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3:54: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杀菌组合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成分包括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且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2.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引起的真菌土传病害,可以危害超过500多种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近年来,随着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常年重茬种植,导致白绢病在花生田中的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可造成花生5%-80%产量损失。由于缺乏花生抗性品种,目前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但是,由于目前在国内用于防治花生白绢病的登记药剂较少,长期频繁使用单一药剂必然导致病菌抗药性的发生,加大防治难度。此外,频繁施药也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急需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或药剂组合。
3.咪鲜胺是一种咪唑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起到杀菌活性。该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性、速效性和持效期,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多种作物病害,目前,该类药剂已经登记用于防治柑橘炭疽病、绿霉病、青霉病、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早疫病、香蕉黑星病、水稻恶苗病等病害。目前,未见对白绢病防治的研究报道。
4.吡唑萘菌胺是由先正达开发的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靶标为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病菌能量产生,导致病菌死亡。目前可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苹果轮纹病、香蕉叶斑病以及豇豆锈病。此外,该药剂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该杀菌剂目前已经被广泛关注,但是该杀菌剂作用靶标单一,已经被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评估为中、高抗性风险水平。因此,吡唑萘菌胺的复配制剂的开发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5.四霉素(原梧宁霉素)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为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的发酵代谢产物。该药剂杀菌活性高、杀菌谱广,且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可用于防治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菌和鞭毛菌等26种已知病原真菌。目前,已登记用于防治花生根腐病、水稻稻曲病、纹枯病、立枯病、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但目前四霉素用于防治白绢病的研究未见报道。
6.目前,大部分登记药剂都是单一作用靶标,频繁使用极易造成病害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有效药剂需要与其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复配或轮换使用,可以增加杀菌谱,减少施药频率,从而达到延缓病害抗药性的发展,以及减少环境污染。考虑到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技术探究了杀菌剂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复配的可行性。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包括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且用于有效防治白绢病。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包括咪鲜胺和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
9.进一步的,上述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的质量比为1:20-20:1。
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的质量比为1:5。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咪鲜胺与四霉素的质量比为1:10-20。
12.进一步的,可以将上述杀菌组合物按照本领域常规技术制成不同的应用制剂,合适的剂型包括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乳剂、乳油或微胶囊剂等。
13.上述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当制成悬浮剂时,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吡唑萘菌胺5%,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钠3%,聚羧酸盐3%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黄原胶0.2%,硅酸镁铝1%,乙二醇2%,有机硅消泡剂 0.3% ,苯甲酸钠0.1%,余量为去离子水。
14.上述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当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吡唑萘菌胺5%,咪鲜胺1%,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钙6%, 拉开粉2%,余量为高岭土。
15.上述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当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吡唑萘菌胺5%,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钙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硫酸铵5%,聚乙二醇0.1%,余量为高岭土。
16.上述用于防治白绢病的杀菌组合物,当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四霉素1-20%,咪鲜胺1-10%,木质素磺酸钠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氯化钠5%,聚乙二醇3%,余量为高岭土。
17.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毒力活性以及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可以极大减少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降低了用药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属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两种杀菌剂复配使用可以克服单一药剂使用产生抗性的缺点,延长了两种杀菌剂的使用寿命,对花生白绢病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3)咪鲜胺与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复配剂型具有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使用省时省力,复配剂型的推广可以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19.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20.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1.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合使用,通常会表现出三种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和增效作用,其中复配增效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但是药剂复配后表现出来何种作用,通常需要采用大量试验证明。
22.实施例1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以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和咪鲜胺为有效成分,按照一定配比组
合,对花生白绢病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不是两种药物的简单加和,具体采用联合毒力进行室内生物测定。
23.供试药剂:92%吡唑萘菌胺原药,98%咪鲜胺原药,15%四霉素母液。
24.试验对象: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25.药剂配制:将原药按常规方法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26.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室内生测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配比对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3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27.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
×
100/(对照菌落直径-5);采用dpsv7.5 软件处理数据,计算出每种处理的ec
50
值,并将ec
50
值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共毒系数(ctc)=[(1/ec
50m
)/(pa/ ec
50a pb/ ec
50b

)]
×
100a、b

为单剂,m为混合药剂。ec
50a
为a药剂抑制中浓度,ec
50b
为b药剂抑制中浓度,ec
50m
为混合药剂的抑制中浓度,p为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混剂共毒系数为ctc。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0028]
将吡唑萘菌胺/四霉素和咪鲜胺分别按照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复配,测定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如下表1和2所示。
[0029]
表1 不同质量比吡唑萘菌胺和咪鲜胺复配后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由表1可知,吡唑萘菌胺和咪鲜胺对花生白绢病菌的ec
50
值分别为0.97 mg/l和8.43 mg/l。吡唑萘菌胺和咪鲜胺复配质量比在1:20-20:1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这表明吡唑萘菌胺和咪鲜胺复配比在1:20-20:1范围内均具有增效作用,尤其是两者在5:1时联合毒力最高。
[0030]
表2 不同质量比四霉素和咪鲜胺复配后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
由表2可知,四霉素和咪鲜胺对花生白绢病菌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在1:20-20:1范围内不同复配比例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四霉素与咪鲜胺在20:1和10:1的比例下,共毒系数分别达351.02和328.63,联合毒力最高,增效最明显。
[0031]
实施例2:5%吡唑萘菌胺 1%咪鲜胺悬浮剂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实施例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如下:吡唑萘菌胺5%,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广源益农、产品型号gy-d09)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润湿剂)1%,黄原胶(增稠剂)0.2%,硅酸镁铝(增稠剂)1%,乙二醇(防冻剂)2%,有机硅消泡剂 0.3%,苯甲酸钠(防腐剂) 0.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0032]
将各组分按照配方的比例混合,经10000 r/min高速剪切5min,用砂磨机研磨到所要求的粒径,制成5%吡唑萘菌胺 1%咪鲜胺悬浮剂。
[0033]
实施例3:5%吡唑萘菌胺 1%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吡唑萘菌胺5%,咪鲜胺1%,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1%,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6%,拉开粉(分散剂 )2%,高岭土补足至100%。
[0034]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气流粉碎,即形成5%吡唑萘菌胺 1%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0035]
实施例4:5%吡唑萘菌胺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吡唑萘菌胺5%,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5%,硫酸铵(崩解剂)5%,聚乙二醇(粘结剂)0.1%,高岭土补至100%。
[0036]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进行气流粉碎,即制成5%吡唑萘菌胺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
[0037]
实施例5:20%四霉素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四霉素20%,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5%,氯化钠(崩解剂)5%,聚乙二醇(粘结剂)3%,高岭土补至100%。
[0038]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进行气流粉碎,即制成20%四霉素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
[0039]
实施例6:10%四霉素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四霉素10%,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5%,氯化钠(崩解剂)5%,聚乙二醇(粘结剂)3%,高岭土补至100%。
[0040]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进行气流粉碎,即制成10%四霉素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
[0041]
实施例7:1%四霉素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四霉素1%,咪鲜胺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5%,氯化钠(崩解剂)5%,聚乙二醇(粘结剂)3%,高岭土补至100%。
[0042]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进行气流粉碎,即制成1%四霉素 1%咪鲜胺水分散粒剂。
[0043]
盆栽实验选取豫花9326进行育苗。15 d后,选取健康、长势一致的花生植株进行盆栽试验。在花生根茎部接种白绢病菌,2 d后进行灌根施药。7 d后,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每个处理20棵花生植株,重复4次。
[0044]
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小于1/3根茎部;3级:病斑大于2/3根茎部,地面有少量菌丝;5级:病斑大于2/3根茎部,地面有大量菌丝;7级:病斑大于2/3根茎部,地面有大量菌丝,且地上部分出现萎蔫;9级:植株枯死。
[0045]
药效计算方法:死棵率(%)= 死棵数/总株数
×
100。
[0046]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
×
相对级数值)/(总株数
×
9)
×
100。
[0047]
防治效果(%)= (对照处理病情指数-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对照处理病情指数
×
100。
[0048]
盆栽防效如下表3和4。
[0049]
表3 实施例2至4 药剂对花生白绢病的盆栽防效通过表3可知,盆栽防效与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一致,当吡唑萘菌胺与咪鲜胺按5: 1复配时,不同剂型的防效均优于两种单剂的防效。
[0050]
表4 实施例5至7 药剂对花生白绢病的盆栽防效
由表4可知,盆栽防效与室内生测试验的结果一致,四霉素与咪鲜胺在质量比为20:1和10:1时的防效(86.09%和84.11%)明显高于四霉素(75.50%)和咪鲜胺(46.52%)两种单剂的防效。因此,田间施药推荐四霉素与咪鲜胺为20:1和10:1的复配剂量。
[0051]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吡唑萘菌胺或四霉素与咪鲜胺复配后,在1:20-20:1的比例范围内对花生白绢病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对花生植株安全。此外,吡唑萘菌胺与咪鲜胺在5:1复配剂量下、四霉素和咪鲜胺在20:1和10:1的复配剂量下,两种复配组合增效最为明显。因此,本研究表明:四霉素/吡唑萘菌胺和咪鲜胺复配均可用于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本发明复配剂型的推广使用对花生白绢病的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