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2:27: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市面上存在的数据电缆不具备衔接装置,电缆容易损坏、受火灾危害,影响通信质量。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包括衔接外壳和组装内壳,衔接外壳之间安装有组装内壳,所述衔接外壳包括上接壳和下接壳,所述上接壳与下接壳之间安装有组装内壳,所述组装内壳包括安装下基壳、活动软管、安装上基壳和内衔接管体,所述安装下基壳的上端安装有安装上基壳,所述安装下基壳与安装上基壳的两端通过活动软管活动连接,所述安装下基壳与安装上基壳的内腔贯穿设置有内衔接管体。
5.优选的,所述上接壳包括组装框盘、环接柱、串联盘、内串联管、内夹层、置料筒和内置分管,所述组装框盘的上端环形阵列开设有环接柱,所述环接柱的顶端安装有串联盘,所述组装框盘的内腔安装有内串联管,所述串联盘的上端设置有内夹层,所述内夹层的上端安装有置料筒,所述置料筒的内腔设置有三组内置分管。
6.优选的,所述安装上基壳包括阻燃层、中空层和内置层,所述阻燃层的内腔开设有中空层,所述中空层的内腔设置有内置层。
7.优选的,所述内衔接管体包括串联管和内夹弹性筒,所述串联管的间隔处安装有内夹弹性筒。
8.优选的,所述内夹弹性筒为一种合成橡胶材质制成的构件。
9.优选的,所述活动软管为一种硅胶材质制成的构件。
10.优选的,所述置料筒的内腔与内置分管的间隙处填充有尼龙。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整体装置由衔接外壳与组装内壳组成,将数据电缆穿插放置进入内置分管内腔,因置料筒的内腔与内置分管的间隙处填充有尼龙,则内置分管之间不会互相接触,避免在特殊情况下引发问题串联的情况发生,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
14.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通过组装框盘、环接柱和串联盘的设置,将数据电缆完全包裹于装置内腔,置料筒顶端与外界设备接触,使装置在电缆工作过程中不会因外界挤压而对其造成损坏的情况发生。
15.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通过组装内壳的安装,使电缆在受
到冲击或是挤压时,中空层能够对冲击力进行缓冲,且内夹弹性筒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使装置在进行弯曲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内置电缆,提升了装置的功能多样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接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衔接管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上基壳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1、衔接外壳;11、上接壳;111、组装框盘;112、环接柱;113、串联盘;114、内串联管;115、内夹层;116、置料筒;117、内置分管;12、下接壳;2、组装内壳;21、安装下基壳;22、活动软管;23、安装上基壳;231、阻燃层;232、中空层;233、内置层;24、内衔接管体;241、串联管;242、内夹弹性筒。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3.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24.实施例1
25.如图1和2所示,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包括衔接外壳1和组装内壳2,衔接外壳1之间安装有组装内壳2,衔接外壳1包括上接壳11和下接壳12,上接壳11包括组装框盘111、环接柱112、串联盘113、内串联管114、内夹层115、置料筒116和内置分管117,组装框盘111的上端环形阵列开设有环接柱112,环接柱112的顶端安装有串联盘113,组装框盘111的内腔安装有内串联管114,串联盘113的上端设置有内夹层115,内夹层115的上端安装有置料筒116,置料筒116的内腔设置有三组内置分管117,置料筒116的内腔与内置分管117的间隙处填充有尼龙,将数据电缆穿插放置进入内置分管117内腔,因置料筒116的内腔与内置分管117的间隙处填充有尼龙,则内置分管117之间不会互相接触,避免在特殊情况下引发问题串联的情况发生,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组装框盘111、环接柱112和串联盘113的设置,将数据电缆完全包裹于装置内腔,置料筒116顶端与外界设备接触,使装置在电缆工作过程中不会因外界挤压而对其造成损坏的情况发生。
26.实施例2
27.如图3、4和5所示,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上接壳11与下接壳12之间安装有组装内壳2,组装内壳2包括安装下基壳21、活动软管22、安装上基壳23和内衔接管体24,安装下基壳21的上端安装有安装上基壳23,安装下基壳21与安装上基壳23的两端通过活动软管22活动连接,安装下基壳21与安装上基壳23的内腔贯穿设置有内衔接管体24,安装上基壳23包括阻燃层231、中空层232和内置层233,阻燃层231的内腔开设有中空层232,中空层232的内腔设置有内置层233,内衔接管体24包括串联管241和内夹弹性筒242,串联管241的间隔
处安装有内夹弹性筒242,内夹弹性筒242为一种合成橡胶材质制成的构件,活动软管22为一种硅胶材质制成的构件,通过组装内壳2的安装,使电缆在受到冲击或是挤压时,中空层232能够对冲击力进行缓冲,且内夹弹性筒242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使装置在进行弯曲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内置电缆,提升了装置的功能多样性。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包括衔接外壳(1)和组装内壳(2),衔接外壳(1)之间安装有组装内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外壳(1)包括上接壳(11)和下接壳(12),所述上接壳(11)与下接壳(12)之间安装有组装内壳(2),所述组装内壳(2)包括安装下基壳(21)、活动软管(22)、安装上基壳(23)和内衔接管体(24),所述安装下基壳(21)的上端安装有安装上基壳(23),所述安装下基壳(21)与安装上基壳(23)的两端通过活动软管(22)活动连接,所述安装下基壳(21)与安装上基壳(23)的内腔贯穿设置有内衔接管体(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壳(11)包括组装框盘(111)、环接柱(112)、串联盘(113)、内串联管(114)、内夹层(115)、置料筒(116)和内置分管(117),所述组装框盘(111)的上端环形阵列开设有环接柱(112),所述环接柱(112)的顶端安装有串联盘(113),所述组装框盘(111)的内腔安装有内串联管(114),所述串联盘(113)的上端设置有内夹层(115),所述内夹层(115)的上端安装有置料筒(116),所述置料筒(116)的内腔设置有三组内置分管(1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上基壳(23)包括阻燃层(231)、中空层(232)和内置层(233),所述阻燃层(231)的内腔开设有中空层(232),所述中空层(232)的内腔设置有内置层(23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衔接管体(24)包括串联管(241)和内夹弹性筒(242),所述串联管(241)的间隔处安装有内夹弹性筒(24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夹弹性筒(242)为一种合成橡胶材质制成的构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软管(22)为一种硅胶材质制成的构件。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料筒(116)的内腔与内置分管(117)的间隙处填充有尼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据电缆衔接装置,涉及电缆领域,包括衔接外壳和组装内壳,将数据电缆穿插放置进入内置分管内腔,因置料筒的内腔与内置分管的间隙处填充有尼龙,则内置分管之间不会互相接触,避免在特殊情况下引发问题串联的情况发生,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组装框盘、环接柱和串联盘的设置,将数据电缆完全包裹于装置内腔,置料筒顶端与外界设备接触,使装置在电缆工作过程中不会因外界挤压而对其造成损坏的情况发生,通过组装内壳的安装,使电缆在收到冲击或是挤压时,中空层能够对冲击力进行缓冲,且内夹弹性筒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使装置在进行弯曲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内置电缆,提升了装置的功能多样性。提升了装置的功能多样性。提升了装置的功能多样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跃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临安锦金线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31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