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及池塘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9:51: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及应用该养殖槽的池塘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多数水产养殖池塘由于年久失修,淤积严重,药品使用量较大,池塘水质不易管控,池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处于较低水平,水产品病害较多,养殖过程中换水量大,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3.为此,相关企业和渔业部门设计并示范推广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简称iprs),期望以此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者零排放。
4.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其存在:造价高、工程量大、工期长、排污不畅、能耗高、水循环不彻底、养殖单产不高、病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效益更高,实用性更强的池塘养殖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包括:养殖槽体和虹吸管、所述养殖槽体包括养殖区和集污区,所述养殖区和所述集污区的一端连接,形成沙漏状结构;所述虹吸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和所述集污区。
9.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中,所述养殖区和所述集污区的底板均倾斜设置,并在沙漏状结构的颈部交汇形成最低点。
10.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中,所述虹吸管的进水口处于所述养殖区靠近沙漏颈部的底部位置,所述虹吸管的出水口处于所述集污区靠近沙漏颈部的顶部位置。
11.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中,所述养殖区和所述集污区的底板均为弧形,且分别与对应的侧壁呈弧状连接。
12.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中,所述养殖槽体的边缘设置浮筒,所述养殖槽体通过所述浮筒浮于水面时,所述养殖槽体的侧壁高出池塘水位30~50cm,槽内的水位高出池塘水位3

5cm。
13.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其优点在于:
14.养殖区和集污区的外侧端均高于相交端,使槽底中部形成最低点,养殖槽体漂浮在池塘内,池塘内的水进入养殖区,水中夹杂的污物沿槽底慢慢汇集在最低点位置,虹吸管
将污物吸入集污区,并沉淀在底部,随着水流的不断注入,集污区上层的清水流出槽体重新进入池塘,所剩污物则持续堆积,直至吸污设备将污物抽出,排放至发酵池进行发酵,养殖槽体内壁均为弧形面,防止形成死角,且不易吸附集聚污物,更易清洁维护,且更为节约能源。
15.一种池塘养殖系统,包括连接踏板、养殖槽体、供水机构、供氧机构、发酵池和排污机构;其中,所述养殖槽体为上述的养殖槽体;
16.所述连接踏板安装在池塘内,所述养殖槽体挂接在所述连接踏板上且其的槽顶高于所述池塘的水面,所述供水机构设置在池塘内,其出水口连通所述养殖区,所述供氧机构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内,所述发酵池设置在池塘的岸边,所述排污机构设置在所述养殖槽体上,其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集污区的底部和所述发酵池内。
17.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池塘养殖系统中,所述供水机构为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水管连通至所述养殖区的底部。
18.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池塘养殖系统中,所述供氧机构包括旋涡气泵和增氧曝气盘,所述旋涡气泵设置在水面之上,所述增氧曝气盘设置在养殖区的底部,并通过所述旋涡气泵驱动。
19.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池塘养殖系统中,所述排污机构为吸污泵,所述吸污泵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所述集污区和所述发酵池。
20.优选的,在上述的一种池塘养殖系统中,还包括生态浮床,所述生态浮床设置在所述养殖槽体的两侧。
21.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池塘养殖系统,其优点在于:
22.当养殖槽开始进水时,由于养殖槽内水位高于外围池塘水位,此时虹吸作用开始,养殖槽内水体沿着虹吸管流向集污槽,固体废弃物顺着养殖槽内微流水,慢慢沿坡底向槽尾聚集,并经由虹吸管排入集污槽,在集污槽内沉淀聚集。集污槽内的上层清水溢流重新进入池塘,经池塘流回槽头潜水泵处,通过潜水泵抽提再次进入养殖槽,形成水体循环,水循环更为彻底;
23.在池塘中沿槽体两侧设置生态浮床,种植水生植物,降解消除水体中残余的少量可溶性氮磷有机物质,更为经济环保;
24.每个池塘将集污槽内污物排入岸上的干燥发酵池,经过干燥发酵后,回田作为农作物优质有机肥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养殖水体循环利用,降低经济成本;
25.通过上述方案解决了传统池塘养殖中排污不畅、养殖单产不高的问题、水体循环不彻底的问题和能耗偏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养殖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池塘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池塘养殖系统中养殖槽体的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实例1
34.请参阅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包括:养殖槽体1和虹吸管2、养殖槽体1包括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的一端连接,形成沙漏状结构;虹吸管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
35.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的底板均倾斜设置,并在沙漏状结构的颈部交汇形成最低点。
3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虹吸管2的进水口处于养殖区10靠近沙漏颈部的底部位置,虹吸管2的出水口处于集污区11靠近沙漏颈部的顶部位置。
3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的底板均为弧形,且分别与对应的侧壁呈弧状连接。
38.实例2
39.一种漂浮式虹吸集排污循环水养殖槽,包括:养殖槽体1和虹吸管2、养殖槽体1包括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的一端连接,形成沙漏状结构;虹吸管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
40.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的底板均倾斜设置,并在沙漏状结构的颈部交汇形成最低点。
41.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虹吸管2的进水口处于养殖区10靠近沙漏颈部的底部位置,虹吸管2的出水口处于集污区11靠近沙漏颈部的顶部位置。
42.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养殖区10和集污区11的底板均为弧形,且分别与对应的侧壁呈弧状连接。
43.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养殖槽体1的边缘设置浮筒,养殖槽体1通过浮筒浮于水面时,养殖槽体1的侧壁高出池塘水位30~50cm,槽内的水位高出池塘水位3

5cm。
44.实例3
45.参阅附图2

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系统,包括连接踏板、养殖槽体1、供水机构3、供氧机构4、发酵池5和排污机构6;其中,养殖槽体1为实例1中的的养殖槽体1;
46.连接踏板在池塘内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框架,养殖槽体1挂接在此框架上,其槽顶高于池塘7的水面,供水机构3设置在池塘7内,其出水口连通养殖区10,供氧机构4设置在养殖区10内,发酵池5设置在池塘7的岸边,排污机构6设置在养殖槽体1上,其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设置在集污区11的底部和发酵池5内。
4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供水机构3为潜水泵,潜水泵通过水管连通至养殖区10的底部。
48.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供氧机构4包括旋涡气泵和增氧曝气盘,旋涡气泵设置在水面之上,增氧曝气盘设置在养殖区10的底部,并通过旋涡气泵驱动。
49.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排污机构6为吸污泵,吸污泵分别通过管路连通集污区11和发酵池5。
50.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生态浮床,生态浮床设置在养殖槽体1的两侧。
51.实例4
52.一种池塘养殖系统,包括连接踏板、养殖槽体1、供水机构3、供氧机构4、发酵池5和排污机构6;其中,养殖槽体1为实例2中的的养殖槽体1;
53.通过浮筒和连接踏板在池塘内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漂浮的浮式框架,养殖槽体1挂接在此浮式框架上,其槽顶高于池塘7的水面,供水机构3设置在池塘7内,其出水口连通养殖区10,供氧机构4设置在养殖区10内,发酵池5设置在池塘7的岸边,排污机构6设置在养殖槽体1上,其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设置在集污区11的底部和发酵池5内。
54.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供水机构3为潜水泵,潜水泵通过水管连通至养殖区10的底部。
55.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供氧机构4包括旋涡气泵和增氧曝气盘,旋涡气泵设置在水面之上,增氧曝气盘设置在养殖区10的底部,并通过旋涡气泵驱动。
5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排污机构6为吸污泵,吸污泵分别通过管路连通集污区11和发酵池5。
5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生态浮床,生态浮床设置在养殖槽体1的两侧。
58.具体的,在实施例1~4中,养殖槽体1总长度为40~90米,优选为养殖区长为40米,集污区长5米,使循环水流覆盖整个池塘区域,提高池塘净化效率,防止在池塘边角处形成死角。
59.具体的,养殖槽体1采用软性材质建造,易于拆装。
60.具体的,虹吸管2设有两根,直径3

5cm。
61.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62.鱼类在养殖槽内养殖,外围净化池塘可套养少量花白鲢、贝类等品种,通过供水机构3将池塘底部水体抽提进入养殖区10,当养殖区10开始进水时,直至其内部水位高于外围池塘7的水位,此时虹吸作用开始,固体废弃物顺着槽内微流水,慢慢沿坡底向槽尾聚集,并
经由虹吸管2排入集污区,在集污区内沉淀。集污槽内的上层清水溢流重新进入池塘7,经池塘7流回槽头供水机构3处,通过抽提再次进入养殖区10,形成水体循环;
63.池塘中沿养殖槽体1两侧设置生态浮床,种植水生植物,降解消除水体中残余的少量可溶性氮磷有机物质;
64.每个池塘可安装一套养殖槽体1,并配套排污机构6,岸边挖建一座容积20平方米左右的发酵池5,将集污槽区11内污物排入岸上的发酵池5,经过干燥发酵后,回田作为农作物优质有机肥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养殖水体循环利用。
6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6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