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8:2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含固废水的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煤矿、发电厂及其它行业废水处理通过过滤器等一些设备进行。在现有技术处理过程中要进行加药混合、提升加压、过滤器过滤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配套很多设备,不仅增加了能耗同时建设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设备运维管理也将带来人工增加。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节约能耗的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废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处理过程中要进行加药混合、提升加压、过滤器,导致能耗增加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废水入口管道;第一沉淀池,所述废水入口管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沉淀池;汇流防扰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并且与所述废水入口管道的伸入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一端连通,所述汇流防扰动装置具有自废水入口管道分支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出水管道,每个所述出水管道分别具有一个出水口,每个所述出水管道包括靠近所述出水口的第一部分和远离所述出水口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第二沉淀池,布置为与所述第一沉淀池邻接;清水池,布置为与所述第二沉淀池邻接;其中,所述第一沉淀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均为倒锥形体。
7.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所述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将所述第一沉淀池分隔为位于所述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之上的第一沉淀池上部和位于所述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之下的第一沉淀池下部,所述汇流防扰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下部内。
8.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之间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沉淀池与所述第二沉淀池分离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沉淀池上部内设置有第一阻拦板,所述第一阻拦板平行并靠近所述第一隔板设置,所述第一阻拦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上;所述第一阻拦板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之下,所述第一阻拦板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之上。
9.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能够将第一沉淀池内的水导流至第二沉淀池底部。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平行并靠近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沉淀池上;所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沉淀池的部分侧壁围合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的顶部平齐于或高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
部,并且所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之上。
11.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与所述第二沉淀池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所述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将所述第二沉淀池分隔为位于所述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之上的第二沉淀池上部和位于所述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之下的第二沉淀池下部。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沉淀池和所述清水池之间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沉淀池与所述清水池分离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沉淀池上部内设置有第二阻拦板,所述第二阻拦板平行并靠近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所述第二阻拦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沉淀池上;所述第二阻拦板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之下,所述第二阻拦板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之上。
13.可选地,在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能够将第二沉淀池内的水导流至清水池的底部。
14.可选地,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平行并靠近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清水池上;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清水池的部分侧壁围合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的顶部平齐于或高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之上。
15.可选地,所述清水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清水池分为邻近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清水池a和远离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清水池b;所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清水池a中,所述清水池a的底部为倒锥形体;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能够测量所述清水池内液位的液位计;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包括与所述清水池b的底部连通的水泵入口管道和水泵出口管道;所述水泵入口管道和水泵出口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阀门。
16.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和所述清水池a的倒锥形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
1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8.该废水处理系统通过三级逐步沉淀,实现废水中含有的固体物分离,可实现零加药、零电耗,完全通过本系统结构自流过滤完成,节约了能耗;并且本技术提供的废水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投资费用低,运维成本低,有效解决了废水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或降低了废水处理回收再利用的成本。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 第一沉淀池
23.11 第一沉淀池液位
24.12 汇流防扰动装置
25.121,122 出水管道
26.13 防虹吸真空破坏管
27.14 废水入口管道
28.15 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
29.16 第一阻拦板
30.17 第一排污阀
31.20 第二沉淀池
32.21 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
33.22 第二沉淀池液位
34.23 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
35.24 第二阻拦板
36.25 第二排污阀
37.30 清水池
38.31 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
39.32 清水池液位
40.33 第三隔板
41.34 液位计
42.35 第三排污阀
43.36 清水池a
44.37 清水池b
45.100 第一隔板
46.200 第二隔板
47.40 水泵
48.41 水泵入口管道
49.42 水泵入口闸阀
50.43 水泵出口管道
51.44 水泵出口逆止阀
52.45 水泵出口闸阀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4.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55.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该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废水入口管道14、第一沉淀池10、设置在第一沉淀池内的汇流防扰动装置12、第二沉淀
池20和清水池30。其中,废水入口管道14的一端伸入第一沉淀池10内,以将待处理含固废水通入第一沉淀池10内;汇流防扰动装置12与废水入口管道14的伸入第一沉淀池10的一端连通,汇流防扰动装置12具有自废水入口管道分支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出水管道121,122,出水管道121,122分别具有一个出水口,每个出水管道包括靠近出水口的第一部分和远离出水口的第二部分,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的直径,通过将汇流防扰动装置12设置为具有上述结构,可以将待处理含固废水(例如,含煤废水)进入第一沉淀池10的水流方向改变,同时减缓从废水入口管道14通入的待处理含固废水(例如,含煤废水)的流速,防止水流对第一沉淀池10的扰动,从而提高待处理含固废水中固体颗粒的沉淀效率。第二沉淀池20布置为与第一沉淀池10邻接,从而当该废水处理系统正常工作时,运行期间始终保持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顶部液面液位不变,第一沉淀池液位11始终高于第二沉淀池液位22,第一沉淀池10中的水可以从上部溢流到第二沉淀池20内,继而在第二沉淀池内20继续沉淀。清水池30布置为与第二沉淀池20邻接,从而当该废水处理系统正常工作时,第二沉淀池液位22始终高于清水池液位32,第二沉淀池20中的水可以从上部溢流到清水池30内,继而在清水池30内继续沉淀。其中,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20的底部可以均为倒锥形体,从而有利于废水中固体颗粒在沉淀池底部的沉积。
56.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沉淀效果,第一沉淀池10内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例如,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的层高可以设置为1m。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将第一沉淀池10分隔为位于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之上的第一沉淀池上部和位于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之下的第一沉淀池下部,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汇流防扰动装置12可以设置在第一沉淀池下部内。因此,通过汇流防扰动装置12,减缓流速防止扰动,通过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再次减缓流速使水中固体杂质沉淀至底部泥斗。
57.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20之间设置有将第一沉淀池10与第二沉淀池20分离的第一隔板100。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沉淀效果,阻挡漂浮物及水面油污,可以在第一沉淀池上部内设置第一阻拦板16,第一阻拦板16可以平行并靠近第一隔板100设置,第一阻拦板16的两端可以固定在第一沉淀池10上;第一阻拦板16的底部可以位于第一隔板100的顶部之下,第一阻拦板16的顶部可以位于第一隔板100的顶部之上。例如,可以在第一隔板100前0.2m处设置一块与第一隔板100平行等长,0.3m高的第一阻拦板16,上边比第一隔板100高出0.1m,从而第一阻拦板16将漂浮物及油污阻拦在当前第一沉淀池10内。
58.进一步地,在第二沉淀池20内设置有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能够将第一沉淀池10内的水导流至第二沉淀池底部。
59.具体地,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平行并靠近第一隔板100设置并且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的两端固定在第二沉淀池20上,使得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第一隔板100与第二沉淀池20的部分侧壁围合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水流通道;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的顶部可以平齐于或高于第一隔板100的顶部,并且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的底部位于第一隔板100的底部之上。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隔板100后间隔0.2米处设置1.5m高与第一隔板100平行的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的上沿比第一隔板100高出0.1米,经过以上多项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减缓废水在沉淀池内的流速,增强该废水
处理系统的固液分离效果。当废水从第一沉淀池10溢流至第二沉淀池20内时由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将废水导流至第二沉淀池20的底部,废水在第二沉淀池20内始终是由底部向上缓慢上升。第二沉淀池20原理与第一沉淀池10相同。
60.类似于如上针对第一沉淀池10所描述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沉淀效果,在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与第二沉淀池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23,例如,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23的层高可以设置为1m。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23将第二沉淀池20分隔为位于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23之上的第二沉淀池上部和位于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23之下的第二沉淀池下部。
61.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沉淀池20和清水池30之间设置有将第二沉淀池20与清水池30分离的第二隔板200。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沉淀效果,阻挡漂浮物及水面油污,可以在第二沉淀池20上部内设置第二阻拦板24,第二阻拦板24可以平行并靠近第二隔板200设置,第二阻拦板24的两端可以固定在第二沉淀池20上;第二阻拦板24的底部可以位于第二隔板200的顶部之下,并且第二阻拦板24的顶部可以位于第二隔板200的顶部之上。例如,第二阻拦板24的尺寸可以类似于第一阻拦板16的尺寸,从而第二阻拦板24将漂浮物及油污阻拦在当前第二沉淀池20内。
62.进一步地,在清水池30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能够将第二沉淀池20内的水导流至清水池30的底部。
63.具体地,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可以平行并靠近第二隔板200设置并且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的两端可以固定在清水池30上,使得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第二隔板200与清水池的部分侧壁围合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水流通道;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的顶部可以平齐于或高于第二隔板200的顶部,并且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的底部可以位于第二隔板200的底部之上。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的尺寸可以与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的尺寸基本相同。经过以上多项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减缓废水在沉淀池内的流速,增强该废水处理系统的固液分离效果。
64.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清水池30使用后也会产生少量沉淀,为防止沉淀物堵塞水泵40的入口,在清水池30底部设置了一道平行于的第二隔板200的1m高的第三隔板33,以有效阻挡剩余的微小沉淀物。第三隔板33将清水池30分为邻近第二沉淀池的清水池a 36和远离第二沉淀池的清水池b 37;第二沉淀池至清水池导流板31设置在清水池a 36中,清水池a 36的底部可以为倒锥形体;并且在清水池b 37内设置有能够测量清水池内液位的液位计34。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废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包括水泵40,水泵40包括与清水池b 37的底部连通的水泵入口管道41和水泵出口管道43;水泵入口管道41和水泵出口管道43上分别设置有阀门。例如,在水泵入口管道41上可以设置水泵入口闸阀42,在水泵出口管道43上可以设置水泵出口逆止阀44和水泵出口闸阀45。
66.由于废水处理系统布置在地面以上,当使用排污泵将废水泵入废水处理系统时,为防止因出口逆止门不严,产生虹吸现象将第一沉淀池内废水倒吸至排污坑,分别在废水入口管道14上设置一与废水入口管道14的防虹吸真空破坏管13,以消除虹吸倒流隐患。
67.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与水泵40的水泵控制箱通信连接的液位开关,以实现水
泵40的自动启停。也可通过液位计34观察液位进行手动操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沉淀池10、第二沉淀池20和清水池a 36的倒锥形体的底部分别设置第一排污阀17,第二排污阀25和第三排污阀35。第一排污阀17,第二排污阀25和第三排污阀35可根据废水的含固量情况定期进行排污,也可在内部检查、检修时用于排放。
6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案及过程如下:
69.(1)将该废水处理系统的外形尺寸设计为9
×
4.5
×
3m,废水处理系统由尺寸分别为3.5
×
4.5
×
2.8m、2
×
4.5
×
2.7m、3.5
×
4.5
×
2.6m三个水池组成,共分为三级沉淀,分别是第一沉淀池10、第二沉淀池20、清水池30,含煤废水通过地坑排污泵输送至第一沉淀池10,经过沉淀后溢流至第二沉淀池20,在第二沉淀池20内经过二级沉淀后溢流至清水池30,之后通过水泵40输送至冲洗水管线再次使用。
70.(2)考虑到排污泵输送的含煤废水直接排放至第一沉淀池10内会产生扰动,影响废水处理系统的稳流沉淀效果,在筒仓、c1拉紧间、碎煤机室这三台排污泵输送管道至第一沉淀池10设计了一个汇流防扰动装置12,将废水入口管道垂直插入液面1.5m后连接一根两端开口的大管径横置管道(即,出水管道121,122),将含煤废水进入第一沉淀池10的水流方向改变及速度减缓,以减小水流对第一沉淀池1的扰动。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沉淀效果,分别在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20的液面下0.5m处设置层高1m的第一沉淀池斜板滤料层15和第二沉淀池斜板滤料层23,在第一隔板前0.2m处设置一块与第一隔板100平行等长,0.3m高的第一阻拦板16,第一阻拦板16的上边缘高于第一隔板0.1m,该第一阻拦板16不仅提高了稳流沉淀效果,还能阻挡漂浮物及水面油污,在第一隔板100后间隔0.2米处在第二沉淀池20内再设置了1.5m高与第一隔板100平行的第一沉淀池至第二沉淀池导流板21,其上沿高于第一隔板0.1米,经过以上多项措施,最大程度的减缓废水在装置内的流速,增强该装置的固液分离效果。
71.(3)由于该废水处理系统布置在地面以上,当使用排污泵将废水泵入废水处理系统时,为防止因出口逆止门不严,产生虹吸现象将第一沉淀池内废水倒吸至排污坑,分别在三根进第一沉淀池10的废水入口管道14的合适位置设置了防虹吸真空破坏管13,消除了了虹吸倒流隐患。
72.(4)在清水池30的外部制作液位计34(简易浮球液位计),并设置溢流管道。
73.(5)为方便检修人员日后检查、维修该装置,分别在第一沉淀池10、第二沉淀池20和清水池30内设置1
×
1m检修人孔门,在第一沉淀池10、第二沉淀池20、清水池a 36底部均设置第一排污阀17,第二排污阀25和第三排污阀35,并将水箱底部设置成漏斗形状,利于污泥聚集及排出。
74.(6)考虑到清水池30使用后也会产生少量沉淀,为防止沉淀物堵塞水泵40入口,在清水池30底部设置了一道平行于第二隔板200的1m高的第三隔板33,第三排污阀35设置在第三隔板33与第二隔板200间设置第三排污阀35,第三排污阀35处底板与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20内一样设置成漏斗形状,方便淤泥的排出,通过以上措施能保证水泵40的入口畅通。
75.(7)为防止清水池30内水位不足,造成水泵40空转烧泵,使用浮球开关设置低液位跳闸保护,并在就地安装设置了水泵控制箱,使得浮球开关与水泵控制箱通信连接,以控制
水泵40的自动启停,方便运行人员操作。
76.(8)由于该废水处理系统满液位时加上自重达130吨有余,底部用型号200工字钢制作底部支撑梁保证该废水处理系统一体不发生形变,并在周围用混泥土加固支座。
77.该废水处理系统通过三级逐步沉淀,实现废水中含有的固体物分离,可实现零加药、零电耗,完全通过本系统结构自流过滤完成;并且本技术提供的废水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投资费用低,运维成本低,有效解决了废水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或降低了废水处理回收再利用的成本。该废水处理系统适用性和实用性范围广,完全适用于各种厂矿、造纸等行业的含固废水处理循环再利用或含固废水的预处理。
78.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7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