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单向逆止防松脱楔形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2:54: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所有应用于颠簸工况的机械防松机构,比如汽车制造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向逆止防松脱楔形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重卡换电成为了重型卡车发展的主要趋势。重卡换电的电池箱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通常都是采用栓接方式固定在一起。受作业现场路面的平整度,及负载后重卡主梁的应力变形等因素影响,车载底座相对于承载主梁不仅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滑移,也会受颠簸幅度及频率的影响,沿竖直上方向发生颤动,很容易造成螺栓松动,从而导致车载底座松脱,对车载电池构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向逆止防松脱楔形机构,将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示意)在竖直方向上锁定。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逆止防松脱楔形机构,其设有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车载底座通过限位销轴与承载主梁相连接,其还设有防松机构,防松机构保证车载底座抱紧承载主梁,防止车载底座在承载主梁竖直方向上的松动。
5.优选的,防松机构包括重锤、偏心轴连杆、偏心轴、楔形块副和防松机构托架;车载底座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主支撑架和竖直支撑架,竖直支撑架呈u形,楔形块副设于竖直支撑架的u形槽内。楔形块副包括固定楔形块和滑动楔形块,固定楔形块通过螺钉与竖直支撑架固定连接;防松机构托架通过螺钉与承载主梁固定连接;滑动楔形块卡设于固定楔形块与所述防松机构托架之间。偏心轴设于滑动楔形块的上方,其外圆面与滑动楔形块的顶面(即大头)相切;偏心轴的两端,依次贯穿竖直支撑架和防松机构托架的两端,并与单向逆止轴承相连接;单向逆止轴承固定安装在防松机构托架两端外侧的轴承室内。偏心轴的一端伸出单向逆止轴承连接偏心轴连杆;偏心轴连杆的末端连接重锤。
6.优选的,防松机构托架包括托架背板,托架背板通过螺钉、垫板与承载主梁固定连接,螺钉的头部端设于托架背板的外侧,螺钉的末端与垫板螺接;托架背板的两端设有连接耳板,竖直支撑架设于两个连接耳板之间,单向逆止轴承固定在连接耳板外侧的轴承室内。
7.优选的,螺钉和竖直支撑架之间、螺钉和防松机构托架之间均设有螺钉防松垫,螺钉防松垫的两端设有折边,折边设于螺钉的头部外侧,防止螺钉反转松动。
8.优选的,主支撑架和竖直支撑架之间还设有加强筋。
9.优选的,固定楔形块和滑动楔形块的中部设有对应的定位安装孔。
10.优选的,车载底座还包括连接耳架,连接耳架设于车载底座的两侧通过螺钉与承载主梁固定连接。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逆止防松脱楔形机构,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设有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示意),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示意)通过限位销轴在水平方向上固定连接,防止车载底座沿承载主梁(示意)水平方向滑移。本实用新型还设有防松机构,当汽车行驶在颠簸路面,防松机构的重锤在自重的作用下,以偏心轴为圆心随颠簸向下摆动,带动偏心轴旋转,偏心轴的外圆面向下挤压滑动楔形块向下运动,使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示意)进一步固定。由于单向逆止轴承的设置,偏心轴只能沿一个方向旋转,相应的滑动楔形块只能向下运动,从而在竖直方向上将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示意)牢牢锁定。
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偏心轴的旋转挤压将滑动楔形块越锁越紧,而单向逆止轴承的设置避免了偏心轴反转使车载底座和承载主梁(示意)在竖直方向上牢牢固定,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装配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好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载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松机构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楔形块副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记:1.车载底座,11.连接耳架,12.主支撑架,13.竖直支撑架,14.加强筋,15.限位销轴,2.承载主梁(示意),3.防松机构,31.重锤,32.偏心轴,33.固定楔形块,331.定位安装孔,34.滑动楔形块,35.防松机构托架,351.托架背板,352.连接耳板,36.单向逆止轴承,37.偏心轴连杆,38.垫板,39.螺钉防反转u形板,391.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方法;所使用的原料和装置,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
21.由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逆止防松脱楔形机构,以新能源汽车之重卡换电为例,其设有车载底座1和承载主梁2(示意),承载主梁2(示意)设有两个,分别设在车载底座1的两端、通过限位销轴15与车载底座1两侧的连接耳架11固定连接,限位销轴15将车载底座1和承载主梁2(示意)在水平方向上固定,防止车载底座1沿承载主梁2(示意)水平方向滑移。本实用新型还设有防松机构3,防松机构3设有四个,对称设在车载底座1的下方,防松机构3保证车载底座1抱紧承载主梁2(示意),防止车载底座1在承载主梁2(示意)竖直方向上的松动。
22.具体的,防松机构3包括重锤31、偏心轴连杆37、偏心轴32、楔形块副和防松机构托架35。车载底座1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主支撑架12和竖直支撑架13,竖直支撑架13呈u形,楔形块副设于竖直支撑架13的u形槽内,楔形块副包括固定楔形块33和滑动楔形块34,固定楔形块33和滑动楔形块34设有适配的、倾斜的楔形面,固定楔形块33和滑动楔形块34的楔形面滑动连接。固定楔形块33横截面大的一端朝下,其通过螺钉与竖直支撑架13固定连接;
防松机构托架35通过螺钉与承载主梁2(示意)固定连接;滑动楔形块34横截面大的一端朝上,其卡设于固定楔形块33与防松机构托架35之间可沿楔形面向下运动。偏心轴32设于滑动楔形块34的上方,其外圆面与滑动楔形块34的顶面(即大头)相切,偏心轴32的两端依次贯穿竖直支撑架13和防松机构托架35的两端与单向逆止轴承36相连接,单向逆止轴承36固定安装在防松机构托架35两端外侧的轴承室内;偏心轴32的一端伸出单向逆止轴承36连接偏心轴连杆37,偏心轴连杆37的延伸方向与偏心轴32的延伸方向垂直,偏心轴连杆37的末端连接重锤31。
23.当汽车行驶在颠簸路面上时,重锤31在自重的作用下,以偏心轴32为圆心随颠簸向下摆动,力矩由偏心轴连杆37传递到偏心轴32,带动偏心轴32旋转,偏心轴32的外圆面向下挤压滑动楔形块34。由于单向逆止轴承36的设置,偏心轴32只能沿一个方向旋转,相应的滑动楔形块34只能向下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使车载底座1和承载主梁2(示意)形成锁紧的状态,且只会越来越紧。
24.进一步的,防松机构托架35包括托架背板351,托架背板351通过螺钉、垫板38与承载主梁(示意)2固定连接,托架背板351、垫板38设于承载主梁(示意)2的前后两侧,螺钉的头部端设于托架背板351的外侧,螺钉的末端与垫板38螺接使防松机构托架35与承载主梁2(示意)固定。托架背板351的两端设有连接耳板352,竖直支撑架13设于两个连接耳板352之间,单向逆止轴承36固定在连接耳板352外侧的轴承室内,便于偏心轴32的安装固定。
25.螺钉和竖直支撑架13之间、螺钉和防松机构托架35之间均设有螺钉防松垫39,螺钉防松垫39的两端设有折边391,折边391设于螺钉的头部外侧、与螺钉的头部一侧面接触或距离很近,防止螺钉反转松动。装配时,螺钉防松垫39可采用直板,拧紧螺钉后,将螺钉防松垫39的两端弯折出折边391即可,操作方便。
26.进一步的,主支撑架12和竖直支撑架13之间还设有加强筋14,增强车载底座1的强度。
27.固定楔形块33和滑动楔形块34的中部设有对应的定位安装孔331。装配时,先利用定位螺钉和定位安装孔331将固定楔形块33和滑动楔形块34固定在一起,整个防松机构3装配好后将定位螺钉抽走即可。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9.将防松机构3装配好后,滑动楔形块34卡设于固定楔形块33与防松机构托架35之间,抽走固定滑动楔形块34的定位螺钉。
30.当汽车行驶在颠簸路面上时,重锤31在自重的作用下以偏心轴32为圆心随颠簸向下运动,力矩由偏心轴连杆37传递到偏心轴32,带动偏心轴32旋转,偏心轴32的外圆面向下挤压滑动楔形块34向下运动。由于单向逆止轴承36的设置,偏心轴32只能沿一个方向旋转,相应的滑动楔形块34也只能向下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使车载底座1和承载主梁2(示意)牢牢锁定,不会因为路面颠簸导致螺钉松动而出现安全隐患。
3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偏心轴32的旋转挤压将滑动楔形块34越锁越紧,而单向逆止轴承36的设置避免了偏心轴32反转使车载底座1和承载主梁2(示意)在竖直方向上牢牢固定。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顶”、“底”、“前”、“后”、“内”、“外”、“背”、“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备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之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