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河道截流井盖板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9:34: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截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截流井盖板。


背景技术:

2.由于河道初期雨水对河道水质的影响较大,为了保障河道水质,目前很多城市对沿河排放口新建初期雨水截流井;其中,部分沿河排放口为片区市政主要排水管道,排水管径通常较大(大于dn1000),为此截流井尺寸也相对较大,一般设计为方形检查井。
3.以往的截流井盖板通常设置为整体密闭式井盖,在雨季,由于截污系统上游雨污混流及收集面源污染雨水等原因,截污系统压力过大,从而容易导致检查井结构损坏及管道接头破损等问题。若截流井盖板采用整体式井盖或密闭式井盖,在使用过程中截流井井内水压过大,导致截污管道或检查井损坏,进而导致整体井盖顶坏、管道接头破损等。
4.在部分工程中,为了检修和施工吊装方便,将截流井盖板设置成搭接式条块型盖板。此类盖板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雨季洪水位高于截流井时,大量的洪水倒灌进入截流井,从而导致下游污水系统的负荷暴增,由于处理大量不该处理的河水,进而造成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常规方式是将截流井高程加高,使其高出河道洪水位,然而该方式导致检修不便(高度较高、清淤疏浚困难)、景观效果不佳等问题,此外由于管道系统承担了较大水压,长期高水头压力作用下容易导致接头破损。
5.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截流井盖板,其在满足常规封堵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在雨季水压力较大时实现泄水功能,从而保障了截污系统的安全。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截流井盖板,包括多个搭设在河道截流井上的条形盖板,在相邻的条形盖板之间设有缝隙,在每一缝隙中设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在缝隙中的悬吊件和至少一个穿设于多个悬吊件中的支承件,悬吊件具有置于缝隙中的凹槽部,在凹槽部的两端设有分别搭接在相邻条形盖板上的搭接部,支承件设置在凹槽部的底部,在支承件上方的凹槽部中设有水泥砂浆灌缝。
8.进一步地,条形盖板的宽度为400-500mm。
9.进一步地,相邻条形盖板之间的缝隙的宽度为20-40mm。
10.在一实施方式中,悬吊件由铅丝弯折形成。
11.进一步地,铅丝的直径为3-5mm。
12.进一步地,相邻悬吊件之间的间距为300-500mm。
13.进一步地,搭接在条形盖板上的搭接部的长度为4-6cm。
14.进一步地,凹槽部的深度为条形盖板高度的1/4至1/3。
15.进一步地,支承件为麻绳。
16.进一步地,麻绳的直径为10-20mm。
17.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井盖板结构简单、维护简便,耐久性好,通过在河道截流井上搭设多个条形盖板,并在相邻条形盖板之间的缝隙中设置封堵结构,从而能够满足常规的封堵功能,雨季中河道水位高于截流井时不会存在河水涌入截流井的问题;同时,在截污系统内部水压过大时,水压能够顶开缝隙间的封堵结构从而实现泄水功能,保障了截流井结构和截污管接口的安全。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河道截流井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条形盖板;2:缝隙;3:悬吊件;4:支承件;5:水泥砂浆灌缝。
具体实施方式
22.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4.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井盖板包括多个搭设在河道截流井上的条形盖板1,在相邻的条形盖板1之间设有缝隙2,在每一缝隙2中设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在缝隙2中的悬吊件3和至少一个穿设于多个悬吊件3中的支承件4,悬吊件3具有置于缝隙2中的凹槽部,在凹槽部的两端设有分别搭接在相邻条形盖板1上的搭接部,支承件4设置在凹槽部的底部,在支承件4上方的凹槽部中设有水泥砂浆灌缝5。
26.在本实用新型中,对河道截流井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不作严格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工况合理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为方形截流井;可以理解,河道截流井盖板盖设于河道截流井上方,其形状和尺寸与河道截流井相匹配。为了便于检修和施工吊装,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井盖板是由多个搭设在河道截流井上的条形盖板1组成的,多个条形盖板1沿同一个方向依次搭设在河道截流井上,直至将河道截流井完全密封。对条形盖板1的尺寸不作严格限制,其长度可与河道截流井相适应,同时多个条形盖板1以及多个缝隙2的总宽度可与河道截流井相适应,多个条形盖板1的宽度可以相同或相近;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一条形
盖板1的宽度设置为400-500mm,例如400mm或500mm。
27.在相邻的条形盖板1之间设置缝隙2主要用于填装封堵结构。一方面,通过封堵结构将相邻条形盖板1之间的缝隙2填充,从而能够满足河道截流井盖板的常规封堵功能,在雨季中河道水位高于截流井时不会存在河水涌入截流井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截污系统内部水压过大时,水压能够通过顶开缝隙2中的封堵结构从而实现泄水功能,进而保障了截流井结构和截污管接口的安全。对相邻条形盖板1之间的缝隙2的具体尺寸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将缝隙2的宽度设置为20-40mm。
28.封堵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在缝隙2中的悬吊件3,对悬吊件3的具体结构不作严格限制,其只要能够悬吊于缝隙2中并且能够填装支承件4和水泥砂浆灌缝5即可。在一实施方式中,悬吊件3可以由铅丝弯折形成;具体地,铅丝可以采用易弯折成型的细铅丝,可以使铅丝的中部弯折成门字型凹槽,该门字型凹槽即形成悬吊件3的凹槽部,凹槽两端的铅丝即形成悬吊件3的搭接部。对铅丝的直径不作严格限制,可以采用直径为3-5mm的铅丝,例如10号铅丝等;此外,搭接在条形盖板1上的搭接部的长度可以设置为4-6cm,例如5cm。上述封堵结构通过悬吊件3搭接在条形盖板1上,在截污系统内部水压过大时,水压能够将悬吊件3从缝隙2中顶起,此时截污系统内部的水能够从相邻条形盖板1之间的缝隙2处流出,从而实现泄水功能。
29.同时,封堵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穿设于多个悬吊件3中的支承件4,支承件4主要用于支承其上部的水泥砂浆灌缝5;可以理解,支承件4应当贯穿于整个缝隙2的长度方向。对每一个缝隙2中的悬吊件3的设置数量不作严格限制,其只要能够支承位于其凹槽部的支承件4和水泥砂浆灌缝5即可;具体地,可以控制相邻悬吊件3之间的间距为300-500mm。此外,悬吊件3凹槽部的深度可以为条形盖板1高度的1/4至1/3,此时既便于利用水泥砂浆灌缝5来填灌缝隙2,同时有利于截污系统内部水压顶起悬吊件3,良好地满足了河道截流井盖板的封堵功能和泄水功能。
30.可以理解,支承件4的总宽度应当与悬吊件3的凹槽部或缝隙2的宽度相当;当悬吊件3的宽度小于凹槽部的宽度时,可以在凹槽部并排设置两个以上的支承件4。此时,在支承件4上方的凹槽部中设置水泥砂浆灌缝5时,能够对相邻条形盖板1之间的缝隙2形成完全填充,在雨季中河道水位高于截流井时不会存在河水涌入截流井的问题。对支承件4的具体结构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采用麻绳等绳索结构,麻绳的直径可以设置为10-20mm。
31.在支承件4上方设置的水泥砂浆灌缝5主要用于填灌缝隙2,从而保障河道截流井盖板的整体结构不受外界洪水影响;可以理解,应当在河道截流井盖板的全部缝隙2处设置水泥砂浆灌缝5,从而实现良好的封堵效果。具体地,表层构造例如可以采用1:2水泥砂浆灌缝5。
32.在深圳市坪山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全线共设置71个具有上述结构的河道截流井盖板,其采用10号铅丝弯折形成悬吊件3,相邻悬吊件3之间的间距为300mm,缝隙2填缝采用2根16mm麻绳并排布置,表面采用1:2水泥砂浆灌缝5。河道综合整治结果表明,设置上述结构的河道截流井盖板有力地保障了截污系统安全。
33.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井盖板结构简单、维护简便,耐久性好,通过在河道截流井上搭设多个条形盖板1,并在相邻条形盖板1之间的缝隙2中设置封堵结构,从而能够满足常规的封堵功能,雨季中河道水位高于截流井时不会存在河水涌入截流井的问题;同时,在截
污系统内部水压过大时,水压能够顶开缝隙2间的封堵结构从而实现泄水功能,保障了截流井结构和截污管接口的安全。
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