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酸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1:08: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酸雾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酸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酸雾,通常是指雾状的酸类物质。在空气中酸雾的颗粒很小,是介于烟气与水雾之间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其中包括硫酸、硝酸、盐酸等无机酸和甲酸、乙酸、丙酸等有机酸所形成的酸雾,酸雾主要产生于化工、电子、冶金、电镀、纺织(化纤)、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用酸过程中,如制酸、酸洗、电镀、电解、酸蓄电池充电等;
3.酸雾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酸液表面蒸发,酸分子进入空气,与空气中的水分凝并而形成雾滴;另一种是酸溶液内有化学反应,形成气泡上浮到液面后爆破,将液滴带出。另外,伴随酸雾排放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呈分子态的酸性气态污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所以其排放过程和排放物成分比较复杂;
4.在工业生产中,常用酸雾处理装置来对酸雾进行去除,避免其输入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传统的酸雾处理方式主要包括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过滤法、静电除雾法、机械式除雾法及覆盖法等;
5.在传统的液体吸收法中,酸雾与碱液的接触充分程度较为有限,这就导致了酸雾中酸性物质不能充分的被碱液吸收,酸雾处理效果难以保证;
6.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问题,即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酸雾处理装置,其包括处理塔,所述处理塔内预设有碱液,所述处理塔内设有导气机构;
8.酸雾自位于所述处理塔下部的进气口进入所述处理塔内,并且在导气机构的作用下与预设碱液充分接触混合,最终通过位于所述处理塔上部的排气口排出;
9.所述导气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处理塔内壁上的导气板,所述导气板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上开设有气孔,所述导气板在所述处理塔内呈层叠状排布,且所述相邻的所述导气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交错设置。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口将气体排向与之相联通的吸附器。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附器为活性炭、分子筛、硅胶、含氨煤泥或sdg吸附器中的一种。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气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气板上的导流板。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板自第二端指向第一端且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导气板的下表面。
1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板将相邻所述导气板下方的腔室分隔为若
干尾端均向该导气板上所述气孔处汇聚的气道。
1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气口处还设有单向气阀。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酸雾自进气口进入处理塔,而后经过每一个导气板下方的空腔后,方才自出气口输出,这就使得酸雾在处理塔内流动时具备较长的流动轨迹,与碱液的接触面积也更大,在流经空腔时,可与处理塔内的碱液充分接触,提高碱液对酸雾的吸附效果;
17.同时,导气板上还设有导流板,导流板将腔室进一步的分割,酸雾进入到腔室后被分割成若干细小的气流,而后在进行汇聚,如此便进一步增加了酸雾在处理液内流动轨迹的长度,增大酸雾与碱液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碱液对酸雾的吸附效果;
18.自排气口输出的处理后的气体还会经过吸附器进行进一步的处吸附理,以去除混合气中剩余的少量酸雾。
附图说明
1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导气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处理塔、2-导气机构、21-导气板、22-第一端、23-第二端、24-气孔、25-导流板、3-进气口、4-排气口、5-吸附器、6-单向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5.实施例:
26.请参阅图1-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导气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酸雾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塔1,处理塔1内预设有碱液,处理塔1内设有导气机构2;
27.本实施例中,预设碱液选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28.酸雾自位于处理塔1下部的进气口3进入处理塔1内,并且在导气机构2的作用下与预设碱液充分接触混合,最终通过位于处理塔1上部的排气口4排出;
29.导气机构2包括若干设置在处理塔1内壁上的导气板21,导气板2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第一端22的竖直高度高于第二端23,第一端22上开设有气孔24,导气板21在处理塔1内呈层叠状排布,且相邻的导气板21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为交错设置;
30.对于导气板21而言,第一端22位高端,第二端23为低端,在本实施例中,导气板21如图1和图3所示,导气板21的底部均设置有支撑件,最下端的支撑件设置在处理塔1的底面上,其余支撑件均设置在位于其下方的相邻的导气板21上,位于最上方的导气板21与处理塔1之间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如此便实现了导气板21的层叠设置;
31.导气机构2还包括设置在导气板21上的导流板25;
32.导流板25自第二端23指向第一端22且导流板25位于导气板21的下表面。
33.导流板25将相邻导气板21下方的腔室分隔为若干尾端均向该导气板21上气孔24处汇聚的气道。
34.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排气口4将气体排向与之相联通的吸附器5,吸附器5为活性炭、分子筛、硅胶、含氨煤泥或sdg吸附器中的一种;
35.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器5选用sdg吸附器,即吸附器5的外壳内设置sdg吸附剂,sdg吸附剂是上世纪90年代研发处的新型的吸附剂,其具有以下优点:吸附剂原料及制作成本低;吸附效率高,吸附容量大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形成的产物性质稳定,所以吸附完成后的吸附剂可以直接抛弃,无需再生,节约了相应的工艺和设备消耗,故而选用;
36.酸雾自进气口进入处理塔1,而后经过每一个导气板21下方的空腔后,方才自出气口输出,这就使得酸雾在处理塔1内流动时具备较长的流动轨迹,与碱液的接触面积也更大,在流经空腔时,可与处理塔1内的碱液充分接触,提高碱液对酸雾的吸附效果;
37.导流板25将腔室进一步的分割,酸雾进入到腔室后被分割成若干细小的气流,而后在进行汇聚,如此便进一步增加了酸雾在处理液内流动轨迹的长度,增大酸雾与碱液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碱液对酸雾的吸附效果;
38.自排气口输出的处理后的气体还会经过吸附器5进行进一步的处吸附理,以去除混合气中剩余的少量酸雾;
39.进气口3处还设有单向气阀6,单向气阀6如图2所示,其包含安装架61、弹簧62以及密封球63,安装架61螺纹连接在处理塔1底部的基座上,基座上还设置有起到密封作用的圆锥面,圆锥面与密封球相贴合起到密封的作用,弹簧62则连接密封球63和安装架61;
40.设置单向气阀,可避免碱液在酸雾自进气口3输入处理塔1的过程中外泄。
41.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45.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