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1:37: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合理利用电力资源的有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电力资源出现紧缺状况,电动汽车的普及使用促使小区的用电进一步加大。传统交流充电桩没有有序的控制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功率,只是一味的追求充电功率,加大小区的用电负荷,增加载波的工作负荷,没有有序的控制充电功率,导致载波有超负荷运行的风险,甚至导致载波的烧毁,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用电。为了改变改现状,从而研发一种装置,能够读取载波负荷状态,有效有序的控制电动汽车的充电状况。当在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从而降低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当在用电低谷期的时候,从而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为合理的利用现有的电力资源,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就形成必然趋势。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有序控制,安全性更强且适用范围更广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有序控制,安全性更强且适用范围更广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包括机箱、安装于所述机箱内的充电模组、与所述充电模组连接的载波、与所述充电模组连接的计量电表及总开关,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充电模组与所述载波之间的控制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多个并列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子充电组件,所述控制模组与所述载波电连接,所述控制模组与每一所述子充电组件电连接。
7.优选的,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与所述子充电组件连接的充电线缆,一所述子充电组件对应设置一条充电线缆,所述机箱包括壳体部及与所述壳体部滑动连接的盖体部,所述壳体部包括设置有多个贯穿孔的底壁,多条所述充电线缆通过所述贯穿孔伸出。
8.优选的,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充电线缆连接的卡线装置,所述充电线缆的一端与所述子充电组件连接,另一端绕设于所述卡线装置并通过所述贯穿孔伸出。
9.优选的,所述壳体部还包括与所述底壁相对间隔设置的顶壁、夹设于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之间并与所述底壁平行的第一隔板、分别与所述顶壁及所述第一隔板连接的第二隔板、与所述盖体部相对设置的背板、及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并与所述背板垂直的侧壁,所述盖体部与所述侧壁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壳体部还包括固设于所述背板的多个安装片,所述安装片通过螺钉固定。
11.优选的,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隔板、所述背板、所述侧壁及所述盖体部共同围合形成充电腔,所述载波、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控制模组收容于所述充电腔内。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所述顶壁、所述第二隔板、所述背板及所述侧壁共同围成熔断腔,所述总开关收容于所述熔断腔内。
13.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所述顶壁、所述第二隔板、所述背板及所述侧壁共同围成电表腔,所述计量电表收容于所述电表腔内。
14.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通过在所述载波与所述充电模组之间设置所述控制模组,利用所述控制模组实时读取总表电量状态,反馈给主站相关信息,主站下达指令给有序控制模组,同时限制最大充电功率,当充电车辆超过允许最大充电功率时,所述总开关控制切断所述充电模组与外部公共电路的连通,从而起到保护所述载波的目的,确保所述载波不会负荷运行。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所示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沿a

a线的剖视图;
17.图3为图2所示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的b部分放大图。
18.图中,100、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机箱;11、壳体部;111、底壁;112、顶壁;113、第一隔板;114、第二隔板;115、背板;116、侧壁;117、安装片;12、盖体部;20、充电模组;22、充电线缆;30、载波;40、计量电表;50、总开关;60、控制模组;70、卡线装置;101、充电腔;102、熔断腔;103、电表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下述实验例和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本实用新型。
20.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包括机箱10、安装于所述机箱10内的充电模组20、与所述充电模组20连接的载波30、与所述充电模组20连接的计量电表40、总开关50、设置于所述充电模组20与所述载波30之间的控制模组60及卡线装置70。
21.所述机箱10包括壳体部11及与所述壳体部11滑动连接的盖体部12。
22.所述壳体部11包括设置有多个贯穿孔(图未示)的底壁111、与所述底壁111相对间隔设置的顶壁112、夹设于所述底壁111与所述顶壁112之间并与所述底壁111平行的第一隔板113、与所述顶壁112及所述第一隔板113连接的第二隔板114、与所述盖体部12相对设置的背板115、连接所述底壁111与所述顶壁112并与所述背板115垂直的侧壁116及固设于所述背板115的多个安装片117。所述安装片117通过螺钉固定与墙体。
23.所述盖体部12与所述侧壁116滑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的应用场景可能为户外,设置所述盖体部12的滑动方向为由下至上滑动(基于图1的描述),使得所述盖体部12的滑动缝隙均在所述机箱10的侧面或底面,避免户外风吹日晒雨淋导致所述机箱10内进水,保证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的使用安全与使用寿命。
24.其中,所述底壁111、所述第一隔板113、所述背板115、所述侧壁116及所述盖体部12共同围合形成充电腔101。所述载波30、所述充电模组20及所述控制模组30收容于所述充电腔101内。
25.所述第一隔板113、所述顶壁112、所述第二隔板114、所述背板115及所述侧壁116共同围成熔断腔102。所述总开关收容于所述熔断腔102内。
26.同时,所述第一隔板113、所述顶壁112、所述第二隔板114、所述背板115及所述侧壁116共同围成电表腔103。所述计量电表40收容于所述电表腔103内。如此设置,通过将不同的部件存放于不同的腔体内,一方面便于安装人员在安装时的走线,同时,也能避免走线安装时因线路杂乱而造成的线与线之间的电磁干扰,增加了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27.所述充电模组20包括多个并列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子充电组件(图未示)及与所述子充电组件连接的充电线缆22。其中,一所述子充电组件对应设置一条所述充电线缆22。在所述充电模组20的安装过程中,多个所述充电线缆22分别通过多个所述贯穿孔伸出所述机箱10。
28.所述控制模组60与所述载波30电连接,如此实时监测所述载波30的负荷状态。同时,所述控制模组60与每一所述子充电组件电连接,如此根据所述载波30的负荷状态调整每一所述充电模组20中可工作的所述子充电组件的数量。
29.所述总开关50设置于所述充电模组20与外部公共电源的连接线路上,当所述充电模组20的工作量超出所述载波30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时,所述总开关50断路以切断充电,确保所述载波30不会在超负荷情况下运转,保证了人身财产安全。
30.所述卡线装置70与所述充电线缆22连接。所述充电线缆22的一端与所述子充电组件连接,另一端绕设于所述卡线装置70并通过所述贯穿孔伸出。通过设置所述卡线装置70,利用所述卡线装置70紧紧扣住所述充电线缆22,并通过所述卡线装置70为所述充电线缆22提供了一端长度的缓冲,即充电人员在拉动线缆时,所述充电线缆22能够做小幅度伸长,且在充电人员完成充电操作后,所述充电线缆22在所述卡线装置70的驱动下绕设与所述卡线装置70,保证在外扯所述充电线缆22时不会损坏内部充电模组的接线头。
31.优选的,绕设于所述卡线装置70的线缆长度不小于30cm。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的工作流程如下:
33.步骤s10、安装人员将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安装至指定地点,将所述盖体部12由下至上安装至所述壳体部11后锁紧,多根所述充电线缆22通过所述贯穿孔伸出所述充电空间101,并与外部充电装置(如充电枪)连接;
34.步骤s20、所述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100正常工作,供充电人员自由取电,所述控制模组60实时监测所述载波30的负荷状态;
35.步骤s30、当所述控制模组60监测到所述载波30达到满负荷状态时,所述控制模组60向所述充电模组20发送满负荷工作指令,并重新制定充电规则(如调整每一所述子充电组件的功率),保证所述载波30的工作负荷不会超出满负荷状态;
36.步骤s40、当充电人数过多导致所述控制模组60无法通过重新制定充电规则保证所述载波30的负荷量时,所述总开关50熔断,停止供电。
37.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序控制交流充电装置,通过在所
述载波与所述充电模组之间设置所述控制模组,利用所述控制模组实时读取总表电量状态,反馈给主站相关信息,主站下达指令给有序控制模组,同时限制最大充电功率,当充电车辆超过允许最大充电功率时,所述总开关控制切断所述充电模组与外部公共电路的连通,从而起到保护所述载波的目的,确保所述载波不会负荷运行。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