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加工用捆扎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捆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加工用捆扎放置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是一种适用于配电网等领域的电缆,具有pvc绝缘电缆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结构简单、重量轻、耐热好、负载能力强、不熔化、耐化学腐蚀和机械强度高,打包机又称捆包机、打带机或捆扎机,是使用捆扎带捆扎产品或包装件,然后收紧并将两端通过发热烫头热融粘接方式结合,打包机的功能是加固包装物品的,使物品在搬运过程中、贮存中不因捆扎不牢而散落,同时还应捆扎整齐美观。
3.但是,现有的捆扎机在使用时由于每次需要捆扎的电缆口径不同,捆扎机不能很好适配不同口径的电缆,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加工用捆扎放置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加工用捆扎放置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捆扎机对于线缆兼容性较低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加工用捆扎放置装置,包括装置整体,所述装置整体由装置外壳、电缆固定装置、电缆放置装置和固定装置组成,所述电缆固定装置位于装置外壳的一端,所述电缆放置装置位于装置外壳内部的下端,所述固定装置位于电缆固定装置的一端,所述电缆固定装置由转动滚轮、电动推杆、第二转动电机、第一传动齿轮、转动环、收纳环和支撑杆,所述转动滚轮位于装置外壳的一端,所述电动推杆位于转动滚轮的一端,所述转动滚轮设置有两个,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动电机,所述收纳环的外部设置有捆扎带。
6.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电机位于装置外壳内部的上端,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位于第二转动电机的一端,所述转动环位于第一传动齿轮的一端,所述支撑杆位于转动环的一端,所述转动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下落空腔,所述转动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一传动齿轮的外部设置有传动带。
7.优选的,所述电缆放置装置由转动扇叶、第一防触碰网、储钠空腔、第一下落空腔、第二防触碰网和除湿过滤网组成,所述转动扇叶位于储钠空腔内部的一侧,所述第一防触碰网位于转动扇叶的一端,所述第二防触碰网位于储钠空腔内部的另一侧。
8.优选的,所述第二防触碰网的一端设置有除湿过滤网,所述储钠空腔的上端设置有第一下落空腔。
9.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由转动块和紧贴弹簧组成,所述转动块位于支撑杆的外部,
所述支撑杆与转动块螺纹配合。
10.优选的,所述紧贴弹簧位于支撑杆的外部,所述紧贴弹簧的一端设置有弹簧贴片。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外壳内部的上端设置有电缆固定装置,固定电缆时,通过电动推杆的推动带动转动滚轮横向移动,通过转动滚轮可对不同型号以及不同口径的电缆进行固定,并通过转动滚轮的转动带动固定的电缆进行转动,转动的同时可通过第二转动电机的转动带动支撑杆进行转动,通过支撑杆的转动带动捆扎带对固定的电缆进行捆扎,以此方式对不同型号的电缆进行固定,提高装置的兼容性。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外壳内部的下端设置有储钠空腔,捆扎之后,通过第一转动电机带动固定的电缆进行转动,转动之后使得捆扎之后的电缆穿过第二下落空腔后通过重力下落,电缆穿过第一下落空腔后落入储钠空腔,并通过转动扇叶带动内部空气流动,使得储钠空腔内部储存的电缆处于一个干燥整洁的环境,使得电缆不会因为环境而损坏。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外壳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外部设置有固定装置,在更换收纳环时,可通过转动转动块将其取下,取下后逐步可取下紧贴弹簧和弹簧贴片,最终可取下收纳环,固定时,通过紧贴弹簧的回弹性可推动弹簧贴片,弹簧贴片受到推动后会固定收纳环的位置,通过固定装置可降低收纳环的拆卸难度,另一方面可提高收纳环固定后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位置侧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放置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
19.图中:1、装置整体;2、装置外壳;3、电缆固定装置;4、电缆放置装置;5、固定装置;6、转动滚轮;7、电动推杆;8、第一转动电机;9、第二转动电机;10、第一传动齿轮;11、转动环;12、收纳环;13、捆扎带;14、转动扇叶;15、第一防触碰网;16、储钠空腔;17、第一下落空腔;18、第二防触碰网;19、除湿过滤网;20、转动块;21、紧贴弹簧;22、弹簧贴片;23、支撑杆;24、第二下落空腔;25、传动带;26、第二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加工用捆扎放置装置,包括装置整体1,装置整体1由装置外壳2、电缆固定装置3、电缆放置装置4和固定装置5组成,电缆固定装置3位于装置外壳2的一端,电缆放置装置4位于装置外壳2内部的下端,固定装置5位于电缆固定装置3的一端,电缆固定装置3由转动滚轮6、电动推杆7、第二转动电机9、第一传动齿轮10、转动环11、收纳环12和支撑杆23,转动滚轮6位于装置外壳2的一端,电动推杆7位于转动滚轮6的一端,转动滚轮6设置有两个,电动推杆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
转动电机8,收纳环12的外部设置有捆扎带13。
22.进一步,第二转动电机9位于装置外壳2内部的上端,第一传动齿轮10位于第二转动电机9的一端,转动环11位于第一传动齿轮10的一端,支撑杆23位于转动环11的一端,转动环11与支撑杆23固定连接,转动环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下落空腔24,转动环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26,第二传动齿轮26和第一传动齿轮10的外部设置有传动带25,通过第二转动电机9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0转动,第一传动齿轮10通过传动带25带动第二传动齿轮26转动,第二传动齿轮26和第一传动齿轮10的转动可带动转动环11转动,转动环11的转动可通过支撑杆23带动收纳环12转动,收纳环12的转动可带动捆扎带13转动对电缆进行捆扎。
23.进一步,电缆放置装置4由转动扇叶14、第一防触碰网15、储钠空腔16、第一下落空腔17、第二防触碰网18和除湿过滤网19组成,转动扇叶14位于储钠空腔16内部的一侧,第一防触碰网15位于转动扇叶14的一端,第二防触碰网18位于储钠空腔16内部的另一侧,通过转动扇叶14的转动可带动空气快速流动,降低装置内部的湿度以及去除装置内部灰尘。
24.进一步,第二防触碰网18的一端设置有除湿过滤网19,储钠空腔16的上端设置有第一下落空腔17,通过除湿过滤网19将进入装置内部的空气除湿,保持装置内部干燥。
25.进一步,固定装置5由转动块20和紧贴弹簧21组成,转动块20位于支撑杆23的外部,支撑杆23与转动块20螺纹配合,拆卸时,通过转动转动块20从支撑杆23上去除,取下后逐步可取下紧贴弹簧21和弹簧贴片22,最终可取下收纳环12。
26.进一步,紧贴弹簧21位于支撑杆23的外部,紧贴弹簧21的一端设置有弹簧贴片22,固定时通过紧贴弹簧21的回弹性可推动弹簧贴片22,弹簧贴片22受到推动后会固定收纳环12的位置,通过固定装置5可降低收纳环12的拆卸难度,另一方面可提高收纳环12固定后的稳定性。
27.工作原理:使用时,为了使得装置的兼容性能够得到提高,通过电动推杆7的伸缩带动转动滚轮6横向移动,两个转动滚轮6的横向移动可固定不同型号不同口径的电缆,并通过转动滚轮6的转动带动电缆移动,使得电缆在转动环11内转动,通过第二转动电机9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0转动,第一传动齿轮10通过传动带25带动第二传动齿轮26转动,第二传动齿轮26和第一传动齿轮10的转动可带动转动环11转动,转动环11的转动可通过支撑杆23带动收纳环12转动,收纳环12的转动可带动捆扎带13转动对电缆进行捆扎,为了使得线缆可以在捆扎之后落入储钠空腔16时更加便捷,通过第一转动电机8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滚轮6转动,线缆转动穿过第二下落空腔24,最后电缆因重力穿过第一下落空腔17并落至储钠空腔16内,启动转动扇叶14,通过转动扇叶14的转动可带动空气快速流动,降低装置内部的湿度以及去除装置内部灰尘,为了使得收纳环12的拆卸更加便捷,固定时更加稳定,拆卸时,通过转动转动块20从支撑杆23上去除,取下后逐步可取下紧贴弹簧21和弹簧贴片22,最终可取下收纳环12,固定时,通过紧贴弹簧21的回弹性可推动弹簧贴片22,弹簧贴片22受到推动后会固定收纳环12的位置,通过固定装置5可降低收纳环12的拆卸难度,另一方面可提高收纳环12固定后的稳定性。
2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