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电池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21: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线束支架来保持多条线束的电池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同时使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而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仅使用电动机而行驶的电动车辆等车辆上,搭载有蓄电池、逆变器、电控单元(ecu)等组件,并且通过线束(例如高压配线)电连接所述多个组件。在已知技术中,会使用线束支架来收容所述线束,避免线束受到损伤。
3.另一方面,线束经常有需要分支的情况。在线束组装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线束的位置,以确保组装后整体线束的长度与位置符合要求。然而,使用已知线束支架来收容线束时,会在组装过程中因为被线束支架遮蔽而无法测量或检查线束的分支位置,导致无法准确控制组装后整体线束的长度与位置,可能发生线束长度不足或线束挤压曲折等组装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电池控制装置,其通过线束支架来保持多条线束,并且可以有效管理线束尺寸,提高线束组装工作的准确性。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的电池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金属板上的控制单元,其具有多个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多个连接部的多条线束,所述多条线束捆绑在一起并且在分支位置上相互分离,形成分支部;以及,用以保持所述多条线束的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具有至少覆盖于所述多条线束上方的保护盖,并且所述保护盖在所述分支位置具有开口,用以暴露出所述分支部。
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的电池控制装置通过线束支架来保护线束,以防止线束因车辆振动而被金属板边缘损坏。此外,通过在线束支架上形成开口,可以直接观测线束的分支位置,并可对线束进行测量和检查,有助于管理线束尺寸。如此,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线束组装工作的准确性。
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盖在所述开口周围具有多条肋,所述多条肋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多条线束的走线方向,且所述多条肋之间的间距是根据所述分支位置的容许误差而被决定。如此,可以通过所述保护盖上的多条肋来提高保护盖的结构强度。同时,在通过所述开口观测分支位置时,可以将所述多条肋作为辅助尺标,根据分支部与肋的相对位置,直观判断分支位置是否在容许误差内。因此,可以通过简易快速的方式进行质量控管。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支架在面向所述开口的内侧表面上具有定位部,用以固定所述分支部。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分支部偏移,并且提高组装线束的便利性。
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车辆内部的电池控制装置的局部视图。
1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保护盖的示意图。
12.图3与图4分别是分支位置在容许误差内以及在容许误差外的示意图。
1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束支架的示意图。
14.图6是沿图5的a-a截面的剖视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100:电池控制装置
17.102:金属板
18.110:控制单元
19.112:连接部
20.120:线束
21.122:分支部
22.130:线束支架
23.132:支架主体
24.134:保护盖
25.135:开口
26.220:线束
27.222:分支部
28.234:保护盖
29.235:开口
30.237、237a、237b:肋
31.c:开口中心
32.d:走线方向
33.p:间距
34.r:范围
35.320:线束
36.322:分支部
37.330:线束支架
38.332:支架主体
39.334:保护盖
40.335:开口
41.340:定位部
42.342:定位槽
43.a-a: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45.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仅示出了主要结构的图,存在对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的结构或其具体形状进行省略的情况。另外,在下文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以落座于座椅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其中左右方向有时称为车宽方向,上下方向有时称为垂直方向。此外,以下主要说明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电池控制装置相关的结构,其他部分(例如车辆内部的其他组件配置、形状、连接手段等)能够采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案。
4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车辆内部的电池控制装置的局部视图。本实施例的电池控制装置100包括控制单元110、多个线束120以及线束支架130等组件。控制单元110例如是电池的电控单元(ecu),其被固定在车架的金属板102上。通常,控制单元110具有多个连接部112,分别通过所述多个线束120连接到相应的组件,例如蓄电池、逆变器等。为了有效利用车体内的有限空间,所述多个线束120会被捆绑在一起,并且在适当的位置(此称分支位置)上相互分离,形成分支部122,以通往各个相应的组件。
47.此外,线束支架130包括上部开放的支架主体132及覆盖所述支架主体132上部的保护盖134。所述多个线束120被收容且保护在线束支架130内,以避免线束120因车辆振动或其他情况下碰触金属板102的锐利边缘而受到损伤。组装时,所述多个线束120被放置于支架主体132内,随后盖上保护盖134。保护盖134至少覆盖于所述多条线束120上方,并且在线束120的分支位置具有相应的开口135,以暴露出所述分支部122。如此一来,除了可通过线束支架130来保护线束120之外,还可以通过保护盖134的开口135,在组装完成后的任何时间点直接观测支架主体132内的所述多个线束120,对线束120进行测量和检查,确保线束120的分支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有效管理线束120的尺寸。换句话说,本实施例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线束组装工作的准确性。
4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保护盖的示意图。本实施例记载了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基础所做的进一步变化,其中对于本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不再重复陈述。相较于图1的实施例,本实施例进一步在保护盖234的开口235周围设置多条肋237。假定多条线束220捆绑后沿者图2所示的走线方向d延伸,则本实施例选择沿着走线方向d设置所述多条肋237,并使肋237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走线方向d。此外,本实施例还可以根据所述多条线束220的分支位置的容许误差来决定所述多条肋的位置。具体而言,例如在以开口中心c为起始点向左右横移间距p的位置上分别设置肋237a与237b。此时,若将开口中心c设定为理想的分支位置,则间距p为分支位置的容许误差。如此,除了可以通过所述多条肋237来提高保护盖234的结构强度之外,也可以在通过所述开口235观测分支位置时,以所述多条肋237作为辅助尺标。
49.举例来说,图3与图4分别是分支位置在容许误差内以及在容许误差外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通过开口235观测到所述多条线束220的分支部222位于左右两条肋237a与237b所定义出来的范围r内,此时可以判定线束220的分支位置在容许误差内,为合格的组装状态。又,如图4所示,通过开口235观测到所述多条线束220的分支部222位于左右两条肋237a与237b所定义出来的范围r之外,此时可以判定线束220的分支位置超出了容许误差,为不合格的组装状态。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分支部222与肋237a、237b的相对位置,直观判断
线束220的分支位置是否在容许误差内,实现简易快速的质量监测与控管。
50.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线束支架的示意图。图6是沿图5的a-a截面的剖视图。本实施例记载了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基础所做的进一步变化,其中对于本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不再重复陈述。相较于图1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线束支架330在面向开口335的内侧表面上具有定位部340。换句话说,定位部340位于线束支架330的支架主体332的底部,并且面向保护盖334的开口335。在此,定位部340可以与支架主体332一体成型,或是定位部340可以与支架主体332分开制作,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被设置于支架主体332的底部。此外,本实施例的定位部340例如具有截面为u型的定位槽342。组装时,将多个线束320放置于支架主体332内,并且将所述多个线束320的分支部322安装于定位部340的定位槽342内,以通过定位部340来固定所述多个线束320与分支部322的位置。如此,可以提高组装便利性,并且可以有效避免线束320的分支位置偏移,确保组装良率。
51.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图3-图4的实施例以及图5-图6的实施例,在线束支架的保护盖上形成多条肋,并且在线束支架的内侧表面上设置定位部,以达到前文提及的所有相关技术效果。相关技术细节可以参考前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具体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应用于电池控制装置的线束支架进行改良,在线束支架的保护盖上形成开口,以通过开口观测线束的分支位置,有效管理线束的尺寸,提高线束组装工作的准确性。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选择在线束支架的保护盖上形成多条肋,以提高保护盖的结构强度。并且,可以将所述多条肋作为观测分支位置时的辅助尺标,以直观判断分支位置是否在容许误差内,达成简易快速的质量控管。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线束支架面向所述开口的内侧表面上设置用以固定线束的定位部,以避免分支部偏移,提高组装线束的便利性与组装良率。
5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