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0:2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箱。


背景技术:

2.关于混合动力车,通常所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即采用传统的内燃机(柴油机或汽油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也有的发动机经过改造使用其他替代燃料,例如压缩天然气、丙烷和乙醇燃料等。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电动力系统中包括高效强化的电动机、发电机和蓄电池。蓄电池使用的有铅酸电池、镍锰氢电池和锂电池,将来应该还能使用氢燃料电池。
3.关于双离合变速箱简称dct,英文全称为dual clutch transmission,中文翻译过来应该为“双离合变速器”,因为其有两组离合器,所以也有不少人干脆就叫它双离合变速器。离合器位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是发动机与变速器动力传递的“开关”,它是一种既能传递动力,又能切断动力的传动机构。可以比自动变速器更加平顺地换挡,不会有迟滞现象。
4.关于混动构型定义,目前业内分类方式是按照电气化部件(电机)的放置位置进行分类,其中p的定义就是电机的位置,p2.5的意思是介于p2和p3之间的一种混动形式,即电动机集成在变速箱内部,并与双离合变速器二轴的输入轴时刻相连。p2.5的优点在于,电动机可以做得很小巧,另外,相对于p2的结构模式,因为有离合器控制发动机到变速器的动力传递,在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动力融合时,可以做到更自然顺畅。
5.关于同步器,由于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以各自的速度旋转,变换挡位时合存在一个"同步"问题。两个旋转速度不一样齿轮强行啮合必然会发生冲击碰撞,损坏齿轮。因此,旧式变速器的换挡要采用"两脚离合"的方式,升挡在空挡位置停留片刻,减挡要在空挡位置加油门,以减少齿轮的转速差。但这个操作比较复杂,难以掌握精确。因此设计师创造出"同步器",通过同步器使将要啮合的齿轮达到一致的转速而顺利啮合。
6.关于惯性同步器,它主要由接合套、同步锁环等组成,它的特点是依靠摩擦作用实现同步。接合套、同步锁环和待接合齿轮的齿圈上均有倒角(锁止角),同步锁环的内锥面与待接合齿轮齿圈外锥面接触产生摩擦。锁止角与锥面在设计时已作了适当选择,锥面摩擦使得待啮合的齿套与齿圈迅速同步,同时又会产生一种锁止作用,防止齿轮在同步前进行啮合。当同步锁环内锥面与待接合齿轮齿圈外锥面接触后,在摩擦力矩的作用下齿轮转速迅速降低(或升高)到与同步锁环转速相等,两者同步旋转,齿轮相对于同步锁环的转速为零,因而惯性力矩也同时消失,这时在作用力的推动下,接合套不受阻碍地与同步锁环齿圈接合,并进一步与待接合齿轮的齿圈接合而完成换挡过程。
7.现有技术中,在pm2.5模式下,电机能够实现的挡位数比较有限,存在改进空间,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24795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于2018年12月18日提供的双离合器混合动力总成,可以提供纯电动,混动以及传统内燃机驱动三种模式,但是纯电动模式下只能实
现两个前进挡位和倒挡,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模式下起到降低油耗作用;再如授权公告号cn20634707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于2017年7月21日公布的具有电机模块的7速双离合混合动力驱动变速箱,可以提供纯电机驱动,发动机驱动以及混合驱动,有效地降低了燃油消耗,但纯电机驱动只能在一挡、三挡、五挡、七挡实现,无法对所有挡位提供纯电机驱动。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箱,能够在纯电机驱动模式下实现所有前进挡和倒挡。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0.一种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箱,包括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所述第一离合机构用于连接发动机动力轴与输入内轴,所述第二离合机构用于连接发动机动力轴与输入外轴,所述输入外轴空套于所述输入内轴的外侧;
11.所述输入内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
12.所述输入外轴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第五齿轮;
13.输出一轴,所述输出一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同步器、第二同步器;所述输出一轴的位于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侧空套设有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另一侧空套设有第八齿轮;所述输出一轴的位于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两侧位置分别空套设有第九齿轮、第十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固定连接;
14.输出二轴,所述输出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同步器,所述输出二轴位于所述第三同步器的两侧分别空套设有第十三齿轮、第十四齿轮;所述输出二轴外侧空套设有第四同步器,所述第四同步器与所述第十四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输出二轴位于所述第四同步器的一侧空套设有第十五齿轮。
15.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十四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同时与所述第九齿轮、所述第十五齿轮啮合,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十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十三齿轮啮合。
16.所述第十四齿轮固定连接有齿套,所述齿套空套于所述输出二轴上,所述第四同步器与所述齿套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五齿轮空套于所述齿套上。
17.上述方案中,第十五齿轮在图中位于第四同步器的左侧、且空套于所述第十四齿轮的齿套上,也就是说,第四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左移动时,使第十四齿轮与第十五齿轮为刚性结合,在第四同步器的结合套位于中间位置时,第十四齿轮与第十五齿轮保持差速转动;
18.与此类似的,第一同步器用于使第六齿轮、第七齿轮与输出一轴结合,也可用于使第八齿轮与输出一轴结合;第二同步器用于使第九齿轮或者第十齿轮与输出一轴结合;第三同步器用于使第十三齿轮与输出二轴结合;
1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合”定义为,当一个齿轮或者轴转动时,与其结合的另一个齿轮或者轴随之转动,且两者角速度相同;上述“差速转动”定义为,一个齿轮或者轴与另一个齿轮或者轴可以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且两者之间不存在驱动与被驱动关系;
20.上述的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可以为双联齿轮;
21.上述的双离合器的输入端可以是双离合器的壳体,其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可以是两个从动盘。一般情况下,壳体与两个从动盘可以是都断开的,在需要接合其中一
个从动盘时,可以控制壳体与相应从动盘进行接合从而同步旋转,从输入端传来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和/或第二离合机构输出。
22.进一步的,所述输入内轴与所述输入外轴同轴设置。
23.进一步的,包括惰轮轴,所述惰轮轴上空套设有第十七齿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十八齿轮;所述第十七齿轮同时与所述第十四齿轮和所述第十八齿轮啮合。
24.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的外侧设有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第十二齿轮;所述输出一轴固定连接有第十一齿轮,所述输出二轴固定连接有第十六齿轮,所述第十二齿轮同时与所述第十一齿轮和第十六齿轮啮合。差速器的功用是当车辆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驱动车轮以不同的角速度滚动,以保证两侧驱动轮与地面间作纯滚动运动;差速器上的第十二齿轮为主减速器从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可以布置在差速器的壳体上;第十一齿轮用于将输出一轴的动力通过第十二齿轮传递到差速器、第十六齿轮用于将输出二轴的动力通过第十二齿轮传递到差速器。
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合机构、第二离合机构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动力轴固定连接。通过控制第一离合机构、第二离合机构的闭合与断开,可以使发动机动力轴与输入内轴和/或输入外轴结合、传输动力,也可以使发动机动力轴同时与输入内轴和输入外轴保持断开。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分别与所述输入内轴通过花键连接或者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分别与所述输入外轴通过花键连接或者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第六齿轮、所述第七齿轮、所述第八齿轮、所述第九齿轮、所述第十齿轮分别与所述输出一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三齿轮、所述第十四齿轮分别与所述输出二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27.通过上述变速箱结构,在纯电机驱动模式下,双离合器的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均为断开状态,电机动力传递路径如下:
28.一挡路径:第一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二同步器、第三同步器、第四同步器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带动第十八齿轮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第十四齿轮、第三齿轮跟着转动,第三齿轮与输入内轴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入内轴被带动,进而第六齿轮被第一齿轮带动,动力通过第一同步器传递到输出一轴,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29.二挡路径:第二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右移动,第四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一同步器和第三同步器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带动第十八齿轮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第十四齿轮、第十五齿轮跟着转动,第十五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第四齿轮与输入外轴固定在一起,输入外轴被带动,进而第十齿轮被第五齿轮带动,动力通过第二同步器传动到输出一轴,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0.三挡路径:第一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右移动,第二同步器、第三同步器、第四同步器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带动第十八齿轮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第十四齿轮,第三齿轮跟着转动,第三齿轮与输入内轴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入内轴被带动,进而第八齿轮被第二齿轮带动,动力通过第一同步器传递到输出一轴,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1.四挡路径:第二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四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一同
步器和第三同步器保持中间位置;电机带动第十八齿轮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第十四齿轮,第十五齿轮跟着转动,第十五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进而第九齿轮被第四齿轮带动,动力通过第二同步器传递到输出一轴转动,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2.五挡路径:第三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右移动,第一同步器、第二同步器、第四同步器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带动第十八齿轮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和第十四齿轮被带动,第十四齿轮通过第三同步器带动在输出二轴上转动,动力通过第十六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3.倒挡路径:第三同步器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一同步器、第二同步器、第四同步器保持中间位置;电机带动第十八齿轮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第十四齿轮,第三齿轮跟着转动,第三齿轮与输入内轴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入内轴被带动,进而第六齿轮被第一齿轮带动,从而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一起同步转动,第七齿轮带动第十三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三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二轴,然后再通过第十六齿轮将动力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4.综合以上各个动力路径可知,本发明实现了电机共六个挡位的动力输出,分别为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挡、倒挡,丰富了纯电机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数。
35.通过上述变速箱结构,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发动机动力传递路径如下:
36.一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闭合,第二离合机构断开,第一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左移动,第二同步器、第三同步器、第四同步器的结合套保持中间位置;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带动输入内轴转动,进而第六齿轮被第一齿轮带动,第六齿轮通过第一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动力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7.二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断开,第二离合机构闭合,第二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右移动,第一同步器和第三同步器的结合套保持中间位置;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二离合机构带动输入外轴转动,进而第十齿轮被第五齿轮带动,第十齿轮通过第二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动力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8.三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闭合,第二离合机构断开,第一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右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带动输入内轴转动,进而第八齿轮被第二齿轮带动,第八齿轮通过第一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39.四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断开,第二离合机构闭合,第二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左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二离合机构带动输入外轴转动,进而第九齿轮被第四齿轮带动,第九齿轮通过第二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40.五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闭合,第二离合机构断开,第三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右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带动输入内轴转动,进而第十四齿轮被第三齿轮带动,第十四齿轮通过第三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二轴,然后再通过第十六齿轮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41.倒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闭合,第二离合机构断开,第三同步器的结合套向左移
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带动输入内轴转动,第六齿轮被第一齿轮带动,从而第七齿轮也一起转动,第七齿轮带动第十三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三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二轴,进而通过第十六齿轮将动力传递到第十二齿轮,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4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43.实现了电机共六个挡位的动力输出,分别为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挡以及倒挡,丰富了纯电机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数。
附图说明
4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45.图中:1、第一离合机构;2、第二离合机构;3、输入内轴;4、输入外轴;5、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7、第三齿轮;8、第四齿轮;9、第五齿轮;10、输出一轴;11、第一同步器;12、第二同步器;13、第六齿轮;14、第七齿轮;15、第八齿轮;16、第九齿轮;17、第十齿轮;18、输出二轴;19、第三同步器;20、第十三齿轮;21、第十四齿轮;210、齿套;22、第四同步器;23、第十五齿轮;24、第十七齿轮;25、电机;26、第十八齿轮;27、第十二齿轮;28、第十一齿轮;29、第十六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实施例1
48.一种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箱,包括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机构1和第二离合机构2,所述第一离合机构1用于连接发动机动力轴与输入内轴3,所述第二离合机构2用于连接发动机动力轴与输入外轴4,所述输入外轴4空套于所述输入内轴3的外侧;
49.所述输入内轴3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第三齿轮7;
50.所述输入外轴4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8、第五齿轮9;
51.输出一轴10,所述输出一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同步器11、第二同步器12;所述输出一轴10的位于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侧空套设有第六齿轮13和第七齿轮14、另一侧空套设有第八齿轮15;所述输出一轴10的位于所述第二同步器12的两侧位置分别空套设有第九齿轮16、第十齿轮17;所述第六齿轮13和第七齿轮14固定连接;
52.输出二轴18,所述输出二轴18固定连接有第三同步器19,所述输出二轴18位于所述第三同步器19的两侧分别空套设有第十三齿轮20、第十四齿轮21;所述输出二轴18外侧空套设有第四同步器22,所述第四同步器22与所述第十四齿轮21固定连接,所述输出二轴18位于所述第四同步器22的一侧空套设有第十五齿轮23。
53.所述第一齿轮5与所述第六齿轮13啮合,所述第二齿轮6与所述第八齿轮15啮合,所述第三齿轮7与所述第十四齿轮21啮合,所述第四齿轮8同时与所述第九齿轮16、所述第十五齿轮23啮合,所述第五齿轮9与所述第十齿轮17啮合,所述第七齿轮14与所述第十三齿轮20啮合。
54.所述第十四齿轮21固定连接有齿套210,所述齿套210空套于所述输出二轴18上,所述第四同步器22与所述齿套210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五齿轮23空套于所述齿套210上。
55.上述方案中,第十五齿轮23在图中位于第四同步器22的左侧、且空套于所述第十四齿轮21的齿套210上,也就是说,第四同步器22的结合套向左移动时,使第十四齿轮21与第十五齿轮23为刚性结合,在第四同步器22的结合套位于中间位置时,第十四齿轮21与第十五齿轮23保持差速转动;
56.与此类似的,第一同步器11用于使第六齿轮13、第七齿轮14与输出一轴10结合,也可用于使第八齿轮15与输出一轴10结合;第二同步器12用于使第九齿轮16或者第十齿轮17与输出一轴10结合;第三同步器19用于使第十三齿轮20与输出二轴18结合;
5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合”定义为,当一个齿轮或者轴转动时,与其结合的另一个齿轮或者轴随之转动,且两者角速度相同;上述“差速转动”定义为,一个齿轮或者轴与另一个齿轮或者轴可以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且两者之间不存在驱动与被驱动关系;
58.上述的第六齿轮13、第七齿轮14可以为双联齿轮;
59.上述的双离合器的输入端可以是双离合器的壳体,其第一离合机构1和第二离合机构2可以是两个从动盘。一般情况下,壳体与两个从动盘可以是都断开的,在需要接合其中一个从动盘时,可以控制壳体与相应从动盘进行接合从而同步旋转,从输入端传来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一离合机构1和/或第二离合机构2输出。
60.进一步的,所述输入内轴3与所述输入外轴4同轴设置。
61.进一步的,包括惰轮轴,所述惰轮轴上空套设有第十七齿轮24;包括电机25,所述电机2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十八齿轮26;所述第十七齿轮24同时与所述第十四齿轮21和所述第十八齿轮26啮合。
62.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的外侧设有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第十二齿轮27;所述输出一轴10固定连接有第十一齿轮28,所述输出二轴18固定连接有第十六齿轮29,所述第十二齿轮27同时与所述第十一齿轮28和第十六齿轮29啮合。差速器的功用是当车辆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驱动车轮以不同的角速度滚动,以保证两侧驱动轮与地面间作纯滚动运动;差速器上的第十二齿轮27为主减速器从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可以布置在差速器的壳体上;第十一齿轮28用于将输出一轴10的动力通过第十二齿轮27传递到差速器、第十六齿轮29用于将输出二轴18的动力通过第十二齿轮27传递到差速器。
6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合机构1、第二离合机构2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动力轴固定连接。通过控制第一离合机构1、第二离合机构2的闭合与断开,可以使发动机动力轴与输入内轴3和/或输入外轴4结合、传输动力,也可以使发动机动力轴同时与输入内轴3和输入外轴4保持断开。
6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5、所述第二齿轮6、所述第三齿轮7分别与所述输入内轴3通过花键连接或者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第四齿轮8、第五齿轮9分别与所述输入外轴4通过花键连接或者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所述第六齿轮13、所述第七齿轮14、所述第八齿轮15、所述第九齿轮16、所述第十齿轮17分别与所述输出一轴10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三齿轮20、所述第十四齿轮21分别与所述输出二轴1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65.实施例2
66.通过实施例1变速箱结构,在纯电机驱动模式下,双离合器的第一离合机构1和第
二离合机构2均为断开状态,电机动力传递路径如下:
67.一挡路径:第一同步器11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二同步器12、第三同步器19、第四同步器22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25带动第十八齿轮26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24、第十四齿轮21、第三齿轮7跟着转动,第三齿轮7与输入内轴3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入内轴3被带动,进而第六齿轮13被第一齿轮5带动,动力通过第一同步器11传递到输出一轴10,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68.二挡路径:第二同步器12的接合套向右移动,第四同步器22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一同步器11和第三同步器19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25带动第十八齿轮26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24、第十四齿轮21、第十五齿轮23跟着转动,第十五齿轮23带动第四齿轮8转动,第四齿轮8与输入外轴4固定在一起,输入外轴4被带动,进而第十齿轮17被第五齿轮9带动,动力通过第二同步器12传动到输出一轴10,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69.三挡路径:第一同步器11的接合套向右移动,第二同步器12、第三同步器19、第四同步器22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25带动第十八齿轮26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24,第十四齿轮21,第三齿轮7跟着转动,第三齿轮7与输入内轴3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入内轴3被带动,进而第八齿轮15被第二齿轮6带动,动力通过第一同步器11传递到输出一轴10,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0.四挡路径:第二同步器12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四同步器22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一同步器11和第三同步器19保持中间位置;电机25带动第十八齿轮26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24,第十四齿轮21,第十五齿轮23跟着转动,第十五齿轮23带动第四齿轮8转动,进而第九齿轮16被第四齿轮8带动,动力通过第二同步器12传递到输出一轴10转动,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1.五挡路径:第三同步器19的接合套向右移动,第一同步器11、第二同步器12、第四同步器22的接合套保持中间位置;电机25带动第十八齿轮26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24和第十四齿轮21被带动,第十四齿轮21通过第三同步器19带动在输出二轴18上转动,动力通过第十六齿轮29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2.倒挡路径:第三同步器19的接合套向左移动,第一同步器11、第二同步器12、第四同步器22保持中间位置;电机25带动第十八齿轮26转动,进而第十七齿轮24,第十四齿轮21,第三齿轮7跟着转动,第三齿轮7与输入内轴3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入内轴3被带动,进而第六齿轮13被第一齿轮5带动,从而第七齿轮14与第六齿轮13一起同步转动,第七齿轮14带动第十三齿轮20转动并通过第三同步器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二轴18,然后再通过第十六齿轮29将动力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3.综合以上各个动力路径可知,本实用新型变速箱结构实现了电机共六个挡位的动力输出,分别为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挡、倒挡,丰富了纯电机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数。
74.实施例3
75.通过实施例1变速箱结构,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发动机动力传递路径如下:
76.一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1闭合,第二离合机构2断开,第一同步器11的结合套向左移动,第二同步器12、第三同步器19、第四同步器22的结合套保持中间位置;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1带动输入内轴3转动,进而第六齿轮13被第一齿轮5带动,第六齿轮13通过
第一同步器11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10,动力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7.二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1断开,第二离合机构2闭合,第二同步器12的结合套向右移动,第一同步器11和第三同步器19的结合套保持中间位置;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二离合机构2带动输入外轴4转动,进而第十齿轮17被第五齿轮9带动,第十齿轮17通过第二同步器12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10,动力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8.三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1闭合,第二离合机构2断开,第一同步器11的结合套向右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1带动输入内轴3转动,进而第八齿轮15被第二齿轮6带动,第八齿轮15通过第一同步器11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10,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79.四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1断开,第二离合机构2闭合,第二同步器12的结合套向左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二离合机构2带动输入外轴4转动,进而第九齿轮16被第四齿轮8带动,第九齿轮16通过第二同步器12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一轴10,然后再通过第十一齿轮28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80.五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1闭合,第二离合机构2断开,第三同步器19的结合套向右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1带动输入内轴3转动,进而第十四齿轮21被第三齿轮7带动,第十四齿轮21通过第三同步器19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二轴18,然后再通过第十六齿轮29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81.倒挡路径:第一离合机构1闭合,第二离合机构2断开,第三同步器19的结合套向左移动,发动机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1带动输入内轴3转动,第六齿轮13被第一齿轮5带动,从而第七齿轮14也一起转动,第七齿轮14带动第十三齿轮20转动并通过第三同步器19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二轴18,进而通过第十六齿轮29将动力传递到第十二齿轮27,最终通过差速器总成传递到车轮。
82.综合实施2以及实施例3的各个动力路径可知,本发明在实现纯电机模式共六个挡位动力输出的情况下,同时也能实现混合动力模式下共六个挡位的动力输出;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得出,本发明也能实现由纯发动机提供以上六个挡位的动力输出。
8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