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温控型储能组件及其温控单体和储能簇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6:19: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储能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温控型储能组件及其温控单体和储能簇。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在工作过程由于欧姆热、极化热的存在,因此存在产热的问题,特别是在大电流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热现象更为明显。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扩散,堆积在电池内部一方面会造成电池界面副反应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热量过度积累可能会引起电池热失控,因此高效的散热措施是锂离子电池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型储能组件及其温控单体和储能簇,能够提高温控效果,并提高运行安全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温控单体,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设有温控介质支管,所述温控介质支管使温控介质可在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流动,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第二温控介质管和温控介质支管之间形成安装槽。
6.进一步,所述温控介质支管设为至少两根。
7.进一步,所述温控介质支管的两侧与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分别形成安装槽。
8.进一步,所述温控介质支管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或,
9.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设有温控体,所述温控体包括两块温控板,两块所述温控板之间具有间隙,且两块所述温控板之间间隔设有隔板,相邻的两块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温控介质支管。
10.进一步,当所述温控板为平板时,两块所述温控板之间相互平行;当所述温控板为弧形板时,两块所述温控板同轴设置。
11.进一步,所有的所述温控介质支管内的所述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或,
12.相邻的两根所述温控介质支管内的所述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反向;或,
13.所有的所述温控介质支管设为至少两组,每一组包括相邻设置的至少两根所述温控介质管,属于同一组的所有所述温控介质支管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分别属于相邻两组的所述温控介质支管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
14.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通入温控介质的第一温控介质阀和用于排出温控介质的第二温控介质阀;
15.所述第一温控介质阀和第二温控介质阀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或第二温
控介质管上;或,
16.所述第一温控介质阀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上,所述第二温控介质阀设置在第二温控介质管上;或,
17.所述第一温控介质阀设置在第二温控介质管上,所述第二温控介质阀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上。
18.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温控型储能组件,包括储能单体和如上所述的温控单体,所述储能单体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
19.进一步,所述储能单体包括单体壳体,所述单体壳体内设有储能电芯。
20.进一步,所述储能单体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分别与所述储能单体的两端端面限位配合,所述温控介质支管与所述储能单体的外周面接触配合。
21.进一步,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外包括有绝缘导热隔膜ⅰ;且当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两个电芯单元时,相邻的所述电芯单元之间设有绝缘导热隔膜ⅱ,所述绝缘导热隔膜ⅰ和/或绝缘导热隔膜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储能单体的两端端面之间接触配合。
22.进一步,所述储能单体呈方体型,所述方体型壳体具有长边、宽边和高边,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宽边的长度,所述宽边的长度大于高边的长度;所述方体型壳体中,令长边和宽边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长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宽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
23.进一步,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分别与两个所述壳体端面限位配合,所述温控介质支管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表面接触配合。
24.进一步,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储能单元,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外包括有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ⅰ;且当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储能单元时,相邻的所述第一储能单元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ⅱ,所述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ⅰ和/或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之间接触配合。
25.进一步,所述单体壳体上设有用于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用于泄压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
26.进一步,所述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或r134a。
27.进一步,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
28.进一步,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中,其中一个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另一个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
29.进一步,当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均设为一个时,在垂直于所述单体表面的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相对于所述单体表面的几何中心成中心对称设置;
30.当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或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设为至少两个时,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分别间隔设置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
31.进一步,两个所述壳体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的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均设置在靠近其中一
个所述壳体端面的一侧;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的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均设置在靠近另一个所述壳体端面的一侧。
32.进一步,所述壳体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
33.进一步,所述单体壳体上设有第一单体极耳和第二单体极耳;
34.所述第一单体极耳和第二单体极耳均设置在同一个所述壳体侧面上;或,
35.所述第一单体极耳和第二单体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
36.进一步,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单体极耳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单体极耳。
37.进一步,所述第一单体极耳间隔设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单体极耳间隔设为至少两个。
38.进一步,所述第一单体极耳和第二单体极耳之间错位设置。
39.进一步,所述第一单体极耳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单体极耳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单体极耳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单体极耳之间的间距相等。
40.进一步,设有所述第一单体极耳或第二单体极耳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第一注液孔;当所述注液孔设为至少两个时,所述注液孔沿着长边的方向间隔设置。
41.进一步,所述壳体端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凹槽。
42.进一步,所述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分别与两个所述壳体侧面限位配合;所述温控介质支管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表面接触配合。
43.进一步,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储能单元,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外包括有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ⅰ;且当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储能单元时,相邻的所述第二储能单元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ⅱ,所述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ⅰ和/或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之间接触配合。
44.进一步,所述单体壳体上设有用于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用于泄压的第四热失控消防阀。
45.进一步,所述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或r134a。
46.进一步,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上。
47.进一步,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中,其中一个所述壳体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另一个所述壳体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
48.进一步,当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均设为一个时,在垂直于所述单体表面的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相对于所述单体表面的几何中心成中心对称设置;
49.当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或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设为至少两个时,在垂直于所述单体表面的视图方向上,所述单体表面具有平行于所述长边的第三对称面,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均相对于所述第三对称面对称设置。
50.进一步,两个所述壳体端面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上的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均设置在靠近其中一个所述壳体侧面的一侧;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上的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均设置
在靠近另一个所述壳体侧面的一侧。
51.进一步,所述单体壳体上设有第三单体极耳和第四单体极耳;
52.所述第三单体极耳和第四单体极耳均设置在同一个所述壳体端面上;或,
53.所述第三单体极耳和第四单体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上。
54.进一步,设有所述第三单体极耳或第四单体极耳的所述壳体端面上设有第二注液孔;当所述注液孔设为至少两个时,所述注液孔沿着宽边的方向间隔设置。
55.进一步,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凹槽。
56.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储能簇,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上安装有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储能组件。
57.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上还设有用于对所述储能组件进行电气控制的电气柜和用于存储温控介质并控制温控介质温度的温控柜。
58.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上安装有密封外壳,所述密封外壳上设有用于通入惰性气体或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护阀。
5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60.本发明的温控单体,通过在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设置温控介质支管,并在第一温控介质管、第二温控介质管和温控介质支管之间形成安装槽,如此,将储能单体安装在该安装槽内后,即可实现温控介质与储能单体之间的热交换的技术目的,从而控制储能单体的温度,提高温控效果和运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6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62.图1为本发明储能组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64.图3为温控介质支管间隔设置时的温控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所有温控介质支管内的温控介质流向相同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4为相邻温控介质支管内的温控介质流向相反时的结构示意图;
66.图5为对温控介质支管分组后的温控介质流向示意图;
67.图6为设有温控体时的温控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68.图7为图6的局部剖视图;
69.图8为储能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70.图9为图8的a详图;
71.图10为两个壳体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时的结构示意图;
72.图11为两个壳体侧面上分别间隔设置多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时的结构示意图;
73.图12为储能组件在壳体端面上设置第一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74.图13为图12的局部剖视图;
75.图14为图13的b详图;
76.图15为储能簇的结构示意图;
77.图16为设有密闭外壳时的储能簇的结构设计意图;
78.图17为本发明储能组件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79.图18为储能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80.图19为图18的c详图;
81.图20为在两个壳体端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时的结构示意图;
82.图21为储能组件在壳体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83.附图标记说明:
84.100-储能单体;101-单体壳体;102-壳体表面;103-壳体侧面;104-壳体端面;105-第一储能单元;106a-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ⅰ;106b-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ⅱ;107-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8-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9-第一单体极耳;110-第二单体极耳;111-第一注液孔;112
‑ꢀ
第一凹槽;120-第二储能单元;121a-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ⅰ;121b-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ⅱ;122
‑ꢀ
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3-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4-第三单体极耳;125-第四体极耳;126-第二注液孔;127-第二凹槽;
85.200-温控本体;201-第一温控介质管;202-第二温控介质管;203-温控介质支管;204
‑ꢀ
安装槽;205-温控体;206-温控板;207-隔板;208-第一温控介质阀;209-第二温控介质阀;
86.300-支撑装置;301-电气柜;302-温控柜;303-密闭外壳;304-保护阀。
具体实施方式
8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88.实施例1
89.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储能组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温控型储能组件,包括储能单体100和温控单体200。本实施例的温控单体200,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设有温控介质支管203,温控介质支管203使温控介质可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 202之间流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第二温控介质管202和温控介质支管203之间形成安装槽204,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100安装在安装槽204内。
90.本实施例的温控单体,通过在第一温控介质管和第二温控介质管之间设置温控介质支管,并在第一温控介质管、第二温控介质管和温控介质支管之间形成安装槽,如此,将储能单体安装在该安装槽内后,即可实现温控介质与储能单体之间的热交换的技术目的,从而控制储能单体的温度,提高温控效果和运行安全性。
91.进一步,温控介质支管203设为至少两根,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介质支管203的两侧与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分别形成安装槽204,以便于储能组件的层叠堆垛设置并形成储能簇,如图6和图7所示。
92.温控介质支管203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如:温控介质支管203间隔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如图3-5所示;或,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
控介质管202之间设有温控体205,温控体205包括两块温控板206,两块温控板206之间具有间隙,且两块温控板206之间间隔设有隔板207,相邻的两块隔板207之间形成温控介质支管204,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设有温控体205,且当温控板206为平板时,两块温控板206之间相互平行,可适配方体型的储能组件;当温控板206为弧形板时,两块温控板206同轴设置,可适配圆柱形的储能组件。当然,温控介质支管203还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多种方式实现,不再一一累述。
93.进一步,所有的温控介质支管203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如图3所示;或,相邻的两根温控介质支管203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反向,如图4所示;或,所有的温控介质支管203设为至少两组,每一组包括相邻设置的至少两根温控介质管203,属于同一组的所有温控介质支管203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分别属于相邻两组的温控介质支管203 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如图5所示,所有的温控介质支管203设为3组,每一组包括相邻设置的两根温控介质管203。温控介质支管203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向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满足储能单体100的温控要求即可。
94.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温控单体还包括用于通入温控介质的第一温控介质阀208和用于排出温控介质的第二温控介质阀209。具体的,第一温控介质阀208和第二温控介质阀209可以用多种方式设置,如:第一种方式:第一温控介质阀208和第二温控介质阀209均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或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上,如图4所示,第一温控介质阀208和第二温控介质阀209均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第二种方式:第一温控介质阀208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上,第二温控介质阀209设置在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上,如图3所示;第三种方式:第一温控介质阀208设置在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上,第二温控介质阀209设置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上。第一温控介质阀208和第二温控介质阀209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温控介质管203的数量以及温控介质管203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方向进行适配选择,不再累述。
95.进一步,储能单体100包括单体壳体101,单体壳体101内设有储能电芯。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100呈方体型,方体型壳体具有长边、宽边和高边,长边的长度大于宽边的长度,宽边的长度大于高边的长度;方体型壳体中,令长边和宽边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102,长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103,宽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104。本实施例的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分别与两个壳体端面104限位配合,温控介质支管203与其中一个壳体表面102接触配合。具体的,如图8-9所示,储能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储能单元105,第一储能单元105外包括有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ⅰ106a;且当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储能单元105时,相邻的第一储能单元105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ⅱ106b,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ⅰ106a和/或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ⅱ106b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壳体端面 104之间接触配合,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ⅰ106a和第一绝缘导热隔膜ⅱ106b并与壳体端面104接触配合,从而可以在温控单体200与储能电芯内部之间实现热交换,从而能够控制储能电芯内部的温控,达到更好的温控效果,提高安全运行性能。
96.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储能单体设置为圆柱形,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分别与储能单体200的两端端面限位配合,温控介质支管203与储能单体100 的外周面接触配合。此时也可以将储能电芯设置为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元,电芯单元外包括有绝缘导热隔膜ⅰ;且当所述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两个电芯单元时,相邻的电芯单元之间设有绝缘导热隔膜ⅱ,绝缘导热隔膜ⅰ和/或绝缘导热隔膜ⅱ的两端分别与储能单体的两
端端面之间接触配合,实现储能电芯内部与温控单体之间热交换的技术目的,不再累述。
97.进一步,单体壳体101上设有用于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用于泄压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具体的,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或r134a,本实施例的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具体的,氟化液可以选用可科慕fm-200 或sf-10氟化液。氟化液不会与电解液以及电极活性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氟化液后可以快速控制储能电芯的温度,同时将储能电芯热失控后产生的气体排出的同时还可携带部分电解液,延缓储能电芯的热失控发生的进程,甚至是消除储能电芯的热失控反应,极大地提高运行安全性能。
98.进一步,由于本实施例的两个壳体端面104分别与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限位配合,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设置在两个壳体侧面103上。具体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的设置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99.第一种方式:两个壳体侧面103中,其中一个壳体侧面103上设有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另一个壳体侧面103上设有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且:当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均设为一个时,在垂直于单体表面103的视图方向上,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 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相对于单体表面102的几何中心成中心对称设置,如图10所示;当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或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设为至少两个时,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分别间隔设置对应的壳体侧面103上,如图11所示。
100.第二种方式:两个壳体侧面10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且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侧面上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均设置在靠近其中一个壳体端面104的一侧;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侧面103上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均设置在靠近另一个壳体端面104的一侧。此时可以在壳体侧面103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至少一个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本实施例在壳体侧面103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一个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如图1所示。
101.采用以上两种方式设置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07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108,可以使防热失控介质能够尽可能到达储能电芯的所有区域,减小甚至消除防热失控介质无法到达的死区,提高安全性能。
102.进一步,单体壳体101上设有第一单体极耳109和第二单体极耳110。由于本实施例的两个壳体端面104分别与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限位配合,因此,第一单体极耳109和第二单体极耳110均设置在同一个壳体侧面103上;或,第一单体极耳 108和第二单体极耳109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侧面103上。本实施例的第一单体极耳108和第二单体极耳109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侧面103上。具体的,两个壳体侧面103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单体极耳109和至少一个第二单体极耳110,本实施例的第一单体极耳间隔设为至少两个,第二单体极耳间隔设为至少两个,第一单体极耳和第二单体极耳之间错位设置。进一步的,第一单体极耳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单体极耳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二单体极耳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单体极耳之间的间距相等。优选的,设有第一单体极耳或第二单体极耳的壳体侧面上设有第一注液孔111,在生产储能组件时便于注入电解液。本实施例的注液孔111间隔设为至少两个,具体的每一个壳体侧面上均设有5个注液孔,5个注液孔沿着长边的方向间隔设置,能够提高注液的均匀性和注液效率。
103.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壳体端面104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凹槽112,第一凹槽112可用于存储电解液,以提高储能电芯的性能,如图12-14所示。
104.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可以为电池单体,也可以为电容单体;当储能单体为电池单体时,第一单体极耳109和第二单体极耳110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当储能单体为电容单体时,第一单体极耳109和第二单体极耳110分别为电容的两个电极。
105.本实施例的还提出了一种储能簇,包括支撑装置300,支撑装置300上安装有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如本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组件。支撑装置300上还设有用于对所述储能组件进行电气控制的电气柜301和用于存储温控介质并控制温控介质温度的温控柜302,本实施例的温控介质采用液态的介质,如水和氟化液等,不再累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支撑装置 300上安装有密封外壳303,所述密封外壳303上设有用于通入惰性气体或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护阀304,当储能组件的温度超出设定阈值时,可以通过保护阀304通入设定温度的惰性气体或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等介质,使所有储能组件均沉浸在介质内,从而控制储能组件的温度。实施例2
106.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储能组件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温控型储能组件,包括储能单体100和温控单体200。本实施例的温控单体200,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设有温控介质支管203,温控介质支管203使温控介质可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 202之间流动,第一温控介质管201、第二温控介质管202和温控介质支管203之间形成安装槽204,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100安装在安装槽204内。
107.进一步,储能单体100包括单体壳体101,单体壳体101内设有储能电芯。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100呈方体型,方体型壳体具有长边、宽边和高边,长边的长度大于宽边的长度,宽边的长度大于高边的长度;方体型壳体中,令长边和宽边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102,长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103,宽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104。本实施例的第一温控介质管1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102分别与两个壳体侧面103限位配合;温控介质支管103与其中一个壳体表面102接触配合。具体的,储能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储能单元 120,第二储能单元120外包括有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ⅰ121a;且当储能电芯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储能单元时,相邻的第二储能单元120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ⅱ121b,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ⅰ121a和/或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ⅱ121b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壳体侧面103之间接触配合。通过设置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ⅰ121a和第二绝缘导热隔膜ⅱ121b并与壳体侧面103接触配合,从而可以在温控单体200与储能电芯内部之间实现热交换,从而能够控制储能电芯内部的温控,达到更好的温控效果,提高安全运行性能。
108.进一步,单体壳体101上设有用于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2和用于泄压的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3。具体的,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或r134a,本实施例的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具体的,氟化液可以选用可科慕fm-200 或sf-10氟化液。氟化液不会与电解液以及电极活性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氟化液后可以快速控制储能电芯的温度,同时将储能电芯热失控后产生的气体排出的同时还可携带部分电解液,延缓储能电芯的热失控发生的进程,甚至是消除储能电芯的热失控反应,极大地提高运行安全性能。
109.进一步,由于本实施例的两个壳体侧面103分别与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
介质管202之间限位配合,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2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3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端面104上。具体的,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2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3的设置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10.第一种方式:两个壳体端面104中,其中一个壳体端面10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2,另一个壳体端面10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3。且:当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均设为一个时,在垂直于单体表面的视图方向上,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相对于单体表面的几何中心成中心对称设置,如图20所示;当第三热失控消防阀或第四热失控消防阀设为至少两个时,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分别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壳体端面104上。
111.第二种方式:两个所述壳体端面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和第四热失控消防阀;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上的所述第三热失控消防阀均设置在靠近其中一个所述壳体侧面的一侧;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端面上的所述第四热失控消防阀均设置在靠近另一个所述壳体侧面的一侧。此时可以在壳体端面104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2和至少一个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3,本实施例在壳体端面104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三热失控消防阀122和一个第四热失控消防阀123。
112.进一步,单体壳体上设有第三单体极耳124和第四单体极耳125。由于本实施例的两个壳体侧面103分别与第一温控介质管201和第二温控介质管202之间限位配合,第三单体极耳124和第四单体极耳125均设置在同一个壳体端面104上;或,第三单体极耳124和第四单体极耳125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端面104上。具体的,两个壳体端面104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单体极耳124和至少一个第四体极耳125,本实施例的第三单体极耳设为一个,第四单体极耳设为一个,当然,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第三单体极耳和第四单体极耳均可设为至少两个,不再累述。优选的,设有第三单体极耳或第四单体极耳的壳体侧面上设有第二注液孔126,在生产储能组件时便于注入电解液。
113.进一步,壳体侧面103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凹槽127。第二凹槽127可用于存储电解液,以提高储能电芯的性能。
114.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可以为电池单体,也可以为电容单体;当储能单体为电池单体时,第三单体极耳124和至少一个第四体极耳125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当储能单体为电容单体时,第三单体极耳124和至少一个第四体极耳125分别为电容的两个电极。
115.本实施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一一累述。
11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