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线夹的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1: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接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接线夹的导电结构。


背景技术:

2.接线夹是一种可供外部导线拆装的接线装置。目前,接线夹一般通过内部的导电结构对插入的导线进行夹紧并实现电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多个导线分别插入壳体内,并在夹接件的压紧下实现各插入导线之间的相互电连接。当要抽离导线时,可以是直接抽离导线使得夹接件发生弹性形变,以实现导线的脱离。现阶段的接线夹,不利于导线的插入或抽离,在使用过程中,需频繁地插入或抽离导线,导致夹接件较不稳定,影响导线的装夹及拆装,使接线夹不能正常且高效的工作。有鉴于此,研究者在研究了现有的技术后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线夹的导电结构,旨在改善现有接线夹拆装导线不便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线夹的导电结构,用于对导线进行夹接和导电,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件以及夹紧件,两者均配置在所述安装通道,两者共同作用形成将置于安装通道内的导线以弹力抵触的方式卡紧在夹紧件和导电件之间的自然状态以及受控于外力以远离夹紧导线的方向形变的按压状态,所述导电件为具有上下两部分的c 字型框架结构,所述夹紧件为一字型结构,所述导电件具有与所述夹紧件中的一面相平行的斜面,所述斜面与夹紧件中与其相平行的对应面紧密贴合。
5.优选地,所述导电件下部分端部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夹紧件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平行并通过铆接结构紧密贴合。
6.优选地,所述铆接结构包括位于导电件侧部的第一铆接结构和位于夹紧件侧部的第二铆接结构,所述第一铆接结构与第二铆接结构均为钩状结构,通过所述钩状结构相互勾连进行铆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并且相互固定。
7.优选地,导电件下端处设置有插接孔,在夹紧件的固定端出设置有插入所述插接孔的插接片,所述出插接孔与所述插接片相互配合,进一步卡紧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
8.优选地,所述导电件的下部分还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为一凹陷结构且其与所述第一斜面一体成型,两者之间形成有夹角。
9.优选地,所述导电结构设置于接线夹的壳体内,所述导电件的上部分设有上档片,所述导电件的上档片的端部设置有上档片凸起,所述上档片凸起的上表面高于上档片的上表面,所述上档片凸起适用于导电件的上部分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10.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前端盖相配合连接,所述前端盖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共面,所述导电件下部分还设置有配合凸起件,所述配合凸起件与所述弯折部之间形成一弯折面,所述配合凸起件还开设有配合凸起
口,所述前端盖下部设置有与所述配合凸起口相配合的配合插接片。
11.优选地,导电件的上下两部分之间设置有过线窗口,所述过线窗口上方设有一限位片,所述限位片过渡衔接有一导向坡面。
12.优选地,所述夹紧件上表面设置有接线开关,接线开关可转动的装配置于壳体,所述接线开关包括开关把手、按压头以及转轴,所述开关把手上表面的端部还设置有开关把手凸部,当旋转开关把手到一定角度时,所述开关把手凸部与前端盖相抵接,能够限制所述开关把手继续旋转。
13.优选地,所述前端盖侧面设置有第一卡接凸起而后端盖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一卡接凹槽,两者卡合对前后端盖的侧面进行连接,所述前端盖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接凸起,后端盖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二卡接凹槽,两者卡合对前后端盖的下面进行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5.本技术的接线夹的导电结构,通过导电件以及夹紧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将置于安装通道内的导线以弹力抵触的方式卡紧在夹紧件和导电件之间的自然状态,确保夹接件的稳固装夹以实现导线间稳定的电连接确保夹接件的稳固装夹以实现导线间稳定的电连接。在需要抽离导线时,通过接线开关触发夹紧件相对与导电件以远离夹紧导线的方向形变的按压状态,从而解除对导线的卡紧,利于抽离导线,避免直接通过导线推动所导致导电件以及夹紧件之间的不完全紧配及影响各导线电连接的情况。
16.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导电件为具有上下两部分的c字型框架结构,所述夹紧件为一字型结构的,所述导电件下部分端部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夹紧件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平行并通过铆接结构紧密贴合来实现导电件与夹紧件的配合连接,同时在导电件下端处设置有插接孔,在夹紧件的固定端出设置有插入所述插接孔的插接片,所述出插接孔与所述插接片相互配合,进一步卡紧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使得插入的导线能够被夹紧置于夹紧件和导电件之间,确保更佳平稳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铆接结构对夹紧件和导电件的端部进行装配,能在使两者更稳固的相互固定,不会由于外力作用而导致相对位移的同时还能容易实现大规模配置连接的对位与生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夹的结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夹的沿中间截面的剖视图;
21.图4是图3中的剖面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件与夹紧件相配合的立体图1;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件相配合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件与夹紧件相配合的立体图2;
25.图8是图7的侧视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件与前端盖相配合的立体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线开关与夹紧件相配合的立体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盖沿中间截面的剖视图;
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端盖倒置后的沿中间截面的剖视图。
30.图标:1

壳体;11

前端盖;111

第一卡接凸起;112

片状结构插接孔; 113

配合插接片;114

第二卡接凸起;12

后端盖;121

第一卡接凹槽;122
‑ꢀ
插入缝隙;123

片状结构;1231

片状结构凸起;1232

片状结构插接面; 124

第二卡接孔;125

转轴卡接部;13

插入孔;2

导电件(汇流排);21
‑ꢀ
上挡片;211上档片凸起;22

弯折部;23

第一铆接结构;24

第一斜面; 25

插接孔;26

配合凸起件;261

配合凸起口;27

过线窗口;271

限位片; 2711

导向坡面;3

夹紧件;31

第二铆接结构;32

插接片;33

按压接触面;34

按压限位面;35

第二斜面;36

按压接触凹面;37

夹紧片;4

接线开关;41

开关把手;411

开关把手上表面;412

开关把手凸部;42

按压头;43

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32.实施例
33.结合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接线夹,用以插接导线,包括:壳体1、导电件2、夹紧件3以及接线开关4。其中,壳体1设置有安装通道(图未示)以及与安装通道相连通的插入孔13。导电件2以及夹紧件3配置在安装通道。所述夹紧件3整体为一字形结构,所述导电片为具有上部分以及下部分的c字型框架结构,所述导电件上部设置有上档片21,下部设置有弯折部22,所述导电件2下部的一端与夹紧件3的一端相互固定,夹紧件3的另一端可自由进行上下移动形成夹紧件3的自由端,因此导电件2的弯折部22与夹紧件3成夹角设置。夹紧件具有自然状态和按压状态两种状态,导电件2的弯折部22与夹紧件3两者之间的夹角能够反映夹紧件3所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当接线夹内没设置导线时,导电件2 的弯折部22与夹紧件3两者之间的夹角处于最大值;当接线夹内设置导线时,由于导线的占位作用使得电件2的弯折部22与夹紧件3两者之间的夹角变小,但夹紧件置于安装通道内的导线以回复力的方式卡紧在上档片21 和夹紧件3之间;在按压状态下,夹紧件3受控于外力以远离夹紧导线的方向形变。接线开关4能够对应触发在夹紧件3自然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切换。导线能够穿过插入孔13,并卡紧置于导电件2与夹紧件3之间。接线开关4触发夹紧件3经由自然状态切换至按压状态,以解除对导线的卡紧,使导线能够脱离导电件2与夹紧件3,以利于抽离导线。
34.参考说明书附图5,本实施例中通过导电件2与夹紧件3之间的相互配合,且夹紧件3在导线置于安装通道时对应处于自然状态,将导线弹力抵触卡紧在夹紧件3和导电件2之
间,确保导线在接线夹内稳定的电连接。在需要抽离导线时,通过打开接线开关4从而触发夹紧件3由自然状态切换到按压状态,此时夹紧件3在接线开关4的按压作用下沿远离夹紧导线的方向形变,从而解除对导线的卡紧,利于抽离导线,避免直接抽离导致的损坏导线和夹紧件3,以及直接通过导线推动夹紧件3所导致导线与接线夹之间的不完全紧配及影响各导线电连接的情况。
3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说明书附图5

6,导电件2为具有一开口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开口具有上下两部分,上部设置有上档片21,下部设置有弯折部22,所述开口下部分的端部上表面设有第一斜面24,夹紧件 3的一端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斜面35,所述第一斜面24与第二斜面35相互平行且紧密贴合,所述第一斜面2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铆接结构23,所述第二斜面相对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铆接结构31,所述第一铆接结构23与第二铆接结构31均为钩状结构,通过所述钩状结构相互勾连进行铆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斜面24与第二斜面35并且相互固定。从而使得所述开口的下部分端部形成固定端。之所以使用铆接结构进行两者之间的固定,一是使两者更稳固的相互固定,不会由于外力作用而导致相对位移的,二是能够容易实现两者的定位连接,容易实现大规模配置连接的对位与生产,相对于两者直接贴合连接,本技术的铆接结构连接要求定位的精准度较低,歧义铆接结构为坐标,不会由于定位不准确而导致错位连接。
36.具体设置参考说明书附图5,导电件2的第一铆接结构23卡接在夹紧件3的第二铆接结构31的上方,这样当夹紧件3受到向前的作用力时,导电件2的第一铆接结构23能够通过卡接作用阻止其向前运动。
37.第一铆接结构23与第二铆接结构31设置在所述导电件2与夹紧件3 的两侧,为了进一步保证所述第一斜面24与第二斜面35的紧密贴合使得夹紧件3的一端固定在导电件的端部,因此在导电件下端处设置有插接孔25,对应的,在夹紧件的固定端出设置有插入所述插接孔25的插接片32,所述出插接孔与所述插接片相互配合,进一步卡紧所述第一斜面24与第二斜面35。所述弯折部22与所述第一斜面24一体成型,两者之间形成有夹角,通过设置所述弯折部22使得所述导电件2的下部分并非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凹陷结构从而通过增加弹性件参与弹性形变的面积,能够增加导电件2 与夹紧件3之间的弹性力,优选地,所述弯折部是同导线与所述接线夹相接触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38.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附图7

8,导电件2下部分的弯折部22 与上部分的上档片21一体形成c字型开口的导电片,通过夹紧件3的自由端在所处c字型开口的导电片内上下移动导致夹紧件3与导电件2上部分的上档片21之间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使得得插入的导线能够插入该空间中并夹紧置于夹紧件3和导电件2之间,确保更佳平稳的电连接。
39.在一种实施例中,夹紧件3大致倾斜设置,使其自由端与导电件2上部分的上档片21之间构成一小于90
°
的夹角。特别地,自由端与导电部 223的夹角在30
°‑
60
°
,沿插入孔13进入至安装通道内的导线能够沿自由端与上档片21的夹角更为顺利夹紧置于接线夹内。
40.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附图9,导电件2沿导线插入方向对应开设有过线窗口27,插接配置在导电件2内的导线能够延伸至过线窗口27外,从而避免导线发生弯折。所述过线窗口27位于所述导电件2的上部分与下部分之间,特别地通过在导电件2上部分与下部分之间开设容纳导线穿过的窗口就能够形成所述过线窗口27。所述导电件2与所述前端盖11相配合连接,所述前端盖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共面,具体地,所述导电件2
下部分设置弯折部22外还设置有配合凸起件26,所述配合凸起件 26与所述弯折部22并不共面且两者之间形成一弯折面,所述配合凸起件26还开设有配合凸起口261,所述前端盖11下部设置有与所述配合凸起口 261相配合的配合插接片113。具体为所述配合插接片113插入所述配合凸起口261,所述配合凸起件26的下表面贴合在所述配合插接片113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及所述导电件通过配合凸起件26形成一容纳所述前端盖11 下部分的凸起,当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前端盖配合时,通过该容纳所述前端盖11下部分的凸起可以使得所述前端盖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共面。
41.参考说明书附图2,所述前端盖11同样设有上部分以及下部分的开口结构,所述前端盖11上部分设有与后端盖相配合的片状结构插接孔112,通过所述片状结构插接孔112与后端盖12的片状结构123相配合从而实现前端盖11与后端盖12的连接配合。所述片状结构插接孔112的所在结构 (前端盖11上部分)的下表面高于或者能够贴合与所述上档片21的上表面,因此所述导电件2的前端结构能够容纳于所述前端盖11形成的开口结构内。所述导电件的上档片21的端部设置有上档片凸起211,所述上档片凸起211的上表面高于上档片21的上表面,低于或者等于片状结构插接孔 112的下表面,所述上档片凸起211适用于在前端盖11与后端盖12进行插接时将导电件2的上部分固定于两者之间。所述前端盖11的上部分以及下部分所形成的开口结构是一体成型设置,便于生产制造且利于拆装。所述片状结构123还设置有片状结构凸起1231,所述片状结构凸起1231与开关把手41相抵接,且片状结构凸起1231的上表面与开关把手41的上表面以及前端盖的上表面三者共面。
42.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7

8,导电件2的过线窗口27上方设有一限位片271,限位片271对应于夹紧件3的自由端。夹紧件3处于自然状态时,夹紧件3的自由端限制在限位片271内,且沿该自由端脱离限位片271的方向,限位片271过渡衔接有一导向坡面2711。其中,通过夹紧件3在处于自然状态时卡置在限位片271中,避免夹紧件3持续向外移动,进一步使得夹紧件3与导电件2的组配更稳定地夹持导线。并且该导向坡面2711,确保夹紧件3在自然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的顺利切换。
43.在一种实施例中,壳体1设置有多个安装通道,每一安装通道均相对应设有插入孔13,以及与安装通道相配合的导电件2与夹紧件3配合所形成的夹持结构。其中,夹紧件3的夹紧片37与安装通道一一对应,且各夹紧片37均组配在同一共用的导电件2中,以实现高效的电连接。并且,各夹紧片37相互连接一体成型形成夹紧件3,便于生产制造且利于拆装。
44.请参阅说明书附图2和10,接线开关4可转动的装配置于壳体1,接线开关4包括开关把手41、按压头42以及转轴43,开关把手41与壳体1 以转轴43配合的方式相铰接,使开关把手41能够相对壳体1转动,对应带动按压头42触发夹紧件3切换其自身状态。需要提到的是,接线开关4 通过转轴43与壳体1相铰接配置,具体为后端盖12的插入孔侧边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开关把手41插入的插入缝隙122,使得接线开关4能够在第一状态时,其开关把手41上表面横置装配在后端盖12上方。在第二状态时,其开关把手41向上扳动,带按压头42转动,所述按压头42始终与所述夹紧件3相抵触,通过按压头42转动带动所述夹紧件3的自由端向下运动。特别的,本实施例中,转轴43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能够在插入缝隙122内转动,且在开关把手41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转轴43的相应边均与插入缝隙122对应的侧壁相抵,限制按压把手31仅能够沿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具体设置为所述后端盖12的片状结构123下方设置有转轴卡接部125,所述转轴43的相应边均与所诉轴卡接部
125的侧壁相抵,限制按压把手31仅能够沿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其中,转轴43与按压头42为一体设置,且转轴43与按压头42之间以平顺对接的方式相连。所述开关把手上表面411的端部还设置有开关把手凸部412,当旋转开关把手到一定角度时,所述开关把手凸部412与前端盖相抵接,能够限制所述开关把手41继续旋转。
45.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5

6,按压头42通过夹紧件3上的按压接触片33与夹紧件3相联动,按压接触片33与按压头32始终处于相互抵接的状态,且按压接触片33具有按压限位面34以及按压接触凹面36。所述按压限位面34与按压头42相抵靠;按压接触凹面36阻碍按压头42沿开关把手41的转动方向继续转动,以限制开关把手41向上或向下铰接转动的角度。其中,按压限位面34和按压接触凹面36均是通过按压接触片 33相对向内凹陷形成一弯折段所形成,使各弯折段能够与按压头42相互抵接限位。当接线开关4处于第一状态时,按压头42与按压限位面34相抵靠,经由用户将开关把手41往上扳动,使得接线开关4切换到第二状态,此时按压头42与按压接触凹面36相抵触,进一步限制对接线开关4持续扳动。特别的,按压头42具有两个,且相正对间隔配置在接线开关4的两内侧面,按压接触片33与两按压头42相正对配置,且分别延伸设于夹紧片37的两侧边,以使按压头42通过按压接触片33直接带动按压按压夹紧片37,从而能够进而通过按压头42的移动,以触发夹紧件3在自然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切换。
46.在另一实施例中,按压接触片33与夹紧片37为一体成型,且延伸配置在夹紧片37的两侧边位置,易于制造且便于接线开关4直接按压触发该夹紧片37。
47.参考说明书附图2、11

12,壳体1包含前端盖11及后端盖12,特别地,前端盖11侧面设置有第一卡接凸起111而后端盖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一卡接凹槽121,两者卡合对前后端盖的侧面进行连接,前端盖11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接凸起114,后端盖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二卡接凹槽124,两者卡合对前后端盖的下面进行连接,再加上前面所述的前端盖11上部分设有与后端盖相配合的片状结构插接孔112,通过所述片状结构插接孔112 与后端盖12的片状结构123相配合从而实现前端盖11与后端盖12的上表面的连接配合。这样实现前后端该上下以及侧面的多面卡接,从而能够有效保证两者的装配。
48.两端盖之间也通过快拆件(图未示)以装配连接,插入孔13开设于后端盖12,且经由安装通道贯通于两端盖所装配形成的内部腔室中。其中,快拆件可以是卡扣方式的拆装组配,便于维护。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通过吸附快拆或公母接快拆等方式,均为本案的扩展,在此不再赘述。
49.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