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6:05: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化铁路移动接触网领域,具体涉及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


背景技术:

2.随着铁路电气化牵引的推进,中国铁路干线的运输都采用电力机车取代内燃机车。在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实现电气化。目前采用刚性的可移动式接触网,但是现有的刚性可移动式接触网系统成本极高,结构复杂安装不便,对线路使用条件要求高,结构可靠性差;其使用电动机来驱动旋转支架转动从而带动整体移动接触网移动段侧移到铁轨一侧,这种方式中,汇流排是一整条的安装在转动支架末端,电动机较多较难控制电动机或者电动推杆驱动的同步性。
3.随着电气化铁路技术的革新,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将技术创新升级,提供能够满足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的电气化移动接触网。


技术实现要素:

4.现有技术也有使用柔性的可移动接触网,用电机在柔性接触网的一侧直接拖拽承力索,使接触线侧移到铁轨一侧;也有采用机械驱动的腕臂太高接触网,即便是太高也不能完全将接触网移到铁路外侧,还是会影响到大型货物的装卸,若采用转动腕臂,将接触网左右摆动到铁路一侧,也还存在不能完全摆动到铁路一侧的缺陷,其存在如下不足:
5.1、热胀冷缩肯定会导致接触线,承力索的延伸,可能导致弓网故障(火车受电弓与接触网故障),比如调节线索张力的补偿装置落地,腕臂偏移,定位器脱离等严重的安全事故。若接触线因为松弛而缠绕住火车受电弓(车头上面高高抬起的一个横板),进而将接触网杆拽倒,机车掉道,车厢倾倒,后果非常严重。
6.2、承力索和接触线固定安装在转动腕臂上,立柱之间的间距、垂直度以及腕臂之间承力索和接触线张紧程度都存在施工误差。根据现有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开行5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050m,在运煤专线上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其部分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 1700m。对于这种长距离的重载列车,比如1400m到1700m的万吨重载列车,由于热胀冷缩的影响及施工误差的存在,移动接触网在转动到铁路上方或者铁路侧边时,存在转动不到位的情况。
7.现有的做法是,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设置坠砣,在移动接触网的另一端,设置拖拽机构,通过拖拽机构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实现将接触线从铁轨一侧边移动到铁轨上方或者从铁轨上方移动到铁轨一侧边。
8.通过申请人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上述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驱动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或者铁轨的上方,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设置为腕臂向右转动带动接触线和承力索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由于接触线和承力索存在热胀冷缩的特性,当最右侧的腕臂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腕臂与铁轨趋近平行,可以理解为完
全摆到一侧,让出铁路上方空间),其余腕臂并未完全转动到铁轨一侧边(可以理解为整个接触网中还有至少一根腕臂未完全摆动到铁路一次,对于长距离的接触网,存在摆动到铁路侧上方就停止摆动的情况,因为最右侧的腕臂已经摆动到位),距离右边腕臂越远的转动腕臂,其偏移量越小,即当最右侧的腕臂停止转动时,其余的腕臂还没有转动到位,特别是对于适用于长距离的重载列车移动接触网1600米左右的,当最右侧的腕臂到位后停止转动时,距离右端腕臂较远的其他腕臂还处在没有转动到位的状态,甚至处在铁轨的侧上方,这样就会影响大型货场、集装箱等其他货物的装卸作业;另外由于转动不到位,存在受电弓取电接触不良或者无法接触取不到电的情况,影响到货运列车的驶入或者驶处。
9.申请人就存在缺陷放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旨在说明该技术问题的提出也是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一部分,现在的公开技术中并未为有该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10.现有的柔性接触网技术中,包括现有实际应用的技术以及在先专利申请文件中均没有披露该缺陷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申请人自信是在本行业中首次提供了解决该技术缺陷的方案,若该缺陷不能解决,将直接影响移动接触网的运行问题,导致移动接触网在商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申请人经过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就此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11.为实现上述目的,申请人提供了一套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不到位缺陷的技术方案,且相对于刚性接触网成本更低,运行更可靠,受天气影响更小,维护更简单;本技术提供的接触网还克服原有采用拖拽的方式进行移动的不足,改用重力补充的方式进行
12.移动,其在现有接触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进,即可实现更长距离 (1600m-1700m)的整体式移动。除了能够满足现有机车的货运列车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还可以有效的应用到万吨列车这样的重载列车上。
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传统的做法是将承力索和接触线固定死在转动腕臂上,通过转动腕臂的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接触网从铁轨一侧边移动到铁轨上方或者从铁轨上方移动到铁轨一侧边。申请人通过不断的研究革新,提出一种颠覆传统的设置方式,即将承力索和接触线不固定死在转动腕臂上,这样承力索和接触线在转动的过程就可以不受到施工误差和热胀冷缩的影响。
14.申请人提供两个方向的技术思路,第一是让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在转动腕臂上做往复的移动,这种方式还直接省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承力索夹持座和接触线接触座”,第二种是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通过一个滑动件或者类似的滑动机构带着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转动腕臂上滑动,至于转动腕臂的驱动方式,承力索和接触线两端的拖拽机构等不是本专利研究的点,专利默认承力索和接触线能够被拉动左移或者右移,即承力索和接触线能够被拉动从铁轨一侧边移动到铁轨上方或者从铁轨上方移动到铁轨一侧边。
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所述接触网中设置有若干个支持装置,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16.以为支持装置为转动半径,若干支持装置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其中
17.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中,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的过程中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的过程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支持
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8.进一步的,动力提供采用如下任一种方式:
19.方式一:包括拖拽机构,所述拖拽机构用于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
20.方式二: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支持装置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或
21.方式三:包括拖拽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拖拽机构拖拽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支持装置转动。
22.本实用新型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可以通过拖拽机构来进行拉动,也可以通过支持装置转动来带动移动。
23.不管采用申请人提供的第一种思路方式还是第二种思路方式,在一个四分之一圆内,可以理解为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支持装置转动半径的长度)。
24.进一步的,接触接触网中至少支持装置停止转动时,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能够进一步的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
25.进一步的,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26.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进一步拉动的力转化为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推动或者拉动若干个支持装置进一步转动实现行程补偿。
27.进一步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移动过程中,拉动或者推动若干支持装置转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其中
28.工作位状态为: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到铁轨的上方;
29.非工作位状态为: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到铁轨的一侧边。
30.进一步的,所述支持装置上包括有承托结构,其中;
31.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一为:
32.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33.所述接触线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34.或者
35.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二为:
36.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37.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38.进一步的,还包括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
39.所述夹持机构在承力索上设置采用如下方式:
40.第一种: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承托结构内部的承力索上;和/或
41.第二种:所述夹持机构位于所述承托结构一侧的承力索上或者两侧的承力索上;
42.所述夹持机构在接触线上的设置方式如下:
43.所述夹持机构夹持住接触线,所述承托结构与所述支持装置相对滑动设置,所述
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44.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
45.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46.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承力索相连,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和/ 或者
47.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接触线相连,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48.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拉力或者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
49.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拉力或者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50.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作用在承力索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51.和/或,
52.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作用在接触线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在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53.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和/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机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54.和/或
55.接触线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56.进一步的,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滑动机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通过滑动机构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
57.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机构中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上滑动。
58.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和/或滑动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59.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压缩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压缩;弹簧形成的推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
推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60.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拉伸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61.进一步的,还包括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直接或间接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连接;所述配重装置用于辅助支持装置转动,包括向向非工作位转动和向工作位转动两种情况。
62.进一步的,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设置方式:
63.第一种: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所述承托结构设置在旋转机构上;或者,第二种: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所述保护机构设置在旋转机构上。
6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5.1、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改变传统的固有方案,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消除施工误差及热胀冷缩影响。
66.2、采用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这种结构上的改变,支持装置一般可以转动的安装在立柱上,在任意推动力作用下均可转动,故使用力传递机构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如此一来,即便是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停止后,只需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被进一步拉动,那通过设置的力传递机构就可以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进一步的转动,如此可解决现有移动接触网中所有支持装置摆不到位的情况。
67.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接触网承力索受力更均匀,且工期短,受天气、温差等因素影响小,可广泛应用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使用寿命长,可在现有接触网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方便安装和检修、固定接触网结构相似等诸多优点。
68.4、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线,万吨重载列车将不再采用内燃机车进行调车作业,克服了传统需要多车解列,甚至无法牵引重载列车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满足万吨列车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的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的节省购置内燃机车的费用、节省了现有对内燃机车进行调配、维护检修等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6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0.图1是现有存在除施工误差及热胀冷缩影响下移动接触网转动示意图;
71.图2是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转动到b点的转动结构示意图;
72.图3是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b’点的转动结构示意图;
73.图4是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a’点的结构示意图;
74.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采用滑动头的结构示意图;
75.图5a是图5局部示意图;
76.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采用滑环的结构示意图;
77.图6a是图6局部示意图;
78.图6b是承力索在滑环中滑动的结构示意图;
79.图6c是承力索在套筒中滑动的结构示意图;
80.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采用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81.图7a是图7局部示意图;
82.图8是承托结构中两端夹持住接触线的结构示意图;
83.图9是含有力传递机构实施例一;
84.图10是含有力传递机构实施例二;
85.图11是含有力传递机构实施例三;
86.图12是含有力传递机构实施例四;
87.图13是移动机构中含有套筒结构示意图;
88.图14是移动机构中含有套筒结构转动示意图;
89.图15是移动机构中夹持机构设置结构示意图;
90.图16是移动机构中夹持机构转动示意图;
91.图17是夹持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92.图18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一;
93.图19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二;
94.图20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三;
95.图21是间接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结构示意图一;
96.图22是间接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结构示意图二;
97.图23是加入配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98.图24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接触网实施例一;
99.图25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接触网实施例二;
100.图26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接触网实施例三;
101.图27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接触网实施例四;
102.图28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接触网实施例五;
103.图29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实施例一;
104.图30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实施例二。
105.图中:1、承力索;2、接触线;3、支持装置;4、立柱;5、绝缘子;6、配重装置;7、承托结构;8、保护机构;9、力传递机构;10、滑动机构;11、滑动件;12、夹持机构;13、拖拽机构;14、旋转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10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107.如图1所示,传统的移动接触网示意图,设置为腕臂向右转动带动接触线和承力索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非工作位),由于接触线和承力索存在除施工误差及热胀冷缩影响,当最右侧的腕臂a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腕臂与铁轨趋近平行,让出铁路上方空间),其余腕
臂(腕臂a至d)并未完全转动到铁轨一侧边(可以理解为整个接触网中还有至少一根腕臂未完全摆动到铁路一次,对于长距离的接触网,存在摆动到铁路侧上方就停止摆动的情况,因为最右侧的腕臂已经摆动到位),距离右边腕臂越远的转动腕臂,其偏移量越小,即当最右侧的腕臂停止转动时,其余的腕臂还没有转动到位,特别是对于适用于长距离的重载列车移动接触网1600米左右的,当最右侧的腕臂到位后停止转动时,距离右端腕臂较远的其他腕臂还处在没有转动到位的状态,甚至处在铁轨的侧上方,这样就会影响大型货场、集装箱等其他货物的装卸作业;另外由于转动不到位,存在受电弓取电接触不良或者无法接触取不到电的情况,影响到货运列车的驶入或者驶处。
108.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所述接触网中设置有若干个支持装置,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109.以为支持装置为转动半径,若干支持装置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其中
110.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中,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的过程中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的过程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l1)能够大于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l2。
111.需要补充说的是: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移动过程中,拉动或者推动若干支持装置转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112.工作位状态为: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到铁轨的上方;
113.非工作位状态为: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到铁轨的一侧边。
114.动力提供采用如下任一种方式:
115.方式一:包括拖拽机构,所述拖拽机构用于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
116.方式二: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支持装置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或
117.方式三:包括拖拽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拖拽机构拖拽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支持装置转动。
11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中至少一个支持装置停止转动时,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够进一步的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
119.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距离大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20.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进一步拉动的力转化为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推动或者拉动若干个支持装置进一步转动实现行程补偿。
12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接触网中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一般情况是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停止转动时,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够进一步的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如图2所示,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b点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的水平距离l1》l2,从图2中可见,此时通过外置的拖拽机构(图2中未示出,见图3所示)所述拖拽机构用于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b点
移动到b’点,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水平方向行走的总距离为l2。
122.如图4所示,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a’点,由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是滑动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支持装置有一个滑动量,所以会从a点移动到a’点,其行走的水平距离为l1,那此时,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为l2,也就是说,只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支持装置有相对的滑动量,转动过程中的任意位置, l1总是大于l2。
123.当然,可以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支持装置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往非工作摆动。
124.补充说明下:目的是让承力索、接触线以及支持装置都转动到非工作位,可以通过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方式,通过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拉动力来带动支持装置转动,也可以使用转动电机来驱动支持装置转动,通过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非工作位。
125.本接触网的最大创新点是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支持装置转动半径的长度。换个角度讲就是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未固定死的支持装置上;图1中所示的承力索和接触线是固定死在腕臂上,任何腕臂的转动或者承力索的拉动承力索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均小于等于腕臂的转动半径,特别是在长距离的移动接触网中,由于存在施工误差和热胀冷缩的影响,比如在夏天,当腕臂a转动到位停止后,离其更远的腕臂c、腕臂d是不可能转动到位。
126.本专利中将整个承力索或者接触线滑动的设置在若干支持装置上,一来克服了施工误差的影响,二来不管是冬天还是在夏天,有效的减少或者忽略热胀冷缩对支持装置转动的影响。
127.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了,也就是当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可以滑动的情况下,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支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2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在承力索移动的情况下,保障支持腕臂更好的转动到非工作位:本专利提供如下几种解决方案:
129.第一种: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进一步拉动的力转化为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推动或者拉动若干个支持装置进一步转动实现行程补偿。
130.第二种:在至少一个支持装置的根部,即支持装置与立柱连接的地方设置转动机构,比如转动电机,这个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第一种和第二种同时使用。
131.第三种,还包括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连接;所述配重装置用于辅助支持装置向非工作位转动。这个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跟第一种和第二种至少两者组合使用。
132.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包括有承托结构,其中;
133.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一为:
134.所述承力索1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7中滑动;和/或
135.所述接触线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136.或者
137.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二为:
138.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139.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14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未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传统的做法是将承力索和接触线固定死在转动腕臂上,通过转动腕臂的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这里转动腕臂可以理解为是支持装置的一种,支持装置可转动设置在立柱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关于电气隔离的问题,可以在支持装置上安装绝缘子解决。
14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承托结构7,主要起拖住承力索或接触线的作用,承托结构的实施方式有多种,比如采用滑动头(如图5和图5a所示),滑环(如图6、图6a和图6b所示,其中图6b是承力索在滑环中滑动的结构示意图。图把滑环在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套筒,如图6c所示,滑动或者套筒均属于承托结构中的一种,滑环、套筒属于承托结构的保护范围),凹槽结构(如图7和图7a所示)等,所述承托结构只要是能承托承力索即可。
142.补充说明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承托结构中两端夹持住接触线,如图8中的 a点位置;支持装置在承托结构7中的滑动杆上左右滑动,如图8中的b点位置。
14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还包括力传递机构9,所述力传递机构9用于将承力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3或者承托结构7,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7;和/或者
144.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关于力传递机构在接触线的设置跟在承力索上的设置相同。
145.如图9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承力索相连,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146.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9是所述力传递机构9的另一端作用在承托结构7 上,承力索移动压缩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9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承托结构 7,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
147.图10和图11,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承力索移动压缩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
148.如图12所示,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承力索移动拉伸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9形成的拉动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149.如图13和图14所示,这里的承托结构是一个套筒,承力索或接触线穿设在套管里面,套筒固定在支持装置上,承力索右移压缩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抵压在套筒上推着套筒移动,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当然力传递机构(弹簧)的另一端也可以作用在套筒左边,拉着转动装置转动(图中未示出)。
150.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接触线相连,(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与接触线的连接方法图中未示出,可参照与承力索的连接方案。
15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12设置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
152.所述夹持机构在承力索上设置采用如下方式:
153.第一种:所述夹持机构12设置在所述承托结构内部7的承力索上(如图 17所示);和/或
154.第二种:所述夹持机构12位于所述承托结构一侧的承力索1上或者两侧的承力索上(如图15或者图16);
155.所述夹持机构在接触线上的设置方式如下:
156.所述夹持机构夹持住接触线,所述承托结构与所述支持装置相对滑动设置,所述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157.所述夹持机构位于承力索与支持装置滑动接触位置一侧的承力索上或者两侧的承力索上;和/或,所述夹持机构位于接触线与支持装置滑动接触位置一侧接触线上或者两侧的接触线上。这里的滑动接触位置是指承力索与承托结构滑动接触的位置,此种实施方案中的夹持机构主要是起到限位的作用,在滑动接触位置任一侧设置称之为半夹持,两侧均设置称之为全夹持;若两侧均为设置就是上一实施方案,称之为无夹持的情况。
158.需要补充说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当最边上一个支持装置摆动到位停止转动(可以采用限位结构挡住支持装置停止转动,限位结构不是本专利保护的点,采用任意方式或者现有的方式让其挡住不转动即可),距离该停止转动的支持装置较远的其余支持装置并未完全摆动到铁轨一侧边,此时,进一步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夹持机构抵靠在承托结构上,利用承托结构抵压推动支持装置进一步转动。当然,这也是本专利技术最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思想,传统中由于承力索和接触线是被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的,当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的时候,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不能被进一步拉动,所以才会存在接触网中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
159.为了让阅读本技术人员能够清楚了解,也同时达到专利上充分公开的要求,为什么会存在“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若是刚性接触网,在每一个立柱或者若干立柱上设置转动电机驱动腕臂转动,刚性接触网(接触线上刚性的),可以将力逐传递,不会存在转动不到位的情况。生活中乘坐高铁,地铁看的那是固定式的柔性接触网,本专利提供的可移动式的柔性接触网,主要用在大型货场、铁路集装箱货物装卸,入库检修等场所。
160.立柱与立柱之间采用的柔性的接触线,由于施工误差和接触线、承力索热胀冷缩的影响,特别是长距离,乃至供万吨重载列车使用接触网,由于距离越长,接触网中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就越明显。本专利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
161.所以才说,在该领域中,在如此的场景下,传统中由于承力索和接触线是被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的,当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的时候,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不能被进
一步拉动,所以才会存在接触网中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
162.这个问题自从柔性的移动接触网出现的一天,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现有的公开的技术中,现有在先专利中,暂时未找到或者未发现披露了该问题点,或者更具体的说未发现提供了该问题点的解决方案。所以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这个创新思路点本身突破了传统思维,颠覆了现在固定死的设置方式,其不是本领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解决方案,若能容易想到,那早就应该有在先技术披露,在本领域中认定其就是应该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现有公开的技术中,当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后,并没有任何技术披露了可以再让承力索或者接触线进一步移动,采用这种方式去解决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技术不足,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可能性,从而阻碍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本专利提供的技术点克服了技术偏见。
163.如图18至图20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采用夹持机构的基础,进一步设置了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拉力或者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
164.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拉力或者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16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作用在承力索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和/或,
166.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作用在接触线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在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167.优选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机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和/或
168.接触线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169.如图18所示,所述力传递机构9的另一端作用在夹持机构上,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力传递机构,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承托机构7上,从而推动动支持装置3转动。
170.如图19所示,所述力传递机构9的另一端在用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9形成的推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3,从而推动动支持装置转动。
171.如图20所示,这里的承托结构7是一个套筒,承力索1穿设在套管里面,套筒固定在支持装置上,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 9的另一端抵压在套筒上推着套筒移动,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
172.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专利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滑动机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通过滑动机构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
173.优选的,所述滑动机构中设置有滑动件11,所述滑动件11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7上滑动。
174.优选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9,所述力传递机构9用于将承力索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7上,从而
推动或者拉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175.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压缩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压缩;弹簧形成的推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176.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拉伸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拉动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177.如图23所示,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任一种实施方案中均可以加入配重装置6,所述配重装置6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3连接;所述配重装置用于辅助支持装置向非工作位转动或者向工作位转动。
178.如图24所示,本专利还提供大型货场、集装箱柔性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所述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179.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设置在接触网的若干个支持装置上;
180.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移动,带动若干支持装置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或者若干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
181.如图24所示,使得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82.优选的,接触网中至少一个支持装置停止转动时,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能够进一步的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83.优选的,利用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进一步拉动的力转化为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推动或者拉动若干个支持装置进一步转动实现行程补偿。
184.如图25所示,大型货场、集装箱柔性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185.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设置在接触网的若干个支持装置上;
186.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滑动;
187.通过力传递结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滑动过程中形成的拉力或推力者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188.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89.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从而带动若干支持装置从工作位工位转动到第二工位或者从第二工位转动到工作位工位。
190.如图26所示,大型货场、集装箱柔性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191.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贯长设置在接触网的若干个支持装置上;
192.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滑动;
193.通过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拉力或者推力作用于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194.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195.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从而带动若干支持装置从工作位工位转动到第
二工位或者从第二工位转动到工作位工位;或者若干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
196.如图27所示,大型货场、集装箱柔性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197.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贯长设置在接触网的若干个支持装置上;
198.拉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滑动;
199.通过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200.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移动的最大移动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201.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动,从而带动若干支持装置从工作位工位转动到第二工位或者从第二工位转动到工作位工位;或者若干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从非工作位转动到工作位。
202.优选的,移动接触网中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到位后停止转动,进一步的拉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使得整根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
203.优选的,承力索或接触线被进一步拉动,从而将承力索或接触线的被拉动力通过力传递机构传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或者滑动机构,从而推动支持装置逐级沿承力索或接触线被拉动的方向进一步转动实现行程补偿。
204.如图28,优选的,所述配重装置6通过拉绳与至少一个支持装置连接;
205.通过所述配重装置自身重量辅助拉动至少一个支持装置向非工作位转动;
206.至少一个支持装置向工作位转动时,通过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配重装置提升;或者
207.采用外置的提升机构(可以在立柱或者支持装置上安装电机来提升配重装置),利用所述提升机构提升配重装置6后,若干支持装置向工作位转动。
208.需要额外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旋转机构,图9至图28中提供的是俯视图,故未体现出旋转机构。如图2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 14设置在支持装置3上,所述承托结构7设置在旋转机构14上;旋转机构14 设置有支撑转轴,承托结构7设置在支撑转轴中,通过承力索或接触线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的传递给承托结构7,承托结构7向左或向右移动,支持装置受力随同转动,通过设置的旋转机构14,承托结构7与支持装置3之间存在相对转动的关系,方便作动。
209.如图30,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机构设置在旋转机构上。所述保护机构8设置在旋转机构14上。通过设置的旋转机构14,保护机构8与支持装置3之间存在相对转动的关系,方便作动。
21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