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7:25: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


背景技术:

2.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优势融为一体,既不需要单独建设轨道,可与其他车辆共享路权,又有运量大的优势,将为城市出行带来全新选择和体验。智能轨道快运列车通过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将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并根据“大脑”的指令实时调整列车的牵引、制动、转向等状态,保证所有车轮精准地行驶在同一轨迹上,实现列车智能运行。
3.传统的智能轨道列车的车厢侧顶的材料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的阻燃性能、刚性均不能满足车厢侧顶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轨道列车的车厢侧顶的材料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的阻燃性能、刚性均不能满足车厢侧顶的使用要求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包括上层板和下层板,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根支撑柱,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相对一侧均开设有多个与支撑柱对应插接的支撑槽,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卡设有多个固定网框,所述固定网框内填设有阻燃填料;
7.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外侧固定卡接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靠近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块,所述侧挡板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板,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与连接板对应插接的u形卡板,所述u形卡板和连接板的表面对称开设有固定螺孔且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均为碳纤维复合加强结构。
9.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螺柱,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相对一侧均开设有与连接螺柱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槽。
10.优选的,所述固定网框的左右相背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卡接套环,所述卡接套环卡套在支撑柱外。
11.优选的,所述侧挡板靠近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根定位插柱,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与定位插柱对应插接的定位插槽。
12.优选的,所述支撑垫块的外侧包覆有一层挤压橡胶垫。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通过设有的上层板和下层板,上层板和下层板通过支撑柱和支撑槽的插接使得上层板和下层板准确稳固的连接在一起,此时固定网框带着阻燃填料卡接在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通过卡接套环和支撑柱的插套作用使得固定网框的放置稳固,不仅极大的增强了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的结构强度,且使其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15.2、该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通过设有的侧挡板,侧挡板对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侧壁进行封边保护,通过定位插柱和定位插槽的插接使得侧挡板稳固连接在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侧壁,此时支撑垫块抵撑在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实现稳固支撑限位,此时连接板插进u形卡板内,再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即可实现对侧挡板的稳固限位,便于安装使用。
16.而且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不仅极大的增强了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的结构强度,且使其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上层板、2下层板、3支撑柱、4支撑槽、5固定网框、6阻燃填料、7侧挡板、8支撑垫块、9连接板、10u形卡板、11固定螺栓、12连接螺柱、13连接螺槽、14卡接套环、15定位插柱、16定位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参照图1-2,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包括上层板1和下层板2,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根支撑柱3,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对一侧均开设有多个与支撑柱3对应插接的支撑槽4,上层板1和下层板2之间卡设有多个固定网框5,固定网框5内填设有阻燃填料6;
23.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外侧固定卡接有侧挡板7,侧挡板7靠近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块8,侧挡板7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板9,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与连接板9对应插接的u形卡板10,u形卡板10和连接板9的表面对称开设有固定螺孔且通过固定螺栓11固定连接。
24.上层板1和下层板2均为碳纤维复合加强结构。
25.支撑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螺柱12,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对一侧均开设有与
连接螺柱12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槽13。
26.固定网框5的左右相背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卡接套环14,卡接套环14卡套在支撑柱3外。
27.侧挡板7靠近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根定位插柱15,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与定位插柱15对应插接的定位插槽16。
28.支撑垫块8的外侧包覆有一层挤压橡胶垫。
29.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设有的上层板1和下层板2,上层板1和下层板2通过支撑柱3和支撑槽4的插接使得上层板1和下层板2准确稳固的连接在一起,此时固定网框5带着阻燃填料6卡接在上层板1和下层板2之间,通过卡接套环14和支撑柱3的插套作用使得固定网框5的放置稳固,不仅极大的增强了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的结构强度,且使其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通过设有的侧挡板7,侧挡板7对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侧壁进行封边保护,通过定位插柱15和定位插槽16的插接使得侧挡板7稳固连接在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侧壁,此时支撑垫块8抵撑在上层板1和下层板2之间实现稳固支撑限位,此时连接板9插进u形卡板10内,再通过固定螺栓11固定即可实现对侧挡板7的稳固限位,便于安装使用。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包括上层板(1)和下层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根支撑柱(3),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对一侧均开设有多个与支撑柱(3)对应插接的支撑槽(4),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之间卡设有多个固定网框(5),所述固定网框(5)内填设有阻燃填料(6);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外侧固定卡接有侧挡板(7),所述侧挡板(7)靠近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块(8),所述侧挡板(7)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板(9),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与连接板(9)对应插接的u形卡板(10),所述u形卡板(10)和连接板(9)的表面对称开设有固定螺孔且通过固定螺栓(1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均为碳纤维复合加强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螺柱(12),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相对一侧均开设有与连接螺柱(12)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槽(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网框(5)的左右相背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卡接套环(14),所述卡接套环(14)卡套在支撑柱(3)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挡板(7)靠近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根定位插柱(15),所述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与定位插柱(15)对应插接的定位插槽(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垫块(8)的外侧包覆有一层挤压橡胶垫。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智能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碳纤维结构,包括上层板和下层板,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根支撑柱,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相对一侧均开设有多个与支撑柱对应插接的支撑槽,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卡设有多个固定网框,所述固定网框内填设有阻燃填料。本实用新型不仅极大的增强了轨道列车车厢侧顶的结构强度,且使其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吴长旻 张微麒 夏飞 李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启智浦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07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