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鞋钉元件、鞋底和自行车鞋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0:48: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自行车鞋的鞋钉元件、用于自行车鞋的包括鞋钉元件的鞋底和包括具有鞋钉元件的鞋底的自行车鞋。


背景技术:

2.对于所有类型的骑自行车运动而言,可以附接到自行车踏板和从自行车踏板释放的自行车鞋是已知的。取决于预期的用途,这种自行车鞋的踏面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于公路(on-road)用途,仅需要较低抓地力来为自行车骑手提供安全的步行能力。特别是因为在公路环境中,除在环行的开始和结束时,骑手通常不会从自行车上下来四处走动。另一方面,对于越野(off-road)用途,取决于地形,自行车骑手可能必须频繁地从自行车上下来,例如来推自行车,有时甚至必须搬运自行车。因此,已知用于越野用途的自行车鞋应当是坚固的并包括具有鞋钉部分的鞋底,以在越野环境中为骑手提供足够的抓地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加骑手灵活性、提高抓地性能的鞋钉元件、鞋底和自行车鞋。
4.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用于自行车鞋的鞋钉元件包括鞋钉本体,所述鞋钉本体包括第一本体表面和与第一本体表面相反的第二本体表面。所述鞋钉本体构造成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自行车鞋的鞋底使得所述第一本体表面接触所述自行车鞋的所述鞋底。所述鞋钉元件还包括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至少沿从所述第一本体表面朝向所述第二本体表面的第一方向从所述鞋钉本体延伸。在所述鞋钉元件未附接到所述自行车鞋的预附接状态下,所述鞋钉本体和所述多个凸起形成为单个单元。
5.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鞋钉元件,自行车的骑手可以取决于他们的偏好或自行车环行期间的预期地面的性质而选择将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或从自行车鞋移除。因此,由于自行车鞋的踏面可以适应各自的地面条件而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因此,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
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本体具有第一端部分和第二端部分,所述第二端部分在与将所述鞋钉本体平分的本体中心线平行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端部分相反。在所述鞋钉元件附接到所述自行车鞋的附接状态下,所述本体中心线与所述自行车鞋的纵向方向平行。所述多个凸起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分,并且具有第一表面部分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表面部分相反的第二表面部分。所述第二表面部分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表面部分具有凸形形状。
7.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鞋钉元件,由于第一表面部分的凸形形状和设置在第一端部分的多个凸起,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8.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二表面部分具有凹形形状。
9.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鞋钉元件,由于第二表面部分的凹形形状,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表面部分包括第一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第一端表面。所述第一第一端表面和所述第二第一端表面彼此连接。所述第一第一端表面与所述第二第一端表面彼此之间形成钉形形状。
11.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鞋钉元件,由于形成在第一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第一端表面之间的钉形形状,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12.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第一端表面和所述第二第一端表面以平面的形状形成。
13.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鞋钉元件,简化了鞋钉元件的制造。此外,在使用期间可以防止泥浆和污垢的粘附。进一步地,使用后的鞋钉元件的清洗是容易的。
14.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四或第五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第一端表面和所述第二第一端表面整体形成,并形成尖形鞋钉尖端。
15.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鞋钉元件,由于尖形鞋钉尖端,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16.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二表面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端表面和第二第二端表面。
17.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鞋钉元件,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18.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第二端表面和所述第二第二端表面以平面的形状形成。
19.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鞋钉元件,简化了鞋钉元件的制造。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防止泥浆和污垢的粘附。进一步地,使用后的鞋钉元件的清洗是容易的。
20.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本体和所述多个凸起形成为单件的一体式构件。
21.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鞋钉元件,增加了鞋钉元件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此外,还简化了鞋钉元件的制造。
22.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本体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固定构件穿过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以将所述鞋钉元件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自行车鞋的鞋底。
23.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鞋钉元件,提高了鞋钉元件的可移除性,从而提高了骑手的灵活性。
24.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多个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鞋钉本体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凸起的第一本体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凸起的第二本体部分以及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连接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
25.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鞋钉元件,在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状态下,鞋钉元件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提高了抓地性能。
26.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十一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本体部分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在所述第三方向形成二者之间的布置空间。
27.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鞋钉元件,在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状态下,鞋钉元件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提高了抓地性能。此外,减小了鞋钉元件的重量,增加了骑手的舒适性。
28.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十二方面的鞋钉元件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布置空间至少部分地被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环绕。
29.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鞋钉元件,在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状态下,鞋钉元件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提高了抓地性能。
30.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二或第十三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布置空间和所述中间部分被所述本体中心线平分。
31.利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鞋钉元件,在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状态下,鞋钉元件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提高了抓地性能。
32.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四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构造成,在所述鞋钉元件附接到所述自行车鞋的附接状态下,使得所述鞋钉本体关于将所述鞋钉本体平分且与所述自行车鞋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本体中心线对称。
33.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鞋钉元件,在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状态下,增加了鞋钉元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抓地性能。
34.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个方面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多个凸起关于所述本体中心线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鞋钉本体。
35.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鞋钉元件,在鞋钉元件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状态下,增加了鞋钉元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抓地性能。
36.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六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本体和所述多个凸起由比所述自行车鞋的所述鞋底的鞋底材料更硬的鞋钉材料制成。所述鞋钉材料特别包括不锈钢,或诸如铝或钛的金属,或纤维增强塑料,或聚合物,诸如聚酰胺亚胺、聚醚酮、尼龙,或聚氨酯,或上述材料的任何组合。
37.利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鞋钉元件,特别提高了鞋钉元件对于泥泞地面的抓地性能。因此,骑手可以选择,例如,在自行车环行期间,地面条件预计是泥泞的,选择将鞋钉元件附接到他们的自行车鞋上,例如,地面条件预计是岩石或干燥和坚硬的,选择移除鞋钉元件。从而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
38.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自行车鞋的鞋底包括鞋底足尖端和鞋底足跟端。此外,根据第一至第十七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在所述鞋底足尖端与所述鞋底足跟端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鞋底。
39.根据第十八方面的鞋底,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
40.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八方面的鞋底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鞋底足尖端与所述鞋底足跟端之间的防滑钉附接部分。
41.利用根据第十九方面的鞋底,鞋底可以附接到自行车的踏板,从而增加骑手的足部与自行车驱动机构之间的力传递效率。
4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十九方面的鞋底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元件在所述鞋底足尖端与所述防滑钉附接部分之间可移除地连接到所述鞋底。
43.利用根据第二十方面的鞋底,因为凸起位于鞋底的在行走期间对鞋底施加较大剪
切力的点,所以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4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据第十八至第二十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底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元件的所述多个凸起定位成当所述鞋钉元件附接到所述鞋底时比所述鞋钉本体更靠近所述鞋底足尖端。
45.利用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鞋底,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因为多个凸起朝向鞋底的前部定向,因此可以在行走期间由于其形状在地面上施加最大的力。
4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据第十九方面的鞋底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元件在所述防滑钉附接部分与所述鞋底足跟端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鞋底。
47.利用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鞋底,提高了下坡行走时的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在下坡行走时,是足跟首先触碰地面,因此在足跟处对鞋底施加了较大剪切力。
4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鞋底构造成使得,所述鞋钉元件的所述多个凸起定位成比所述鞋钉元件的所述鞋钉本体更靠近所述鞋底足跟端。
49.利用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鞋底,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因为多个凸起朝向鞋底的后部定向,因此可以在下坡行走期间由于其形状在地面上施加最大的力。
50.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据第二十方面的鞋底构造成使得,附加鞋钉元件在所述防滑钉附接部分与所述鞋底足跟端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鞋底,其中所述附加鞋钉元件的所述多个凸起定位成比所述附加鞋钉元件的所述鞋钉本体更靠近所述鞋底足跟端。
51.利用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鞋底,提高了正常行走、上坡行走和下坡行走时的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因为两个鞋钉元件在正常、上坡和下坡行走期间施加较大剪切力到鞋底的位置处附接到鞋。
5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自行车鞋的鞋底包括与所述鞋底整体形成并从所述鞋底凸出的鞋底鞋钉部分。此外,根据第十二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钉元件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鞋底,使得所述鞋底鞋钉部分位于所述鞋钉元件的所述布置空间中。
53.利用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鞋底,鞋底鞋钉部分用于在鞋钉元件附接到鞋底的状态下附加地支撑鞋钉元件。因此,增加了鞋钉元件在鞋底上的稳定性,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
5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的自行车鞋包括根据本发明第十八至第二十五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鞋底。
55.利用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自行车鞋,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
56.根据本发明的鞋钉元件、鞋底和自行车鞋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
附图说明
57.结合附图参考下文的详细描述,可以容易地获得,同时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更完整意图及其许多附带的优点,其中:
5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鞋底和鞋钉元件的自行车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59.图2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鞋的仰视图;
60.图3是图1中所示的鞋钉元件的立体图;
61.图4是图1中所示的鞋钉元件的仰视图;以及
62.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鞋底和两个鞋钉元件的自行车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其中各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应或相同的元件。
64.现在将参照图1至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包括鞋底20和鞋钉元件30的自行车鞋10的第一实施方式。
65.如图1所示,自行车鞋10主要包括鞋底20、鞋面12和鞋钉元件30。自行车鞋10具有足尖部分16、足跟部分17和防滑钉附接部分18。鞋底20和鞋面12通过粘附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附接形式相互附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鞋面12包括三个钩-环紧固件14,用于将自行车鞋10固定到穿着自行车鞋10的自行车骑手的足部。当然,用于将自行车鞋10固定到自行车骑手的足部的其他手段也是可以想到的,如拉链或鞋带。总体上,与自行车鞋10相似的自行车鞋是已知的,因此,不属于本发明的自行车鞋10的细节将不在下面描述。
66.现在将描述鞋钉元件30的细节。鞋钉元件30包括鞋钉本体32,鞋钉本体32包括第一本体表面34和与第一本体表面34相反的第二本体表面36。鞋钉本体32构造成可移除地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使得第一本体表面34接触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鞋钉元件30还包括多个凸起38,多个凸起38至少沿从第一本体表面34朝向第二本体表面36的第一方向d1从鞋钉本体32延伸。在鞋钉元件30未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预附接状态下,鞋钉本体32和多个凸起38形成为单个单元。换句话说,鞋钉元件30独立于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或其他部分作为单个单元制造。
67.鞋钉本体32和多个凸起38可在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之前被组装。
68.鞋钉本体32和多个凸起38可由一种材料形成。鞋钉本体32和多个凸起38可形成为单件的一体式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38的数量为二。然而,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于两个的凸起38。多个凸起38提供了更好的摩擦力,因为它们比一个大的凸起更有可能扎至地面。
69.如图3所示,例如,第一方向d1基本垂直于第一本体表面34。例如,第一方向d1基本垂直于第二本体表面36。凸起38在第一方向d1从鞋钉本体32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基本是鞋钉元件30的竖直方向。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时,鞋钉元件30的竖直方向始终垂直于鞋钉元件30附接到鞋底20的位置处的鞋底20。然而,第一方向d1可相对于第一本体表面34和第二本体表面36倾斜。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轴线与第一本体表面34和第二本体表面36相交。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鞋底20时,第一本体表面34接触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例如如图1所示,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鞋底20时,凸起38随后在第一方向d1从鞋底20基本垂直地延伸。鞋底20在纵向方向dl上是弯曲的。因此,第一方向d1并不总是垂直于整个鞋底20的表面。第一方向d1不需要限定为自行车鞋10的竖直方向,因为如图1所示,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是折弯的,并且鞋钉元件30因此相对于自行车鞋10的总体竖直方向倾斜。鞋钉元件30例如通过使金属片折弯来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本体表面34与第二本体表面36平行。鞋钉元件30例如通过使树脂成型来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本体表面34
可以相对于第二本体表面36倾斜。
70.如图4所示,例如,鞋钉本体32具有第一端部分40和在与平分鞋钉本体32的本体中心线bc平行的第二方向d2与第一端部分40相反的第二端部分42。本体中心线bc构造成在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附接状态下与自行车鞋10的纵向方向dl平行。多个凸起38中的每一个设置在第一端部分40,并且具有第一表面部分44和在第二方向d2与第一表面部分44相反的第二表面部分46。第二表面部分46面朝向第二端部分42。第一表面部分44具有凸形形状。
71.具体地,在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附接状态下,鞋钉元件30的本体中心线bc在例如如图2所示的仰视图的投影视图中与自行车鞋10的纵向方向dl基本平行。在这里,自行车鞋10的纵向方向dl和鞋钉元件30的第二方向d2基本相同。凸起38中的每一个设置在第一端部分40。凸起38中的每一个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第一表面部分44和与第一表面部分44相反的第二表面部分46。
72.第二表面部分46具有凹形形状。利用第一表面部分44的凸形形状和第二表面部分的凹形形状,凸起38中的每一个良好地装备以掘入例如泥泞的地面,从而产生对于地面的提高的抓地性能。在本公开的意义内的“凸形”或“凹形”形状不能从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理解。而是,它意味着第一表面部分44的形状整体上向外弯曲,第二表面部分46的形状整体上向内弯曲。
73.如图4所示,第一表面部分44包括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彼此连接并且在彼此之间形成钉形形状。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以平面的形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整体形成,并形成尖形鞋钉尖端52。例如如图3所示,尖形鞋钉尖端52的脊线在第一方向d1延伸。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第一端表面48与第三方向d3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第一第一端表面48与第一方向d1大致平行地设置。然而,尖形鞋钉尖端52可以设置成大部分在第二方向d2突出。因此,在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的状态下,尖形鞋钉尖端52定位成距离鞋底足尖端22最近。在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之间形成的钉形形状便于鞋钉元件30的凸起38掘入地面。因此,鞋钉元件30具有提高的抓地性能。第一表面部分44的凸形形状也可以实际上是拱形的,但尖形鞋钉尖端52提供了更好的摩擦特性。具有尖形鞋钉尖端52的鞋钉元件30比拱型的鞋钉元件更有可能扎至地面。
74.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表面部分46包括第一第二端表面54和第二第二端表面56。第一第二端表面54和第二第二端表面56以平面的形状形成。第一第二端表面54和第二第二端表面56面朝向鞋钉本体32的第二端部分42。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端表面54和第二第二端表面56形成与在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之间的尖形鞋钉尖端52对应的钉形角sa。钉形角sa小于180度。钉形角sa进一步便于凸起38掘入地面。此外,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时,钉形角sa提高了自行车鞋10的摩擦,特别是在泥泞的表面上。第二表面部分46的凹形形状也可以实际上是拱形,但钉形角sa提供了更好的摩擦特性。
75.鞋钉本体32和多个凸起38形成为单件的一体式构件。这增加了鞋钉元件30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此外,由于鞋钉元件30形成为单件的一体式构件,它可以容易地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和从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移除。鞋钉元件30形成为单件的一体式构件的另一个优点是,如果骑手移除了鞋钉元件30并将其放入袋子或口袋
中,鞋钉元件30的各个零件不会丢失。因此,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和舒适性。
76.此外,鞋钉本体32包括至少一个通孔58。固定构件60穿过至少一个通孔58以将鞋钉元件30可移除地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例如,通孔58是在第三方向d3较长的长孔。然而,至少一个通孔58可以是圆形的。因此,可以提高鞋钉元件30相对于鞋底20的定位精度。如图3和图4所示,鞋钉本体32包括两个通孔58。固定构件60(见图1)穿过每个通孔以将鞋钉元件30可移除地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60为旋入设置在鞋底20内部的母头螺钉(未示出)中的公头螺钉,以将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鞋钉元件30可以具有定位凸起(未示出),用于将鞋钉元件30相对于鞋底20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在鞋底20上与鞋钉元件30的定位凸起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孔。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通孔58足以将鞋钉元件30牢固地定位在鞋底20上。
77.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起38包括第一凸起62和第二凸起64。鞋钉本体32包括连接至第一凸起62的第一本体部分66,连接至第二凸起64的第二本体部分68,以及在垂直于第二方向d2的第三方向d3连接第一本体部分66和第二本体部分68的中间部分70。第三方向d3基本垂直于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d1。第三方向d3基本是在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附接状态下的自行车鞋10的横向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起38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板形状。多个凸起38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折弯板形状。
78.该板的折弯部分是具有尖锐点的尖形鞋钉尖端52。例如,多个凸起38中的每一个垂直于与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平行的面延伸。与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平行的面与接触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的第一本体表面34平行。第一本体部分66与第二本体部分68在第三方向d3形成二者之间的布置空间as。第一本体部分66和第二本体部分68在第三方向d3设置在鞋钉元件30的每个端部。第一本体部分66在第三方向d3设置在鞋钉元件30的一个端部。第二本体部分68在第三方向d3设置在鞋钉元件30的另一端部。因此,第一凸起62和第二凸起64在第三方向d3设置在鞋钉元件30的每个端部。第一凸起62在第三方向d3设置在鞋钉元件30的一个端部。第二凸起64在第三方向d3设置在鞋钉元件30的另一端部。
79.例如如图4所示,布置空间as基本在第三方向d3延伸。布置空间as至少部分地被第一本体部分66、第二本体部分68和中间部分70环绕。布置空间as和中间部分70被本体中心线bc平分。中间部分70在第二方向d2比第一本体部分66和第二本体部分68更窄。因此,可以减小鞋钉元件30的重量。如在下文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布置空间as用于将鞋底20的鞋底鞋钉部分26布置在其中,以附加地支撑鞋钉元件30。
80.在本实施方式中,鞋钉本体32关于本体中心线bc对称。本体中心线bc平分鞋钉本体32。本体中心线bc构造成在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附接状态下与自行车鞋10的纵向方向dl平行。此外,多个凸起38关于本体中心线bc对称地设置于鞋钉本体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62和第二凸起64关于本体中心线bc对称地设置于鞋钉本体32。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中心线bc为鞋钉本体32的对称轴。然而,鞋钉本体32也可以关于本体中心线bc不对称。
81.此外,鞋钉本体32和多个凸起38由比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的鞋底材料更硬的鞋钉材料制成。鞋钉材料特别包括不锈钢,或诸如铝或钛的金属,或纤维增强塑料,或聚合物,诸如聚酰胺亚胺(polyamide-imide)、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尼龙,或聚氨酯(urethane),或上述材料的任何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鞋钉本体32和第一凸起62以及第二
凸起64由鞋钉材料制成。鞋钉材料比鞋底材料更硬,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并增加了骑手的灵活性。特别是,上述鞋钉材料尤其改善了对于泥泞或泥土地面的抓地性能。这种地面易打滑,在这种地面上,公知的自行车鞋的鞋钉元件有时会失去抓地力,导致骑手绊倒、滑倒甚至摔倒。使用上述更硬的鞋钉材料,可以减小凸起38的厚度。如图2所示,凸起38的厚度小于鞋底鞋钉部分26的厚度。因此,自行车鞋的抓地性能得到改善,骑手不太可能绊倒或摔倒在易打滑地面上。此外,鞋钉元件30的耐磨性增加。
82.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鞋钉元件30的外边缘被倒角。这降低了骑手在手拿鞋钉元件30时割伤自己的风险。而且,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不会被鞋钉元件30损坏。
83.现在将参考图1和图2描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根据本发明的鞋底20包括鞋底足尖端22和鞋底足跟端24。上述鞋钉元件30在鞋底足尖端22与鞋底足跟端24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鞋底20。鞋底20还包括设置在鞋底足尖端22与鞋底足跟端24之间的防滑钉附接部分18。如图2所示,鞋钉元件30在鞋底足尖端22与防滑钉附接部分18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鞋底20。在鞋底足尖端22和防滑钉附接部分18之间的这个位置,当骑手行走时在自行车鞋10的前后方向的剪切力较大。因此,这是最有效地使用由鞋钉元件30提供的改进的抓地性能的位置。
84.鞋钉元件30的多个凸起38定位成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鞋底20时比鞋钉本体32更靠近鞋底足尖端22。如图2所示,第一凸起62和第二凸起64定位成比鞋钉本体32更靠近鞋底足尖端22。因此,第一凸起62和第二凸起64不限制自行车鞋10附接到自行车的踏板。换句话说,鞋钉元件30的多个凸起38不妨碍自行车鞋10在踏板上的安装。
85.鞋钉元件30的第一端部分40也定位成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鞋底20时比鞋钉元件30的第二端部分42更靠近鞋底足尖端22。另一方面,鞋钉元件30的第二端部分42定位成当鞋钉元件30附接到鞋底20时比鞋钉元件30的第一端部分40更靠近鞋底足跟端24。
86.鞋底20还包括与鞋底20整体形成并从鞋底20凸出的鞋底鞋钉部分26。鞋钉元件30可移除地附接到鞋底20,使得鞋底鞋钉部分26位于鞋钉元件30的布置空间as中。这样,鞋底鞋钉部分26附加地支撑鞋钉元件30,并增加了鞋钉元件30的稳定性。因此,鞋底鞋钉部分26限制了鞋钉元件30在鞋底20上移动。此外,鞋底鞋钉部分26由与鞋底20相同的鞋底材料制成,因为它与鞋底20整体形成。在地面具有混合结构的情况下,由鞋底材料制成的鞋底鞋钉部分26和由鞋钉材料制成的鞋钉元件30的组合增加了自行车鞋10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自行车鞋10的多功能性。虽然位于鞋钉元件30的布置空间as中的鞋底鞋钉部分26增加了自行车鞋10的多功能性,然而根据本发明的鞋钉元件30可以在不具有位于鞋钉元件30的布置空间as中的鞋底鞋钉部分26的情况下使用。
87.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所示,鞋底20包括多个鞋底鞋钉部分26。鞋底鞋钉部分26布置在鞋底20的不同位置。鞋底鞋钉部分26布置在鞋底20的位于靠近鞋底足尖端22的区域中,以及鞋底20的位于靠近鞋底足跟端24的区域中。这样,自行车鞋10在当鞋钉元件30没有附接到鞋底20时也具有高抓地性能,尤其是对于岩石地面。根据本公开的“鞋底鞋钉部分”可以具有不同的几何构造。从本质上讲,鞋底鞋钉部分26从鞋底20凸出,使得其成为鞋底20的踏面的一部分,并且增加了自行车鞋10在当骑手穿着自行车鞋10行走时对于地面的抓地性能。
88.此外,两个鞋底鞋钉部分26在垂直于纵向方向dl的方向设置在防滑钉附接部分18
的两侧。这导致当防滑钉(未示出)附接到防滑钉附接部分18时,自行车鞋10的抓地性能增加。通常,附接到自行车鞋的鞋底的防滑钉会降低自行车鞋的抓地性能,特别是对于岩石地面,因为防滑钉由于其减小的摩擦力有时会使自行车鞋打滑。通过如图2所示的附接在防滑钉附接部分18两侧的鞋底鞋钉部分26,这个影响被消除了。此外,两个鞋底钉部分26可以提高自行车鞋10在踏板上的稳定性。两个鞋底鞋钉部分26布置在从左边和右边把防滑钉夹在中间的位置。因此,通过增加鞋底20在蹬踏期间接触踏板的面积,可以提高鞋底20在前后方向的稳定性和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此外,两个鞋底鞋钉部分26可以在行走期间保护防滑钉。虽然设置在防滑钉附接部分18的两侧的鞋底鞋钉部分26增加了自行车鞋10的多功能性,然而根据本发明的鞋钉元件30可以在不具有设置在防滑钉附接部分18的两侧的鞋底鞋钉部分26的情况下使用。
89.现在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包括鞋底20、鞋钉元件30和附加鞋钉元件30的自行车鞋10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仅在于自行车鞋10还包括附加鞋钉元件30。因此,上述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也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90.附加鞋钉元件30在防滑钉附接部分18与鞋底足跟端24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鞋底20。附加鞋钉元件30的多个凸起38定位成比附加鞋钉元件30的鞋钉本体32更靠近鞋底足跟端24。例如,当下坡行走时,自行车鞋10的足跟侧首先接触地面。因此,附接到鞋底20的位于靠近鞋底足跟端24的区域的附加鞋钉元件30在当下坡行走时是有效的。这种效果对于泥泞的地面特别有效。此外,附接到鞋底20的位于靠近鞋底足跟端24的区域的附加鞋钉元件30在例如当地面上很少有石头时是有效的。足跟侧的附加鞋钉元件30,连同足尖侧的鞋钉元件30一起,提高了对于地面的抓地力。当下坡行走时,通过附加鞋钉元件30的多个凸起38定位成比附加鞋钉元件30的鞋钉本体32更靠近鞋底足跟端24,多个凸起38的形状能够对地面施加最大的力。此外,通过这种方式,附加鞋钉元件30的多个凸起38不会妨碍自行车鞋10在踏板上的安装。
91.当然,也可以想到,在鞋底足尖端22与防滑钉附接部分18之间附接到鞋底20的鞋钉元件30从鞋底20中省略。那么,附加鞋钉元件30是唯一的鞋钉元件30。在这种情况下,鞋钉元件30在防滑钉附接部分18与鞋底足跟端24之间可移除地附接到鞋底20。而且,鞋钉元件30的多个凸起38定位成比鞋钉元件30的鞋钉本体32更靠近鞋底足跟端24。
92.在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平分鞋钉本体的本体中心线”将在本体中心线将鞋钉本体划分为两部分的意义上理解。鞋钉元件的这两个部分不一定必须大小相等或彼此对称。因此,本体中心线被理解为当从例如图4中的上方观察时将鞋钉本体划分为两部分的参考线。换句话说,本体中心线不一定是鞋钉元件的对称线。这意味着,第二方向d2是当从例如图4中的上方看鞋钉元件30时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d2也可以描述为在鞋钉元件30附接到自行车鞋10的鞋底20的状态下的鞋钉元件30的前后方向。
93.这里描述的术语“钉形形状”将理解为当从例如图4中的上方观察时由第一第一端表面48和第二第一端表面50形成的箭头状或“v”形。
94.必须指出,“尖形鞋钉尖端”术语并不限于尖锐的尖端。换句话说,该术语包括弯曲或平坦的尖端,它也不是完全锋利的,例如如图4中可见。
95.附图标记
96.10 自行车鞋
97.12 鞋面
98.14 钩-环紧固件
99.16 足尖部分
100.17 足跟部分
101.18 防滑钉附接部分
102.20 鞋底
103.22 鞋底足尖端
104.24 鞋底足跟端
105.26 鞋底鞋钉部分
106.30 (附加)鞋钉元件
107.32 鞋钉本体
108.34 第一本体表面
109.36 第二本体表面
110.38 多个凸起
111.40 第一端部分
112.42 第二端部分
113.44 第一表面部分
114.46 第二表面部分
115.48 第一第一端表面
116.50 第二第一端表面
117.52 尖形鞋钉尖端
118.54 第一第二端表面
119.56 第二第二端表面
120.58 通孔
121.60 固定构件
122.62 第一凸起
123.64 第二凸起
124.66 第一本体部分
125.68 第二本体部分
126.70 中间部分
127.as 布置空间
128.bc 本体中心线
129.d1 第一方向
130.d2 第二方向
131.d3 第三方向
132.dl (自行车鞋的)纵向方向
133.sa 钉形角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