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组件及生产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05:05: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组件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电池组件通过将多个太阳能电池串联,可以降低损耗功率,进而应用前景广泛。
3.目前的电池组件通常是将太阳能电池分片,然后将各个分片电池串联,一方面使得电池组件存在钝化性能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各个分片电池在串联过程中不易准确对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及生产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池组件钝化性能差、不易准确对位的问题。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
6.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硅片、掺杂层、正极以及负极;
7.所述硅片包括至少两个发电区域、以及位于相邻所述发电区域之间的空开区域;
8.所述掺杂层,形成在所述硅片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且在所述空开区域对应的位置断开;所述掺杂层包括掺杂类型相反的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
9.所述正极,形成于所述p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
10.所述负极,形成于所述n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
11.所述太阳能电池通过所述空开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子电池单元,每个所述子电池单元为所述太阳能电池中与一个发电区域对应的部分;
12.所述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的太阳能电池串联,所述导电互联件同时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
13.可选的,所述导电互联件为导电线。
14.可选的,所述导电互联件为导电背板中的导电线路。
15.可选的,在与所述导电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导电线的尺寸为0.01-0.8mm。
16.可选的,所述空开区域的宽度为500-5000um。
17.可选的,在所述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小于或等于1ohm〃cm的情况下,所述空开区域的宽度为2000-5000um;
18.在所述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大于或等于3ohm〃cm的情况下,所述空开区域的宽度为500-2000um。
19.可选的,在所述导电互联件为导电线的情况下,均位于一个太阳能电池中的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线,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
20.可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在发电区域内位于所述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
之间的隔离区域,所述隔离区域的宽度为0.1-100um。
21.可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硅片的发电区域的向光面的第三掺杂区;所述第三掺杂区在所述空开区域对应的位置断开。
22.可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硅片和所述掺杂层之间的钝化隧穿层;
23.所述钝化隧穿层覆盖所述空开区域。
24.可选的,在同一子电池单元中,所述p型掺杂区由多个相互连通的p型掺杂子区组成,所述n型掺杂区由多个离散的n型掺杂子区组成;
25.或,在同一子电池单元中,所述n型掺杂区由多个相互连通的n型掺杂子区组成,所述p型掺杂区由多个离散的p型掺杂子区组成。
26.可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硅片向光面的正面钝化层;
27.和/或,位于所述硅片和所述正极、负极之间的背面钝化层;
28.所述正面钝化层、所述背面钝化层覆盖所述空开区域。
29.可选的,各个所述空开区域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一边间隔平行分布,且所述空开区域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30.可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两侧的边缘连接电极,所述两侧为沿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
31.可选的,所述边缘连接电极为连续条状或离散的点状。
32.可选的,所述p型掺杂区、n型掺杂区均为“丰”字型,所述“丰”字型分为垂直区域和贯穿区域;所述贯穿区域与各个所述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平行;
33.所述正极、负极均为“丰”字型;
34.所述正极由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组成,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p型掺杂区的贯穿区域上,所述第一接触电极设置在p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上;
35.所述负极由第二接触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n型掺杂区的贯穿区域上,所述第二接触电极设置在n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上;
36.所述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一个子电池单元的第一连接电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第二连接电极,以将相邻的子电池单元串联。
37.可选的,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补充电极;所述补充电极导电连接一组导电互联件中的至少两个;一组导电互联件为一个太阳能电池内两个相邻子电池单元串联用的各个导电互联件,或,两个相邻的太阳能电池串联用的各个导电互联件。
38.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中:硅片包括至少两个发电区域、以及位于相邻发电区域之间的空开区域,掺杂类型相反的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形成在硅片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上述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组成的掺杂层在空开区域断开,进而,相对于p型掺杂区、n型掺杂区而言,空开区域的背光面作为高阻体或绝缘体存在,即,通过位于空开区域的背光面,将整个硅片的背光面电学分割划分为至少两个部分,而非物理分割。同时,正极形成在p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负极形成在n型掺杂区的背光面,通过硅片中的空开区域将太阳能电池电学分割划分为至少两个子电池单元,而非物理分割,每个子电池单元为太阳能电池中与一个发电区域对应的部分。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还是位于整个的硅片上,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并没有进行物理分割,而是通过电学分割,免去了切割带来的应力损伤和热损伤复合导致的效率损失,也避免了物
理分割的截面的钝化缺失导致的效率损失。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无需提前串联,在形成组件的过程中,采用导电互联件同时串联各个太阳能电池,以及各个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进而工艺简单,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且,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并没有被物理分割,还是一个物理整体,减少了因内部互联带来的良率降低风险,降低了碎片率。
3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提供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硅片、掺杂层、正极以及负极;所述硅片包括至少两个发电区域、以及位于相邻所述发电区域之间的空开区域;所述掺杂层,形成在所述硅片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且在所述空开区域对应的位置断开;所述掺杂层包括掺杂类型相反的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所述正极,形成于所述p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所述负极,形成于所述n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
41.提供导电互联件;
42.用所述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所述太阳能电池串联;
43.同时用所述导电互联件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
44.可选的,在所述导电互联件为导电线的情况下,提供导电互联件的步骤包括:
45.在导电线上涂覆导电粘合材料;
46.导电连接的步骤包括:
47.在80-350℃,用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的导电线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所述太阳能电池串联;
48.在80-350℃,同时用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的导电线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
49.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的生产方法与前述电池组件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5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53.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种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54.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55.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56.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四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57.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五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58.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六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59.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七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八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九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带有导电互联件的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带有导电互联件的太阳能电池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4.附图编号说明:
65.1-硅片,11-空开区域,2-p型掺杂区,21-p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22-p型掺杂区的贯穿区域,23-p型掺杂子区,3-n型掺杂区,31-n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32-n型掺杂区的贯穿区域,33-n型掺杂子区,4-太阳能电池,5-正极,51-第一接触电极,52-第一连接电极,6-负极,61-第二接触电极,62-第二连接电极,7-正面钝化层,8-背面钝化层,9-补充电极,10-边缘连接电极,12-第三掺杂区,13-隔离区域,14-钝化隧穿层,15-半导体区域,16-导电互联件。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7.本技术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的电池组件钝化性能差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电池组件通常是太阳能电池通过物理切割,将太阳能电池物理切割为多片,多片之间串联。但是由于切割面的钝化缺失,会给太阳能电池带来严重的效率损失。同时,切割带来的切割损伤以及热损伤会导致效率损失。并且,将太阳能电池物理切割为多片得到多个电池片,相互独立的各个电池片在组件互联过程中,需要精准对位,工艺复杂,且容易造成碎片,容易造成良品率的下降。
68.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图1可以为从太阳能电池串的背光面向向光面看的仰视图。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串与位于其向光面的盖板、前封装材料,位于其背光面的后封装材料和背板层压后就形成电池组件。该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以及导电互联件16。该太阳能电池为背接触太阳电池。关于盖板、前封装材料,后封装材料和背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69.该导电互联件16可以为导电背板或导电线等,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70.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太阳能电池包括:硅片1,该硅片1包括至少两个发电区域、以及位于相邻发电区域之间的空开区域11。如图2中硅片1包括2个发电区域,分别为位于硅片1中左边虚线左边的部分,位于硅片1中右边虚线右边的部分,1个空开区域11,具体为位于硅片1中2条虚线之间的部分。
71.需要说明的是,硅片包括的发电区域的个数、空开区域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设定。
72.该太阳能电池还包括:形成在硅片1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的掺杂层,该掺杂层包括掺杂类型相反的p型掺杂区2和n型掺杂区3,形成在硅片1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上。掺杂层在空开区域11对应的位置断开,也就是说,掺杂层在空开区域11对应位置没有覆盖或没有进行扩散,空开区域11的背光面作为高阻体或绝缘体存在,将整个硅片1的背光面电学分割划分为至少两个部分,而非物理分割。
73.需要说明的是,整个硅片1是均匀的整体,即,该硅片1的空开区域11的掺杂浓度、掺杂类型和硅片1中发电区域的掺杂浓度、掺杂类型对应相同,进而在制作硅片1的过程中无需区分发电区域和空开区域,工艺简单。该空开区域11的掺杂浓度小于该p型掺杂区2的掺杂浓度,且小于该n型掺杂区3的掺杂浓度。该空开区域11的掺杂类型与p型掺杂区2的掺杂类型相同或不同。该空开区域11的掺杂类型与n型掺杂区3的掺杂类型相同或不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74.例如,该空开区域11可以为p型掺杂,掺杂浓度可以为10
16
cm-3
,p型掺杂区2的掺杂浓度可以为10
20-10
21
cm-3
左右,n型掺杂区3的掺杂浓度可以为10
20-10
21
cm-3
左右。
75.正极5,形成于p型掺杂区2的背光面上,由于p型掺杂区2形成在硅片1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则,正极5也与发电区域对应设置。即,与空开区域11对应的位置未设置正极5,进而正极5主要收集与发电区域对应的载流子。
76.负极6,形成于n型掺杂区3的背光面上,由于n型掺杂区3形成在硅片1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则,负极6也与发电区域对应设置。即,与空开区域11对应的位置未设置负极6,进而负极6收集与发电区域对应的载流子。
77.需要说明的是,该正极5的材料和负极6的材料相同或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在正极5和负极6的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工艺简单。
78.例如,图2所示的正极5可以为银电极,负极6可以使用铝栅线分布。硅片1可以为p型硅片,不仅工艺成熟、简单而且成本较低。
79.需要说明的是正极5和该负极6相互绝缘,两者之间具有绝缘间隙。此处正极5和负极6之间的绝缘间隙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80.太阳能电池通过该空开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子电池单元,每个子电池单元为太阳能电池中与一个发电区域对应的部分。例如,参照图2所示,该太阳能电池通过该空开区域11划分为2个子电池单元,分别为太阳能电池中与左边虚线的左边的发电区域对应的部分、以及为太阳能电池中与右边虚线的右边的发电区域对应的部分。该太阳能电池内部的2个子电池单元之间,并没有进行物理分割,而是通过电学分割,免去了切割带来的应力损伤和热损伤复合导致的效率损失,也避免了物理分割的截面的钝化缺失导致的效率损失。另一方面,每个子电池单元中均包含独立的发电结构,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串联,使得该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为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总和,输出电流降为单个子电池单元的电流值,使得该太阳能电池的内阻损耗降低,提高了输出功率,提高了电池效率。
81.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的太阳能电池串联,该导电互联件同时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由于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并没有被物理分割,还是一个物理整体,内部串联过程对位工艺简单,且,减少了因互联工艺过程较多带来的良率降低风险,降低了碎片率。
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无需提前串联,在形成组件的过程中,采用导电互联件同时串联各个太阳能电池,以及各个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进而工艺简单,提升了生产效率。
82.例如,参照图1所示,电池组件包括两个太阳能电池4,每个太阳能电池4被分为4个子电池单元。如图1中虚线框框出的是一个太阳能电池4。位于2个太阳能电池4中间的导电互联件16导电连接左边的太阳能电池4的最右边的子电池单元最右边的正极5,以及右边的太阳能电池中最左边的子电池单元的最左边的负极6,将左边的太阳能电池4和右边的太阳能电池4导电互联。同时,导电互联件16导电连接均位于太阳能电池4中的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5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6,以将均位于太阳能电池4中的一个子电池单元的和相邻子电池单元串联。
83.可选的,在导电互联件为直线、折线或波浪线中的一种,进而导电互联件的形式多样。例如,参照图1或图2所示,导电互联件为直线。
84.可选的,在导电互联件为导电线的情况下,在与导电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导电线的尺寸为0.01-0.8mm,也就是导电线的粗细为0.01-0.8mm,上述尺寸的导电线导电互联效果好,且成本低。导电线的长度方向与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平行。
85.可选的,电池组件中,太阳能电池包含的子电池单元的数量越多,导电线越细,不仅导电互联效果好,且成本低。由于太阳能电池包含的子电池单元的数量越多,每条导电线中分担的电流也越小,进而导电线可以较细。
86.例如,在电池组件中,若一个太阳能电池包含的子电池单元的数量为8个,则导电线的直径可以为0.02-0.2mm。在电池组件中,若一个太阳能电池包含的子电池单元的数量为3个,则导电线的直径可以为0.05-0.8mm。
87.同时,导电线的直径和太阳能电池的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的宽度,也有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当同一根导电线承担更多面积上的电流传输时,需要将导电线的直径进行提高。
88.可选的,导电互联件可以是导电背板中的导电线路,这样在导电背板实现电池间串联的同时,亦可以实现每个电池中子电池单元的同步串联。
89.可选的,参照图2所示,空开区域11的宽度w1为500-5000um,上述空开区域的宽度利于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且空开区域不致过大,硅片不至于被浪费,其余区域均可以作为子电池单元的一部分,有利于该太阳能能电池功率的提升。
90.可选的,空开区域的宽度可以与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成反比,即,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越大,空开区域的宽度越小,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越小,空开区域的宽度越大,不仅利于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且有利于该太阳能能电池功率的提升。
91.可选的,在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小于或等于1ohm〃cm的情况下,空开区域的宽度w1为2000-5000um。在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在大于或等于3ohm〃cm的情况下,空开区域的宽度w1为500-2000um,不仅利于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且有利于该太阳能能电池功率的提升。
92.可选的,该硅片中的各个发电区域的体积大致相等、形状大致相同,进而该太阳能电池中各个子电池单元的体积也大致相等、形状也大致相同,便于提升由上述各个子电池单元形成的电池组件的输出功率。
93.可选的,太阳能电池中各个子电池单元为长方体或类长方体,进而便于各个子电池单元的串联。例如,子电池单元可以为带有倒角的类长方体。上述倒角可简便实现子电池单元面积的大小一致或接近一致,从而使得内部串联便于实现。
94.可选的,该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包括位于硅片向光面的正面钝化层,和/或,位于硅片和正极、负极之间的背面钝化层,且正面钝化层、背面钝化层均覆盖上述空开区域,也就是说正面钝化层、背面钝化层均是完整的一层,进而无需切割或掩膜,工艺简单,同时,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钝化性能,进而提升了电池组件的钝化性能。
95.例如,参照图2所示,该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包括位于硅片1向光面的正面钝化层7,和位于硅片1和正极5、负极6之间的背面钝化层8,正面钝化层7、背面钝化层8均覆盖空开区域11。
96.可选的,在导电互联件为导电线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线,与该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进而导电线也与该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因为该太阳能电池的边通常为直线,因此无需对该导电线进行折弯,而且对导电线的布设简单,不仅工艺简单,而且能够减少隐裂。
97.可选的,一组导电互联件为一个太阳能电池内的两个相邻子电池单元串联用的各个导电互联件,或,一组导电互联件为两个相邻的太阳能电池串联用的各个导电互联件。电池组件还包括:补充电极,补充电极导电连接一组导电互联件中的至少两个,在上述至少两个导电互联件中的任一个出现连接不可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补充电极导电连接至其余导电互联件中,可以提升导电连接的可靠性。
98.例如,参照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种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图3可以为从太阳能电池串的背光面向向光面看的仰视图。图3中所示的一组导电互联件为一个太阳能电池内的两个相邻子电池单元串联用的各个导电互联件。在上述图1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太阳能电池内的两个相邻子电池单元串联用的各个导电互联件16,补充电极9形成在硅片的背光面上,且与空开区域对应设置,补充电极9导电连接一组导电互联件中的至少两个,在上述至少两个导电互联件16中的任一个出现连接不可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补充电极9导电连接至其余导电互联件16中,可以提升导电连接的可靠性。
99.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组导电互联件均对应设置补充电极,还是有些一组导电互联件对应设置补充电极,另外某些组导电互联件未对应设置补充电极不作具体限定。
100.可选的,补充电极为连续条状。对于连续条状的补充电极而言,补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空开区域的延伸方向平行。
101.可选的,补充电极为直线、折线或波浪线中的一种,进而补充电极的形式多样。如,参照图3所示,补充电极9为直线。
102.可选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在发电区域内位于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之间的隔离区域,该隔离区域可以起到电学隔离的作用,以提升该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该隔离区域的宽度为0.1-100um,该隔离区域的宽度不仅能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还能够避免浪费。
103.例如,参照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在发电区域内,p型掺杂区2和n型掺杂区3之间具有隔离区域13。隔离区域13的宽度w2为0.1-100um。
104.可选的,该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硅片的发电区域的向光面的第三掺杂区,该第
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可以与硅片的掺杂类型相同或相反,若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与硅片的掺杂类型相同,该第三掺杂区可以为前表面场(front surface field,bsf)。若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与硅片的掺杂类型相反,该第三掺杂区可以为正面浮结(front floating emitter,ffe),不管是bsf还是ffe,均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第三掺杂区在空开区域对应的位置断开,即硅片的向光面上与空开区域相对的表面完全没有设置第三掺杂区,可以进一步提升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作用,可以进一步减少相邻子电池单元之间的载流子互相流动,从而进一步减少分流引起的效率损失。
105.例如,参照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图2的基础上,图5中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硅片1的发电区域的向光面的第三掺杂区12,第三掺杂区12在空开区域11对应的位置断开。
106.可选的,各个空开区域沿太阳能电池的一边间隔平行分布,且空开区域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使得各个子电池单元也从该太阳能电池的一端也延伸至另一端,进而各个子电池单元呈现长边平行的排布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电流在太阳能电池上的传输距离,从而更进一步的降低内部电路带来的损耗。
107.例如,图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空开区域11沿太阳能电池的一边间隔平行分布,且空开区域11从太阳能电池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太阳能电池的4个子电池单元成长边平行状分布。
108.可选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两侧的边缘连接电极,该两侧沿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上述边缘连接电极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的整体输出电极,有助于在后续组件互联中实现各个太阳能电池的互联。
109.例如,参照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四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包括:位于两侧的边缘连接电极10,该两侧沿4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
110.可选的,边缘连接电极为连续条状或离散的点状,进而边缘连接电极的形式多样。例如,参照图6所示,该边缘连接电极10为连续条状,图6中均位于一个太阳能电池中的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5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6的连线,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在采用导电线作为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均位于一个太阳能电池中的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5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6的过程中,无需对导电线进行折弯,工艺简单,且隐裂的可能性更小。图6中,正极5、负极6、导电互联件16的材料相同,因此可以一次性制备而成,工艺简单。
111.针对离散状的边缘连接电极10其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等其他便于互联或便于焊接的形状。该边缘连接电极可以为焊盘等,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12.可选的,该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硅片和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之间的钝化隧穿层,钝化隧穿层覆盖空开区域,也就是说钝化隧穿层是完整的一层,进而无需切割或掩膜,工艺简单,同时,该钝化遂穿层可以降低接触复合速率,从而提高太阳电池效率。
113.例如,参照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五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硅片1和掺杂层之间的钝化隧穿层14,钝化隧穿层14覆盖空开区域11,钝化隧穿层14是完整的一层。p型掺杂区2可以为p型掺杂半导体薄膜,n型掺杂区3可以为n型掺杂半导体薄膜。
114.位于钝化隧穿层的背光面且与空开区域相对的部分可以设置有本征半导体区域,
进而提升同一太阳能电池内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效果。如,图7中,位于钝化隧穿层14的背光面且与空开区域相对的部分可以设置有本征半导体区域15。
115.可选的,钝化隧穿层位于硅片的背光面上,且在空开区域相对的部分断开,背面钝化层设置在钝化隧穿层的背光面,在空开区域的背光面设置有背面钝化层,进而,同一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中,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效果好。也就是说,在空开区域的背光面设置钝化隧穿层和/或背面钝化层均可以。
116.例如,参照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六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和图7相比,图8中,钝化隧穿层14位于硅片1的背光面上,且在空开区域11相对的部分断开,背面钝化层8设置在钝化隧穿层的背光面,并设置在硅片1的空开区域11的背光面。需要说明的是,整层背面钝化层8的厚度可以大致相等,则,背面钝化层8在开孔的背光面可以为凹凸设计。
117.可选的,在同一子电池单元中,p型掺杂区由多个相互连通的p型掺杂子区组成,n型掺杂区由多个离散的n型掺杂子区组成,或,在同一子电池单元中,n型掺杂区由多个相互连通的n型掺杂子区组成,p型掺杂区由多个离散的p型掺杂子区组成,同一子电池单元中各个p型掺杂子区可以一次成型,或,同一子电池单元中各个n型掺杂子区可以一次成型,工艺简单。
118.例如,参照图9所示,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七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9中,左边子电池单元中,p型掺杂区2由10个相互连通的p型掺杂子区23组成,右边子电池单元中,n型掺杂区3由10个相互连通的n型掺杂子区33组成。图9中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2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3对齐且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一个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3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2对齐且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进而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线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进而便于导电互联件的布设。
119.可选的,同一子电池单元中,各个p型掺杂区由相互独立的多个p型掺杂子区组成;和/或,同一子电池单元中,各个n型掺杂区由多个相互独立的n型掺杂子区组成。例如,参照图10所示,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八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中,2个子电池单元中,p型掺杂区2由相互独立的10个p型掺杂子区23组成,n型掺杂区3由相互独立10个n型掺杂子区33组成。图10中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2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3对齐且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一个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3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2对齐且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进而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线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便于导电互联件的布设。
120.可选的,一个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对齐且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进而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线与太阳能电池的一个边平行,导电互联件便于设置。例如上述图9、图10。
121.参照图11所示,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九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中,p型掺杂区2由相互独立10个p型掺杂子区23组成,n型掺杂区3由相互独立的10个n型掺杂子区33组成。图11中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2和相
邻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3不对齐,一个子电池单元的n型掺杂区3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p型掺杂区2不对齐,进而位于同一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子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线与太阳能电池的任一个边均不平行,p型掺杂区、n型掺杂区、正极、负极的排布形式多样。
122.可选的,该太阳能电池的向光面和/或背光面可以设置有陷光结构,如设置为绒面结构,以增加光程。该太阳能电池的向光面和/或背光面可以设置有钝化减反层等。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23.可选的,p型掺杂区、n型掺杂区均为“丰”字型,“丰”字型分为垂直区域和贯穿区域;贯穿区域与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平行;正极、负极均为“丰”字型,正极由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组成,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p型掺杂区的贯穿区域上,第一接触电极设置在p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上;负极由第二接触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组成,第二连接电极设置在n型掺杂区的贯穿区域上,第二接触电极设置在n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上,进而p型掺杂区、n型掺杂区、正极、负极的形状形式多样。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一个子电池单元的第一连接电极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第二连接电极,以将相邻的子电池单元串联。
124.如,参照图12所示,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带有导电互联件的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中,p型掺杂区2、n型掺杂区3均为“丰”字型,如针对该p型掺杂区2,该“丰”字型分为垂直区域21和贯穿区域22,该贯穿区域22与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平行,正极5和负极6均为“丰”字型,该正极5由第一接触电极51和第一连接电极52组成,第一连接电极52设置在该p型掺杂区2的贯穿区域22上,第一接触电极51设置在p型掺杂区2的垂直区域21上。针对该n型掺杂区3,该“丰”字型分为垂直区域31和贯穿区域32,该贯穿区域32与各个子电池单元的排布方向平行,该负极6由第二接触电极61和第二连接电极62组成,第二连接电极62设置在该n型掺杂区3的贯穿区域32上,第二接触电极61设置在n型掺杂区的垂直区域31上。导电互联件16导电连接一个子电池单元的第一连接电极52和相邻子电池单元的第二连接电极62,以将相邻的子电池单元串联。参照图13所示,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带有导电互联件的太阳能电池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2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组件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6.步骤s1,提供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硅片、掺杂层、正极以及负极;所述硅片包括至少两个发电区域、以及位于相邻所述发电区域之间的空开区域;所述掺杂层,形成在所述硅片中发电区域的背光面,且在所述空开区域对应的位置断开;所述掺杂层包括掺杂类型相反的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所述正极,形成于所述p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所述负极,形成于所述n型掺杂区的背光面上。
127.该硅片的制作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硅片的制作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28.步骤s2,提供导电互联件。
129.步骤s3,用所述导电互联件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所述太阳能电池串联。
130.步骤s4,同时用所述导电互联件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
131.可选的,在第一太阳能电池的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大于第二太阳能电池的空开区域的体电阻率的情况下,第一太阳能电池的空开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太阳能电池
的空开区域的宽度,进而,上述空开区域的宽度利于各个子电池单元之间的电学隔离,且空开区域不致过大,硅片不至于被浪费,其余区域均可以作为子电池单元的一部分,有利于该太阳能能电池功率的提升。
13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导电互联件不作具体限定,具体根据实际导电连接的需要确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33.可选的,在导电互联件为导电线的情况下,提供导电互联件的步骤可以包括:在导电线上涂覆导电粘合材料;步骤s3和步骤s4中导电连接的步骤包括:在80-350℃,用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的导电线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所述太阳能电池串联;在80-350℃,同时用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的导电线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
134.即,先在导电线上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然后在80-350℃,用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的导电线导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的正极,以及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的负极,以将相邻所述太阳能电池串联;在80-350℃,同时用涂覆导电粘合材料的导电线串联所述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可以提升导电连接的可靠性。
135.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无需提前串联,在形成组件的过程中,采用导电互联件同时串联各个太阳能电池,以及各个太阳能电池内的各个子电池单元,进而工艺简单,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且,一个太阳能电池内部的各个子电池单元并没有被物理分割,还是一个物理整体,减少了因内部互联带来的良率降低风险,降低了碎片率。
136.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组件可以参照前述太阳能电池的记载,且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13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