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圆型针织机的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5:34: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智能化的圆型针织机,尤其是圆型针织机的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在圆型针织机领域,更具体地,在织袜机领域,正在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是以带有自动缝合功能的织袜机取代原有的机器。实现自动缝合功能的基本结构是有一个缝头盘,该缝头盘上具有缝头固定针,待缝合的织物挂在缝头固定针上;缝头盘的一半可以其直径为轴翻转,即3600环状的缝头盘实际上是两个1800的半环状组成的,翻转后上下半环叠合,上下半环上的缝头固定针也一一对应,此时挂在缝头针上的织物的待缝合部分由圆周形变成为弧形,且线圈也是一一对应的,然后将这些一一对应的线圈缝合起来,就可完成自动缝合且缝合质量优于人工缝合。
3.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影响缝合质量的步骤主要是缝头盘的翻转:在上下半环交界边缘的两枚缝头固定针,当缝头盘尚未翻转时,它们的相邻的两枚针;当缝头盘翻转后,它们成了相对的两枚针。因此,这两枚针上所挂载着的线圈,所受到的拉力是最大的,有可能从针上脱落,不参与缝合,从而造成次品。显然,上下半环有两个交界处,因而有两组针是在边缘的,我们可称之为第1组和倒数第1组;同时,第2组针和倒数第2组针,它们的线圈由于受到第1组和倒数第1组针上线圈的拉扯,也是较容易从针上脱落的。可见,位于边缘的若干组针,是产生次品的高风险地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更可靠的圆型针织机的缝合装置。
5.为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圆型针织机的缝合装置,包括由两个1800的半环组成的3600环状缝头盘,其中一个半环可翻转与另一个半环叠合;缝头盘上具有用于挂载线圈的缝头固定针,当半环翻转叠合时,两个半环上的缝头固定针一一对应;其特征在于:位于半环边缘的若干组缝头固定针,其针身头部具有一横向凹槽。
6.进一步地,位于半环边缘的若干组缝头固定针,其针身上有一斜切面,该斜切面切割针身接触线圈的正面和朝向半环边缘的侧面,且在针身上自后向前延伸,越向前则切割部分越大,直至与针身头部的横向凹槽交汇。
7.进一步地,所述的斜切面,与针身正面形成130
0-1400的夹角。
8.更进一步地,所述斜切面与横向凹槽的交汇线,修正为平滑弧线。
9.所述的缝头固定针,自前向后由针尖、针身、针尾组成,针身头部邻近针尖处有一横向凹槽;上下半环相对应的一组缝头固定针中,其中一枚针的针尖上有一纵向凹槽,另一枚针的针身上有一纵向凹槽,两个纵向凹槽互相配合。
10.本发明在靠近上下半环边缘处,采用了若干组特殊的缝头固定针,在其针身头部设计一横向凹槽。这样当线圈挂在这些缝头固定针上时,会卡入凹槽中,受到凹槽曲面的阻
力而不容易脱针。
11.申请人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次品率,按不同的纱线种类,次品率可能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左右。如果一味地加深凹槽深度,或改变其曲面弧度变得更陡,则虽然缝合时不容易脱针,但缝合完成后也不容易从缝头盘上取下了。
12.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在缝头盘的上下半环翻转叠合过程中,线圈所受到的力是来自于相邻线圈之间的拉扯所产生的弹性张力。以上半环最左侧的一枚缝头固定针为例,其所挂载的线圈受到两侧线圈的拉扯,由于原来在其左侧出线圈现在到了它的下面,所以它受到的拉力是向右下方的;根据受力的正交分解法,此拉力立即可分为向下及向右两个分量,如向下分量较大,则线圈可能错过缝头固定针上的横向凹槽,从而发生脱针。
13.从前面描述中可以看到,按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半环最左侧的一枚缝头固定针,其斜切面实际上就是向下且向右延伸的,因此在动作过程中,线圈的受力并不会立即分解掉,而是沿着此斜切面有一段缓冲,然后顺利地进入针身头部的横向凹槽中,从而完成叠合,进入缝合步骤。
14.而在缝合完成后,需要将织物从缝头固定针上取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增加线圈正常离开缝头固定针时的阻力,故仍可顺利地完成脱袜、翻袜等后续步骤。
15.斜切面与针身正面形成130
0-1400的夹角,是申请人通过实践得出的优选方案,此角度下缝头固定针的挂载效果是相对最好的。
16.斜切面与横向凹槽的交汇线修正为平滑弧线,可令线圈在缝头固定针上的滑动更顺畅,同时这个修正过程也能去除针上的毛刺,避免割断线圈。
17.上、下半环的一组缝头固定针,它们是互相对应的,当分别在针尖和针身上有纵向凹槽时,两条纵向凹槽组成供缝头针运动的通道,缝头针可带着缝线完成缝合。
18.此优选方案经申请人的对比试验,可有效降低缝合过程中的次品率。其他参数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次品率从千分之五降到了千分之一,可见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缝合装置的示意图。
20.图2-图5是实施例1中缝头固定针的示意图。其中:图2是现有技术中上缝头固定针的示意图。
21.图3是图2中a-a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22.图4是现有技术中下缝头固定针的示意图。
23.图5是图4中a-a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24.图6-图8是实施例2的示意图。其中:图6是上缝头固定针110的示意图。
25.图7是图6中a-a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26.图8是图6中b-b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27.图9-图11是实施例3的示意图。其中:图9是上缝头固定针120的示意图。
28.图10是图9中a-a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29.图11是图9中b-b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30.图12-图14是实施例4的示意图。其中:图12是下缝头固定针210的示意图。
31.图13是图12中a-a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32.图14是图12中b-b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33.图15-图17是实施例5的示意图。其中:图15是下缝头固定针220的示意图。
34.图16是图15中a-a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35.图17是图15中b-b截面图,经放大并调整角度。
36.参见图1。此为一袜机的缝合装置,包括由上半环1和下半环2组成的缝头盘,其中上半环1固定设置在机架上,下半环2可绕轴翻转;在其中的一个位置,下半环2与上半环1在同一平面上,拼合为一个完整的环;在其中的另一个位置,下半环2翻转后叠置在上半环1的下方。上下半环上各有有序排列成环形的上缝头固定针10和下缝头固定针20,两者数量相等且在下半环翻转叠置时一一对应。以上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过多展开。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上下半环的边缘有特殊结构的上缝头固定针100和下缝头固定针20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下半环的边缘分别有特殊结构的上缝头固定针110、120和下缝头固定针210、220,详见下文实施例。当然,也可以增加此种特殊的缝头固定针的数量,如采用8枚、12枚等。
38.具体实施方式
39.实施例1,参见图2-图5:上半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枚上缝头固定针100,自前向后由针尖101、针身102、针尾103组成,针尾用于将针固定于缝头盘上,针尖上具有一纵向的凹槽104,针身头部具有一横向的凹槽105,该横向凹槽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针身。从图3来看,针身截面为矩形。
40.下半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枚下缝头固定针200,自前向后由针尖201、针身202、针尾203组成,针尾用于将针固定于缝头盘上,针身上具有一纵向的凹槽204,针身头部具有一横向的凹槽205,该横向凹槽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针身。从图5来看,针身截面为带有凹槽的矩形。
41.下半环翻转后,上缝头固定针100和下缝头固定针200一一对应,线圈卡在凹槽105和205中,不易脱落。
42.实施例2,参见图6-图8:本实施例是图1中最左侧的一枚上缝头固定针110,自前向后由针尖111、针身112、针尾113组成,针尾用于将针固定于缝头盘上,针尖上具有一纵向的凹槽114,针身头部具有一横向的凹槽115,该横向凹槽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针身;以具有横向凹槽115的面116为正面,从面对正面116的角度观察,其具有一左侧面117,有一斜切面118切割正面116和左侧面117。从图7图8可见,针身截面为切割矩形后形成的五边形,且从后至前,切割部分逐渐加大。斜切面118最终延伸与横向凹槽115交汇,形成相交的平滑弧线119。
43.参见图7图8,斜切面118与正面116和左侧面117形成的夹角α、β均为1350。
44.实施例3,参见图9-图11:
本实施例是图1中最右侧的一枚上缝头固定针120,其形状结构与实施例2的上缝头固定针110左右对称。附图标记标为121-129,亦与实施例2中的111-119相同。
45.实施例4,参见图12-图14:本实施例是图1中最左侧的一枚下缝头固定针210,自前向后由针尖211、针身212、针尾213组成,针尾用于将针固定于缝头盘上,针身上具有一纵向的凹槽214,针身头部具有一横向的凹槽215,该横向凹槽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针身;以具有横向凹槽215的面216为正面,从面对正面216的角度观察,其具有一左侧面217,有一斜切面218切割正面216和左侧面217。从图7图8可见,针身截面为切割矩形后形成的五边形,且从后至前,切割部分逐渐加大。斜切面218最终延伸与横向凹槽215和纵向凹槽214交汇,形成相交的平滑弧线219。
46.实施例5,参见图15-图17:本实施例是图1中最右侧的一枚下缝头固定针220,其形状结构与实施例4的下缝头固定针210左右对称。附图标记标为221-229,亦与实施例4中的211-219相同。
47.以上实施例2-5,共同安装于袜机的缝头盘上,下半环2翻转后,上缝头固定针110与下缝头固定针210对应,上缝头固定针120与下缝头固定针220对应,可以得到更优的缝合效果。
48.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涉及到的缝头固定针,其尺寸是相当小的,在针上加工凹槽、斜面等结构,无异于微雕,若不借助放大镜等设备,肉眼是很难以看清的。考虑到其作业环境和对象,正是这些细小的变化,完成了本发明的目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