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组件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6:58: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组件及空调。


背景技术:

2.空气调节系统为用来调节室内空气物理或化学指标的系统或设备,例如调节温度和/或湿度的空调机,调节空气污染指标的新风机等。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口处多并排设有多个能转动的扫风板,气流在相邻两个扫风板形成的通道中流出,沿着扫风板摆动方向形成不同方向的出风,实现定点吹风或者快速扰流的效果。
3.现有的扫风结构如申请号为cn201410462179.2的发明专利申请《空调器扫风装置及具有该扫风装置的空调器》(申请公开号为cn104266329a)公开的结构,空调器扫风装置包括至少两片扫风叶片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扫风叶片可绕旋转轴线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处,且所述扫风叶片具有可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所有所述扫风叶片具有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关闭位置以及打开所述出风口的打开位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扫风叶片相连,用于驱动所述扫风叶片。该申请中的扫风叶片既可以起到扫风的功能,还可以根据需要关闭或开启出风口,扩展了扫风叶片的功能。
4.现有的扫风板虽然可以闭合出风口或开启出风口而实现送风,但从相邻叶片之间的通道出来的风会直吹人体而引起不适,扫风板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调节,而实现不直吹人体的送风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实现闭合出风口或不直吹人体的送风模式的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组件。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进一步提高人体舒适度的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组件。
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出风组件的空调。
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组件,包括:
9.出风通道,具有出风口;
10.两个扫风板,分别能转动地并排设于所述出风口处,各自具有邻近出风口内壁的第一侧边和远离出风口内壁的第二侧边,并且在所述出风口处于关闭的第一状态下,所述扫风板的第一侧边与对应的出风口内壁相贴合或相紧邻;
11.其特征在于:
12.所述的扫风板在转动过程中,具有遮挡住出风口中央部位的第二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至少其中一块扫风板的第一侧边与出风口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
13.优选地,第二状态下,两个扫风板呈夹角布置,且两个扫风板的第一侧边均与出风
口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上述的出风间隙,两个扫风板的第二侧边相贴合或相紧邻,从而遮挡住出风口的中央部位。
14.优选地,所述夹角为钝角;所述两个扫风板的第一侧边向着出风口外侧设置,两个扫风板的第二侧边向着出风口中央内侧设置。
15.为使得扫风板能同时实现扫风模式,进一步地,所述扫风板在转动过程中还具有两个扫风板基本平行设置的第三状态,该第三状态下两个扫风板的板面相对并形成有供风通过的主风道。
16.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两个驱动件,各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各自对应的扫风板相连,用于驱动上述扫风板转动至上述的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
17.优选地,第一状态下,两个扫风板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两个扫风板的第二侧边相贴合或相紧邻。
18.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出风口为具有长度和宽度的方形的出风口,各所述扫风板均为沿着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形板,且各扫风板沿着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分布。
19.进一步地,各所述扫风板以能绕其长度方向上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且轴线位于扫风板的内侧;各扫风板的宽度之和基本等于出风口的宽度。
20.进一步地,位于扫风板之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边与轴线之间沿扫风板宽度方向的距离l1与扫风板的宽度l之间满足:l*1/2≤l1≤l*2/3。
21.当然,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也可直接偏心地位于各自的扫风板上,扫风板的尺寸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以使扫风板能实现上述各状态。
22.人体在制冷制热时头部和脚部的热感和风感需求是有差异的,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出风通道有至少两个且沿上下方向并排分布,以两个扫风板为一组,该扫风板有至少两组并分别对应各自的出风通道设置。如此,上下分布的出风通道能对应人体的头部、脚部出风。
23.为单独控制各出风口的出风,优选地,还包括有设于出风通道的进风口处的贯流风机和驱动贯流风机转动的电机,所述贯流风机及其电机有至少两组并分别对应各自的出风通道设置,各组中贯流风机的排风口与各自对应的进风口相连通。
24.较优选地,各出风通道的出风口的朝向基本一致。
25.在上述方案中,还包括有至少两组扫风件,每组扫风件分别设于各自对应的出风通道内,且每组扫风件包括有至少两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的扫风叶片以及用于驱动各扫风叶片转动的动力件,相邻两个扫风叶片之间形成供风通过的流道,该流道的朝向随着扫风叶片的转动而改变;每组中的扫风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着水平方向分布。如此,能实现上下、左右全域分区送风。
2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出风组件的空调。
27.进一步地,所述空调竖向设置,且包括具有入风口的壳体,该入风口位于壳体的后侧壁以及壳体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所述出风通道设于壳体内,且出风通道的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前侧壁,进风口与所述壳体的入风口相连通。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两个扫风板设计为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结构,第一状态下,两个扫风板闭合出风口,第二状态下,两个扫风板遮挡
住出风口中央部位,且至少其中一块扫风板的第一侧边与出风口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使得风能从出风间隙流出,进而实现环抱送风,避免直吹人体,因此,本技术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扫风板,进而实现闭合出风口或不直吹人体的送风模式;且本技术结构简单,无需另外设置其他导风结构。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省略壳体、导风通道);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的剖视图(导风板处于第三状态);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的剖视图(导风板处于第一状态);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的剖视图(导风板处于第二状态);
34.图6为图5中a部的放大图;
35.图7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7.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组件及空调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空调竖向设置,且包括壳体8、设于壳体8内的出风组件、换热装置9。
38.壳体8具有入风口80,且该入风口80位于壳体8的后侧壁以及壳体8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
39.上述换热装置9靠近入风口80设于壳体8内。
40.上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通道1、扫风板2、驱动件3、贯流风机4、电机5、扫风件7。其中,出风通道1有两个且沿上下方向并排分布在壳体8内,各出风通道1具有出风口10和进风口11,进风口11通过贯流风机4、换热装置9与上述壳体8的入风口80相连通,出风口10位于壳体8的前侧壁。本实施例中,两个出风通道1的出风口10的朝向基本一致。且各出风口10为具有长度和宽度的方形的出风口10,出风口10的长度在上下方向上,宽度在左右方向上。
41.上述扫风板2及其驱动件3有两组并分别对应各自的出风通道1设置。每组中的扫风板2有两个,分别能转动地并排设于出风口10处,各自具有邻近出风口10内壁的第一侧边21和远离出风口10内壁的第二侧边22。各扫风板2沿着出风口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着出风口10的宽度方向分布。
42.本实施例中,各扫风板2的宽度相同、长度相同。各扫风板2以能绕其长度方向上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且轴线位于扫风板2的内侧。同时,各扫风板2的宽度l、出风口10的宽度n之间满足:2*l=n;位于扫风板2之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边21与轴线之间沿扫风板2宽度方向的距离l1与扫风板2的宽度l之间满足:l*1/2≤l1≤l*2/3;两块扫风板2的轴线平行设置,两者之间的距离h、扫风板2的第二侧边22与各自轴线之间沿扫风板2宽度方向的距离l2之间满足:h=2*l2。
43.每组中的驱动件3有两个并分别对应各自的扫风板2设置,用于驱动各扫风板2绕其对应的轴线转动。本实施例中各驱动件3均为驱动电机,且各扫风板2之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柱211,连接柱211的中心轴与扫风板2对应的轴线重合,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
连接柱211相连,用于驱动连接柱211绕其中心轴转动。
44.本实施例每组中的扫风板2在驱动件3的作用下至少具有如下三种状态:
45.第一状态下,两个扫风板2闭合出风口10,该状态下,两个扫风板2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各扫风板2的第一侧边21与对应的出风口10内壁相贴合或相紧邻;两个扫风板2的第二侧边22相贴合或相紧邻;
46.第二状态下,两个扫风板2呈夹角α布置(该夹角α为钝角),且两个扫风板2的第一侧边21均向着出风口10内壁外侧设置,且均与出风口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2b;两个扫风板2的第二侧边22向着出风口10中央内侧设置,且两个扫风板2的第二侧边22相贴合或相紧邻,以使两个扫风板2遮挡住出风口10中央部位,进而能实现环抱送风模式;
47.第三状态下,两个扫风板2基本平行设置,两个扫风板2的板面相对并形成有供风通过的主风道2a,该主风道2a的朝向随扫风板2的转动而改变,进而在驱动件3的作用下能实现常规扫风模式。
48.为了实现环抱送风模式下扫风板2位置的确定以及防止驱动件3控制失效,在各连接柱211的外周壁以及空调的对应位置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凸缘215进行限位。第二状态下,至少连接柱211上的凸缘抵接在空调对应位置的凸缘上,以限制扫风板2转动,该凸缘不会限制扫风板移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三状态。且为了驱动扫风板2由第一状态转动至第二状态,或为了驱动扫风板2由第二状态转动至第一状态,两个驱动件3一先一后驱动两个扫风板2转动。
49.上述贯流风机4及其电机5有两组并分别对应各自的出风通道1设置,各组中贯流风机4的排风口41与各自对应的进风口11相连通。
50.上述扫风件7有两组,每组扫风件7分别设于各自对应的出风通道1内,且每组扫风件7包括有至少两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的扫风叶片71以及用于驱动各扫风叶片71转动的动力件72,相邻两个扫风叶片71之间形成供风通过的流道70,该流道70的朝向随着扫风叶片71的转动而改变。本实施例中的动力件72可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传动件,传动件与每组中各扫风叶片71相连,用于驱动每组中各扫风叶片71同步转动。
51.本技术中为实现两个扫风板在驱动件3的作用下具有第一、第二或第三状态,扫风板2的尺寸、扫风板2绕其转动的轴线的位置以及扫风板2的第一、第二侧边距离轴线的距离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公开的方案。如扫风板之绕其转动的轴线可沿扫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扫风板上。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