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2: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单轨车辆走行轮组成检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


背景技术:

2.走行轮组成是跨座式单轨列车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主要包括轮芯、轴承、挡圈,目前,走行轮组成中轴承内圈、防尘挡圈均热装到车轴上,属于过盈配合,随着单轨转向架进入大架修期,轴承、防尘挡圈需进行更换,原有的退卸技术单一,只能对防尘挡圈和轴承进行单独退卸,而且需要多人配合,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退卸效率低;
3.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大架修时只能对防尘挡圈和轴承进行单独退卸,费时费力、退卸效率低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在退卸退卸轮芯装置时,能够将轴承和防尘挡圈同步退卸,且单人即可完成退卸工作,省时省力,退卸效率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包括:
7.安全挡板;
8.定位挡板;以及
9.多个连接所述安全挡板和所述定位挡板的连杆,从而使所述安全挡板和所述定位挡板之间形成容纳轴承和防尘挡圈的容置腔;
10.其中,所述定位挡板下方开设有用于避让车轴的豁口;
11.所述安全挡板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施力通道,通过所述施力通道朝向车轴端部施加作用力、以便使所述定位挡板退卸所述容置腔内的轴承和防尘挡圈。
12.进一步的,所述施力通道内壁具有内螺纹,用于与压力泵泵头螺纹连接。
13.进一步的,还包括吊环;
14.所述定位挡板和所述安全挡板顶部均安装有所述吊环。
15.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挡板位于所述容置腔侧布设有用于与防尘挡圈端面接触的垫板,所述垫板凸出于所述定位挡板表面。
16.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包括三个,其中,位于所述豁口上方的所述连杆螺纹连接有能够伸入所述容置腔内的定位平衡杆,用于与轮芯外壁接触。
17.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两端均布设有外螺纹,且所述连杆两端均装设有螺母,所述定位挡板和所述安全挡板均开设有所述连杆能够穿过的通孔。
1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平衡杆顶端布设有柄部,用于驱动所述定位平衡杆旋转。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有益
效果:
20.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其包括安全挡板和定位挡板,安全挡板和定位挡板通过连杆形成容纳轴承和防尘挡圈的容置腔;
21.首先,定位挡板开设有豁口,通过豁口使轴承和防尘挡圈顺利进入容置腔内,避免定位挡板与车轴发生干涉;
22.其次,安全挡板开设有施力通道,通过施力通道朝向车轴端部施加作用力,使安全挡板通过连杆沿车轴轴线方向拉动定位挡板,实现同步退卸车轴上的轴承和防尘挡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单人即可完成退卸工作,省时省力,退卸效率高,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进而节约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的轴测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的主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的右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安全挡板;101、施力通道;2、吊环;3、连杆;4、定位平衡杆;5、螺母;6、定位挡板;601、豁口;602、垫板;7、容置腔;8、压力泵泵头。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31.参见图1、2所示;
32.实用新型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包括:安全挡板1、定位挡板6,具体的,且安全挡板1和定位挡板6呈圆盘体结构;
33.多个连杆3连接在安全挡板1和定位挡板6之间,且连杆3均匀分布在安全挡板1和定位挡板6边缘位置,从而使安全挡板1和定位挡板6之间形成容纳轴承和防尘挡圈的容置腔7;
34.其中,定位挡板6下方开设有用于避让车轴的豁口601,通过豁口601,定位挡板6可以套设在车轴外部,从而使轴承和防尘挡圈顺利进入容置腔7内,避免定位挡板6与车轴发生干涉;
35.安全挡板1开设有与容置腔7连通的施力通道101,通过施力通道101朝向车轴端部施加作用力、以便使定位挡板6退卸容置腔7内的轴承和防尘挡圈。
36.当退卸轴承和防尘挡圈时,轴承和防尘挡圈进入容置腔7内,定位挡板6与防尘挡圈端面接触,安全挡板1对应车轴轴端,安全挡板1通过施力通道101与外部设备压力泵(未示出)连接,且压力泵通过施力通道101对车轴轴端施加作用力,使安全挡板1通过连杆3沿
车轴轴线方向(纵向)拉动定位挡板6,实现同步退卸车轴上的轴承和防尘挡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单人即可完成退卸工作,省时省力,退卸效率高,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进而节约维修成本;
37.参见图1所示,优选的,施力通道101内壁具有内螺纹,用于与压力泵泵头8螺纹连接。
38.具体的,压力泵泵头8外壁具有为螺纹,从而与施力通道101螺纹连接,压力泵泵头8装设有能够伸缩的施力轴,压力泵启动,驱动压力泵泵头8的施力轴伸出与车轴轴端接触,从而实现安全挡板1拉动定位挡板6退卸轴承和防尘挡圈;
39.参见图1所示,优选的,还包括吊环2;定位挡板6和安全挡板1顶部均安装有吊环2。该退卸装置通过吊环2可以与外部起吊设备连接,通过起吊设备整体移动该退卸装置,移动方便;
40.参见图2、4所示,为了保证定位挡板6与防尘挡圈接触可靠性,优选的,定位挡板6位于容置腔7侧布设有垫板602,垫板602凸出于定位挡板6表面。通过垫板602与防尘挡圈端面接触,具体的,定位挡板6开设的豁口601呈倒置的u型结构,对应u型结构竖直段和水平段均固连有垫板602,当然,垫板602可以通过螺栓能够与定位挡板6拆卸连接,通过垫板602可以调整豁口601开口宽度,从而使该豁口601与不同直径的车轴匹配,保证该退卸装置的通用性;
41.参见图2所示,优选的,连杆3包括三个,且位于豁口601上方的连杆3螺纹连接有能够伸入容置腔7内的定位平衡杆4,用于与防尘轮芯外壁接触。优选的,定位平衡杆4顶端布设有柄部,用于驱动定位平衡杆4旋转。
42.具体的,三个连杆3周向均匀地分布在安全挡板1和定位挡板6边缘位置,且定位挡板6位于豁口601上方布设的连杆3间隔地螺纹连接有两个定位平衡杆4,定位平衡杆4末端能够与防尘轮芯外壁接触,定位平衡杆4顶端固连有柄部,通过柄部可以手动驱动该定位平衡杆4,使用方便;
43.该退卸装置通过定位平衡杆4,可以垂直于车轴轴线方向(横向)调整该退卸装置,使该退卸装置保持水平,同时,通过定位平衡杆4还可以调整该装置在铅锤平面上的高度,有利于使安全挡板1的施力通道101与车轴同轴,保证该退卸装置在退卸轴承和防尘挡圈时能够施力均衡;
44.参见图3所示,优选的,连杆3两端均布设有外螺纹,且连杆3两端均装设有螺母5,定位挡板6和安全挡板1均开设有连杆3能够穿过的通孔。
45.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连杆3一端穿过安全挡板1的通孔并通过两个螺母5使连杆3与安全挡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定位挡板6的通孔,并定位挡板6外侧通过一个螺母5阻挡定位挡板6脱离连杆3,从而使安全挡板1和定位挡板6之间形成容纳轴承和防尘挡圈的容置腔7,退卸轴承和防尘挡圈时,拧紧定位挡板6外侧的螺母5,从而使该推卸装置固定在轴承和防尘挡圈外部;
4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工作原理:
47.吊环2与起吊设备连接,通过起吊设备将该装置移动至轮芯装置上方,使该退卸装置套设在待退卸轴承和防尘挡圈上,调整定位平衡杆4,使其末端与轮芯外壁接触保证该退
卸装置处于水平状态,并通过定位平衡杆4调整该退卸装置高度,使施力通道101保持与车轴同轴,锁紧定位挡板6外侧的螺母5,安全挡板1与车轴轴端接触,定位挡板6的垫板602与防尘挡圈端面接触,从而使该退卸装置固定在待退卸的轴承和防尘挡圈外部,安全挡板1的施力通道101与压力泵泵头8连接,启动压力泵,压力泵驱动压力泵泵头8的施力轴对车轴轴端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安全挡板1通过连杆3拉动定位挡板6同步退卸轴承和防尘挡圈;
48.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跨坐式单轨列车轮芯退卸装置,其包括安全挡板和定位挡板,安全挡板和定位挡板通过连杆形成容纳轴承和防尘挡圈的容置腔;
49.首先,定位挡板开设有豁口,通过豁口使轴承和防尘挡圈顺利进入容置腔内,避免定位挡板与车轴发生干涉;
50.其次,安全挡板开设有施力通道,通过施力通道朝向车轴端部施加作用力,使安全挡板通过连杆沿车轴轴线方向拉动定位挡板,实现同步退卸车轴上的轴承和防尘挡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单人即可完成退卸工作,省时省力,退卸效率高,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进而节约维修成本。
51.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