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22:00: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2.座椅是生活中常用的坐具。座椅通常包括靠背、扶手等。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通常结构单一,其无法相应调整状态,降低了使用舒适性。
3.现有技术中也有可进行状态调节的座椅,其包括座椅框架。但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框架,包括伸展单元、底座、斜向上运行单元,斜向上运行单元与底座连接,伸展单元与斜向上运行单元连接,伸展单元及斜向上运行单元均设置有两组。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框架具有以下缺点:两组伸展单元之间通常需要设置抗扭杆,以确保两组伸展单元同步运行,并提高结构强度,底座框架包括动力单元,而动力单元可以是电动驱动或手动驱动,为增加伸展单元的适用范围,伸展单元上通常设置至少两组安装位置来安装抗扭杆,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抗扭杆的误装,即安装于错误的位置,还可能导致伸展单元的强度下降,不仅不能起到抗扭的作用,还导致座椅框架使用寿命下降;伸展单元上设置安装单元,安装单元以单独的部件,通过螺栓或铆钉等固定至伸展单元的基板,其结构较为复杂,安装精度较差,且长时间使用后,安装单元易发生松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座椅框架。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6.底座;
7.斜向上运行单元,其与所述底座连接;
8.伸展单元,其与所述斜向上运行单元连接,所述伸展单元设置有两组;以及
9.抗扭杆,其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伸展单元连接;
10.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任意状态下,所述抗扭杆至所述底座的下底面的距离不小于110mm,且不超过160mm。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座椅框架具有坐姿状态、tv姿状态及躺姿状态,在所述坐姿状态时,所述抗扭杆至所述底座的下底面的距离为140mm
±
5mm;在所述躺姿状态时,所述抗扭杆至所述底座的下底面的距离为155mm
±
5mm,在所述tv姿状态时,所述抗扭杆至所述底座的下底面的距离为114mm
±
4mm。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斜向上运行单元与所述伸展单元连接,所述斜向上运行单元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及连接片,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杆上。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伸展单元包括基板、连杆结构、脚部调节单元及靠背调节
单元;所述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连杆于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该铰接点为a点;所述第一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该铰接点为b点;所述第二臂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铰接。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靠背调节单元包括靠背调节杆及靠背安装部,其中,所述靠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靠背安装部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该铰接点为c点;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基板的铰接处及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靠背调节杆的铰接处位于所述靠背安装部的同一端的不同位置。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上具有a、b、c三个铰接点,其中a点与b点的连线为第一连线,a点与c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b点与c点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为60
°
到90
°
;所述第一连线与第三连线的夹角为50
°
到70
°
;所述第二连线与第三连线的夹角为50
°
到60
°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于第一臂与第二臂的连接处的位置设置有且仅有一组安装孔;所述抗扭杆包括圆管部和两端的扁平部,所述抗扭杆一端的扁平部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另一端的扁平部则与另一侧的第一连杆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于所述第一连杆的表面延伸设置,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所述加强筋的面积至少占所述第一连杆的面积的一半。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脚部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展开单元、第二展开单元、控制单元及脚部安装部,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展开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展开单元包括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脚部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脚部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展开单元包括第四调节杆和第五调节杆,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杆相对所述脚部安装部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第五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杆相对所述脚部安装部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调节杆的中部位置和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杆、第二控制杆、第三控制杆和第四控制杆,所述第一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一端与一驱动连接杆固定;所述第三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控制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控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控制杆的中部位置铰接于所述基板上。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杆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控制杆配合,所述限位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控制杆上。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组所述斜向上运行单元的第一杆,另一组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组所述斜向上运行单元的第二杆。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一条或多条优点或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
理;将抗扭杆至底座的下底面的距离限定为不小于110mm,可确保抗扭杆与底座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空间,以用于容纳动力单元,而将抗扭杆至底座的下底面的距离限定为小于160mm,则可防止抗扭杆的位置过高而影响整体的稳定性;抗扭杆连接于第一连杆的第一臂与第二臂的连接处的位置,以此减小抗扭杆的安装位置对第一连杆运动时的影响,确保第一连杆顺畅运行;安装片于基板上冲压折弯形成,其位置精度更好,加工更加方便,且结构强度高,不易松动。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显示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显示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
27.图4是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tv姿状态。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tv姿状态。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躺姿状态。
31.图8是图7中的a处的放大图。
32.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躺姿状态。
33.图10是伸展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34.图11是伸展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35.图12是第一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3是第一控制杆和第二控制杆的配合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横向支撑杆;111、主体部;112、端部;12、纵向支撑杆;2、斜向上运行单元;21、第一杆;22、第二杆;23、连接片;3、伸展单元;31、基板;311、第一延伸部;312、第二延伸部;313、安装单元;3131、安装片;32、连杆结构;321、第一连杆;3211第一臂;3212、第二臂;3213、加强筋;322、第二连杆;323、第三连杆;33、脚部调节单元;331、第一展开单元;3311、第一调节杆;3312、第二调节杆;332、第二展开单元;3321、第四调节杆;3322、第五调节杆;333、控制单元;3331、第一控制杆;33311、限位部;3332、第二控制杆;3333、第三控制杆和3334、第四控制杆;334、脚部安装部;34、靠背调节单元;341、靠背调节
杆;342、靠背安装部;5、抗扭杆;51、圆管部;52、扁平部;6、驱动连接杆;7、稳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下文中关于方向如“轴向方向”、“上方”、“下方”等均是为了更清楚的表明结构位置关系,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垂直”、“水平”、“平行”定义为:包括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
±
10%的情形。例如,垂直通常指相对基准线夹角为90度,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垂直指的是包括80度至100以内的情形。
39.参见图1至图13,本实施例的座椅框架,包括底座1、斜向上运行单元2及伸展单元3。
40.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包括横向支撑杆11及纵向支撑杆12,横向支撑杆11和纵向支撑杆连接并形成一支撑框架。横向支撑杆11设置有两组,纵向支撑杆12设置有两组。
41.一些实施例中,纵向支撑杆12可焊接于横向支撑杆11上。一些实施例中,纵向支撑杆12也可通过螺栓固定于横向支撑杆11上。本实施例中的斜向上运行单元2设置有两组,且设置于底座1上。具体的,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分别设置于两组纵向支撑杆12上。两组纵向支撑杆12之间的距离限定了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之间的距离,其最终决定了座椅的椅面的宽度,而座椅的宽度一定程度上是处于一固定的范围内。
42.本实施例中的横向支撑杆11包括主体部111和端部112,端部111垫设于纵向支撑杆12的底部,且横向支撑杆11与纵向支撑杆12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主体部111的高度大于端部112的高度。一些实施例中,横向支撑杆11可采用圆管,其两端冲压而形成所述端部112,以此可控制横向支撑杆11的端部112与纵向支撑杆12叠置时的高度,从而可控制座椅框架的高度尺寸。并且,主体部111依然为圆管,可增加其结构强度。
43.本实施例中的斜向上运行单元2包括运行部,其与底座1连接。具体的,运行部(斜向上运行单元2)包括第一杆21、第二杆22及连接片23,第一杆21的一端铰接于底座1的纵向支撑杆12,第二杆22的一端铰接于底座1的纵向支撑杆12,连接片23的一端铰接于第二杆22上。
44.本实施例中的伸展单元3与斜向上运行单元2连接,且伸展单元3包括基板31、连杆结构32、脚部调节单元33及靠背调节单元34。本实施例中的伸展单元3设置有两组,两组伸展单元3与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连接。连杆结构32设置于斜向上运行单元2上,通过转动第一杆21与第二杆22,可实现连杆结构32的角度调整。
45.本实施例中的基板31上设置有安装单元313,沙发的座框可安装至基板31的安装单元313上。安装单元313可设置有多组,多组安装单元313的宽度尺寸及形状可相同或不同。安装单元313与基板31为一体式结构构成。具体的,安装单元313包括安装片3131,安装片3131于基板31上冲压折弯形成。相比通过在基板31上安装单独的安装单元,直接在基板31上成型安装单元313,其位置精度更好,加工更加方便,且结构强度高,不易松动。安装片3131上可设置固定孔,以用于固定沙发座框。安装片3131设置于基板31的外侧(座椅框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外侧),安装片3131往基板31的外侧向下弯折,并使安装片3131垂直或大致
垂直于基板31,以使安装片3131提供良好的支撑力。
46.本实施例中,连杆结构32与基板31连接,以此可使连杆结构32支撑和调整升降基板31。连杆结构32包括第一连杆321、第二连杆322和第三连杆323,其中,第一连杆321与第二连杆322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321具有第一臂3211和第二臂3212。第一连杆321于第一臂3211及第二臂3212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322铰接,该铰接点为a点;第一臂3211的一端与第一杆21的一端铰接,该铰接点为b点;第二臂3212与基板31铰接。第二连杆322相对第一连杆321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323铰接,具体的,第二连杆32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杆323的中部位置。第三连杆323呈“v”型,其一端与第二杆22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基板31铰接。
47.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杆321上设置有加强筋3213。加强筋3213于第一连杆321的表面延伸设置,并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臂3211及第二臂3212。本实施例中的加强筋3213于第一连杆321上冲压形成,且加强筋3213的面积至少占第一连杆321的面积的一半(此处的面积指的是第一连杆321单侧的表面的面积),以此提升第一连杆321的结构强度。
48.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抗扭杆5,抗扭杆5两端分别与两组伸展单元3连接。具体的,抗扭杆5的一端与一侧的伸展单元3的第一连杆321连接,另一端则与另一侧的伸展单元3的第一连杆321连接。抗扭杆5的设置,可使两端的伸展单元3的第一连杆321同步运动,并且可防止两侧的伸展单元3不对称的扭曲。
49.本实施例中,在任意状态下(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tv姿状态、躺姿状态或状态切换时的中间状态),抗扭杆5(抗扭杆5的中心或轴心)至底座1的下底面的距离不小于110mm,且不超过160mm。其中,将抗扭杆5至底座1的下底面的距离限定为不小于110mm,可确保抗扭杆5与底座1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空间,以用于容纳动力单元(以电机为主体的动作机构或手动的动作机构)。而将抗扭杆5至底座1的下底面的距离限定为小于160mm,则可防止抗扭杆5的位置过高而影响整体的稳定性。
50.本实施例中,在坐姿状态时,抗扭杆5至底座1的下底面的距离为140mm
±
5mm。在躺姿状态时,抗扭杆5至底座1的下底面的距离为155mm
±
5mm。在tv姿状态时,抗扭杆5至底座1的下底面的距离为114mm
±
4mm。
51.本实施例中的抗扭杆5连接于第一连杆321的第一臂3211与第二臂3212的连接处的位置,即靠近第一连杆321与第二连杆322的铰接点处。以此减小抗扭杆5的安装位置对第一连杆321运动时的影响,确保第一连杆321顺畅运行。
52.本实施例中的抗扭杆5包括中间的圆管部51和两端的扁平部52,圆管部51和扁平部52一体成型。其中,圆管部51用于保证抗扭杆5的中间部位的强度,而扁平部52用于与第一连杆321固定。扁平部52相对圆管部51弯折而成,且贴覆于第一连杆321,并通过螺栓将两者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1上设置一组安装孔(一组安装孔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孔),以用于连接抗扭杆5,且该安装位置可同时满足电动驱动或手动驱动的驱动单元的安装要求,以简化结构,且可防止因设置多组安装孔而导致的误装或降低结构强度。
53.本实施例中,还可进一步设置稳定杆7,稳定杆7用于连接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稳定杆7可设置一组或多组。本实施例中,稳定杆7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稳定杆7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的第一杆21。另一组稳定杆7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的第二杆22。通过稳定杆7的设置,可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可防止两组斜向上
运行单元2不对称扭曲。
54.本实施例中的基板31可大致呈“l”型。第一连杆321的一端大致铰接于基板31的弯折处。基板31包括第一延伸部311和第二延伸部312,第一延伸部311和第二延伸部312形成上述的大致“l”型。
55.本实施例中的脚部调节单元33包括第一展开单元331、第二展开单元332、控制单元333及脚部安装部334。其中,第一展开单元331包括第一调节杆3311和第二调节杆3312。第一调节杆3311的一端与脚部安装部334铰接;第二调节杆3312的一端与脚部安装部334铰接(其铰接位置不同于第一调节杆3311与脚部安装部334的铰接位置)。
56.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展开单元332包括第四调节杆3321和第五调节杆3322,其中,第四调节杆3321的一端与第二调节杆3312相对脚部安装部334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基板31铰接;第五调节杆3322的一端与第一调节杆3311相对脚部安装部334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基板31的一端(第一延伸部311的一端)铰接;第五调节杆3322的中部位置和第二调节杆3312的中部位置铰接。
57.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333用于控制第二展开单元332动作,以使脚部调节单元33展开或收拢。具体的,控制单元333包括第一控制杆3331、第二控制杆3332、第三控制杆3333和第四控制杆3334。其中,第一控制杆3331的一端与第四调节杆3321的中部位置铰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二控制杆3332的一端铰接,第二控制杆3332的一端与驱动连接杆6固定,本处的驱动连接杆6可由动力单元驱动转动;第三控制杆3333的一端与第四调节杆3321的中部位置铰接,另一端与第四控制杆3334的一端铰接,而第一控制杆3331与第三控制杆3333分别铰接于第四调节杆3321的中部位置的不同区域;第四控制杆3334的另一端与连接片23的一端铰接,第四控制杆3334的中部位置铰接于基板31上,以使第四控制杆3334以其铰接点为轴相对基板31转动。
58.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杆3331上设置有限位部33311,限位部33311起到限位第二控制杆3332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部33311通过冲压而直接在第一控制杆3331上一体形成,相比在第一控制杆3331上设置铆钉及衬套来做限位,且结构更加简单,限位精度更高,且结构强度更佳。
59.本实施例中的靠背调节单元34与连杆结构32连接,靠背调节单元34用于安装靠背以及调节靠背的角度。具体的,靠背调节单元34包括靠背调节杆341及靠背安装部342。其中,靠背调节杆341的一端与靠背安装部342铰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一连杆321铰接,该铰接点为c点;靠背安装部342与基板31铰接,其中,靠背安装部342与基板31的铰接处及靠背安装部342与靠背调节杆341的铰接处位于靠背安装部342的同一端的不同位置。
6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杆321上具有a、b、c三个铰接点,其中a点与b点的连线为第一连线,a点与c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b点与c点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为60
°
~90
°
;所述第一连线与第三连线的夹角为50
°
~70
°
;所述第二连线与第三连线的夹角为50
°
~60
°

61.本实施例中,在坐姿状态及tv姿状态时,靠背安装部342的长度方向可沿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延伸部312可构成靠背的一部分,以简化结构。
62.本实施例中的伸展单元3作为单独的部件,可实现脚部调节单元33的打开和收拢
和靠背调节单元34的角度调节,可实现坐姿、tv姿及躺姿的切换,结构简单,结构稳定性强。
63.本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具有若干种状态,以提供不同的使用姿势。具体的,座椅框架具有坐姿状态(可当正常座椅使用)、tv姿状态(座椅放倒,适用于看电视的姿势)及躺姿状态(靠背相比tv姿状态时进一步放倒,可呈躺姿)。
64.如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座椅框架的坐姿状态,此时,脚部调节单元33相对连杆结构32而收拢。靠背调节单元34的椅面安装部342位于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的长度方向的延伸方向上。
65.如图5至图6所示,显示座椅框架的tv姿状态,脚部调节单元33相对连杆结构32而展开。靠背调节单元34的椅面安装部342位于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的长度方向的延伸方向上。
66.如图7和图9所示,显示座椅框架的躺姿状态,此时脚部调节单元33相对连杆结构32而展开。靠背调节单元34的椅面安装部342相对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而外侧转动一定角度。
67.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