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锂电池隔膜的分切装置及分切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7:03: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隔膜制品分切领域,涉及一种锂电池隔膜的分切装置及分切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锂电隔膜生产技术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规格与用途的电池不断推出。隔膜作为锂电池的四大材料之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在锂电池隔膜发展过程中,锂电池涂覆隔膜因其优异性能而成为锂电池隔膜中的主要产品,被广泛地生产制造与使用。在分切涂覆隔膜时,高速运转过程中刀片发热引起涂覆隔膜边部发生异常变化,随着切割时间的增加,会引起发生在涂覆隔膜边部的翘边现象。同时,刀片与隔膜长时间在同一位置接触摩擦,将会产生刀刃钝化现象,缩短刀刃寿命,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电池隔膜的分切装置,能够改善隔膜成品翘边不良的状况,同时延长刀刃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切系统,能够改善隔膜成品翘边不良的状况,同时延长刀刃的使用寿命。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锂电池隔膜的分切装置,包括刀座杆及设于所述刀座杆上的切刀,所述切刀至少具有用于和锂电池隔膜接触以对其进行切割的第一切割位置及第二切割位置,所述分切装置具有工作状态,当所述分切装置在工作状态时,所述切刀位于其第一切割位置或第二切割位置或二者之间;所述分切装置还包括能够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转轴及用于在所述工作状态时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刀座杆可随所述转轴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转轴以使所述切刀在所述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之间移动。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之间的间距为18mm。
8.进一步地,所述分切装置还包括刀轴臂,所述刀轴臂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转轴而另一端部连接于所述刀座杆。
9.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
10.进一步地,所述分切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机和所述转轴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11.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及同轴地连接于所述转轴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12.进一步地,所述分切装置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切割位置的第一限位机构和对应所述第二切割位置的第二限位机构。
13.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分别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切刀是否
到达所述第一切割位置或所述第二切割位置的检测开关,所述分切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检测开关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还和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开关为红外检测开关。
1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16.一种锂电池隔膜的分切系统,包括用于输送隔膜的导辊,所述导辊形成所述隔膜的穿膜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切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分切装置,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分别位于所述隔膜的两侧。
17.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锂电池隔膜分切装置及分切系统,切刀具有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在工作状态下,转轴能够带动切刀在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在切刀对隔膜进行裁切的过程中切刀始终处于微动状态,避免始终是切刀的同一位置和隔膜接触,可减少切刀与隔膜长时间在同一位置接触摩擦产生的刀刃钝化现象,增加分切隔膜量,提高产品品质,延长刀片寿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锂电池的隔膜分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锂电池的隔膜分切装置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锂电池的隔膜分切装置的侧视图。
23.其中,
24.1、刀座杆;2、切刀;21、刀刃;3、刀轴臂;4、转轴;5、刀座;6、电机;7、传动机构;71、第一齿轮;72、第二齿轮;8、第一限位机构;9、第二限位机构;91、红外检测开关;11、隔膜;12、导辊;13、红外检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26.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锂电池隔膜的分切装置,包括刀座杆1及设于刀座杆1上的切刀2,分切装置还包括刀轴臂3,刀轴臂3的一端部连接于能够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转轴4而另一端部连接于刀座杆1。刀座杆1有多个并分别卡设于其两端部上的刀轴臂3之间,刀座有多个并平行卡合于刀轴上,切刀2的数量同样为多个,切刀2与隔膜11相接触以用于切割隔膜11的部分为刀刃21。切刀2具有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
27.分切装置还包括用于在工作状态时驱动转轴4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气缸等能够输出扭矩或力等机械动力的机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包括电机
6。分切装置还包括设于电机6和转轴4之间的传动机构7,电机6通过传动机构7带动转轴4转动。传动机构7包括连接于电机6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71及同轴地连接于转轴4的第二齿轮72,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相啮合。
28.分切装置还包括对应切刀2的第一切割位置的第一限位机构8和对应切刀2的第二切割位置的第二限位机构9,第一限位机构8和第二限位机构9分别包括用于检测切刀2是否到达第一切割位置或第二切割位置的检测开关,检测开关为红外检测开关13,用于发出感应红外信号。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机构8和第二限位机构9分别为两个限位电子眼。分切装置还包括控制器10,控制器10分别与检测开关电性连接,控制器10还和驱动机构电性连接,具体为和电机6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后使电机6转向反向。
29.切刀2至少具有用于和隔膜11接触以对其进行切割的第一切割位置及第二切割位置,切刀2在第一切割位置、第二切割位置及二者之间时,切刀2的刀刃始终和隔膜接触,且为滑动接触。该分切装置具有工作状态,当分切装置在工作状态时,切刀2位于其第一切割位置或第二切割位置或二者之间。刀座杆1可随转轴4转动地连接于转轴4以使切刀2在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之间移动。
30.当该分切装置进入工作状态时,先控制刀座杆1进行下刀使切刀2接触到隔膜11,下刀深度为刀座5上切刀2漏出部分的目视中间位置,之后启动电机6,电机6通过传动机构7带动转轴4以0.1mm/s的速度转动,进而控制刀轴臂3、刀座杆1与切刀2进行上下移动。切刀2向上移动过程中,切刀2到达第一工作位置时,也即当刀刃21距离隔膜11约2mm时,第一限位机构8感应到刀轴臂3,通过红外检测开关13发出红外感应信号,控制器10接收到该感应信号后,控制电机6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控制刀轴臂3、刀座杆1与切刀2向下移动。切刀2向下移动过程中,当切刀2到达第二工作位置时,也即刀座5距离隔膜11约2mm时,第二限位机构9感应到刀轴臂3,通过红外检测开关13发出红外感应信号,控制器10接收到该感应信号后,控制电机6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控制刀轴臂3、刀座杆1与切刀2向上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切刀2从中间位置移动到处于第一或第二工作位置的时间间隔为90s,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之间的间距为18mm。该分切装置将会重复上述工作过程,直至分切结束。
31.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分切系统,包括用于输送隔膜11的导辊12,导辊12形成隔膜11的穿膜路径,分切系统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分切装置,第一限位机构8和第一限位机构9分别位于隔膜11的两侧。该分切系统与分切机配合进行分切工作,且安装于分切机上,并能够用于切割隔膜制品。第一限位机构8与第二限位机构9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分切的实际需求及分切组件的参数,如隔膜11的尺寸,切刀2的长度等,进行调整。
32.现有分切设备在分切隔膜时,高速运转过程中切刀发热引起隔膜边部发生异常变化,随着切割时间的增加,会引起发生在隔膜边部的翘边现象。同时,切刀与隔膜长时间在同一位置接触摩擦,将会产生刀刃钝化现象,缩短刀刃寿命。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带动切刀2在第一切割位置和第二切割位置之间移动,在工作过程中切刀2处于微动状态,能够在保证切割工作不受影响的同时避免切刀2长时间与隔膜11在同一位置接触摩擦引起的隔膜翘边与刀刃钝化,在刀轴臂3两侧设有限位机构,目的在于控制切刀2正常分切隔膜11,防止发生切刀悬空现象或进刀量过深使刀座5碰到隔膜11的现象。在实际使用时,使用同一批、同一规格型号隔膜投入分切,使用同一分切设备、同一工艺参数、同一操作人员生产同样数量产品的两个实验样本进行对比,对比情况如下:
33.项目是否使用本装置翘边卷数切刀寿命(钨钢刀)1否242.5万2是64.2万
34.因此,本实施例一方面能够改善隔膜边部的翘边现象,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能够延长切刀寿命,切刀能够分切更多数量的薄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且成本较低;同时,结构与操作流程简单,在使用时较为简便。
3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