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的乏组件运输桶水下抓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23: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厂抓取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的乏组件运输桶水下抓具。


背景技术:

2.核电厂抓取工具用来完成对特定操作对象的抓取与释放操作,运输桶水下抓具用于在核电厂贮存水池大厅和转运大厅之间乏组件运输桶的吊装和转运操作。运输桶水下抓具的吊环与吊车吊钩连接,利用吊车吊钩进行操作。在贮存水池大厅中,由于运输桶贮存工位操作人员不方便到达,运输桶在高度方向下进行位移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的乏组件运输桶水下抓具。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的乏组件运输桶水下抓具,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下降到位后自动抓取和释放被吊物,全机械自动化操作,大幅提高可操作性,安全可靠,减小操作难度,具体方案如下:
4.一种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的乏组件运输桶水下抓具,所述乏组件运输桶的上边沿朝内形成有环形凸板,所述环形凸板之间围设形成开孔,所述水下抓具包括上部吊环、下部吊环、外套管、连接杆、抓取机构、推杆、锁紧套筒、端头以及抓爪,所述外套管、连接杆、抓取机构、端头以及锁紧套筒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所述外套管通过设置插销与所述连接杆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推杆往复滑动穿设于所述抓取机构中,且所述推杆的一端穿设所述端头后与锁紧套筒连动设置,所述锁紧套筒相对所述端头滑移设置且与所述开孔对准设置,所述抓爪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端头的两侧,所述抓爪远离所述端头的一端朝外形成有承接凸板,且所述抓爪与所述锁紧套筒传动连接以实现所述抓爪开合,所述上部吊环、下部吊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套管的上端、下端。
5.进一步的,所述端头中形成有与所述锁紧套筒适配的滑移腔,所述锁紧套筒处于所述滑移腔中。
6.进一步的,所述抓爪的一端通过设置转轴与所述端头铰接,所述抓爪靠近所述转轴的位置设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远离所述抓爪的端部与所述锁紧套筒固定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杆呈t字形,所述传动杆宽度较长的一端与所述锁紧套筒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锁紧套筒的顶部设有安装管,所述安装管的内径与所述推杆的外径适配,所述推杆插设于所述安装管中,且所述安装管、推杆上均穿设有由螺母锁紧的紧固螺栓。
9.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位于上端的外壁上设有吊装板,所述上部吊环的两端形成有螺纹槽,所述上部吊环穿设所述吊装板后由螺母锁紧。
10.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位于下端的外壁上设有固定块,所述下部吊环的两端夹设
所述固定块,且所述下部吊环、固定块上依次穿设有锁紧螺栓。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抓具在使用时,通过上部吊环垂直悬挂在吊车吊钩上,本抓具和吊钩之间串联有测力计,借助于吊车的运行及吊钩的升降,完成对乏组件运输桶的吊装和转运。
13.具体的,操纵吊车行走至乏组件运输桶正上方,吊钩下放运输桶水下抓具,当抓爪开始进入乏组件运输桶的开孔时,随时观察测力计读数,此时人工辅助定位,使得抓爪与环形凸板的顶面有效贴合,且抓具保持竖直状态,然后继续下放连接杆,推杆继续推动锁紧套筒下移,抓爪张开,当测力计读数接近于零时,吊钩停止下放,抓爪的承接凸板处于环形凸板的下方,且二者啮合,之后,操纵吊钩提升水下抓具连带运输桶到指定高度,然后操纵吊钩移动水下抓具连带运输桶,搁置到水道运输车的抓具挂架上。之后,将外套管上的插销拔出,吊钩携带水下抓具上段提升移动,水道运输车携带水下抓具及运输桶,实现在贮存水池大厅和转运水池大厅之间移动。操纵吊钩下放运输桶水下抓具上段,当上段的外套管插入抓具下段时,随时观察测力计读数,当读数接近于零时,吊钩停止下放,然后插入插销,操纵吊钩将水下抓具连带运输桶完全提起并脱离水道运输车,然后重新下放,当测力计读数接近于零时,吊钩停止下放,此时乏组件运输桶完成吊装和移动。
14.综上,完成依次乏组件运输桶的抓取和释放操作,本实用新型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下降到位后自动抓取和释放被吊物,全机械自动化操作,无需动力(如气动、电动、液动等)或人工操作,大幅提高可操作性,安全可靠,减小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抓爪张开时);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抓爪闭合时)。
17.附图标记:1、乏组件运输桶;01、环形凸板;2、开孔;3、上部吊环;4、下部吊环;5、外套管;6、连接杆;7、抓取机构;8、推杆;9、锁紧套筒;10、端头;11、抓爪;12、承接凸板;13、滑移腔;14、安装管;15、紧固螺栓;16、传动杆;17、吊装板;18、固定块;19、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19.结合图1和图2,一种基于重力式自动抓具的乏组件运输桶水下抓具,用于核电厂贮存水池大厅和转运大厅之间乏组件运输桶1的吊装和转运操作。乏组件运输桶1的上边沿朝内形成有环形凸板01,环形凸板01之间围设形成开孔2,环形凸板01与开孔2用于乏组件运输桶1水下抓具配合使用,最终实现乏组件运输桶1的吊装和转运操作。
20.具体的,水下抓具包括上部吊环3、下部吊环4、外套管5、连接杆6、抓取机构7、推杆8、锁紧套筒9、端头10以及抓爪11。外套管5、连接杆6、推杆8以及抓取机构7采用申请号cn201420112503.3,名称为“一种核电站用控制棒抓取机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作而成。抓取机构7基于星形轮机构,通过抓具整体及其他各部分结构有机组合设计,无需动力(如气动、电动、液压)或人工驱动工具动作,工具下降到位后,仅依靠工具自身重力,自动完成对操作对象的抓取和释放。
21.外套管5、连接杆6、抓取机构7、端头10以及锁紧套筒9从上至下依次连接,外套管5通过设置插销与连接杆6可拆卸固定连接,取走插销时,水下抓具可分为上段和下段。连接杆6作为执行机构,在外套管5中做往复运动,实现抓具张开、闭合的依次切换。推杆8往复滑动穿设于抓取机构7中,且推杆8的一端穿设端头10后与锁紧套筒9连动设置,锁紧套筒9相对端头10滑移设置且与开孔2对准设置,抓爪11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端头10的两侧,抓爪11远离端头10的一端朝外形成有承接凸板12,形状为阶梯式或者喇叭式,承接凸板12用于支撑环形凸板01,且抓爪11与锁紧套筒9传动连接以实现抓爪11开合。
22.详述的,锁紧套筒9整体呈圆柱状,端头10中形成有与锁紧套筒9适配的滑移腔13,锁紧套筒9处于滑移腔13中,初始状态下,锁紧套筒9与端头10抵接,锁紧套筒9在竖直方向上可相对端头10往复滑动。锁紧套筒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同轴设置的安装管14,安装管14的内径与推杆8的外径适配,推杆8插设于安装管14中,且安装管14、推杆8上均穿设有由螺母锁紧的紧固螺栓15,使得安装管14与推杆8可拆卸固定连接,当推杆8运动时,通过安装管14带动锁紧套筒9一起运动。
23.抓爪11整体呈长条状,其一端通过设置转轴与端头10铰接,抓爪11靠近转轴的位置固定安装有传动杆16,传动杆16呈t字形,传动杆16远离抓爪11的端部与锁紧套筒9固定连接,且传动杆16宽度较长的一端与锁紧套筒9连接,连接位置靠近锁紧套筒9的边缘设置。当锁紧套筒9下移时,通过传动杆16拉动抓爪11绕着转轴旋转,从而使得两个抓爪11相对张开,反之,当锁紧套筒9上移时,通过传动杆16拉动抓爪11绕着转轴反向旋转,从而使得两个抓爪11相对闭合。
24.为方便水下抓具与吊车连接,上部吊环3、下部吊环4分别固定安装在外套管5的上端、下端,上部吊环3、下部吊环4均为u形环,与吊车吊钩连接,用于承载整个抓具及被吊物。外套管5位于上端的外壁上设有吊装板17,吊装板17与外套管5同轴固定连接,上部吊环3的两端形成有螺纹槽,上部吊环3穿设吊装板17后由螺母锁紧,实现可拆卸固定连接。外套管5位于下端的外壁上设有固定块18,固定块18与外套管5同轴固定连接,下部吊环4的两端夹设固定块18,且下部吊环4、固定块18上依次穿设有锁紧螺栓19,实现可拆卸固定连接。
25.本水下抓具在使用时,通过上部吊环3垂直悬挂在吊车吊钩上,本抓具和吊钩之间串联有测力计,借助于吊车的运行及吊钩的升降,完成对乏组件运输桶1的吊装和转运。具体的,操纵吊车行走至乏组件运输桶1正上方,吊钩下放运输桶水下抓具,当抓爪11开始进入乏组件运输桶1的开孔2时,随时观察测力计读数,此时人工辅助定位,使得抓爪11与环形凸板01的顶面有效贴合,且抓具保持竖直状态,然后继续下放连接杆6,推杆8继续推动锁紧套筒9下移,抓爪11张开,当测力计读数接近于零时,吊钩停止下放,抓爪11的承接凸板12处于环形凸板01的下方,且二者啮合,之后,操纵吊钩提升水下抓具连带运输桶到指定高度,然后操纵吊钩移动水下抓具连带运输桶,搁置到水道运输车的抓具挂架上。之后,将外套管5上的插销拔出,吊钩携带水下抓具上段提升移动,水道运输车携带水下抓具及运输桶,实现在贮存水池大厅和转运水池大厅之间移动。操纵吊钩下放运输桶水下抓具上段,当上段的外套管5插入抓具下段时,随时观察测力计读数,当读数接近于零时,吊钩停止下放,然后插入插销,操纵吊钩将水下抓具连带运输桶完全提起并脱离水道运输车,然后重新下放,当测力计读数接近于零时,吊钩停止下放,此时乏组件运输桶1完成吊装和移动,综上,完成依次乏组件运输桶1的抓取和释放操作。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