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2:04: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


背景技术:

2.印染废水是以加工棉、麻、化学纤维及其混纺产品、丝绸为主的工厂排出的废水,主要包括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丝光废水、染色废水、印花废水和整理工序废水。印染废水的水量很大,每印染1吨纺织品需耗水100~200吨,其中80%~90%成为废水排出。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
3.其中,染色废水的水量较大,水质随所使用的染料的不同而不同,染色废水中通常含有浆料、染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等,一般呈碱性,染色废水的色度很高,cod(化学需氧量)也很高。现在一般采用絮凝法处理染色废水,絮凝法是向染色废水中加入化学絮凝剂,使染色废水中产生絮凝体,从而将染色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但是絮凝法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絮凝剂,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沉淀,污泥沉淀的清理排放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其能够对染色废水进行脱色与净化,并且具有很高的处理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包括基坑、耦合体和送风曝气装置,所述基坑的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基坑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基坑的上方设有吸附过滤层,所述耦合体设置在所述基坑内,所述耦合体包括若干间墙,所述间墙是由耦合块砌成的,所述耦合块的表面和内部具有若干细小孔洞,所述耦合块的正面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着菌床,所述送风曝气装置包括风机和若干曝气管,所述风机通过管道与所述曝气管连接,所述曝气管设置在所述间墙的两侧的底部,所述曝气管上设有若干曝气孔。
6.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基坑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基坑对角线的两端。
7.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基坑的内侧表面上设有池墙。
8.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池墙的表面设有防水和防腐蚀涂层。
9.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耦合体还包括若干锁墙,所述锁墙设置在两个所述间墙之间,所述锁墙的两端与所述间墙连接,所述锁墙是由所述耦合块砌成的。
10.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间墙的顶部设有若干观察
口,所述观察口设置在所述间墙的两侧。
1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每两个所述间墙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间墙的中部。
12.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间墙包括第一间墙、第二间墙和第三间墙,所述第一间墙是由所述耦合块砌成的,所述第二间墙的顶部是由所述耦合块砌成的,所述第二间墙的其余部分是由混凝土块砌成的,所述第三间墙的底部是由所述耦合块砌成的,所述第三间墙的其余部分是由混凝土块砌成的,所述第二间墙与所述第三间墙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间墙。
13.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通孔为两个,所述耦合块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暗孔,两个所述暗孔分别与两个所述通孔连通。
14.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着菌床设置在所述暗孔的端部,所述着菌床的正面的面积为所述通孔面积的1/3~2/3。
15.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送风曝气装置有两组,两组所述送风曝气装置的所述曝气管为间隔设置。
16.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吸附过滤层包括承重网和碎石,所述承重网与所述基坑和所述间墙连接,所述碎石铺在所述承重网上。
17.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碎石为沸石。
18.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吸附过滤层的上侧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上铺有土壤,所述土壤上种植植物。
19.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基坑包括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所述第一基坑和所述第二基坑由分隔墙隔开,所述第一基坑和所述第二基坑关于所述分隔墙对称设置。
20.本实用新型的耦合块上能够同时附着好氧菌和厌氧菌,耦合块上的细小孔洞能够对染色废水中的染料等物质进行吸附捕捉,然后利用好氧菌和厌氧菌破坏染料等物质的不饱和键以及发色基团,从而对染色废水进行脱色,伴生的生物絮凝作用,使较重的絮体下沉,从而完成对染色废水的净化,同时耦合体也能够对染色废水进行净化,进一步提高了脱色和净化效率。本实用新型对染色废水的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很好,并且不使用化学药剂,只投放生物菌种,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耦合块的正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耦合块的侧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第二间墙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第三间墙的结构示意图。
26.元件标号说明:
27.1、基坑;11、进水口;12、出水口;13、吸附过滤层;14、池墙;15、第一基坑;16、第二基坑;17、分隔墙;2、间墙;21、第一间墙;22、第二间墙;23、第三间墙;3、耦合块;31、通孔;32、着菌床;33、暗孔;4、送风曝气装置;41、风机;42、曝气管;5、锁墙;6、观察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29.当实施例给出数值范围时,应理解,除非本实用新型另有说明,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及本发明的记载,还可以使用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法、设备、材料相似或等同的现有技术的任何方法、设备和材料来实现本实用新型。
30.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耦合块的正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包括基坑1、耦合体和送风曝气装置4,所述基坑1的一侧设有进水口11,所述基坑1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12,所述基坑1的上方设有吸附过滤层13,所述耦合体设置在所述基坑1内,所述耦合体包括若干间墙2,所述间墙2是由耦合块3砌成的,所述耦合块3的表面和内部具有若干细小孔洞,所述耦合块3的正面设有通孔31,所述通孔31内设有着菌床32,所述送风曝气装置4包括风机41和若干曝气管42,所述风机41通过管道与所述曝气管42连接,所述曝气管42设置在所述间墙2的两侧的底部,所述曝气管42上设有若干曝气孔。
31.染色废水从所述进水口11进入所述基坑1,然后将菌种投入所述基坑1中,菌种包括好氧菌和厌氧菌,菌种会随着水流移动,并附着在所述耦合块3的表面。染色废水在通过所述间墙2时,染料等有机物被所述耦合块3吸附捕捉,附着在所述耦合块3表面的好氧菌和厌氧菌对染料等有机物进行还原分解,破坏其不饱和键和发色基团,使染色废水脱色。还原分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跟随水流继续前进,被其他所述间墙2上的所述耦合块3吸附捕捉,然后被所述耦合块3表面附着的好氧菌和厌氧菌氧化分解,使染色废水得到净化。上述脱色过程和净化过程都伴随有生物絮凝过程,凝聚成的絮体会对染色废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并沉降到所述基坑1的底部。
32.上述脱色过程和净化过程完成后,所述耦合块3的吸附能力得到恢复,可以对染色废水中的有机物继续进行吸附,重复脱色过程和净化过程,从而完成对染色废水的脱色和净化。
33.所述耦合块3上的所述通孔31内为厌氧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厌氧菌附着在所述通孔31内表面和所述着菌床32上,好氧菌主要附着在所述耦合块3的外表面上,所述耦合体上同时附着好氧菌和厌氧菌,可以更好的对染色废水进行脱色和净化。
34.所述送风曝气装置4通过所述风机41向所述基坑1内送风,为好氧菌提供反应时所需的氧气,从所述曝气管42的所述曝气孔喷出的气流为染色废水提供推力和搅拌力,使染色废水搅拌并逐步向所述出水口12移动,从而完成染色废水的脱色和净化过程。设置在所
述基坑1上方的吸附过滤层13可以起到遮阳作用,为菌种的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并且能够对染色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是废气进行吸附。
35.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基坑1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所述进水口11和所述出水口12设置在所述基坑1对角线的两端。所述基坑1的内侧表面上设有池墙14。所述池墙14的表面设有防水和防腐蚀涂层。如此设置的所述进水口11和所述出水口12距离最远,染色废水的行程最长,有利于染色废水的脱色和净化。所述池墙14可以增加所述基坑1的强度,对所述池墙14的表面做防水处理和防腐蚀处理,能够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36.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耦合体还包括若干锁墙5,所述锁墙5设置在两个所述间墙2之间,所述锁墙5的两端与所述间墙2连接,所述锁墙5是由所述耦合块3砌成的。所述锁墙5能够有效增强所述耦合体的结构强度。
37.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间墙2的顶部设有若干观察口6,所述观察口6设置在所述间墙2的两侧。工人可以通过所述观察口6对所述基坑1内的废水进行取样和观察,对所述基坑1底部的污泥量进行监测,并且可以通过所述观察口6加入菌种。
38.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每两个所述间墙2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间墙2的中部。所述过滤网可以对染色废水进行过滤处理,并且菌种可以在所述过滤网上生存,有利于染色废水的脱色和净化,所述过滤网还可以增加所述耦合体的结构强度。
39.请参阅图1、图4和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第二间墙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第三间墙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间墙2包括第一间墙21、第二间墙22和第三间墙23,所述第一间墙21是由所述耦合块3砌成的,所述第二间墙22的顶部是由所述耦合块3砌成的,所述第二间墙22的其余部分是由混凝土块砌成的,所述第三间墙23的底部是由所述耦合块3砌成的,所述第三间墙23的其余部分是由混凝土块砌成的,所述第二间墙22与所述第三间墙23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间墙21。
40.所述第一间墙21与所述第二间墙22构成了升流区间,由于所述第二间墙22的阻挡作用,染色废水从所述第二间墙22的顶部通过,染色废水中的生物絮凝体会沉降至第二间墙22的底部。所述第一间墙21与所述第三间墙23构成了降流区间,由于所述第三间墙23的阻挡作用,染色废水会从所述第三间墙23的底部通过,还原分解后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会浮在上层,会停留在降流区间,持续被所述耦合块3吸附捕捉后氧化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设置多个升流区间和降流区间以满足对染色废水处理的需求。
41.请参阅图2和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实施例中耦合块的侧视图。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通孔31为两个,所述耦合块3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暗孔33,两个所述暗孔33分别与两个所述通孔31连通。所述暗孔33能够增大染色废水与所述耦合块3的接触面积,并且所述暗孔33内更有利于厌氧菌的附着和生存,能够有效提高所述耦合体内的厌氧菌总量,进而提高对染色废水的处理效率。
42.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着菌床32设置在所述暗孔33的端部,所述着菌床32的正面的面积为所述通孔31面积的1/3~2/3。
所述着菌床32能够为菌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其面积过小不利于提高菌种总量,其面积过大不利于水流的通过。
43.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送风曝气装置4有两组,两组所述送风曝气装置4的所述曝气管42为间隔设置。工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启所述送风曝气装置4想所述基坑1内送风,若只开启其中一组,被送风的所述间墙2上主要由好氧菌对染色废水进行处理,未被送风的所述间墙2上主要由厌氧菌对染色废水进行处理,所述耦合体内会同时发生两种反应,能够有效提高处理效率。当然,工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开启两组或同时关闭两组所述送风曝气装置4,以满足对染色废水处理的需求。
44.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吸附过滤层13包括承重网和碎石,所述承重网与所述基坑1和所述间墙2连接,所述碎石铺在所述承重网上。所述碎石为沸石。所述吸附过滤层13的上侧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上铺有土壤,所述土壤上种植植物。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绿色环保,染色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会被所述碎石吸附,进而被上侧的土壤吸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同时植物的叶片也会吸收上述气体。
45.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染色废水低碳生态脱色堡一示例中,所述基坑1包括第一基坑15和第二基坑16,所述第一基坑15和所述第二基坑16由分隔墙17隔开,所述第一基坑15和所述第二基坑16关于所述分隔墙17对称设置。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基坑15和所述第二基坑16能够有效提高对染色废水的处理效率。所述出水口12处还可以设置回用池,所述回用池可以对所述出水口12排出的水进行收集,生产车间可以从所述回用池内抽水回用。
46.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