通管道共设置有7个,且微通管道顶端与入液管连接、末端与回液管连接,微通管道包括导热圆管;导热圆管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导热凹槽,导热凹槽环绕于导热圆管表面,且导热凹槽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导热圆管内部设置有孔道,孔道内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导热片。
5.上述专利文献的一种纯电动车电池包液冷板,较市面上的矩形微通道的液冷板结构压降小,在同样的流量下,该液冷板本体的压降为24.1kpa,矩形微通道液冷板本体的压降为28.9kpa,降低了4.8kpa;在导热圆管上开设导热凹槽,并且在导热凹槽内设置散热片,能够提高电池的导热速度,内部设置的导热片与冷却液接触,能够将热量快速带出,提高散热效率。但是关于一种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的流量,通过控制流量来控制温度变化的技术方案则未见相应的公开。
6.综上所述,亟需一种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的流量,通过控制流量来控制温度变化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而关于这种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的流量,通过控制流量来控制温度变化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的电池本体的下缘安装液冷板本体;所述的液冷板本体的两端连接有引流管,其中,一端的引流管上设置有两通比例阀;所述的液冷板本体的两端设置有封闭腔体;所述的封闭腔体的外端设置有和引流管相通的接头;所述的封闭腔体的上缘设置有焊接支架;所述的焊接支架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的焊接支架连接有安装支架。
10.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底部支撑条;所述的底部支撑条的两端安装有端部支撑条;所述的端部支撑条至少为两个,且两个端部支撑条之间设置有
连接条。
1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条和焊接支架垂直分布,且焊接支架的固定孔中穿设有固定螺栓,并将连接条固定在一起。
12.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焊接支架呈l状。
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两通比例阀的中匹配有vcu控制器;所述的两通比例阀包括旋转板和信号接收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器和vcu控制器的信号发射器相匹配;所述的信号接收器和信号发射器之间通过can线连接;所述的vcu控制器接收电池本体温度,且vcu控制器通过将can线将接收到温度所产生信号发射给信号接收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执行旋转板运动,从而控制两通比例阀的开度。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两通比例阀共有四个。
1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池本体上设置有固定底座。
16.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设有两通比例阀,实现了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的流量,从而实现通过液冷板本体的流量来控制电池本体的温度,使得电池本体的冷却温度可控。
18.2、通过焊接支架和安装支架,实现了电池本体的后端安装液冷板,进而改变了电池本体和后端盖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更好的对电磁本体的温度进行控制。
19.3、安装支架包括底部支撑条;所述的底部支撑条的两端安装有端部支撑条;所述的端部支撑条至少为两个,且两个端部支撑条之间设置有连接条。其中,底部支撑条用于对电池本体的底端进行支撑;所述的端部支撑体用于对电池本体的顶端进行支撑;连接条的设计,用于将相邻两个端部支撑条固定在一起,稳定性好。
20.4、两通比例阀共有四个,这样,在安装电池冷却系统后,在液冷板入口处分别增加4个比例控制两通阀,通过vcu控制,可以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的流量,达到分别精度控制的目的。可以使电池的温度更均衡,更可控。
附图说明
21.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3是两通比例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5.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26.1.电池本体
ꢀꢀꢀꢀꢀꢀꢀꢀꢀꢀꢀꢀꢀꢀꢀꢀꢀꢀꢀꢀ
2.液冷板本体
27.3.引流管
ꢀꢀꢀꢀꢀꢀꢀꢀꢀꢀꢀꢀꢀꢀꢀꢀꢀꢀꢀꢀꢀꢀ
4.两通比例阀
28.5.封闭腔体
29.6.焊接支架
ꢀꢀꢀꢀꢀꢀꢀꢀꢀꢀꢀꢀꢀꢀꢀꢀꢀꢀꢀꢀ
61.固定孔
30.62.安装支架
ꢀꢀꢀꢀꢀꢀꢀꢀꢀꢀꢀꢀꢀꢀꢀꢀꢀꢀꢀ
7.底部支撑条
31.8.端部支撑条
ꢀꢀꢀꢀꢀꢀꢀꢀꢀꢀꢀꢀꢀꢀꢀꢀꢀꢀ
9.连接条
32.10.固定螺栓
33.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电池本体1;所述的电池本体1的下缘安装液冷板本体2;所述的液冷板本体2的两端连接有引流管3,其中,一端的引流管3上设置有两通比例阀4;所述的两通比例阀4的中匹配有vcu控制器(图中未示出)。
34.请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本体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液冷板本体2的两端设置有封闭腔体5;所述的封闭腔体5的外端设置有和引流管3相通的接头;所述的封闭腔体5的上缘设置有焊接支架6;所述的焊接支架6呈l状;所述的焊接支架6上设置有固定孔61。所述的焊接支架6连接有安装支架62;所述的安装支架62包括底部支撑条7;所述的底部支撑条7的两端安装有端部支撑条8;所述的端部支撑条8至少为两个,且两个端部支撑条8之间设置有连接条9;所述的连接条9和焊接支架6垂直分布,且焊接支架6的固定孔61中穿设有固定螺栓10,并将连接条9固定在一起。
35.请参照图3,图3是两通比例阀4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两通比例阀4包括旋转板和信号接收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器和vcu控制器的信号发射器相匹配;所述的信号接收器和信号发射器之间通过can线连接;所述的vcu控制器接收电池本体1温度,且vcu控制器通过将can线将接收到温度所产生信号发射给信号接收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执行旋转板运动,从而控制两通比例阀4的开度。
36.该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
37.所述的电池本体1的下缘安装液冷板本体2;所述的液冷板本体2的两端连接有引流管3,其中,一端的引流管3上设置有两通比例阀4。该设计的效果是:使得电池本体1直接接触液冷板,能够明显对电池本体1进行降温。其次,设置有两通比例阀4,实现了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2的流量,从而实现通过液冷板本体2的流量来控制电池本体1的温度,使得电池本体1的冷却温度可控。
38.所述的封闭腔体5的上缘设置有焊接支架6;所述的焊接支架6上设置有固定孔61;所述的焊接支架6连接有安装支架62。该设计的效果是:通过焊接支架6和安装支架62,实现了电池本体1的后端安装液冷板,进而改变了电池本体1和后端盖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更好的对电磁本体的温度进行控制。
39.所述的安装支架62包括底部支撑条7;所述的底部支撑条7的两端安装有端部支撑条8;所述的端部支撑条8至少为两个,且两个端部支撑条8之间设置有连接条9。其中,底部支撑条7用于对电池本体1的底端进行支撑;所述的端部支撑体用于对电池本体1的顶端进行支撑;连接条9的设计,用于将相邻两个端部支撑条8固定在一起,稳定性好。
40.所述的连接条9和焊接支架6垂直分布,且焊接支架6的固定孔61中穿设有固定螺栓10,并将连接条9固定在一起。该设计的效果是:通过固定螺栓 10设计,能够实现可拆卸连接,操作方便。
41.所述的焊接支架6呈l状。其中,l状设置的焊接支架6,占用空间少,具有让位特性,同时稳定性好。
42.所述的两通比例阀4的中匹配有vcu控制器;所述的两通比例阀4包括旋转板和信
号接收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器和vcu控制器的信号发射器相匹配。其中,vcu控制器、信号接收器以及信号发射器均可选用技术中的装置,具体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43.所述的两通比例阀4共有四个,这样,在安装电池冷却系统后,在液冷板入口处分别增加4个比例控制两通阀,通过vcu控制,可以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2的流量,达到分别精度控制的目的。可以使电池的温度更均衡,更可控。
44.所述的电池本体1上设置有固定底座。通过设置固定底座,便于将整个电池装置进行固定。
4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汽车后装电池的冷却液流量控制装置,设有两通比例阀4,实现了直接控制进入液冷板本体2的流量,从而实现通过液冷板本体 2的流量来控制电池本体1的温度,使得电池本体1的冷却温度可控。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