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芯连接器及车钩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芯连接器。


背景技术:

2.轨道交通车辆由于使用需求经常会进行重连及解编操作,因此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车辆快速重连、灵活编组的要求使得在车辆对电气车钩传输信号的种类要求越来越多,为保证通讯信号传输的速率、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对电气车钩相对应的多芯连接器模块的使用寿命要求也越来越高。
3.然而,现有技术中多芯连接器模块任意一个前端接触体异常损坏或达到使用寿命后,均需要拆卸整个多芯模块,并将模块所有接触体重新压接。该过程需要将原本压接线缆裁剪后再重新压接,使得本身线缆越来越短,严重制约更换次数,降低了电气车钩整体使用寿命;同时导致资源的浪费且更换工序耗费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芯连接器及车钩。该连接器结构简单,可在前端接触体异常时,直接将整个前端接触体的模块从连接器拆下,不用拆解整个连接器,无需裁剪线缆,节省更换时间,便于操作;同时大大提高了接触体的可更换次数,提高了电气车钩整体使用寿命。
5.为了实现所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提供一种多芯连接器,包括:
7.接线模块,所述接线模块设置有两个;
8.插孔模块,其与第一接线模块可拆卸连接,所述插孔模块包括:
9.插孔绝缘体,所述插孔绝缘体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腔体;
10.插孔,其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插孔包括第一连接端和插孔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的外部,并在插孔模块与第一接线模块连接时插入至所述第一接线模块内形成电气连接;
11.插针模块,其与第二接线模块可拆卸连接,所述插针模块包括:
12.插针绝缘体,所述插针绝缘体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腔体,
13.插针,其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插针包括第二连接端和插针端,所述插针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延伸至所述插针绝缘体的外部,所述第二连接端在插针模块与第二接线模块连接时插入至所述第二接线模块内形成电气连接。该多芯连接器具有模块化的特点,分为前端包含接触体的插孔模块、插针模块以及后端与电缆线连接的接线模块;且插孔模块与第一接线模块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插针模块与第二接线模块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在前端接触体需要更换时,直接拆卸整个插孔模块/插针模块,操作简单方便。
14.作为优选地,所述插孔模块还包括插孔导向筒,所述插孔导向筒套设于所述插孔绝缘体外部;
15.所述插针模块还包括插针导向筒,所述插针导向筒套设于所述插针绝缘体外部,且所述插针端置于所述插针导向筒内形成第一连接腔。该多芯连接器与外部另一多芯连接器电连接时,一连接器的插孔模块插入至另一连接器插针模块的第一连接腔内。
16.作为优选地,所述插孔导向筒外周轴向设置导向槽;
17.所述插针导向筒内壁上设置有与导向槽滑动配合的凸台。凸台与导向槽配合可以实现连接器电连接时起到导向对正的作用,有利于插针/插孔的对接。
18.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腔的内周设置有簧片。本实施例中,簧片固定在插针导向筒内形成的第一连接腔内周上,与另一连接器的插孔导向筒配合,在电连接器连接完成后,簧片可提供一定的弹力与插孔导向筒紧密贴合,对内部接触体起屏蔽干扰作用。
19.作为优选地,所述插孔模块还包括插孔壳体,所述插孔壳体内贯穿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插孔导向筒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内;
20.所述插针模块还包括插针壳体,所述插针壳体内贯穿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插针导向筒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内;
21.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插孔导向筒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卡接部连接,使得所述插孔导向筒固定于所述第一通道内;
22.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至少部分地与所述插针导向筒的一端面连接,使得所述插针导向筒固定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23.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接线模块与所述第二接线模块的结构相同,其包括接线壳体,所述接线壳体的外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插孔壳体与所述插针壳体的内壁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实现接线模块与插孔模块/插针模块的可拆卸连接。
24.作为优选地,所述多芯连接器还包括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插孔模块与第一接线模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插针模块与第二接线模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25.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凸缘;
26.所述接线壳体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缘和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凸缘卡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凸缘之间,使得所述接线模块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
27.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凸缘上设置有第一铣扁台,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第二铣扁台,第二铣扁台与第一铣扁台相配合防止所述外绝缘体与接线模块之间的径向转动;
28.所述接线壳体内轴向贯穿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内轴向设置有接线绝缘体、接线支撑套和屏蔽压线套,所述接线支撑套位于接线绝缘体和屏蔽压线套之间,所述接线绝缘体的一端与插针绝缘体/插孔绝缘体接触;所述屏蔽压线套的一端外周设置有第三凸缘,所述第三凸缘分别与所述接线壳体和接线支撑套连接;且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接线壳体的外周套设有紧固件,使得屏蔽压线套固定连接于所述接线壳体。
29.作为优选地,所述插孔模块还包括第一防转件,所述插孔绝缘体设置有第一防转槽,所述插孔导向筒设置有与第一防转槽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防转件穿过第一通孔插入所述第一防转槽内;该结构可有效防止插孔绝缘体与插孔导向筒之间的相对转动;
30.所述插针模块还包括第二防转件,所述插针绝缘体设置有第二防转槽,所述插针
导向筒设置有与第二防转槽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防转件穿过第二通孔插入所述第二防转槽内;该结构可有效防止插针绝缘体与插针导向筒之间的相对转动;
31.所述接线模块还包括第三防转件,所述接线绝缘体上设置有第三防转槽,所述接线壳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防转槽相匹配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防转件穿过第三通孔插入所述第三防转槽内。该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接线壳体与接线绝缘体之间的相对转动。
32.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插孔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插针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3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钩,包括电气车钩,所述电气车钩上设置有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芯连接器。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35.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芯连接器,其包括含有接触体的插孔模块、插针模块以及后端与电缆线连接的两个接线模块;且插孔模块与第一接线模块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插针模块与第二接线模块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该多芯连接器具有模块化的特点,在前端接触体需要更换时,直接拆卸整个插孔模块/插针模块,不用拆解整个连接器,无需此裁剪线缆重新压接,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连接器内接触体可更换次数;所述多芯连接器用于电气车钩时,可大大提高电气车钩整体使用寿命。
3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芯连接器,通过插孔导向筒上的导向槽与插针导向筒外周设有的凸台配合,实现连接器连接过程中的导向自对正功能,有利于插针/插孔的对接。
3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芯连接器,在电连接器连接完成后,通过固定在插针导向筒内壁上的簧片,提供一定的弹力与另一连接器的插孔导向筒配合,对内部接触体起到屏蔽干扰的作用。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多芯连接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多芯连接器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孔模块的剖视图;
4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孔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孔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插针模块的剖视图;
4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插针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线模块的剖视图1;
4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线模块的剖视图2;
47.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线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线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1;
50.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2。
51.以上各图中:1、外绝缘体;11、第一安装孔;12、第二安装孔;13、第一凸缘;14、第二铣扁台;
52.2、接线模块;21、第一接线模块;22、第二接线模块;23、接线壳体;231、第三通孔;
232、第三通道;233、第二凸缘;2331、第一铣扁台;234、第一限位件;24、接线绝缘体;241、接线套管;2411、第三连接端;2412、接线头; 242、第三限位部;243、第三防转槽;244、第三腔体;25、接线支撑套;26、屏蔽压线套;261、第三凸缘;27、第三防转件;28、紧固件;
53.3、插孔模块;31、插孔绝缘体;311、第一腔体;32、插孔;321、第一连接端;322、插孔端;33、插孔壳体;331、第一通道;332、第一限位部;34、插孔导向筒;341、导向槽;342、第一卡接部;35、第一防转件;36、第一防转槽;37、第一通孔;38、第一密封圈;
54.4、插针模块;41、插针绝缘体;411、第二腔体;42、插针;421、第二连接端;422、插针端;43、插针壳体;431、第二通道;432、第二限位部;44、插针导向筒;441、凸台;442、簧片;443、第一连接腔;444、凹槽;45、第二防转件;46、第二防转槽;47、第二通孔;48、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5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8.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图1~图13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59.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芯连接器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连接器包括:
60.接线模块2,所述接线模块2设置有两个;
61.插孔模块3,其与第一接线模块21可拆卸连接,所述插孔模块3包括:
62.插孔绝缘体31,所述插孔绝缘体31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腔体311;
63.插孔32,其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311内,所述插孔32包括第一连接端321和插孔端322,所述第一连接端321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311的外部,并在插孔模块3与第一接线模块21连接时插入至所述第一接线模块21内形成电气连接;
64.插针模块4,其与第二接线模块22可拆卸连接,所述插针模块4包括:
65.插针绝缘体41,所述插针绝缘体41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腔体411;
66.插针42,其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411内,所述插针42包括第二连接端421和插针端422,所述第二连接端421和插针端422均延伸至所述插针绝缘体41的外部,第二连接端421在插针模块4与第二接线模块22连接时插入至所述第二接线模块22内形成电气连接。
67.参考图1,多芯连接器包括外绝缘体1、第一接线模块21、第二接线模块 22、插孔模块3和插针模块4。
68.具体的,参考图1、图13,外绝缘体1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1和第二安装孔12,插孔模块3与第一接线模块21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 内,所述插针模块4与第二接线模块2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孔12内。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平行贯穿设置在外绝缘体1上,且第一安装孔 11和第二安装孔12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凸缘13。
69.参考图1、图2、图9,多芯连接器包括两个接线模块2即为第一接线模块 21和第二接线模块22,第一接线模块21与所述第二接线模块22的结构相同,其包括接线壳体23、接线绝缘体24、接线支撑套25和屏蔽压线套26。接线壳体23内轴向贯穿设置有第三通道232,第三通道232轴向设置有接线绝缘体24、接线支撑套25和屏蔽压线套26,接线支撑套25位于接线绝缘体24和屏蔽压线套26之间,接线绝缘体24的一端与插针绝缘体41/插孔绝缘体31接触。具体地说,接线绝缘体24内贯穿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接线套管241,接线套管24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连接端321/第二连接端421配合形成电气连接的第三连接端2411,其另一端设有与电缆线连接的接线头2412;接线支撑套25 的一端与接线绝缘体24连接,屏蔽压线套26的一端分别与接线壳体23和接线支撑套25连接。
70.具体的,参考图2,上述实施例中,接线壳体23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缘233 和第一限位件234,第一凸缘13卡于第一限位件234和第二凸缘233之间,使得接线模块2卡设于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内。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34优选为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固定螺母套接于接线壳体23的外部,通过调整第一固定螺母实现接线模块2固定在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内。进一步的,参考图8、图13,第二凸缘233上设置有第一铣扁台2331,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第二铣扁台14,第二铣扁台 14与第一铣扁台2331相配合防止外绝缘体1与接线模块2之间的径向转动。
71.参考图8~图11,接线绝缘体24的外周设置有第三限位部242,第三限位部242与接线支撑套25的一端连接。进一步的,第一接线模块21与第二接线模块22还包括第三防转件27,接线绝缘体24上设置有第三防转槽243,接线壳体23设置有与第三防转槽243相匹配的第三通孔231,第三防转件27穿过第三通孔234插入第三防转槽243内。具体的,参考图8、图11,本实施例中,接线绝缘体24的外部设置有第三限位部242,第三防转槽243设置在第三限位部242,第三防转件27穿过第三通孔231插入第三防转槽243内。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242优选为限位凸缘,限位凸缘对接线支撑套25进行限位,第三防转件27优选为防转销,防转销穿过通过插入第三防转槽243内,防止接线壳体23与接线绝缘体24产生相对转动。
72.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屏蔽压线套26的一端外周设置有第三凸缘261,第三凸缘261分别与接线壳体23和接线支撑套25连接;且第三凸缘261和接线壳体23的外周套设有紧固件28,使得屏蔽压线套26与接线壳体23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28优选为第二固定螺母,接线壳体23上与第二固定螺母所接触的外周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屏蔽压线套 26与接线壳体23的固定连接。
73.参考图3~图5,插孔模块3包括插孔绝缘体31、插孔32、插孔壳体33和插孔导向筒34。具体的,插孔壳体33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1内,且插孔壳体33 内贯穿设置有第一通道331,插孔导向筒34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331内;插孔导向筒34套设于插孔绝缘体31外部。优选的,插孔模块3还包括第一防转件 35,插孔绝缘体31设置有第一防转槽36,插孔导向筒34设置有与第一防转槽36相匹配的第一通孔37,第一防转件35穿过第一通孔37插入第一防转
槽36 内,实现插孔导向筒34与插孔绝缘体31的相对转动。
74.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3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32,插孔导向筒34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342,第一限位部332与第一卡接部342 连接,使得所述插孔导向筒34固定于第一通道331内。具体的,参考图3,插孔导向筒34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通道331内,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332与第一卡接部342,使得插孔导向筒34能够更加稳定的设置于插座壳体内。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插孔导向筒34与插孔绝缘体31通过胶接的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第一限位部332优选为设置在第一通道331的一端口内壁上的内凸缘,第一卡接部342优选为设置在插孔导向筒34的外壁上的外凸缘。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3~图5,插孔绝缘体31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腔体311,且插孔 32轴向设置在第一腔体311内,插孔32包括第一连接端321和插孔端322,第一连接端321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311的外部,并在插孔模块3与第一接线模块21连接时插入至第一接线模块21内形成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插孔32设置有多个,对应的接线模块的内的接线套管241以及插针42的数量被配置为与插孔32的数量相同。
75.参考图2,插孔模块3与第一接线模块21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安装孔11内,且第一接线模块21的接线壳体23外周设置有外螺纹;与其连接的插孔模块3 的插孔壳体33内壁上设置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实现插孔模块3与第一接线模块21的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第一接线模块21与插孔模块3连接时,第一接线模块21的接线壳体23通过螺纹连接至插孔壳体33的第一通道331内,且插孔的第一连接端321插入至接线绝缘体24内的接线套管241中,与第三连接端2411连接,且接线绝缘体24与插孔绝缘体31和插孔导向筒34接触。多芯连接器连接过程中,插孔模块3的插孔端322与外部另一多芯连接器插针模块4的插针端422连接,接线套管241的另一端设置的接线头2412与电缆线连接。所述接线支撑套25与屏蔽压线套26提供有供电缆线通过的线缆通道。
76.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更换插孔23时,只需转动插孔模块3将其拧下,然后将新的插孔模块3与第一接线模块21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不需要对整个多芯连接器以及接线模块2进行拆解,同时无需裁剪线缆。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实现了接触体的更换,且此结构简单易操作,大大提高了接触体的可更换次数,节省更换时间,提高了电气车钩的整体使用寿命。
77.参考图6、图7,插针模块4包括插针绝缘体41、插针42、插针壳体43和插针导向筒44。具体的,插针壳体43设置在第二安装孔12内,且插针壳体43 内贯穿设置有第二通道431,插针导向筒44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431内;插针导向筒44套设于插针绝缘体41外部,优选地插针绝缘体41通过胶接的方式与插针导向筒44固定。进一步的,插针模块4还包括第二防转件45,插针绝缘体 41设置有第二防转槽46,插针导向筒44设置有与第二防转槽46相匹配的第二通孔47,第二防转件45穿过第二通孔47插入第二防转槽46内,用于防止插针导向筒44与插针绝缘体41之间的相对转动。
78.进一步的,第二通道43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32,第二限位部432 至少部分地与插针导向筒44的一端面连接,使得插针导向筒44固定于第二通道431内。具体的,继续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432优选为设置在插针壳体43一端部内壁上的内凸缘,该内凸缘至少部分与插针导向筒44的一端面连接,对插针导向筒44进行限位,使得插针模块4与第二接线模块22连接时,插针导向筒44能够稳定的设置在插针壳体43内。参考图6,插
针绝缘体 41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腔体411;插针42轴向设置在第二腔体411内,插针42 包括第二连接端421和插针端422,插针端422和第二连接端421均延伸至插针绝缘体41的外部,第二连接端421在插针模块4与第二接线模块22连接时插入至第二接线模块22内形成电气连接;且插针导向筒44的第一连接腔443的内周设置有簧片442。具体的,参考图6,第一连接腔443的内周上设置有凹槽 444,簧片442设置于凹槽444内。在多芯连接器电连接完成后,簧片442与另一多芯连接器的插孔导向筒34配合,提供一定的弹力与孔导向筒34紧密贴合,对内部接触体即插针42/插孔32起屏蔽干扰作用。
79.具体的,插针模块4与第二接线模块22可拆卸连接在第二安装孔12内,且第二接线模块22的接线壳体23外周设置有外螺纹;与其连接的插针模块4 的插针壳体43内壁上设置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实现插针模块4与第二接线模块22的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第二接线模块22与插针模块4连接时,第二接线模块22的接线壳体23通过螺纹连接至插针壳体43的第二通道431内,设有第三连接端2411的接线绝缘体24的一端与设有第二连接端421的插针绝缘体41的一端接触,且插针42的第二连接端421插入至接线绝缘体24内的接线套管241中,与第三连接端2411连接;接线套管241的另一端的接线头2412 与电缆线连接,所述接线支撑套25与屏蔽压线套26提供有供电缆线通过的线缆通道。多芯连接器连接过程中,插针模块4的插针端422与外部另一多芯连接器插孔模块3的插孔端322连接。示例性的,一多芯连接器的插孔导向筒34 和插孔绝缘体31插入另一多芯连接器的第二通道331内,另一多芯连接器的插针端422插入至一多芯连接器的第一通道331内的插孔端322,第一连接腔443 内壁上的簧片442提供一定的弹力使得插针导向筒44与插孔导向筒34紧密贴合,对内部的插针42/插孔32起到屏蔽干扰的作用。
80.进一步的,参考图3、图6,插孔导向筒44的外周轴向设置导向槽341,插针导向筒34内壁上设置有与导向槽341滑动配合的凸台441。在连接器的连接过程中,插孔导向筒44外周上的导向槽341,与另一连接器的插针导向筒34 上的凸台441配合,在连挂过程中起到导向对正作用,有利于插针和插孔对接。具体的,继续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凸台441优选设置在插孔导向筒44上靠近插针端422的一端,即第一连接腔443的端口处。
81.进一步的,参考图2,第一安装孔11与插孔模块3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38,第二安装孔12与插针模块4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8。
82.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芯连接器,第一接线模块和第二接线模块均通过第一限位件、第二凸缘与第一凸缘的卡接结构,使接线模块稳定的安装在外绝缘体内,且第一接线模块与插孔模块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两者之间可拆卸连接,第二接线模块与插针模块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两者之间可拆卸连接。当因频繁插拔而导致插针/插孔不能正常工作时,可在不拆解电气车钩和接线模块的情况下,直接更换多芯连接器的插针模块/插孔模块,而无需更换整个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模块化的特点,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保证电气车钩连接可靠性情况下,方便对模块接触体从前端进行更换,便于电气车钩维护及整体寿命延长。
8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
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