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耐大脉冲电流连续可调的电感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1:00: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线圈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大脉冲电流连续可调的电感组。


背景技术:

2.电感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器件。电感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电感的作用主要是通直流,阻交流,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作用,因此常常应用于电路中。
3.相关技术中,在模拟电力系统的抗雷击实验时,由于雷击的瞬时脉冲电流非常大。因此,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的电路流通电流通常较大,而市面上的电感不适用于电力系统的抗雷击实验测试,因此需要根据实验的要求特别定制电感,但是由于定制电感的电感值固定,使得电感值不便于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电力系统实验的定制电感的电感值固定,不便于调节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大脉冲电流连续可调的电感组。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耐大脉冲电流连续可调的电感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耐大脉冲电流连续可调的电感组,包括底板和若干个依次叠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依次串联的金属框单元,所述金属框单元包括由若干块铜排围设形成的方形金属框,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两者串联的串联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感组由若干个金属框单元串联在一起形成通路,从而确定了最大的电感值。另外,金属框单元由若干块铜排围设组成,使得电力系统需要接入不同的电感值时,可将电力系统的接线端子接在铜排的不同连接位置,从而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8.优选的,每个所述方形金属框均包括四块铜排,四块所述铜排分别为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四块所述铜排依次首尾搭接,所述第一铜排与第四铜排的搭接处设置有绝缘垫,所述绝缘垫位于第一铜排与第四铜排之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块铜排依次首尾搭接,连通成一条通电导线,同时在第一铜排与第四铜排的搭接处设置的绝缘垫,可以将第一铜排与第四铜排隔开,避免造成其连接形成的短路。
10.优选的,所述串联组件包括用于导电的金属连接套,所述金属连接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方形金属框中的第四铜排和第一铜排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连接套的两端与两个方形金属框的第一铜排和第四铜排抵接,使得相邻的方形金属框串联在一起,增加了电感组的电感值。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铜排与第二铜排、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以及第三铜排与第四铜排的搭接处形成有搭接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方形金属框之间设置有三个用于绝缘铜排的绝
缘套,所述绝缘套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相对的搭接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套将相邻两个方形金属框的搭接部之间隔离开,避免不同的方形金属框中的铜排连接造成短路。
14.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方形金属框之间还设置有多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方形金属框的同侧的铜排。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支撑两层铜排可以减少相邻两块铜排通电时受到电应力的作用会发生相互靠引发的形变,避免铜排过度弯曲而损坏。
16.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四根支撑柱,其中的一根支撑柱穿设于所述金属连接套,另外三根支撑柱分别一一对应穿设于三个所述绝缘套,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及第四铜排的两端均开设有供所述支撑柱穿设的穿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穿过铜排两端的穿孔,将铜排的位置固定,使方形金属框更加牢固,另外一根支撑柱用于穿设金属连接套,另外三根支撑柱用于穿设绝缘套,将金属连接套和绝缘套分开,有利于对线路的检修。
18.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支撑柱穿设于所述固定板,所述支撑柱穿过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固定所述固定板的固定螺母。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支撑柱螺栓连接的固定板压紧各层方形金属框中的铜排,使得铜排之间接触更紧密,避免了铜排松动造成的接触不良。
20.优选的,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形金属框为底层方形金属框,所述底层方形金属框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绝缘支撑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个绝缘支撑脚支撑底板上的方形金属框,避免方形金属框接地造成短路漏电。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将若干个方形金属框叠设于底板上并用金属连接套连接,使得方形金属框之间串联在一起,组合形成了电感组的最大电感值。方形金属框中的铜排的边沿裸露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接线端子直接与铜排进行连接。当实验需要不同的电感值时,既可以调整接线端子在一个方形金属框中的不同铜排接入位置进行微调,也可以将接线端子连接在不同的方形金属框的铜排中进行粗调,从而得到不同的电感值;
24.2.通过在上下对应的铜排之间设置有支撑块,避免铜排之间受到电应力而变形损坏,同时也扩大了各层电感组件之间的间隙,使得电感组的散热能力得到了加强,有利于使电感组通过较大的电流。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绝缘支撑脚;3、方形金属框;31、第一铜排;32、第四铜排;4、绝缘垫;5、金属连接套;6、绝缘套;7、支撑块;71、橡胶垫;8、支撑柱;9、固定板;10、固定螺母;11、电流输入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一种耐大脉冲电流连续可调的电感组,参照图1,包括底板1,底板1呈方形设置。底板1上固定安装有四个绝缘支撑脚2,四个绝缘支撑脚2分别位于底板1的四角处。四个绝缘支撑脚2的顶部相互配合支撑有四个金属框单元,四个金属框单元自下而上依次叠设,四个金属框单元依次串联形成通路。
29.具体的,参照图1,金属框单元包括由四块铜排围设形成的方形金属框3。本实施例中,铜排呈长条状设置,且四块铜排依次首尾搭接,形成连通的电路。铜排的边沿裸露设置,以便于外部接线端子与铜排进行连接。当需要不同的电感值时,将外部接线端子接在铜排的不同位置。
30.在本实施例中,四块铜排分别为第一铜排31、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32。第一铜排31与第二铜排、第二铜排与第三铜排、以及第三铜排与第四铜排32的搭接处形成有搭接部。第一铜排31与第四铜排32之间设有绝缘垫4,绝缘垫4用于将第一铜排31与第四铜排32隔绝开,避免方形金属框3短路。
31.参照图1,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之间连接有一个用于串联方形金属框3的金属连接套5,金属连接套5呈筒状设置。金属连接套5的上端与上层方形金属框3中的第四铜排32抵接,金属连接套5的下端与下层方形金属框3中的第一铜排31抵接。金属连接套5将相邻两层方形金属框3串联在一起,使得方形金属框3之间串联形成通路。
32.参照图1,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之间还连接有三个用于绝缘的绝缘套6,绝缘套6呈圆柱状设置,三个绝缘套6分别一一对应于两层方形金属框3之间相对设置的三个搭接部,绝缘套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搭接部抵接。绝缘套6将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分隔开,避免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之间意外连通,且绝缘套6又可以用于支撑固定方形金属框3的铜排。
33.参照图1,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的之间放置有用于支撑上层的方形金属框3的支撑块7。支撑块7呈柱状竖直设置,支撑块7与金属连接套5的长度一致。支撑块7位于相邻两层方形金属框3中同侧的铜排之间,支撑块7的下端与下层的方形金属框3的表面抵接,支撑块7的上端与上层的方形金属框3之间抵接有橡胶垫71,橡胶垫71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支撑块7的上端和铜排的侧面。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的同侧铜排之间均设有三个支撑块7。以下以相邻的两层方形金属框3的第一铜排31进行举例说明:位于下层方形金属框3的第一铜排31与位于上层方形金属框3的第一铜排31之间安装有三个支撑块7,三个支撑块7沿着铜排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当方形金属框3在工作时,同侧设置的铜排受到电应力的作用会发生相互靠近发生铜排弯曲甚至损坏,通过支撑块7支撑两层铜排可以减少铜排的形变,提高电感组的稳定性。
34.参照图1,底板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方形金属框3的的支撑柱8,支撑柱8竖直设置。本实施例中,支撑柱8为四根,四根支撑柱8分别位于底板1的四角处,且四根支撑柱8分别穿设于四个绝缘支撑脚2。同时,其中三根支撑柱8对应向上延伸并穿过绝缘套6。另一根支撑柱8对应向上延伸并穿过金属连接套5。
35.此外,第一铜排31、第二铜排、第三铜排、第四铜排32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供支撑柱8穿过的穿孔,由此使得方形金属框3更稳定。
36.参照图1,支撑柱8的顶端连接有固定板9,固定板9用于与底板1配合,从而将堆叠在底板1上的方形金属框3抵紧。支撑柱8的顶端刻有外螺纹,固定板9上开设有通孔,支撑杆
穿过通孔后螺纹配合有固定螺母10,通过将螺母拧紧,从而将固定板9压紧,由此将堆叠在底板1上的方形金属框3固定。
37.此外,最顶层的方形金属框3设有用于接入外部电能的电流输入连接端子11且电流输入连接端子11与该方形金属框3的其中一个铜排固定连接,从而方便将外部电能接入。
38.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电感组由四个金属框单元叠设于底座上,金属框单元之间通过金属连接套串联在一起,相互串联的金属框单元组成了电感组的最大的电感值。金属框单元包括由四块铜排围绕形成的方形金属框3,形成导电的电路。使用时将输入端子与固定连接于最顶层的铜排的电流输入连接端子11进行连接,输出端子与方形金属框3中的铜排连接,电流依次流过方形金属框3中的第一铜排31、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32,然后经由金属连接套5流近下一层方形金属框3中。当进行电力系统的实验需要不同的电感值时,可以通过调整接线端子在一个方形金属框中的不同铜排接入位置进行微调,也可以将接线端子连接在不同的方形金属框的铜排中进行粗调。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