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梯轿底及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19:16: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轿底及电梯轿厢。


背景技术:

2.当前常见的电梯轿底基本上采用方形轿底,这样对于一些异形井道来说,例如半圆弧型井道,方形轿底对井道的空间利用率低,为了提高井道的空间利用率,需要针对性地使用对应形状的电梯轿底。
3.而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异形电梯轿厢而言,由于异形电梯轿底的轮廓形状的不规则性,即电梯轿底的轿底板的轮廓形状是不规则的,继而导致了对轿底板进行机械强化的加强结构以及减震结构的设计、装配难度,从而导致了电梯轿底存在减震效果不理想以及轿底强度不足等问题,尤其是轿底强度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底及电梯轿厢,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电梯轿底中日益突出的轿底强度不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轿底,包括:轿底板,包括多边形部和曲线形部;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横向筋和多个第一纵向筋,多个第一横向筋间隔地设置在多边形部上,多个第一纵向筋与多个第一横向筋交叉连接,第一纵向筋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两个第一纵向筋分别对应多边形部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设置,其余第一纵向筋向曲线形部突出有延伸头以加强承载曲线形部;第一方向为多边形部与曲线形部的分布方向;减震结构,减震结构装配在加强结构背向轿底板的一侧。
6.可选地,电梯轿底还包括:多个第二纵向筋,多个第二纵向筋的一端连接在距离曲线形部最近的第一横向筋上,另一端与延伸头的端头平齐,第二纵向筋与延伸头共同加强承载曲线形部。
7.可选地,电梯轿底还包括:加强板,加强板的外形与曲线形部的外形一致,加强板包括贴覆板和连接侧板,贴覆板贴靠在曲线形部上,连接侧板连接在延伸头与第二纵向筋的端头上。
8.可选地,电梯轿底还包括:加强托件,加强托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焊接板和第二焊接板,第一焊接板连接在贴覆板的表面,第二焊接板连接在连接侧板的表面。
9.可选地,电梯轿底还包括两个侧边围板,侧边围板包括相连接的顶板和立板,两个顶板分别与多边形部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固定连接,两个立板分别与设置在两个侧边的第一纵向筋固定连接。
10.可选地,多边形部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以及贴覆在其上的顶板开设有用于避让电梯轿厢的厢架立柱的装配缺口。
11.可选地,减震结构包括减震架和多个缓冲构件,减震架装配在加强结构背向轿底板的一侧;电梯轿底还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布置在轿底板的周边,缓冲构件与连接
件一一对应连接,缓冲构件位于减震架与连接件之间。
12.可选地,缓冲构件包括缓冲胶和连接螺柱,连接螺柱依次穿过减震架、缓冲胶以及连接件,以连接至第一纵向筋。
13.可选地,减震架包括第一结构横梁、第一结构纵梁、第二结构横梁和第二结构纵梁,两个第一结构横梁与两个第一结构纵梁相互交替地首尾相连,两个第二结构纵梁固定连接在靠近曲线形部的第一结构横梁上,一个第二结构横梁连接在两个第二结构纵梁之间,两个第二结构纵梁、一个第二结构横梁、两个第一结构横梁以及两个第一结构纵梁构成凸字型轮廓的减震架。
14.可选地,第二结构横梁抵靠在延伸头远离多边形部的端头处。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具体地,该电梯轿厢包括如前述的电梯轿底。
16.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轿底来装配成型电梯轿厢,能够适应于更多样的异形电梯井道,尤其是半圆弧型井道,并且,该电梯轿底中以轿底板为承载平板,在轿底板上装配了加强结构和减震结构,具体地,加强结构由多个第一横向筋和多个第一纵向筋组装成型,多个第一横向筋与多个第一纵向筋加强承托了轿底板的多边形部的同时,第一纵向筋朝向曲线形部突出有延伸头,从而利用延伸头加强承载了曲线形部的载荷,使得电梯轿底整体机械结构强度得到提升,并且,在电梯轿厢下降至井道底部时,应用减震结构对轿底板进行缓冲,使得电梯轿底在接触到电梯井道底部时候其下冲力得到缓冲转换,减少了颠簸,从而使得电梯轿厢整体运行平稳、舒适。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轿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轿底板的主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拆卸了减震结构后的装配结构的主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拆卸了减震结构后的装配结构的轴侧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减震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所示减震架的轴侧视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侧边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的总装配结构示意图,并将a处的第一结构横梁和第一结构纵梁进行局部剖视以显示缓冲胶的装配位置;
29.图11为图10中a处的放大图。
3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1.10、轿底板;11、多边形部;12、曲线形部;20、加强结构;21、第一横向筋;22、第一纵向筋;221、延伸头;30、加强托件;31、第一焊接板;32、第二焊接板;33、支撑过渡板;40、减震结构;41、减震架;411、第一结构横梁;412、第一结构纵梁;413、第二结构横梁;414、第二结构纵梁;415、强化件;42、缓冲构件;421、缓冲胶;422、连接螺柱;50、第二纵向筋;60、加强板;61、贴覆板;62、连接侧板;621、翻折板缘;70、侧边围板;71、顶板;72、立板;73、装配缺口;74、转折板;80、连接件;8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如图1至图11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底的结构示意图。并且,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轿底应用于装配成型的电梯轿厢,装配至电梯井道中运行,载运乘客。
37.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轿底包括轿底板10、加强结构20和减震结构40,构成了该电梯轿底的主要承载结构,轿底板10用于直接承载乘客,加强结构20用于对轿底板10进行结构性加强以使得轿底板10的承载能力更强,减震结构40则用于在电梯轿厢下降至电梯井道最低部时,且电梯轿底接触井道底部时候进行缓冲换能,从而减少电梯轿底的颠簸程度。如图3和图4所示,加强结构20包括多个第一横向筋21和多个第一纵向筋22,多个第一横向筋21之间平行且间隔地设置,多个第一纵向筋22之间平行且间隔地设置,第一横向筋21与第一纵向筋22之间纵横相交地连接(即多个第一纵向筋22与多个第一横向筋21交叉连接),如图3所示,第一横向筋21与第一纵向筋22形成了网格形结构,该网格形结构对应设置于多边形部11的底面(轿底板10朝向井道底部的一侧表面为底
面),从而对多边形部11的承载强度实现了加强,在将第一横向筋21和第一纵向筋22连接成型为加强结构20的过程中,多个第一纵向筋22连接在多个第一横向筋21上,并且各个第一纵向筋22由多边形部11延伸向曲线形部12,其中两个第一纵向筋22分别对应多边形部11与曲线形部12相接的两个侧边并且不超出多边形部11,其余第一纵向筋22朝向曲线形部12突出有延伸头221以加强承载曲线形部12,在该电梯轿底中,第一纵向筋22的数量至少设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除了对应于多边形部11两个侧边的两个第一纵向筋22,其余的第一纵向筋22均朝向曲线形部12突出有延伸头221对曲线形部12进行加强支撑。如图10所示,减震结构40固定装配在加强结构20上,减震结构40用于在电梯轿厢下降至井道底部时对轿底板10进行缓冲。
38.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轿底来装配成型电梯轿厢,能够适应于更多样的异形电梯井道,尤其是半圆弧型井道,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半圆弧型井道的空间,另外,该电梯轿底除了适用于半圆弧型井道,还适用于井道有角柱等障碍物的井道,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井道的空间,同时该电梯轿底的设计样式也可以用于传统的方形井道,从而增加了电梯的多样性。并且,该电梯轿底中以轿底板10为承载平板,在轿底板10上装配了加强结构20和减震结构40,具体地,加强结构20由多个第一横向筋21和多个第一纵向筋22组装成型,多个第一横向筋21与多个第一纵向筋22加强承托了轿底板10的多边形部11的同时,第一纵向筋22朝向曲线形部12突出有延伸头221,从而利用延伸头221加强承载了曲线形部12的载荷,使得电梯轿底整体机械结构强度得到提升,并且,在电梯轿厢下降至井道底部时,应用减震结构40对轿底板10进行缓冲,使得电梯轿底在接触到电梯井道底部时候其下冲力得到缓冲转换,减少了颠簸,从而使得电梯轿厢整体运行平稳、舒适。
39.在本实施例中,电梯轿底的多边形部11可以但不限于为矩形,即正方形或长方形,曲线形部12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形,可选地,曲线型部的外形为半圆形,呈矩形的多边形部11的两个相平行的侧边分别与呈半圆形的曲线形部12的两对应端相切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轿底板10为一体成型的板件,对板坯料进行冲裁或直接裁剪得到轿底板10的矩形部分和圆弧形部分,从而一次性制备完成轿底板10。
40.在本实施例的电梯轿底中,一共设置了三个第一纵向筋22,具体地,两个第一纵向筋22分别对应多边形部11的侧边,位于这两个第一纵向筋22中间的一个(第三个)第一纵向筋22朝向曲线形部12突出有延伸头221。
41.如图3和图4所示,电梯轿底还包括多个第二纵向筋50,这些第二纵向筋50分别设置在第三个第一纵向筋22的延伸头221的两侧,这些第二纵向筋50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距离曲线形部12最近的第一横向筋21上,并且各个第二纵向筋50的另一端与延伸头221的端头平齐,也就是说,第二纵向筋50靠近多边形部11的一端与第一横向筋21连接,第二纵向筋50远离多边形部11的一端与延伸头221的端头平齐。而且所有第二纵向筋50均位于曲线形部12覆盖的范围内,因此,曲线形部12被这些第二纵向筋50以及一个延伸头221支撑而强化了承载强度。
42.为了进一步加强曲线形部12的承载强度,电梯轿底还包括加强板60。如图7所示,加强板60包括贴覆板61和连接侧板62,贴覆板61贴靠在曲线形部12上,然后通过铆钉对曲线形部12的边缘与贴覆板61的边缘进行铆接固定,在铆接固定完成后还可以对两者之间的边缘接缝进行焊接,从而进一步加固贴覆板61与曲线形部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外,连接
侧板62连接在延伸头221与第二纵向筋50上,本实施例优选地对连接侧板62与延伸头221、第二纵向筋50进行焊接固定。
43.进一步地,连接侧板62朝远离贴覆板61的方向翻折形成有翻折板缘621,此时,贴覆板61、连接侧板62以及翻折板缘621构成了z字型结构,并将翻折板缘621搭挂在延伸头221以及第二纵向筋50的端头上,并且翻折板缘621可以焊接固定在延伸头221以及第二纵向筋50的端头上。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纵向筋22和第二纵向筋50可以但不限于是钢梁结构。
45.实际上,设置在对应于多边形部11两个侧边之间的第一纵向筋22的数量以及第二纵向筋50的数量可以根据轿底板10的宽度大小进行配比数量。例如,在轿底板10的宽度较大时,可以设置有四个第一纵向筋22,则设置在对应于多边形部11两个侧边之间的第一纵向筋22的数量就是两个,即由两个延伸头221对曲线形部12进行加强支撑。并且在这两个第一纵向筋22的两侧设置两个第二纵向筋50,这样,曲线形部12被两个延伸头221和两个第二纵向筋50进行加强支撑。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延伸头221与多个第二纵向筋50对曲线形部12进行加强支撑时,由于各个第二纵向筋50的端头与延伸头221的端头平齐,导致曲线形部12的宽度较小的圆弧边缘位置,不能受到延伸头221或第二纵向筋50的支撑。或者,当曲线形部12设置了加强板60时,第二纵向筋50的端头与延伸头221的端头与连接侧板62对应连接,而曲线形部12对应贴覆板61的部分则不能受到延伸头221或第二纵向筋50的支撑。为了对曲线形部12的这部分位置进行加强支撑,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电梯轿底还包括加强托件30,利用加强托件30对曲线形部12的这部分圆弧边缘位置进行加强支撑。
46.具体地,作为加强托件30的一种实施例,该加强托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焊接板31、第二焊接板32和连接第一焊接板31与第二焊接板32的支撑过渡板33,第一焊接板31、第二焊接板32以及支撑过渡板33构成z字型构件,将第一焊接板31连接在曲线形部12的弧形边缘附近,将第二焊接板32固定连接在延伸头221,焊接完成后,支撑过渡板33则与曲线形部12的板面相垂直。
47.作为加强托件30的另一种实施例,加强托件30包括第一焊接板31和第二焊接板32,第一焊接板31的板面与曲线形部12的板面相平行,而第二焊接板32的板面一端相对于曲线形部12的板面倾斜地与第一焊接板31直接相连,第二焊接板32的另一端连接至延伸头221和/或第二纵向筋50,形成对曲线形部12的边缘处的支撑。具体地,当曲线形部12未设置加强板60时,第二焊接板32的一端贴靠在曲线形部12的表面,另一端直接连接至延伸头221和/或第二纵向筋50,当曲线形部12设置了加强板60时,第二焊接板32的一端连接贴覆板61,另一端连接至连接侧板62。这样,通过加强托件30对延伸头221或第二纵向筋50没有支撑到的曲线形部12的圆弧边缘位置进行支撑,从而加强这部分边缘位置的承载强度。
48.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轿底中,位于轿底板10与减震结构40之间的加强结构20采用了由第一横向筋21、第一纵向筋22、第二纵向筋50以及加强托件30构成的阶梯型的排布方式来匹配具有曲线形部12的轿底板10,第一阶梯为由第一横向筋21和第一纵向筋22组成的网格结构,第二阶梯为多个延伸头221或由延伸头221与第二纵向筋50组成的延伸结构,第三阶梯即为加强托件30。这样的排布方式不仅使得电梯轿底的结构更加紧凑,大大增强了电梯轿底的强度,而且方便生产和安装,大大提高了装配生产效率。
49.结合参见如图3、图4、图8和图10所示,电梯轿底还包括两个侧边围板70,两个侧边
围板70分别对应于多边形部11的与曲线形部12相接的两个侧边(即两个侧边围板70分别对应多边形部11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利用两个侧边围板70分别对多边形部11的这两个侧边进行加强,而且通过侧边围板70将轿底板10与加强结构20进一步固定连接,连接更加稳固。具体装配过程中,每个侧边围板70包括相连接的顶板71和立板72,并且顶板71和立板72之间通过转折板74相连接,使得顶板71、转折板74和立板72形成为z字型构件。两个顶板71分别与多边形部11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边缘固定连接,优选地顶板71与相应的多边形部11的边缘进行焊接固定,两个立板72分别与对应于多边形部11的两个侧边的第一纵向筋22固定连接。优选地立板72与相应的第一纵向筋22进行焊接固定,并且此时转折板74贴靠在相应的第一纵向筋22上。
5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多边形部11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边缘以及贴覆在其上的顶板71上均开设有装配缺口73,装配缺口73用于避让电梯轿厢的厢架立柱。在将该电梯轿底装配电梯轿厢时候,厢架立柱镶嵌在装配缺口73中,不仅能够将电梯轿底与厢架立柱很好地配合而使得电梯轿底与厢架立柱连接稳固,而且由于装配缺口73避让了厢架立柱,使得厢架立柱突出于电梯轿底的部分较小(甚至厢架立柱相对于电梯轿底没有突出部分),从而更好的避让电梯井道的墙壁,电梯轿底与厢架立柱之间也装配得更加紧凑。而且,在装配完成厢架立柱与电梯轿底之后进行围壁安装,围壁的底端相接固定在轿底板10的边缘上,并且围壁的内壁面能够与厢架立柱的镶嵌进装配缺口73的柱面平齐。
51.如图5、图6、图10和图11所示,减震结构40包括减震架41和多个缓冲构件42,减震架41固定装配在加强结构20上,优选地减震架41直接焊接固定在加强结构20上。在进行装配该电梯轿底的过程中,电梯轿底还包括多个连接件80,如图9所示,多个连接件80周向间隔地布置在加强板60和两个侧边围板70上,每个连接件80均为z字型构件,连接件80的一端焊接固定在加强结构20上,连接件80的另一端则焊接固定在加强板60或者侧边围板70上。多个缓冲构件42与多个连接件80一一对应连接,并且每个缓冲构件42位于减震架41与连接件80之间。
52.如图11所示,缓冲构件42包括缓冲胶421和连接螺柱422,连接件80上开设有连接孔81,缓冲胶421通过连接螺柱422安装在连接件80与减震架41之间。连接螺柱422依次穿过减震架41和缓冲胶421后旋拧紧固在连接孔81中,外露在减震架41的连接螺柱422的螺纹端头则通过螺母进行锁紧。
53.如图5和图6所示,减震架41包括第一结构横梁411、第一结构纵梁412、第二结构横梁413和第二结构纵梁414,第一结构横梁411、第一结构纵梁412、第二结构横梁413和第二结构纵梁414均采用角钢制造成型,角钢焊接固定在加强结构20上之后,角钢与加强结构20之间具有可以容纳缓冲胶421的放置空间,将缓冲胶421放置进入相应的放置空间中,然后通过连接螺柱422将缓冲胶421装配稳定即可。装配成型减震架41过程中,两个第一结构横梁411与两个第一结构纵梁412相互交替地首尾相连,两个第二结构纵梁414固定连接在靠近曲线形部12的第一结构横梁411上,一个第二结构横梁413连接在两个第二结构纵梁414之间,两个第二结构纵梁414、一个第二结构横梁413、两个第一结构横梁411以及两个第一结构纵梁412构成凸字型轮廓的减震架41。并且,第二结构横梁413抵靠在第二焊接板32上。凸字型的减震架41的结构形式,即可以方便生产,而且与曲线形部12的半圆形边缘高度匹配。为了进步加强减震架41的结构强度,因此,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两个第一结构横梁411与
两个第一结构纵梁412相互交替地首尾相连形成的口字型中增加设置一个第一结构横梁411,所增加设置的第一结构横梁411平行于口字型的两个第一结构横梁411,并且在所增加的第一结构横梁411与连接有第二结构纵梁414的第一结构横梁411之间连接至少一个强化件415,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减震架41中设置了两个强化件415,两个强化件415与两个第二结构纵梁414分别对应且延伸方向一致(或者,两个第二结构纵梁414的端部朝向所增加的第一结构横梁411延伸形成强化件415并与所增加的第一结构横梁411连接固定)。
54.如图5和图6所示,凸字型的减震架41的六个角落位置和中间位置均连接安装有缓冲构件42,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电梯轿底的减震效果,使得整梯运行更加平稳、更加舒适。对应于多个缓冲构件42,在电梯井道的底部上设置了缓冲底座,在电梯下降到电梯井道底部时候,缓冲构件42与缓冲底座接触,从而实现缓冲减震。
5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未图示)。具体地,该电梯轿厢包括了如前述的电梯轿底。并且,该电梯轿厢还包括厢架和围壁,其中厢架的厢架立柱镶嵌装配在电梯轿底的装配缺口73中,围壁的底端相接固定在轿底板10的边缘上,并且围壁的内壁面能够与厢架立柱的镶嵌进装配缺口73的柱面平齐。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