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制备方法及抗渗透防腐容器设备与流程

2022-02-20 01:34: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氟塑料防腐制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制备方法及抗渗透防腐容器设备。


背景技术:

2.氟塑料制品,尤其是聚四氟乙烯材料的氟塑料制品作为化工防腐设备、管道等钢铁构件的内衬早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发展,抗渗透氟塑料内衬的防腐设备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很多领域,对防腐设备的抗渗透能力要求非常高,特别在新能源、新型制冷剂、发泡剂等领域,新介质层出不穷,其分子结构特殊,渗透性更强,一般的聚四氟乙烯内衬制品,在hf等特殊介质下会慢慢渗透,导致后续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本发明人通过对聚四氟乙烯内衬制品的长期研究,发现聚四氟乙烯内衬制品渗透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聚四氟乙烯材料高温难以流动,以至一般成型的聚四氟乙烯致密性不够;2. 很多氟塑料采用旋转-烧固或者滚塑成型(喷射内衬),由于成型过程中缺乏压力,致密性不够;3. 板材搭接内衬,由于存在搭接焊缝,焊缝性能难以保证,产品整体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制备方法及抗渗透防腐容器设备。
4.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其包含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为聚四氟乙烯(ptfe)与填充在聚四氟乙烯之间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组成。
5.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交织缠绕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6.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为至少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和至少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交错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7.包括金属网套,所述金属网套的网格孔隙为菱形使所述金属网套沿轴向方向可伸缩变形,所述金属网套嵌设在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内使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分为位于金属网套内的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且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在金属网套的网格孔隙之间形成连接。
8.所述金属网套为金属丝与金属丝经纬交错编织而成的管状金属网套或由可伸缩变形的带菱状网格的金属网片首尾相连焊接形成的管状金属网套。
9.所述耐负压氟塑料制品其中至少部分为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在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中的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中嵌设有至少一根金属筋条,每条所述金属筋条沿管状结构环周呈螺旋环绕固定设置。
10.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外设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为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形
成的粘接内层和玻璃纤维缠绕形成粘接外层复合烧结形成的。
11.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步骤二:用玻璃纤维带捆扎固定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形成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三: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12.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作为内层;步骤二:将金属网套的轴向两端向中心压缩使金属网套内径大于步骤一所形成的内层的外径,将金属网套套设在步骤一所形成的内层外后,将金属网套的轴向两端向外拉伸使金属网套紧紧贴合在步骤一所形成的内层外;步骤三:在步骤二形成的金属网套外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作为外层;步骤四:用玻璃纤维带捆扎固定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形成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五: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13.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抗渗透防腐容器设备,包括金属材质制成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表面附有氟塑料衬里,所述氟塑料衬里为如上所述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所述氟塑料衬里为整体无缝结构的薄壁层。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采用聚四氟乙烯与填充在聚四氟乙烯之间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组成的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由于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在聚四氟乙烯常规烧结温度下可流动,渗透到高温下难以流动的聚四氟乙烯中,使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相比常规的聚四氟乙烯层的结晶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其抗介质渗透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16.图1为本发明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的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金属筋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6组装形成的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7组装形成的90
°
弯管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7组装形成的三通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8组装形成的物料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聚四氟乙烯;2,可熔性聚四氟乙烯;3,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5,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6,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7,金属网套;701,焊接边;8,金属筋条;9,粘接层;10,粘接内层;11,粘接外层;12,壳体;13,法兰;14,氟塑料衬里。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18.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和位置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顶部」、「底部」、「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或位置。因此,使用的方向和位置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其包含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为聚四氟乙烯1与填充在聚四氟乙烯之间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2组成。
20.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带3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4交织缠绕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21.所述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也可以为至少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3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和至少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4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交错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22.可以在同一实施例中同时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也可以在同一实施例仅采用一种方式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
23.实施例1: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其为一层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该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为至少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至少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交错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24.如图2所示,为两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夹设于两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之间的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25.也可以为n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夹设于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之间的n-1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26.聚四氟乙烯复合阻隔层也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相互交织缠绕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27.制备如图2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以一种约4mm厚度规格为例,其步骤如下: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2.5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
步骤二: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一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缠绕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三: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在步骤二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缠绕形成1.5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步骤四: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三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五: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28.步骤五中,置于烧结炉内后,设定最优化的烧结工艺,控制升降温速度为每小时50℃,于熔点320℃下保温2小时,包括升降温时间,然后于380℃下保温3小时。
29.通过上述最优烧结工艺烧结得到的试样,分别对试验的上部位置、中部位置、下部位置进行采样测定密度,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通过本实施例最优烧结工艺烧结得到的试样的致密度分布均匀且均达到较佳的效果。
30.并且对所采集的样品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晶度,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对比例1:氟塑料制品,以一种4mm厚度规格为例,其步骤如下: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4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步骤二: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三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三: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31.步骤三中,置于烧结炉内后,设定烧结工艺,控制升降温速度为每小时50℃,于熔点320℃下保温2小时,包括升降温时间,然后于380℃下保温3小时。
32.通过上述烧结工艺烧结得到的试样,分别对试验的上部位置、中部位置、下部位置进行采样测定密封,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通过本对比例烧结工艺烧结得到的试样的致密度分布略有不均匀且致密度相比实施例1的试样具有一定差距,这直接影响试样的抗渗透能力。
33.并且对所采集的样品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晶度,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通过本对比例烧结工艺烧结得到的试样的结晶度相比实施例1的试样具有较大差距,这直接影响试样的抗渗透能力。
34.本发明各实施例和对比例采用的原料聚四氟乙烯颗粒为同一种,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对原料进行结晶度测试,其结晶度为88.3%,通过对比例1的结晶度结果对比可以确定,通过上述烧结工艺烧结后得到的样品,结晶度会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聚四氟乙烯流动性差,导致烧结后结晶度大幅降低。而结合实施例1的结晶度结果,可以说明掺入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可以明显提高内衬的结晶度,增加内衬的抗渗透能力。
35.实施例2: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其由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以及夹设于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之间的金属网套7组成。
36.如图3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中的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分别为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且烧结前两层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均贴合金属网套7设置,这样在烧结时,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熔化为流动状,向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金属网套7的网格孔隙流动,渗入到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间隙中,充分填满聚四氟乙烯材料间隙,同时使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之间形成很好的结合。
37.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或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也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相互交织缠绕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38.制备如图3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以一种厚度规格为例,其步骤如下: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2.5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步骤二: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一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缠绕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三:将轴向方向可伸缩的金属网套4收短使其直径略大于步骤二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的外径,方便套在其外面,然后将金属网套4的轴向方向的两端部向外拉伸,拉伸过程中直径变小,直至金属网套4紧紧贴在上述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步骤四:在金属网套4外缠绕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四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来回缠绕形成1.0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步骤六: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五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七: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39.实施例3:
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其从内至外依次为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金属网套7、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以及粘接层9。
40.如图4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中的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分别为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且烧结前两层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均贴合金属网套7设置,这样在烧结时,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熔化为流动状,向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金属网套7的网格孔隙流动,渗入到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间隙中,充分填满聚四氟乙烯材料间隙,同时使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之间形成很好的结合。
41.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或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也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相互交织缠绕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42.其中粘接层9为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形成的粘接内层10和玻璃纤维缠绕形成粘接外层11复合烧结形成的。
43.制备如图4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以一种厚度规格为例,其步骤如下: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2.5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步骤二: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一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缠绕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三:将轴向方向可伸缩的金属网套4收短使其直径略大于步骤二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的外径,方便套在其外面,然后将金属网套4的轴向方向的两端部向外拉伸,拉伸过程中直径变小,直至金属网套4紧紧贴在上述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步骤四:在金属网套4外缠绕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四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来回缠绕形成1.0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步骤六: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五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来回缠绕形成0.2mm厚度的粘接内层10;步骤七:在步骤六形成的粘结内层10外用玻璃纤维布缠绕包裹形成粘接外层11;步骤八: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八形成的粘接外层11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九: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八形成的粘接外层11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十: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44.实施例4: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所述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其中至少部分为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其从内至外依次为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金属网套7、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 在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中的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中嵌设有至少一根金属筋条8,每条所述金属筋条8沿管状结构环周呈螺旋环绕固定设置。呈螺旋环绕固定的金属筋条8,如图6所示,其每段均是圆弧凸曲线状,配合外周的金属网套4,对邻近的聚四氟乙烯形成很
好的支撑作用,抗凹陷能力强,在较大负压下,仍可保持原状。
45.本实施例提供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可以作为管道(可以为直管、弯管)、釜、塔等设备上用的防腐衬里,其形状需配合设备的形状,所述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可以为直管或弯管、等径管或非等径管。
46.优选的,一段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中设有一条由一定直径的金属线连续呈螺旋缠绕形成金属筋条8,且该金属筋条8的轴向两端接近管状结构的轴向两端部设置。此处的“接近”指的是位于同一轴向位置上或轴向方向上之间具有不影响整体强度的可忽略不计的间距或完全没有间距,使该管状结构全段都在螺旋状的金属筋条8的抗负压变形的保护作用下。也可以使一段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中设有多根由一定直径的金属线连续呈螺旋缠绕形成金属筋条8首尾相连,相连接处通过冲压、焊接或者缠绕等方式连接,但是这样连接处的厚度会较厚,所制成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分布不均匀。也可以使一段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中设有多根由一定直径的金属线连续呈螺旋缠绕形成金属筋条8从内至外多层布置,但这样会使金属筋条8两侧的材料之间结合度不佳。
47.如图5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中的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分别为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一层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缠绕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且烧结前两层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均贴合金属网套7设置,这样在烧结时,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熔化为流动状,向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和金属网套7的网格孔隙流动,渗入到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间隙中,充分填满聚四氟乙烯材料间隙,同时使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之间形成很好的结合。
48.聚四氟乙烯内复合层5和/或聚四氟乙烯外复合层6也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相互交织缠绕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烧结后形成的。
49.其中粘接层9为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形成的粘接内层10和玻璃纤维缠绕形成粘接外层11复合烧结形成的。
50.制备如图5所示的抗渗透氟塑料制品,以一种厚度规格为例,其步骤如下:步骤一: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模具外缠绕形成1.0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将钢丝呈螺旋一圈一圈贴合缠绕于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形成金属筋条8,钢丝缠绕时主要相邻圈之间留孔隙;步骤二: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一形成的金属筋条8外缠绕形成0.5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上述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缠绕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三:将轴向方向可伸缩的金属网套4收短使其直径略大于步骤二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的外径,方便套在其外面,然后将金属网套4的轴向方向的两端部向外拉伸,拉伸过程中直径变小,直至金属网套4紧紧贴在上述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步骤四:在金属网套4外缠绕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形成0.2mm厚度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步骤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四形成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层4外来回缠绕形成1.0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步骤六: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在步骤五形成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层3外来
回缠绕形成0.2mm厚度的粘接内层10;步骤七:在步骤六形成的粘结内层10外用玻璃纤维布缠绕包裹形成粘接外层11;步骤八: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八形成的粘接外层11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九:用玻璃纤维带在步骤八形成的粘接外层11外紧紧捆扎至2mm厚度的玻璃纤维辅助层;步骤十:置于烧结炉内烧结,冷却脱模,拆除玻璃纤维辅助层。
51.实施例5: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如图7所示,为在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外增设一层粘接层9,其中粘接层9为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形成的粘接内层10和玻璃纤维缠绕形成粘接外层11复合烧结形成的。粘接层9的制备与实施例3的一致。
52.实施例6:一种抗渗透氟塑料衬里管道,其结构可以为如图8所示的圆直管道,包括例如钢材的金属材质制成的壳体12、设置在壳体12两端用于连接的如钢材的金属材质制成的法兰13和与壳体12内壁连接的氟塑料衬里14,所述氟塑料衬里14可以为实施例1-5任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设置在壳体12内侧的部分为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
53.采用无粘接层9的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时,制备时,需对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的外壁进行钠化处理,在圆抗渗透氟塑料制品表面涂抹粘结剂,然后套入钢壳内,两端翻边,使其平贴在钢法兰13密封面上,通过加压的方式例如封闭后向圆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内注水或注入高压气体使圆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外壁与钢壳内壁之间紧密贴合,直至粘结剂完全固化。
54.采用具有粘接层9的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时,制备时,对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的外壁表面涂抹粘结剂,然后套入钢壳内,两端翻边,使其平贴在钢法兰13密封面上,通过加压的方式例如封闭后向圆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内注水或注入高压气体使圆抗渗透氟塑料制品外壁与钢壳内壁之间紧密贴合,直至粘结剂完全固化。
55.实施例7:一种抗渗透氟塑料衬里管接件,包括例如钢材的金属材质制成的设有至少两个接口的壳体12、设置在壳体12接口端部用于连接的例如钢材的金属材质制成的法兰13和与壳体12内壁连接的氟塑料衬里14,所述氟塑料衬里14可以为实施例1-5任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设置在壳体12内侧的部分为至少一个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
56.如图9所示的为一种90
°
弯管管接件,其壳体12设有两个接口,其内设有一个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弯管管状结构。
57.也可以为三个及以上数量接口的管接件结构例如图10所示的三通管接件。图10所示的三通管接件其氟塑料衬里14为两个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相连接构成的。
58.实施例8:一种抗渗透氟塑料衬里容器,包括例如钢材的金属材质制成的设有至少一个开口的壳体12、设置在壳体12开口处用于连接封盖或管道的例如钢材的金属材质制成的法兰13
和与壳体12内壁连接的氟塑料衬里14,所述氟塑料衬里14可以为实施例1-5任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抗渗透氟塑料内衬制品,设置在壳体12内侧的部分为至少一个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的管状结构。容器可以为储料罐、反应釜等常见的可容纳物料的容器。
5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