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1:4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切割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2.湿接缝是指预应力混凝土梁体分块预制,悬臂拚装成大跨度连续梁,梁体间采用现浇混凝土把梁块连成整体的接缝。在雨水区及沿海区域一般都采用湿接缝,它不仅适于体内索,也适于体外索,湿接缝能弥补节段接合面的细小缺陷,密封性好,能有效防止水汽入侵。干接缝不能承受任何拉力,湿接缝可承受一定拉力。
3.在湿接缝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一定的模板将湿接缝底部密封,由于每个桥梁的湿接缝的宽度不一,进而需要对模板进行切割,而现有的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在使用,不能根据模板的尺寸调整切割装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切割装置无法根据模板的尺寸作出相应调整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包括基台与调整机构,所述基台顶部与第一u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板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柱,所述基台顶部的凹槽内固定安装切割刀,所述基台顶部对称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顶部与第二u型板底部固定连接;
6.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板、第一螺纹杆、第二滑动板、第一t型杆、第一弹簧、连接柱、齿轮和第三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内壁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滑动连接第一t型杆,所述第一t型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动板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t型杆位于第二滑动板内部空腔的一端与第一弹簧固定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u型板内侧壁的凹槽与空心柱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柱的另一端滑动套接第二t型杆的一端,所述第二t型杆的另一端与限位板顶部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空心柱内壁与第二弹簧的一端挂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t型杆挂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u型板内侧壁的凹槽内转动连接第三转动柱,所述限位板底部的凹槽内转动连接第二转动柱。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动板内壁转动连接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齿轮与第二滑动板和第三滑动板侧壁的齿槽相啮合。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u型板与第一滑动板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二u型板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
1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13.1.通过限位板的设置,工作人员将模板一侧插入第二u型板内时,通过转动第二螺纹杆,使得第二螺纹杆不断进入第二u型板内,进而使得限位板向下移动,使得第二转动柱
与模板顶部贴合,进而在第二转动柱与第三转动柱的作用下,使得工作人员在推动模板时较为省力便捷;
14.2.通过调整机构的设置,通过滑动第一滑动板,在模板底部与第一转动柱搭接时,工作人员通过转动第一螺纹杆,随着第一螺纹杆不断进入第一滑动板内部时,使得第二滑动板向下滑动,在齿轮的作用下,使得第三滑动板滑出第一滑动板,进而使得第一滑动板不在滑动,进而固定模板的位置,便于工作人员推动模板进行切割工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调整机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第二u型板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基台,101、滑槽,2、第一u型板,3、第一转动柱,4、切割刀,5、第一滑动板,6、第二u型板,7、第一螺纹杆,8、第二滑动板,9、第一t型杆,10、第一弹簧,11、连接柱,12、齿轮,13、第三滑动板,14、空心柱,15、第二弹簧,16、第二t型杆,17、限位板,18、第二转动柱,19、第三转动柱,20、第二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2.本实施例中的切割装置可以适用于各种板材,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板材,本实施例中的切割装置可以用来进行切割如下板材。
23.该板材,基板层,设置在基板层正面的饰面板层,设置在饰面板层表面的涂装层,以及设置在基板层背面的防潮板层;基板层由树脂复合板层和硅酸钙板层组成;涂装层为uv漆层或氟碳漆层,其中树脂复合板层是用胶接而成的,通过使用天然树脂作原材料的基板,可取代传统的油漆装饰,与大理石材料相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施工方便、光泽美观度好、可重复利用,有利于节能环保,表面的uv漆层或氟碳漆层燃烧不产生烟雾,环保度高,上述饰面板层为pvc膜纸或转印层制成的饰面板层,其厚度为0.1~1mm,上述防潮板层为采用uv渗透技术制成的防潮板层,其厚度为0.15~1mm,通过在基板层背面设置防潮板层,使得板材对环境的适应性能更强,最大限度防止板材变形,安全环保,上述基板层的厚度为6~20mm,上述基板层材质自身达到了国家a级防火标准,可以提高板材的阻燃性能,保护基
板层防止其燃烧,由于基板层中含有硅酸钙板层,其不易变形,使用时不用墙体找平,用胶打点找平,节省施工费用和时间,上述板材在室内外装饰施工时,使用铝合金嵌条或ab胶安装即可,施工效率高。
24.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切割其他结构的板材。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切割装置进行介绍。
25.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桥梁湿接缝用切割装置,包括基台1与调整机构,所述基台1顶部与第一u型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板2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柱3,所述基台1顶部的凹槽内固定安装切割刀4,所述基台1顶部对称设有滑槽101,所述滑槽101滑动连接第一滑动板5,所述第一滑动板5顶部与第二u型板6底部固定连接;
26.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板5、第一螺纹杆7、第二滑动板8、第一t型杆9、第一弹簧10、连接柱11、齿轮12和第三滑动板13,所述第一滑动板5内壁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板8,所述第二滑动板8滑动连接第一t型杆9,所述第一t型杆9的一端与第一滑动板5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t型杆9位于第二滑动板8内部空腔的一端与第一弹簧10固定连接,便于通过调整机构的作用,工作人员根据模板的尺寸,调整第二u型板6的位置,进而便于模板插入第二u型板6内,以便于对模板进行切割。
27.所述第二u型板6内侧壁的凹槽与空心柱14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柱14的另一端滑动套接第二t型杆16的一端,所述第二t型杆16的另一端与限位板17顶部固定连接,便于在模板插入第二u型板6时,通过限位板17的作用,进而完成对模板的固定,所述空心柱14内壁与第二弹簧15的一端挂接,所述第二弹簧15的另一端与第二t型杆16挂接,便于在第二螺纹杆20不断转出第二u型板6时,通过第二弹簧15的作用下,带动限位板17复位,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二u型板6内的模板取下,所述第二u型板6内侧壁的凹槽内转动连接第三转动柱19,所述限位板17底部的凹槽内转动连接第二转动柱18,便于在第二转动柱18与第二转动柱18的作用下,使得工作人员在推动模板切割时,较为方便,所述第一滑动板5内壁转动连接连接柱11,所述连接柱11与齿轮12固定连接,所述齿轮12与第二滑动板8和第三滑动板13侧壁的齿槽相啮合,便于通过滑动第二滑动板8的作用下,带动齿轮12转动,进而带动第三滑动板13滑动,所述第二u型板6与第一滑动板5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7,所述第二u型板6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20,便于通过第一螺纹杆7的作用,随着第一螺纹杆7不断进入第一滑动板5内部,进而使得第二滑动板8向下滑动,使得第三滑动板13向上滑动,进而使得第一滑动板5不在滑动。
2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首先检查整个装置的各个器件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时,在各个器件均可以正常工作时,工作人员将模板一侧插入第二u型板6内时,通过转动第二螺纹杆20,使得第二螺纹杆20不断进入第二u型板6内,进而使得限位板17向下移动,使得第二转动柱18与模板顶部贴合,然后工作人员推动第二u型板6,使得第二u型板6带动第一滑动板5在滑槽101内滑动,在模板的另一侧与第一转动柱3搭接时,工作人员通过转动第一螺纹杆7,随着第一螺纹杆7不断进入第一滑动板5内部时,使得第二滑动板8向下滑动,进而在第二滑动板8侧壁齿槽的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第二滑动板8带动齿轮12转动,进而使得齿轮12带动第三滑动板13向上滑动,向上滑动的第三滑动板13,紧贴滑动侧壁,进而使得第一滑动板5不在滑动,进而固定模板的位置,进而便于工作人员推动模板进行切割工作。
29.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