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21: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了,私家车由于使用方便,外形好看成为个人用车的首选,但是私家车在安全防撞方面确有着一些不足。现有的汽车车门防撞主要依靠材料的吸能溃缩达到防撞的目的,但吸能效果有限,往往在碰撞接触最后阶段碰撞加速度较大对乘员造成伤害高。为此,相关人员提出了多种解决的技术方案。
3.cn 208101642u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防撞装置”,包括u型外板和内板,所述内板上固定安装有支撑筒,所述u型外板的两端均贯穿支撑筒并向支撑筒内部延伸,所述u型外板端部通过多个第一弹簧与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靠近u型外板的一侧固定有气压伸缩杆,所述u型外板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板,所述板通过多个阻尼减震器与u型外板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气压伸缩杆远离内板的一端依次贯穿板和u型外板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u型外板上设有与连接板对应的安装槽,所述板顶部对称设有两个放置槽。该车门防撞装置可以对汽车侧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进行分解,能够对汽车车门损坏减为最少,保护驾驶人员的安全。毫无疑问,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技术领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其能够充分吸收、分散碰撞能量,减轻、限避免对乘员的伤害。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骨架、两件结构相同且竖直平行定位连接在车门骨架内侧两边的固定座、两块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对应的吸能板,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两块所述吸能板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交叉部位与一转动轴配合连接;在所述固定座内设有多个矩形槽及与之连通的“t”形槽,所述“t”形槽与所述固定座的正面连通;其特征是:
6.在两件所述固定座和两块所述吸能板之间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纵向缓冲构件;
7.在所述车门骨架内设有横向滑槽,在所述横向滑槽内设有两副结构相同并与所述转动轴连接的横向缓冲构件。
8.进一步,所述所述纵向缓冲构件包括设在所述固定座的“t”形槽内的套筒、上端与所述套筒配合连接下端与所述所述吸能板连接的伸缩杆、多只设在所述固定座与吸能板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正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板的背面紧靠。
9.进一步,所述横向缓冲构件包括两根一端与所述转动轴铰接的支撑杆、两块一端
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的滑块,两块所述滑块设在所述车门骨架的横向滑槽内,还包括设在所述横向滑槽内的两只第二压缩弹簧,两只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块所述滑块的另一端连接,两根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横向滑槽的两端紧靠。
10.进一步,在所述吸能板正面上等距离设有多个螺纹孔;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吸能板上的螺纹孔配合连接。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益效果:
12.由于设置了纵向缓冲构件和横向缓冲构件,通过纵置压缩弹簧和横置压缩弹簧的收缩,将撞击力转化为弹性势能,达到了吸能的作用;
13.由于横向缓冲构件具有支撑杆,通过支撑杆一端连接的滑块,将吸能板所受到的撞击力通过滑块转化为横向滑槽中的横置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从而减少了正面冲击,加强了汽车防撞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连接在车门骨架的正视图;
15.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16.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17.图4为图3的c部放大图。
18.图中:
19.1—车门骨架,11—横向滑槽;
20.2—固定座,21—矩形槽,22—“t”形槽;
21.3—纵向缓冲构件,31—套筒,32—伸缩杆,33—第一压缩弹簧;
22.4—吸能板,41—螺纹孔;
23.5—第一防撞杆;
24.6—第二防撞杆;
25.7—螺栓;
26.8—转动轴;
27.9—横向缓冲构件,91—支撑杆,92—滑块,93—第二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9.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骨架1、两件结构相同且竖直平行定位连接在车门骨架内侧两边的固定座2、两块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对应的吸能板4,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防撞杆5和第二防撞杆6,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与两块所述吸能板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交叉部位与一转动轴8配合连接;在所述固定座2内设有多个矩形槽21及与之连通的“t”形槽22,所述“t”形槽22与所述固定座2的正面连通;其特征是:
30.在两件所述固定座2和两块所述吸能板4之间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纵向缓冲构件3;
31.在所述车门骨架1内设有横向滑槽11,在所述横向滑槽11内设有两副结构相同并与所述转动轴8连接的横向缓冲构件9。
32.所述所述纵向缓冲构件3包括设在所述固定座2的“t”形槽22内的套筒31、上端与所述套筒配合连接下端与所述所述吸能板4连接的伸缩杆32、多只设在所述固定座2与吸能板4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33,所述第一压缩弹簧33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2的正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板4的背面紧靠。
33.所述横向缓冲构件9包括两根一端与所述转动轴8铰接的支撑杆91、两块一端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撑杆91的另一端铰接的滑块92,两块所述滑块92设在所述车门骨架1的横向滑槽11内,还包括设在所述横向滑槽11内的两只第二压缩弹簧93,两只所述第二压缩弹簧93的一端分别与两块所述滑块92的另一端连接,两根所述第二压缩弹簧9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横向滑槽11的两端紧靠。
34.在所述吸能板4正面上等距离设有多个螺纹孔41;所述第一防撞杆5和第二防撞杆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与所述吸能板4上的螺纹孔41配合连接。
35.本车门防撞结构的工作原理:当车门骨架1的外侧受到撞击后,车门骨架产生形变并通过横向缓冲构件9将撞击力传导至第一防撞杆5和第二防撞杆6上,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发生形变吸收一部分撞击力,并挤压吸能板4,将撞击力传导至吸能板4上,吸能板4受到撞击力的作用,挤压纵向缓冲构件3,纵向缓冲构件3所受挤压吸收一部分撞击力并转化为弹性势能,同时吸能板4挤压横向缓冲构件9的支撑杆91,支撑杆91通过挤压滑块92使两块滑块在横向滑槽11内向两端滑动,进而滑块92通过滑动挤压第二压缩弹簧93将一部分撞击力转化为弹性势能,分散了部分正面的冲击力,避免了对乘员舱过大的侵入,减轻、限避免对乘员的伤害。
36.显然,前面所描述的工作原理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骨架(1)、两件结构相同且竖直平行定位连接在车门骨架内侧两边的固定座(2)、两块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对应的吸能板(4),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防撞杆(5)和第二防撞杆(6),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与两块所述吸能板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交叉部位与一转动轴(8)配合连接;在所述固定座(2)内设有多个矩形槽(21)及与之连通的“t”形槽(22),所述“t”形槽(22)与所述固定座(2)的正面连通;其特征是:在两件所述固定座(2)和两块所述吸能板(4)之间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纵向缓冲构件(3);在所述车门骨架(1)内设有横向滑槽(11),在所述横向滑槽(11)内设有两副结构相同并与所述转动轴(8)连接的横向缓冲构件(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纵向缓冲构件(3)包括设在所述固定座(2)的“t”形槽(22)内的套筒(31)、上端与所述套筒配合连接下端与所述吸能板(4)连接的伸缩杆(32)、多只设在所述固定座(2)与吸能板(4)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33),所述第一压缩弹簧(33)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2)的正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板(4)的背面紧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横向缓冲构件(9)包括两根一端与所述转动轴(8)铰接的支撑杆(91)、两块一端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撑杆(91)的另一端铰接的滑块(92),两块所述滑块(92)设在所述车门骨架(1)的横向滑槽(11)内,还包括设在所述横向滑槽(11)内的两只第二压缩弹簧(93),两只所述第二压缩弹簧(93)的一端分别与两块所述滑块(92)的另一端连接,两根所述第二压缩弹簧(9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横向滑槽(11)的两端紧靠。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吸能板(4)正面上等距离设有多个螺纹孔(41);所述第一防撞杆(5)和第二防撞杆(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与所述吸能板(4)上的螺纹孔(41)配合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骨架、两件定位连接在车门骨架内侧两边的固定座、两块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对应的吸能板,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两块所述吸能板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杆和第二防撞杆的交叉部位与一转动轴配合连接;在所述固定座内设有多个矩形槽及与之连通的“T”形槽;在两件所述固定座和两块所述吸能板之间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纵向缓冲构件;在所述车门骨架内设有横向滑槽,在所述横向滑槽内设有两副结构相同并与所述转动轴连接的横向缓冲构件。本实用新型能够充分吸收、分散碰撞能量,减轻、限避免对乘员的伤害。限避免对乘员的伤害。限避免对乘员的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吴善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0
技术公布日:2022/1/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