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存在式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0:11: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探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存在式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照明不断普及,通常通过红外热释电传感器检测是否有人存在,从而在检测到有人存在时,自动控制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连接的插座或照明设备等自动开启,当人体离开检测区域时,照明设备等自动关闭。但目前红外热释电传感器会有千分之一的误触发概率,即在没有人触发时,传感器会自己触发,造成误触发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存在式感应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存在式感应装置,包括设有开口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传感器、以及套设在所述开口上的透光面罩;
5.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至少两层感应区域,所述至少两层感应区域包括辅助验证的第一感应区域和识别感应的第二感应区域;
6.所述传感器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感应区域的辅助验证传感器、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感应区域的识别感应传感器。具体的,辅助验证传感器和识别感应传感器为热释电传感器。
7.所述至少两层感应区域之间设置有将所述辅助验证传感器和识别感应传感器的进行信号间隔的隔板。
8.优选地,所述第一感应区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辅助验证传感器,每个所述辅助验证传感器对应一个第一感应子区域;
9.所述第二感应区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识别感应传感器,每个所述识别感应传感器对应一个第二感应子区域。
10.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感应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每个所述第二感应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
11.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感应子区域和所述第二感应子区域水平检测角度均为20
°

12.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感应子区域和所述第二感应子区域竖直检测角度为120
°

13.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感应子区域之间通过所述隔板进行间隔和/或每个所述第二感应子区域通过所述隔板进行间隔。
14.优选地,所述第一感应区域与所述第二感应区域部分重叠。
15.优选地,所述第一感应区域在所述第二感应区域上方。
16.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供电接口,所述供电接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17.优选地,所述透光面罩为高密度pe材料的可拆式防护罩。
18.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存在式感应装置用于检测人体
的移动位置和移动轨迹,装置包括至少两层感应区域,通过在第一感应区域设置辅助验证传感器对第二感应区域的识别感应传感器进行辅助验证,可有效降低误触发机率。
附图说明
1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存在式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存在式感应装置的探测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25.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存在式感应装置,包括设有开口的外壳1、安装在外壳1内的传感器2、以及套设在开口上的透光面罩;
26.外壳1上设置有至少两层感应区域,至少两层感应区域包括辅助验证的第一感应区域11和识别感应的第二感应区域12;
27.传感器2包括安装在第一感应区域11的辅助验证传感器21、以及安装在第二感应区域12的识别感应传感器22;
28.至少两层感应区域之间设置有将辅助验证传感器21和识别感应传感器22的进行信号间隔的隔板13。
29.进一步地,第一感应区域11包括至少两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辅助验证传感器21用于在不同角度辅助验证并进行纠错,每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所扫描的区域对应一个第一感应子区域,因此第一感应区域1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感应子区域。
30.第二感应区域12包括至少两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识别感应传感器22用于分别在不同角度识别感应人体移动轨迹,每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所扫描的区域对应一个第二感应子区域,因此第二感应区域1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感应子区域。
31.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每个第二感应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具体地,第一感应区域11内的至少两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在设置时相邻的水平扫描区域相互独立,即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优选地,可将至少两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所形成的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相互独立。
32.可理解地,令每个第二感应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设置方法相同,在此不重复描述。
33.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和第二感应子区域水平检测角度均为20
°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和第二感应子区域竖直检测角度为120
°

34.进一步地,为了节省装置的空间,优选将第二感应区域12中的识别感应传感器22进行分层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区域11包括三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第二感应区域12包括七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第二感应区域12形成一个140
°
的有效扫描区域,在该区域内会检测到是否存在移动轨迹。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辅助验证传感器21和识别感应传感器22,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方案的调整,调整识别感应传感器22的数量来扩大或缩小扫描区域,调整辅助验证传感器21的数量来增强或减弱辅助验证功能,在此不作数量限制。
35.在外壳1上设置三层感应区域,三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设置在第一层内,且三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在同一水平线上。七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分别设置在第二、三层内,可在第二层内设置四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在第三层内设置三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以将节省装置的结构空间。其中,第二、三层内的识别感应传感器22分别间隔设置,两层内的每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的扫描区域相互独立,以保证扫描有效性。该装置主要是针对人体移动的轨迹进行识别,因此主要保证每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和辅助验证传感器21在水平方向上扫描区域相互独立。
36.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之间通过隔板13进行间隔和/或每个第二感应子区域通过隔板13进行间隔。每个相邻的感应区域间可能会存在信号干扰,因此可通过设置隔板13解决干扰问题。具体地,除了在第一感应区域11和第二感应区域12之间设置隔板13外,还可以在每个第一感应子区域和/或每个第二感应子区域之间通过隔板13进行间隔,防止信号干扰,提高检测准确性。
37.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感应区域11与第二感应区域12部分重叠。具体的,第一感应区域11包括三个辅助验证传感器21,形成了三个第一感应子区域,三个第一感应子区域包括8号子区域、9号子区域和10号子区域;第二感应区域12包括七个识别感应传感器22,形成了七个第二感应子区域,七个第二感应子区域包括1号子区域、2号子区域、3号子区域、4号子区域、5号子区域、6号子区域和7号子区域。其中,8号子区域与2号子区域重叠,9号子区域与4号子区域重叠,10号子区域与6号子区域重叠。
38.进一步地,第一感应区域11在第二感应区域12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区域11也可以在第二感应区域12下方等,在此不作规定。
39.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供电接口3,供电接口3设置在外壳1上方,以便外部进行供电。外壳1上还设有一个开关4,用于对该装置进行开关控制。
40.进一步地,透光面罩为高密度pe材料的可拆式防护罩。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可透光材质,例如pc材料等。
41.本实施中装置共包括10组pir传感器,有7个pir传感器分布在第二感应区域12中不同的感应方向,将整个感应范围分为7个独立的、较窄的感应区域,来探测人体的移动轨迹,从而感应范围内是否有人存在。另外3组pir传感器分布在第一感应区域11的3个方向,分别辅助验证、纠错感应信号。比如人从1号子区域到2号子区域经过并且识别感应传感器22有触发,同时对应的辅助验证感应器在同一时间也有触发,才判定这一触发为真实有效触发,否则这一触发为无效触发,可有效减少误触发情况。
42.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