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组件及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0: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2.空气调节系统为用来调节室内空气物理或化学指标的系统或设备,例如调节温度和/或湿度的空调机,促进空气流动的无叶风扇、无叶冷风扇等。
3.现有的无叶风扇的结构如申请号为cn202010713538.2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无叶风扇的机头、无叶风扇及出风方式》(申请公布号为cn111765122a)公开的结构,其包括底座、导风开关及弧形导风板,所述导风开关和所述导风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导风开关包括相互盖合形成内部气流通道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导风开关的前侧,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导风开关的后侧,所述弧形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后方,以使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弧形导风板导向前侧增大出风范围。
4.又如专利号为cn202020842977.9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带有消声该机构的无叶风扇》(授权公告号为cn212130915u)等公开的结构,其包括基座,基座内设置有送风机构,基座的上方设置有出风构件,出风构件内设置有至少一条连通送风机构的出风风道,所述送风机构的排风端至出风风道之间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空气导流腔和缓冲过渡腔,空气导流腔到缓冲过渡腔的流动截面积呈跳跃式增长。
5.为实现不同方向出风,如前出风、侧出风,多会在风道不同位置上开设出风口,并在各出风口附近设置机械部件,以使气流从所需的出风口吹出,但这无疑会增加风扇结构的复杂性,提高成本。
6.且为进一步降低无叶风扇的出风温度,人们在现有的无叶风扇的结构基础上增设换热装置,室内空气经过换热装置后温度降低然后从无叶风扇的出风口吹出。
7.但是同现有的空调一样,由于送风温度低、与室内温度的温差较大,冷风直吹人体会引起不适。为克服该缺陷,现有的技术方案为:1、减小压缩机运行负荷,减少换热器中冷媒的冷量,从而提高送风温度;但该方法会造成空气调节系统的能效较低;2、增设引射混风机构和/或增设一个风机,引一路室内回风与经过换热器的冷风混合,从而提高送风温度;但通过增设离心风机、引射混风机构来引射室内空气会导致制造成本上升,且会增加装置的体积和运行时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无需在各出风口附近设置机械部件,即可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出风口进行出风的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组件。
9.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无需另设风机即可吹出带有室内空气的混合风的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组件。
10.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送风组件的无叶风扇。
11.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组件,包括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内部设有隔板,该隔板将风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两部分,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具有供气流进出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通道具有供气流进出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邻近第二进风口设置;
12.还包括有安装在风道上并用于择一地开启上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的风阀。
13.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呈管状体,所述隔板沿管状体的纵向延伸,从而将风道分隔为纵向延伸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风道的周壁上,且第一出风口为沿纵向延伸的狭缝。
15.为兼顾出风速度和风道体积的适宜性,所述第一出风口有至少两个并沿风道的周壁的周向间隔分布。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有两个,分别为风口一、风口二,所述风口二朝向风道周壁的外侧设置,所述风口一朝向风口二设置,且风口一、风口二之间的风道外周壁为供由第一出风口一出来的气流沿其流动的导流面。如此,由风口一出来的气流能带动由风口二出来气流的出风方向。
17.为使由风口一出来的气流能流至导流面处并沿着导流面流至风口二处,优选地,所述导流面为弧形面,所述风口一朝向弧形面的切向设置,所述风口二的朝向基本与弧形面垂直。从风口一射出的气流,由于柯恩达效应,会贴着弧形面向前运动;从风口二射出的气流,由于出风方向基本垂直于弧形面,不会形成贴壁的气流,风口一、风口二喷出的气流在风口二附近一起向外流动。
18.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用于调节出风方向的控风件,该控风件设于所述风口一处。通过在风口一处设置控风件,风口一出来的气流能带动风口二处气流的出风方向,使得风口二处无需设置控风件也能实现出风方向的调节。
19.优选地,所述控风件包括控风板和驱动件,所述控风板有至少两个且并排分布在风口一内,每个控风板的两端均与所述风口一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各所述控风板传动连接,以驱动各控风板转动。
20.优选地,每个控风板的两端均通过转轴与所述风口一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控风件还包括有连杆,该连杆与上述各控风板的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转轴或上述连杆相传动连接。
21.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出风口为沿纵向延伸的狭缝,且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风道两侧的周壁上。如此,能实现不同方向的出风。
22.在上述方案中,为提高出风速度,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横截面均呈扁平状。
23.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并排分布在风道的第一端部,所述风阀设于风道的外侧,该风阀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敞开的筒状的阀体、与阀体相连以驱动
阀体沿轴向移动的动力件,所述阀体的阀壁对应风道的第一端部设置,且阀体的移动方向对应第一、第二进风口的分布方向,该阀体的阀壁被布置成在移动至第一进风口的状态下开启第二进风口,在移动至第二进风口的状态下开启第一进风口。
24.当然,阀体不限于上述结构,阀体也可以是转动连接在第一、第二进风口上的门板,通过门板的转动实现第一或第二进风口的开启。
25.所述动力件优选为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丝杆螺母副与所述阀体相连。
2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送风组件的无叶风扇。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风道内部分隔出独立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能实现进风和出风,且在风道上设置风阀,风阀能择一地开启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进风口,如此,在进风口处相同进风量的情况下,本技术相较于现有的风道来说体积减小,出风口处的出风速度明显增大,高速喷出的气流能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且由于喷出的气流流速高,能引射室内空气,使得喷出的气流与室内空气混合;混合有空气的气流能提高送风风量,并能提高送风扬程;同时,本技术通过控制风阀,即可选择所需的出风口进行出风,而无需在各出风口附近设置机械部件,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组件另一视角下的局部剖视图(第二进风口打开);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组件再一视角下的局部剖视图(第二进风口打开);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组件又一视角下的局部剖视图(第二进风口打开);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组件的局部剖视图(第一进风口打开);
33.图6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风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叶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7.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组件及无叶风扇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送风组件包括风道1、风阀2和控风件3。
38.其中,风道1呈管状体,风道1的内部设有隔板10,该隔板10沿风道1的纵向延伸,将风道1的内部空间横向分隔为两部分,分别为纵向延伸的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第一通道11具有供气流进出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第二通道12具有供气流进出的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并排分布在风道1的第一端口。第一出风口112、第二出风口122均位于风道1两侧的周壁上,且均为沿纵向
延伸的狭缝。同时,第一出风口112有两个,分别为风口一112a、风口二112b,两个第一出风口112沿风道的周壁的周向间隔分布,其中,风口二112b朝向风道1周壁的外侧设置,风口一112a朝向风口二112b设置,且风口一112a、风口二112b之间的风道外周壁为供由风口一112a出来的气流沿其流动的导流面13。该导流面13为弧形面,风口一112a朝向弧形面的切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1的横截面呈扁平状;第二通道12的横截面呈扁平状。
39.上述控风件3设于风口一112a处,用于调节风口一112a的出风方向。该控风件3包括控风板31、连杆32和驱动件,控风板31有至少两个且沿纵向并排分布在风口一112a内,每个控风板31的两端均通过各自的转轴33与风口一112a的内壁转动连接;连杆32设于风口一112a之外且位于第一通道11内,该连杆32与上述各控风板31的转轴33转动连接,连杆32能带动各控风板31同步转动相同的角度;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转轴33或上述连杆32相传动连接,以驱动各控风板31转动。驱动件可为电机(图中未示出)。
40.上述风阀2设于风道1外侧,用于择一地开启上述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该风阀2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敞开的筒状的阀体21、与阀体21相连以驱动阀体21沿轴向移动的动力件22,阀体21的阀壁211对应风道1的第一端口设置,且阀体1的移动方向对应第一、第二进风口的分布方向,该阀体21的阀壁211被布置成在移动至第一进风口111的状态下开启第二进风口121,在移动至第二进风口121的状态下开启第一进风口111。本实施例中,动力件22为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丝杆螺母副23与阀体21相连。
41.如图8所述,本实施例的无叶风扇具有上述的送风组件,送风组件在无叶风扇中的安装位置及连接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设计。无叶风扇中的风道1为环形结构,上述的第一出风口112位于风道1内侧,第二出风口122位于风道1外侧,通过控制风阀2,可实现不同出风口出风,进而可实现直吹人体(第一出风口出风)和不直吹人体(第二出风口出风)的出风模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