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变节距蛇形弹簧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特别涉及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


背景技术:

2.蛇形弹簧一般应用于家具沙发及汽车座椅,既起到弹力作用,又具有张力作用。蛇形弹簧传递效率较高,拆装方便,减振效果明显。现有技术的蛇形弹簧结构如图1所示,弹簧由多个连续的s形单元组成,每个s形单元的节距相同。蛇形弹簧的加工需要耗用较多弹性材料,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失去弹力,造成沙发及座椅的回弹力降低,所以更换频次也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具有可变刚度弹力特质和节省制作材料的优点,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包括若干第一s形单元和若干第二s形单元,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大于所述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第一s形单元连续延伸形成第一节距弹簧部,第二s形单元连续延伸形成第二节距弹簧部,第一节距弹簧部连接第二节距弹簧部。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节距弹簧部中第一s形单元的数量与第二节距弹簧部中第二s形单元的数量相同。
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之比为1.1~1.2:1。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之比为1.15:1。
9.作为优选,该变节距蛇形弹簧两端设有朝向于变节距蛇形弹簧中部的固定头。
10.作为优选,该变节距蛇形弹簧还包括若干第三s形单元,所述第三s形单元的节距大于所述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第三s形单元连续延伸形成第三节距弹簧部,第一节距弹簧部、第二节距弹簧部和第三节距弹簧部依次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的节距相同,所述第一节距弹簧部中第一s形单元的数量与第三节距弹簧部中第三s形单元的数量相同。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之比为1.1~1.2:1,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的节距之比为1:1。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之比为1.15:1,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的节距之比为1:1。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在受力时,随着外力的逐渐增大,小节距的第二s形单元先被拉开,然后大节距的第一s形单元再被拉开,弹簧扭转刚度会逐渐增大,弹簧力值也相应提升。由此,变节距蛇形弹簧具有可变刚度弹力特质,在其有效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材料,实现在可拉长的极限范围内最大化的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现有技术蛇形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存放状态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s形单元,2、第二s形单元,3、第三s形单元,4、固定头,10、第一节距弹簧部,20、第二节距弹簧部,30、第三节距弹簧部,41、直线段,42、圆弧段。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采用的设备和原料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的部件或设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4.实施例1:
25.如图2所示的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包括多个第一s形单元1和多个第二s形单元2,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大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第一s形单元1连续延伸形成第一节距弹簧部10,第二s形单元2连续延伸形成第二节距弹簧部20,第一节距弹簧部10连接第二节距弹簧部20。
26.第一节距弹簧部10中第一s形单元1的数量与第二节距弹簧部20中第二s形单元2的数量相同。
2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变节距蛇形弹簧的第一节距弹簧部10和第二节距弹簧部20分别具有两种节距尺寸,当变节距蛇形弹簧受力时,随着外力的逐渐增大,小节距的第二s形单元2先被拉开,然后大节距的第一s形单元1再被拉开,弹簧扭转刚度会逐渐增大,弹簧力值也相应提升。由此,变节距蛇形弹簧实现在可拉长的极限范围内最大化的节省材料。
28.为了实现更好的弹簧拉开效果,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之比为1.1~1.2:1,本实施例中选取其最优值为1.15:1。
29.实施例2:
30.如图3所示的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包括多个第一s形单元1、多个第二s形单元2和多个第三s形单元3,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和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均大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
31.第一s形单元1连续延伸形成第一节距弹簧部10,第二s形单元2连续延伸形成第二
节距弹簧部20,第三s形单元3连续延伸形成第三节距弹簧部30,第一节距弹簧部10、第二节距弹簧部20和第三节距弹簧部30依次连接。
32.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相同,第一节距弹簧部10中第一s形单元1的数量与第三节距弹簧部30中第三s形单元3的数量相同。
33.为了实现更好的弹簧拉开效果,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之比为1.1~1.2:1,本实施例中选取其最优值为1.15:1,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之比为1:1。
34.该变节距蛇形弹簧两端设有朝向于变节距蛇形弹簧中部的固定头4。固定头4包括直线段41和圆弧段42,直线段41沿变节距蛇形弹簧的宽度方向延伸,圆弧段42一端连接直线段41,圆弧段42另一端朝向于变节距蛇形弹簧中部。
35.制作完成后,如图4所示,该变节距蛇形弹簧被预弯成圆弧状存放,以便在使用时提供朝向于弹簧上方的回弹力。
3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该变节距蛇形弹簧包括若干第一s形单元(1)和若干第二s形单元(2),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大于所述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第一s形单元(1)连续延伸形成第一节距弹簧部(10),第二s形单元(2)连续延伸形成第二节距弹簧部(20),第一节距弹簧部(10)连接第二节距弹簧部(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距弹簧部(10)中第一s形单元(1)的数量与第二节距弹簧部(20)中第二s形单元(2)的数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之比为1.1~1.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之比为1.1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该变节距蛇形弹簧两端设有朝向于变节距蛇形弹簧中部的固定头(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头(4)包括直线段(41)和圆弧段(42),所述直线段(41)沿变节距蛇形弹簧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圆弧段(42)一端连接直线段(41),圆弧段(42)另一端朝向于变节距蛇形弹簧中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该变节距蛇形弹簧还包括若干第三s形单元(3),所述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大于所述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第三s形单元(3)连续延伸形成第三节距弹簧部(30),第一节距弹簧部(10)、第二节距弹簧部(20)和第三节距弹簧部(30)依次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相同,所述第一节距弹簧部(10)中第一s形单元(1)的数量与第三节距弹簧部(30)中第三s形单元(3)的数量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之比为1.1~1.2:1,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之比为1:1。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二s形单元(2)的节距之比为1.15:1,所述第一s形单元(1)的节距与第三s形单元(3)的节距之比为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一种变节距蛇形弹簧,包括若干第一S形单元和若干第二S形单元,所述第一S形单元的节距大于所述第二S形单元的节距,第一S形单元连续延伸形成第一节距弹簧部,第二S形单元连续延伸形成第二节距弹簧部,第一节距弹簧部连接第二节距弹簧部。本实用新型的变节距蛇形弹簧在受力时,随着外力的逐渐增大,小节距的第二S形单元先被拉开,然后大节距的第一S形单元再被拉开,弹簧扭转刚度会逐渐增大,弹簧力值也相应提升。由此,变节距蛇形弹簧具有可变刚度弹力特质,在其有效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材料,实现在可拉长的极限范围内最大化的节省材料。现在可拉长的极限范围内最大化的节省材料。现在可拉长的极限范围内最大化的节省材料。


技术研发人员:顾伟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飞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7
技术公布日:2021/12/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