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2: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且对于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按摩仪器越来越被大众所需。
3.目前,市场上已提供有针对人体颈部的颈部按摩仪,且绝大多数颈部按摩仪均采用电极式片,会对用户的颈部造成电刺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按摩性能和用户体验。因此,如何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性能,并提升用户体验,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具有更优的按摩性能,并提升用户体验。
5.本技术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两个夹臂,分别连接于该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于该中间支架的朝向用户的第一侧面;其中,在该中间支架的宽度方向上,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设置有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以覆盖该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该主体区域位于该第一侧面中该第一端所在区域和该第二端所在区域之间;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中,在该中间支架的宽度方向上,靠近第三端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靠近第四端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该佩戴空间包括该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和两个该夹臂包围形成的空间,该第三端为对应于该用户的颈背交汇部的一端,该第四端为对应于该用户的颈部的一端。
6.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利用振动按摩组件对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进行振动式按摩,可避免传统颈部按摩仪中的电极片对用户的颈部造成电刺激,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7.进一步地,在中间支架的宽度方向上,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设置有多个振动按摩组件以覆盖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可以使得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处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对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中的多处进行振动式按摩,相比于传统的颈部按摩仪,能够扩大对用户的按摩面积,特别可以针对位于颈背交汇部的“颈后大包”,俗称“富贵包”,进行按摩,以缓解该症状,从而提高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性能和用户体验。
8.当颈部按摩仪佩戴于用户颈部时,若由于用户佩戴习惯或者夹臂重量等缘故,造成夹臂远离于中间支架的一端下倾,中间支架的第四端附近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与用户颈部紧密贴合,而中间支架的第三端朝向用户的颈背交汇部的外侧翘起时,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朝向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第三端附近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四端附近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凸出设置,补偿第三端的翘起距离,使得位于第三端附近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仍旧能够贴合于用户体表,用于对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起到按摩作用,提高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效率,提升用户的体验。
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凸出,其中,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位于该颈部按摩仪的对称面,且位于该颈部按摩仪在该对称面上的投影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
10.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凸出,以实现在朝向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凸出。且进一步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朝向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凸出,使得颈部按摩仪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面能够更好与用户体表贴合,提升按摩性能。
1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佩戴空间包括圆形佩戴区域,该圆形佩戴区域为该第一侧面在该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在第一面上的投影和两个该夹臂的内表面与该第一面的交线包围形成的佩戴区域,其中,该第一面为两个该夹臂的中心轴线的所在平面;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凸出,其中,该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位于该圆形佩戴区域的圆心,且垂直于该第一面。
12.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凸出,以实现在朝向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凸出。且进一步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朝向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凸出,使得颈部按摩仪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面能够更好与用户体表贴合,提升按摩性能。
1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大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以使得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计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实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具有相对灵活的多种设计方案,适配于不同的实际需求。
1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设置有与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一一对应的多个安装部,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于该多个安装部的第一安装部,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于该多个安装部的第二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和该第二安装部相对于该第一侧面位于不同平面,以使得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大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
1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振动按摩组件通过安装部设置于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振动按摩组件与中间支架相互之间可分离,便于振动按摩组件的更换和维修。另外,通过设计用于安装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第一安装部和用于安装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第二安装部与第一侧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从而可以将第一振动按摩组件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设计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便于振动按摩组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安装。
1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安装部和该第二安装部均相对于第一侧面凸出,该第一安装部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高于该第二安装部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
1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安装部和该第二安装部均相对于第一侧面凹
陷,该第一安装部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凹陷深度小于该第二安装部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凹陷深度。
1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安装部相对该第一侧面凸出,且该第二安装部相对于该第一侧面凹陷。
1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安装部的四周设置有环形褶皱部,该环形褶皱部连接于该安装部四周,且相对于该安装部朝向该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2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安装部的四周设置有环形褶皱部,且该环形褶皱部相对于安装部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即朝向用户凸出。具体地,该环形褶皱部和安装部共同形成了凹槽状结构,该凹槽状结构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振动按摩组件,在振动按摩组件的振动过程中,环形褶皱部可用于减震,以避免振动按摩组件的振动对颈部按摩仪的其它部件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造成中间支架的振感明显,影响用户的佩戴使用感以及中间支架中的相关电路结构等等。
2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从该第四端至该第三端,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逐渐增加。
22.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当颈部按摩仪处于佩戴状态时,中间支架从第四端至第三端逐渐向远离于用户的一侧翘起,此时,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逐渐增加,可以逐渐补偿中间支架的逐渐翘起,从而使得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处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均能良好的贴合于用户体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从该第四端至该第三端,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为多排;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中,每排该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相同。
24.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多个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为多排,且每排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相同,使得多个振动按摩组件均能良好的贴合于用户体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该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为多排且相互交错排列。
26.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多个振动按摩组件相互交错排列,可以提高多个振动按摩组件在第一侧面上的密度,从而增大其对用户的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性能。
2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从该第四端至该第三端,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逐渐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以使得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28.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设计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逐渐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以使得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而可以不考虑振动按摩组件的相关设计,实现简单且方便。
2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不小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
30.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在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逐渐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第一振动按摩组件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两方面叠加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能够防止第一侧面倾斜度太大,影响整个颈部按摩仪整体的美观
度,且能够防止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凸出太多,影响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3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振动按摩组件包括:按摩头和连接柱,该连接柱的一端连接至该按摩头,该连接柱的另一端安装至该第一侧面;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朝向该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32.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振动按摩组件包括可分体设置的按摩头和连接柱,按摩头用于提供按摩功能,连接柱实现按摩头至第一侧面的安装,机械稳定性强且便于安装。
3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大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
3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连接柱的高度不小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连接柱的高度。
35.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可通过设计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连接柱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连接柱的高度,实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朝向该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提升设计的灵活性。
3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一侧面中该第一端所在区域的宽度和该第二端所在区域的宽度。
37.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侧面中第一端所在区域的宽度和第二端所在区域的宽度,在扩大主体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面积,兼顾按摩性能的同时,考虑到用户的佩戴方便性和舒适性,适当减小第一端所在区域的宽度和第二端所在区域的宽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3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从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的中心至该第一端,该第一侧面的宽度逐渐减小,和/或,从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的中心至该第二端,该第一侧面的宽度逐渐减小。
39.采用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优化第一侧面的外形,提升颈部按摩仪的美观度,且更加适配于用户颈部,便于用户颈部活动,提升用户体验。
4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处设置的该振动按摩组件的密度大于该第一侧面中该第一端所在区域和该第二端所在区域处设置的该振动按摩组件的密度。
41.采用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大致对准人体颈部的后侧,是较为平坦的区域,而且人体颈部的后侧的颈椎两侧的肌肉较容易疲劳,设置略高密度的振动按摩组件进行振动按摩,以放松肌肉;而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的区域,比较靠近颈部大动脉,因此设置较低密度的振动按摩组件,从而综合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性能,提升用户体验。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面中该第一端所在区域和该第二端所在区域均设置有单个该振动按摩组件。
4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中间支架的背离该用户的第二侧面从该第四端至该第三端逐渐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
43.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配合于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的倾斜设计,第二侧面也采用倾斜设计,能够提升整个颈部按摩仪的外观美观度。
4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侧面平行于该第一侧面。
4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该长度方向上,该中间支架的该第三端沿第一弧形曲线延伸,该第四端沿第二弧形曲线延伸;在该宽度方向上,该第一弧形曲线和该第二弧形曲线朝向该用户的颈背交汇部凸出。
46.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二弧形曲线可以为人体头部活动提供避让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夹头发,第一弧形曲线适配于第二弧形曲线设计,提升外观美观度,且增大中间支架的面积,以设置较多的振动按摩组件。
4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弧形曲线的弧度大于该第二弧形曲线的弧度。
48.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的宽度较大,使得可以在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处设置更多的振动按摩组件,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性能。
4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中间支架包括朝向该用户设置的内壳和背离该用户设置的外壳;该内壳的材料包括柔性材料,该外壳的材料包括弹性材料。
50.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间支架具有弹性的外壳可以产生变形方便用户进行佩戴,且中间支架具有柔性的内壳,可用于减小振动按摩组件对于用户的影响,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5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内壳为硅胶件,该外壳为塑料件。
5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连接部,连接该夹臂和该中间支架的该第一端或该第二端,其中,该连接部为弹性体。
53.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颈部按摩仪的使用过程中,掰动夹臂时通过弹性体的变形来改变两个夹臂开口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脖子。此外,该连接部还可用于减震,减小中间支架处振动按摩组件的振动对夹臂的影响,从而降低对用户的佩戴和使用体验造成影响。
5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电学组件,容纳于该夹臂的容置区域中,用于为该振动按摩组件提供电能。
55.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电学组件不会占用中间支架处的空间,使得振动按摩组件有较为充裕的设计空间,可保证并提升振动按摩组件的相关性能。
5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夹臂与该电学组件的重量之和小于该中间支架和该振动按摩组件的重量之和。
57.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间支架和振动按摩组件的重量较重,具有朝向重力方向下倾的趋势,在颈部按摩仪佩戴过程中,会相对降低中间支架的第三端的翘起程度,使得第三端附近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更易于与用户体表贴合,从而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性能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5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5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按摩仪的示意性立体图;
60.图2是图1中的中间支架的一种示意性正视图;
6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佩戴于用户的颈部时的示意图;
6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示意性俯视图;
6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示意性侧视图;
6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示意性俯视图;
6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示意性侧视图;
6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中用于安装多个振动按摩组件的多个安装位的示意图;
67.图9是图8中一个安装位的局部放大图;
68.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中间支架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69.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71.应理解,本文中的具体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而非限制本技术实施例的范围。
72.还应理解,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既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组合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73.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74.图1为一种用于按摩人体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的颈部按摩仪100的示意性立体图。
75.如图1所示,该颈部按摩仪100包括:中间支架110、夹臂120和振动按摩组件130。
76.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10用于支撑振动按摩组件130,振动按摩组件130位于中间支架110外,并连接于中间支架110。具体地,中间支架110包括第一侧面101,其可设计为曲面,用于朝向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设置。振动按摩组件130设置于该第一侧面101处,用于贴合于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
77.具体地,颈部按摩仪100中包括两个夹臂120,该两个夹臂120分别连接于中间支架110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两个夹臂120用于分别设置于用户的颈部的两侧,该两个夹臂120和中间支架110一起佩戴至用户颈部。
78.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10和两个夹臂120的整体形态用于与颈部适配,能套设于颈部上。更具体地,两个夹臂120分别与颈部的左右两侧贴合和/或承载于左右两个肩膀上,中间支架110的第一侧面101覆盖用户的颈部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且振动按摩组件130与颈部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贴合,从而使得用户稳定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
79.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10的第一侧面101上分布设置的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数量为多个,该第一侧面101上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数量大于传统颈部按摩仪中电极片的数量,且振动按摩组件130与用户体表的接触面积也小于传统颈部按摩仪中电极片与用户体表的接触面积。
80.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100,利用振动按摩组件130对用户的颈部
和/或颈背交汇部中的多处进行振动式按摩,可避免电极片对用户的颈部造成电刺激,且整体按摩面积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81.图2为图1中的中间支架110的一种示意性正视图。
82.如图2所示,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w方向)上,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设置有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以覆盖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该主体区域位于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之间。
8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上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用于实现颈部按摩仪100的主要按摩功能,该主体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是:第一侧面101的中间区域,该中间区域的中心为第一侧面101的中心,且该中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长度范围和宽度范围,能够用于支撑设置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其主要覆盖用户的颈部后侧的中间区域。相对应的,在第一侧面101中,除主体区域外,还包括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该第一端111所在区域为第一端111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第二端112所在区域为第二端112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主要覆盖用户的颈部后侧的两边区域。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设置有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以覆盖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可以使得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处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沿用户的颈椎长度方向排列,相比于传统的颈部按摩仪,能够扩大对用户的按摩面积,按摩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可选地,位于中间支架110靠下的振动按摩组件130,可以针对位于颈背交汇部的“颈后大包”,俗称“富贵包”,进行按摩,以缓解该症状,从而提高颈部按摩仪100的按摩性能和用户体验。
85.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的宽度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的宽度。具体地,作为示意,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面101中,主体区域中的任意区域在w方向上的宽度均大于第一端111所在区域中任意区域在w方向上的宽度,且大于第二端112所在区域中任意区域在w方向上的宽度。
86.进一步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的宽度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的宽度,在扩大主体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面积,兼顾按摩性能的同时,考虑到用户的佩戴方便性和舒适性,适当减小第一端111所在区域的宽度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的宽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8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从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的中心至第一端111,第一侧面101的宽度逐渐减小,和/或,从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的中心至第二端112,第一侧面101的宽度逐渐减小。具体地,作为示意,如图2所示,在在中间支架11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l方向)上,从第一侧面101的中心至两端,第一侧面101在w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88.采用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优化第一侧面101的外形,提升颈部按摩仪100的美观度,且更加适配于用户颈部,便于用户颈部活动,提升用户体验。
89.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处设置的振动按摩组件130的密度大于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处设置的振动按摩组件130的密度。
90.作为一种示例,如图2所示,其中的虚线框示意性的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体区域,在该实施例中,在w方向上,在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中设置有多排振动按摩组件130,在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均设置有单个振动按
摩组件130。这是因为,在佩戴时,主体区域大致对准人体颈部的后侧,是较为平坦的区域,而且颈椎两侧的肌肉较容易疲劳,适合设置多排振动按摩组件130进行振动按摩,以放松肌肉;而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对应的区域,比较靠近颈部大动脉,不适合设置过多的振动按摩组件130。
91.可以理解的是,图2仅为中间支架110的一种示意性正视图,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第一侧面101及其主体区域、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除了可以为图2所示情况以外,还可以参照上文相关描述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变形,例如,在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也可设置有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本技术实施例对该中间支架110的具体结构和形态不做限定。
92.继续参见图2,如图2所示,在中间支架11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l方向)上,中间支架110包括用于连接两个夹臂120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w方向)上,中间支架110还包括第三端113和第四端114。在颈部按摩仪100的常规状态下,第三端113为中间支架的下端,第四端114为中间支架的上端。
93.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中间支架110的长度方向上,中间支架110的第三端113沿第一弧形曲线延伸,第四端114沿第二弧形曲线延伸,在颈部按摩仪10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弧形曲线和第二弧形曲线朝向用户的颈背交汇部凸出,第二弧形曲线可以为人体头部活动提供避让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夹头发,第一弧形曲线可以增大中间支架110的面积,以设置更多的振动按摩组件130。可选地,第一弧形曲线的弧度大于第二弧形曲线的弧度,从而使得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的宽度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的宽度。
94.图3示出了一种上述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用户颈部时的示意图。
95.如图3所示,在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状态下,中间支架110呈倾斜设置,其在宽度方向上,第四端114靠近于用户颈部,且位于该第四端114附近的振动按摩组件130用于与用户颈部接触,形成支撑颈部按摩仪100的支点,此时,中间支架110的第三端113则易朝向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的外侧翘起,相应的,位于该第三端113附近的振动按摩组件130也易朝向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的外侧翘起,不能与用户体表良好贴合,无法对用户起到按摩作用,造成颈部按摩仪100的按摩效率低下,也对用户造成不好的体验。
96.进一步地,在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状态下,夹臂120的远离中间支架110的一端向重力方向下倾,该夹臂120的下倾程度会进一步影响中间支架110的倾斜程度。在该情况下,由于中间支架110的第四端114与夹臂120距离较近,通过夹臂120对用户颈部的夹持作用,可以实现第四端114附近的振动按摩组件130与用户颈部良好贴合,但中间支架110的远离夹臂120的第三端113以及位于该第三端113附近的振动按摩组件130也易朝向用户的颈部的外侧翘起,不能与用户体表良好贴合。
97.综上,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出一种改进的颈部按摩仪,可解决上述颈部按摩仪佩戴于用户颈部时,中间支架及其第一侧面处设置的振动按摩组件翘起的问题。
98.作为一种示例,图4示出了图1至图3中颈部按摩仪100的一种示意性俯视图。
99.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100包括:
100.中间支架110;
101.两个夹臂120,分别连接于中间支架110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
102.振动按摩组件130,设置于中间支架110的朝向用户的第一侧面101;
103.其中,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设置有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以覆盖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主体区域位于第一侧面101中第一端111所在区域和第二端112所在区域之间;
104.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中,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上,靠近第三端113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靠近第四端114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该佩戴空间包括中间支架110的第一侧面101和两个夹臂120包围形成的空间,第三端113为对应于用户的颈背交汇部的一端,第四端114为对应于用户的颈部的一端。
105.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10的第一侧面101和两个夹臂120包围形成的佩戴空间用于容纳用户的颈部,在该佩戴空间中,佩戴空间的外部包括靠近于第一侧面101以及两个夹臂120的部分空间,佩戴空间的内部为远离于第一侧面101以及两个夹臂120的部分空间。在佩戴状态下,佩戴空间的外部靠近于用户颈部的体表,佩戴空间的内部远离于用户颈部的体表,可理解为用户的颈椎所在空间。
10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中,在朝向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靠近第三端113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靠近第四端114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凸出。或者说,在佩戴状态下,在朝向用户的颈椎的方向上,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凸出。
1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和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具体朝向不同,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2用于与用户体表接触的按摩面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用于与用户体表接触的按摩面不相互平行,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全部按摩面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大部分按摩面凸出,即可理解为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凸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全部按摩面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全部按摩面均凸出设置。
108.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也可与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具体朝向相同,即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2的按摩面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按摩面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在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凸出的情况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全部按摩面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全部按摩面均凸出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2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1的具体朝向不做限定,旨在朝向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空间的内部设置,或者说,朝向用户的颈椎设置即可。
109.当颈部按摩仪佩戴于用户颈部时,由于中间支架倾斜,造成中间支架的第三端朝向用户的颈背交汇部的外侧翘起时,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朝向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第三端附近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四端附近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凸出设置,补偿第三端的翘起距离,使得位于第三端附近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仍旧能够贴合于用户体表,用于对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起到按摩作用,提高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效率,提升用户的体验。
110.作为一种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凸出,其中,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位于颈部按摩仪
100的对称面,且位于颈部按摩仪100在该对称面上的投影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
111.图5示出了图1至图4中颈部按摩仪100的一种示意性侧视图。
112.如图4和图5所示,颈部按摩仪100相对于对称面103对称设置,颈部按摩仪100在该对称面103上的投影为不规则形状的投影,图4和图5中所示的第一投影线104为该不规则形状的投影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最长投影线,该长度方向为夹臂120的中心轴线121在该对称面103上的投影线的长度方向。
113.具体地,如图5所示,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位于对称面103,且位于第一投影线104的中心1041。可选地,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进一步垂直于该第一投影线104,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凸出。换言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至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至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的垂直距离。
114.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均朝向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按摩面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按摩面可平行或者接近平行于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105设置。
115.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凸出,以实现在朝向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凸出。且进一步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朝向佩戴空间的第一中心线凸出,使得颈部按摩仪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面能够更好与用户体表贴合,提升按摩性能。
116.作为另一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佩戴空间包括圆形佩戴区域,该圆形佩戴区域为第一侧面101在中间支架1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在第一面上的投影和两个夹臂120的内表面与第一面的交线包围形成的佩戴区域,其中,第一面为两个夹臂120的中心轴线的所在平面;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凸出,其中,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位于圆形佩戴区域的圆心,且垂直于上述第一面。
117.图6和图7示出了颈部按摩仪100的另一种示意性俯视图和另一示意性侧视图。
118.图6和图7示出了两个夹臂120的中心轴线121的所在平面,即第一面106,第一侧面101在中间支架1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在第一面106上的投影和两个夹臂120的内表面与第一面106的交线包围形成的圆形佩戴区域如图6中的圆形区域107所示,该圆形佩戴区域107的圆心如图6和图7中的圆心1071所示。
119.如图7所示,圆形佩戴区域107的中心线108位于圆形佩戴区域107的圆心1071且垂直于第一面106。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该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108凸出。换言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至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108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至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108的垂直距离。
120.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按摩面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按摩面可平行或者接近平行于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108设置。
121.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凸出,以实现在朝向颈部按摩仪的佩戴空间的内部的方向上,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凸出。且进一步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朝向圆形佩戴区域的第二中心线凸出,使得颈部按摩仪在佩戴状态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
面能够更好与用户体表贴合,提升按摩性能。
122.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计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该实施方式具有相对灵活的多种设计方案,且可适配于不同的实际需求。
1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01中设置有多个安装位,用于安装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为了方便描述振动按摩组件130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01可理解为除了安装位外其它区域相互延伸相连形成平滑曲面,即第一侧面101在安装位处的局部区域可为虚拟面。振动按摩组件130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可理解为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按摩面与该振动按摩组件130所在的安装位处的第一侧面101的局部区域的高度差。
124.可选地,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设置有与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一一对应的多个安装部,该安装部设置于上述安装位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设置于所述多个安装部的第一安装部,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设置于多个安装部的第二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位于不同平面,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2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振动按摩组件通过安装部设置于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振动按摩组件与中间支架相互之间可分离,便于振动按摩组件的更换和维修。另外,通过设计用于安装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第一安装部和用于安装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第二安装部与第一侧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从而可以将第一振动按摩组件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设计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便于振动按摩组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安装。
126.图8示出了第一侧面101中用于安装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的多个安装位1011的一种示意图。
127.如图8所示,每个用于安装振动按摩组件130的安装位1011中,对应设置一个安装部1012,该安装部1012可为板状结构,其中设置有连接孔,用于固定连接振动按摩组件130。当然,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安装部1012中还可设置有其它形式的连接结构件,用于实现与振动按摩组件130的固定连接。
128.可选地,可通过设计该安装部1012与第一侧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29.例如,用于固定安装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第一安装部和用于固定安装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第二安装部均相对于第一侧面101凸出设置,其中,第一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高于第二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30.又例如,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相对于第一侧面101凹陷设置,其中,第一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凹陷深度小于第二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凹陷深度。
131.又例如,第一安装部相对第一侧面101凸出,且第二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凹陷。
132.类似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相对于第一
侧面101的凸出高度或者凹陷深度可理解为安装部与其所在的安装位处的第一侧面101的局部区域的高度差。
133.图9示出了图8中一个安装位的局部放大图。
134.可选地,如图9所示,该安装位1011中,除了安装部1012以外,还包括环形褶皱部1013,该环形褶皱部1013连接于安装部1012四周,且相对于安装部1012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即朝向用户凸出。具体地,该环形褶皱部1013和安装部1012共同形成了凹槽状结构,该凹槽状结构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振动按摩组件130,在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振动过程中,环形褶皱部1013可用于减震,以避免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振动对颈部按摩仪100的其它部件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造成中间支架110的振感明显,影响用户的佩戴使用感以及中间支架110中的相关电路结构等等。
135.为了进一步说明振动按摩组件130、安装位1011和第一侧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振动按摩组件130的具体结构,图10示出了中间支架110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136.如图10所示,振动按摩组件130包括按摩头1301和连接柱1302,该连接柱1302的一端连接至按摩头1301,另一端安装至第一侧面101。上文中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按摩面也可理解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按摩头1301的按摩面。
137.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振动按摩组件包括可分体设置的按摩头和连接柱,按摩头用于提供按摩功能,连接柱实现按摩头至第一侧面的安装,机械稳定性强且便于安装。
1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摩头1301可由多个分体部件组成,例如,按摩头1301包括但不限于振动电机、安装帽、发热膜等按摩功能组件。或者,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按摩头1301也可为独立的一个功能组件,用于提供振动功能。
1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靠近于中间支架110的第三端113设置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靠近于中间支架110的第四端114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朝向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140.如图10所示,振动按摩组件130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可如图10中h1所示,为按摩头1301的按摩面与其所在的安装位处的第一侧面101的局部区域(如图10中虚线所示)的高度差。
1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靠近于中间支架110的第三端113设置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靠近于中间支架110的第四端114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42.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连接柱的高度可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连接柱的高度,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43.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连接柱的高度也可等于或者小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的连接柱的高度,进一步通过第一振动按摩组件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所在的安装位的设计,例如,上文所述有关安装部的设计,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44.继续参见图10,振动按摩组件130中,连接柱1302可连接至安装部1012,并通过该
安装部1012安装至第一侧面101。
145.作为一种示例,图10中,安装部101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凸出设置,其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如图10中h2所示,环形褶皱部1013的一端连接于安装部1012四周,另一端连接至第一侧面101,该环形褶皱部1013和安装部1012形成的安装位相对于第一侧面101而言为一个凸起结构。
146.当然,安装部1012除了可以如图10中所示相对于第一侧面101凸出设置以外,还可以相对于第一侧面101凹陷设置,或者,还可以位于第一侧面101设置,对于安装部1012不同的设置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实现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
147.上文结合图8至图10说明了本技术中第一振动按摩组件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相关设计,通过上文的实施方式,可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进而使得颈部按摩仪100在佩戴状态下,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凸出程度可以补偿中间支架在第三端的翘起程度,第二振动按摩组件也可以与用户体表良好贴合,为用户的颈部和/或颈背交汇部提供按摩功能。
148.进一步地,返回参考图2和图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中间支架110的宽度方向上,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处设置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逐渐增加,即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逐渐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149.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当颈部按摩仪100处于佩戴状态时,中间支架110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逐渐向远离于用户的一侧翘起,此时,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逐渐增加,可以逐渐补偿中间支架110的逐渐翘起,从而使得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处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均能良好的贴合于用户体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150.可选地,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设置为多排,且多个所述振动按摩组件130中,每排振动按摩组件130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相同。可选地,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设置为多排且相互交错排列。
151.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多个振动按摩组件设置为多排,且每排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相同,使得多个振动按摩组件均能良好的贴合于用户体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另外,多个振动按摩组件相互交错排列,可以提高多个振动按摩组件在第一侧面上的密度,从而增大其对用户的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性能。
152.上文所述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大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153.下文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逐渐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以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154.图11示出了颈部按摩仪100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155.如图11所示,中间支架110中,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中靠近第三端113的第二区域相对于靠近第四端114的第一区域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以实现第三端113附近的第一
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四端114附近的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
156.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设计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逐渐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以使得该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而可以不考虑振动按摩组件的相关设计,实现简单且方便。
157.可选地,如图11所示,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在该中间支架110的截面上,第一侧面101呈现为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的第一倾斜线s1,该第一倾斜线s1可为具有固定斜率的直线。
158.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即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逐渐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可使得颈部按摩仪100的整体造型较为美观,且当颈部按摩仪100处于佩戴状态时,中间支架110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逐渐向远离于用户的一侧翘起,此时,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逐渐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即向用户倾斜,可以逐渐补偿中间支架110的逐渐翘起,从而使得第一侧面101的主体区域处的多个振动按摩组件130均能良好的贴合于用户体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159.可选地,在该实施方式下,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不小于第二振动按摩组件132相对于第一侧面101的凸出高度。具体的实现方案可参见上文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60.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下,用于安装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1的第一安装部和用于安装第一振动按摩组件132的第二安装部可以均位于第一侧面上,或者,也可以如上文所示,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相对于第一侧面101位于不同平面。
161.采用该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在中间支架的第一侧面的主体区域逐渐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第一振动按摩组件和第二振动按摩组件的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凸出高度,两方面叠加使得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该第二振动按摩组件朝向该佩戴空间的内部凸出,能够防止第一侧面倾斜度太大,影响整个颈部按摩仪整体的美观度,且能够防止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相对于第一侧面凸出太多,影响第一振动按摩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162.进一步地,基于上文所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中间支架110除了包括朝向用户的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设置的第一侧面101以外,中间支架110还包括:背离用户设置的第二侧面102。
16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面102垂直于两个夹臂120的中心轴线121的所在平面。
164.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面102可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同样逐渐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
165.此时,如图11所示,从第四端114至第三端113,在中间支架110的截面上,第二侧面102呈现为朝向佩戴空间的内部倾斜的第二倾斜线s2,该第二倾斜线s2可为具有固定斜率的直线。
166.可选地,该第二侧面102平行或大致平行于第一侧面101设置,即在中间支架110的同一截面上,第二倾斜线s2和上述第一倾斜线s1平行或大致平行。
167.采用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第二侧面102和第一侧面101平行或者大致平行设置,使得中间支架110的外观更为美观,从而提升颈部按摩仪100的整体外观的美观度。
16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10包括朝向用户设置的内壳和背离用户设置的外壳,上述第一侧面101可为中间支架110的内壳所在面,第二侧面102可为中间支架110的外壳所在面。
169.可选地,中间支架110的内壳的材料包括柔性材料,中间支架110的外壳的材料包括弹性材料。作为示例,外壳为硬质的塑料件,该塑料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产生变形。内壳可为硅胶件,可用于减震。
170.进一步地,基于上文所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颈部按摩仪100还包括:连接部140,该连接部140用于连接夹臂120和中间支架110的第一端111或者第二端112。
171.可选地,该连接部140可为一段弹性体,例如,其可为胶体材料,在颈部按摩仪100的使用过程中,掰动夹臂120时通过弹性体的变形来改变两个夹臂120开口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脖子。此外,该连接部140还可用于减震,减小中间支架110处振动按摩组件130的振动对夹臂120的影响,从而降低对用户的佩戴和使用体验造成影响。
172.进一步地,基于上文所述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还包括:电学组件,该电学组件用于向颈部按摩仪100中的按摩部件(例如振动按摩组件130)提供电能,或者,该电学组件还可用于提供辅助按摩的其它电学功能。该电学组件包括但不限于是电池、电路板、导线等电能部件以及电连接部件,还可包括喇叭、灯珠等电学部件。
17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电学组件中全部或者部分的电学部件可设置于上述夹臂120中的容置空间中,配合设置于中间支架110的振动按摩组件130工作。作为示例,电学组件中的电池可设置于夹臂120中的容置空间中,通过导线等电连接部件连接至中间支架110上的振动按摩组件130。采用该示例的实施方式,电学组件不会占用中间支架110处的空间,使得振动按摩组件130有较为充裕的设计空间,可保证并提升振动按摩组件130的相关性能。
174.可选地,上述夹臂120与该电学组件的重量之和可小于中间支架110和振动按摩组件130的重量之和。
175.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间支架和振动按摩组件的重量较重,具有朝向重力方向下倾的趋势,在颈部按摩仪佩戴过程中,会相对降低中间支架的第三端的翘起程度,使得第三端附近的第一振动按摩组件更易于与用户体表贴合,从而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性能和用户体验。
17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177.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17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79.本技术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技术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8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