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32: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3.但是,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冷源和热源口大多位于同一侧,在进行输出交换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导致输出侧的冷源温度达不到指定标准;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冷源和热源口大多位于同一侧,在进行输出交换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导致输出侧的冷源温度达不到指定标准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包括换热器端盖,所述换热器端盖的外表面设置有冷源端口,且冷源端口的一侧设置有热源端口,且冷源端口和热源端口与换热器端盖焊接连接,所述换热器端盖的另一侧设置有分区套管,且分区套管与换热器端盖焊接连接,所述分区套管的底部设置有法兰套盘,且分区套管与法兰套盘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换热器端盖的内部设置有扇形区间,且扇形区间有两个,所述扇形区间与换热器端盖之间设置有真空间隙。
6.优选的,所述真空间隙的内部设置有连焊支架,且换热器端盖通过连焊支架与扇形区间连接。
7.优选的,所述扇形区间的内部设置有端口开槽,且冷源端口和热源端口通过端口开槽与扇形区间连接。
8.优选的,所述分区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管槽,且分流管槽的内部设置有区间隔断板,所述区间隔断板与分区套管焊接连接。
9.优选的,所述分流管槽的内侧设置有保温裹片,且保温裹片有两个,所述保温裹片设置在扇形区间的内部,且保温裹片包括塑形边板和纤维棉层。
10.优选的,所述纤维棉层的内部设置有管道穿槽,且管道穿槽的内部设置有分流汇管,所述分流汇管之间通过管道合并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端盖的内部设置有两组扇形区间,该扇形区间作为冷源和热源介质的输出输入腔体,两者区间不直接与端盖主体接触,且之间存留有一个真空间隙,利用真空导热效率低的原理来降低两个区间之间温度的影响;
13.2、本实用新型的保温裹片设置在扇形区间的内部,保温裹片由塑形边板和纤维棉
层组成,塑形边板包裹在纤维棉层的外侧,而纤维棉层则将分流汇管包裹在内,这样可以避免冷起和热量的流散,避免端口处发生冷热交换的现象,每个源头处都设置有三组分流汇管,这三组分流汇管之间通过三叉管道进行汇流,小口径管道的作用是为了增大两处源头管路与管路之间的间距,提升隔热保温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端盖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裹片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换热器端盖;2、分区套管;3、法兰套盘;4、冷源端口;5、热源端口;6、分流管槽;7、区间隔断板;8、保温裹片;9、塑形边板;10、纤维棉层;11、管道穿槽;12、分流汇管;13、扇形区间;14、真空间隙;15、连焊支架;16、端口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包括换热器端盖1,换热器端盖1的外表面设置有冷源端口4,且冷源端口4的一侧设置有热源端口5,且冷源端口4和热源端口5与换热器端盖1焊接连接,换热器端盖1的另一侧设置有分区套管2,且分区套管2与换热器端盖1焊接连接,分区套管2的底部设置有法兰套盘3,且分区套管2与法兰套盘3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换热器端盖1的内部设置有扇形区间13,且扇形区间13有两个,扇形区间13与换热器端盖1之间设置有真空间隙14,扇形区间13作为冷源和热源介质的输出输入腔体,两者区间不直接与端盖主体接触,且之间存留有一个真空间隙14,利用真空导热效率低的原理来降低两个区间之间温度的影响。
20.请参阅图2,真空间隙14的内部设置有连焊支架15,且换热器端盖1通过连焊支架15与扇形区间13连接,连焊支架15采用非金属的不良导热材料,用于固定扇形区间13,使其与端盖合为一个整体结构,扇形区间13的内部设置有端口开槽16,且冷源端口4和热源端口5通过端口开槽16与扇形区间13连接,分区套管2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管槽6,且分流管槽6的内部设置有区间隔断板7,区间隔断板7与分区套管2焊接连接,区间隔断板7是为了方便管路的分开布置。
21.请参阅图3,分流管槽6的内侧设置有保温裹片8,且保温裹片8有两个,保温裹片8设置在扇形区间13的内部,且保温裹片8包括塑形边板9和纤维棉层10,塑形边板9包裹在纤维棉层10的外侧,而纤维棉层10则将分流汇管12包裹在内,这样可以避免冷起和热量的流散,避免端口处发生冷热交换的现象,纤维棉层10的内部设置有管道穿槽11,且管道穿槽11的内部设置有分流汇管12,分流汇管12之间通过管道合并连接,每个源头处都设置有三组分流汇管12,这三组分流汇管12之间通过三叉管道进行汇流,小口径管道的作用是为了增大两处源头管路与管路之间的间距,提升隔热保温效率。
22.工作原理:换热器端盖1的内部设置有两组扇形区间13,该扇形区间13作为冷源和
热源介质的输出输入腔体,两者区间不直接与端盖主体接触,且之间存留有一个真空间隙14,利用真空导热效率低的原理来降低两个区间之间温度的影响,同时扇形区间13的内部设置有保温裹片8,保温裹片8由塑形边板9和纤维棉层10组成,塑形边板9包裹在纤维棉层10的外侧,而纤维棉层10则将分流汇管12包裹在内,这样可以避免冷起和热量的流散,避免端口处发生冷热交换的现象,每个源头处都设置有三组分流汇管12,这三组分流汇管12之间通过三叉管道进行汇流,小口径管道的作用是为了增大两处源头管路与管路之间的间距,提升隔热保温效率。
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包括换热器端盖(1),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端盖(1)的外表面设置有冷源端口(4),且冷源端口(4)的一侧设置有热源端口(5),且冷源端口(4)和热源端口(5)与换热器端盖(1)焊接连接,所述换热器端盖(1)的另一侧设置有分区套管(2),且分区套管(2)与换热器端盖(1)焊接连接,所述分区套管(2)的底部设置有法兰套盘(3),且分区套管(2)与法兰套盘(3)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换热器端盖(1)的内部设置有扇形区间(13),且扇形区间(13)有两个,所述扇形区间(13)与换热器端盖(1)之间设置有真空间隙(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间隙(14)的内部设置有连焊支架(15),且换热器端盖(1)通过连焊支架(15)与扇形区间(1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区间(13)的内部设置有端口开槽(16),且冷源端口(4)和热源端口(5)通过端口开槽(16)与扇形区间(1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套管(2)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管槽(6),且分流管槽(6)的内部设置有区间隔断板(7),所述区间隔断板(7)与分区套管(2)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槽(6)的内侧设置有保温裹片(8),且保温裹片(8)有两个,所述保温裹片(8)设置在扇形区间(13)的内部,且保温裹片(8)包括塑形边板(9)和纤维棉层(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棉层(10)的内部设置有管道穿槽(11),且管道穿槽(11)的内部设置有分流汇管(12),所述分流汇管(12)之间通过管道合并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头盖保温结构,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冷源和热源口大多位于同一侧,在进行输出交换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导致输出侧的冷源温度达不到指定标准的问题。所述换热器端盖的外表面设置有冷源端口,且冷源端口的一侧设置有热源端口,且冷源端口和热源端口与换热器端盖焊接连接,所述换热器端盖的另一侧设置有分区套管,且分区套管与换热器端盖焊接连接,所述分区套管的底部设置有法兰套盘,且分区套管与法兰套盘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换热器端盖的内部设置有扇形区间,且扇形区间有两个,所述扇形区间与换热器端盖之间设置有真空间隙。换热器端盖之间设置有真空间隙。换热器端盖之间设置有真空间隙。


技术研发人员:郭锡钦 顾锡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石化华穗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6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